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5728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6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某公司

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闭库时期稳定性分析)

2012(勘)848

 

勘察院

二O一二年七月

 

某公司

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012.5.28~7.8)

(闭库时期稳定性分析勘察)

 

工程编号:

2012(勘)848

院长:

总工程师:

审核人:

技术负责:

编写人:

 

某勘察院

二O一二年七月

 

附图目录

序号

图号

图名

比例尺

1

1

工程地质图

1:

1000

2

2-1

1-1ˊˊ工程地质剖面图

水平1:

200、垂直1:

200

3

2-2

2-2ˊˊ工程地质剖面图

水平1:

200、垂直1:

200

4

2-3

3-3ˊˊ工程地质剖面图

水平1:

200、垂直1:

200

5

3-1

Zk2柱状图

1:

200

6

3-2

Zk5柱状图

1:

200

7

3-3

Zk8柱状图

1:

200

8

3-4

Zk11柱状图

1:

200

9

4

尾矿坝稳定性计算概划图

1:

200

附件目录

1、单环注水试验记录表

2、十字板试验成果表

3、土工试验报告

某公司

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闭库时期稳定性分析勘察)

1前言

某公司位于某县桑溪镇,是一个集采矿、选矿为一体的企业。

该公司于5月20日托付我院对该库进行闭库时期的稳定性分析勘察。

勘察工作是依照《某公司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纲要》及相关规范实施的。

本次勘察为闭库时期稳定性分析勘察。

我院工作人员于2012年5月28日进场施勘,6月9日完成了野外施勘工作。

项目要紧工程技术人员一览表表1-1

序号

姓名

职务/职称

本项目职务

从事的要紧工作

1

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项目负责

现场踏勘,审核勘察纲要、图纸与报告。

2

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项目总工

现场踏勘与勘察纲要编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绘,审核图纸与报告。

3

助理工程师

专业工程师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钻探、井探编录,图纸、报告编制

4

技术员

编录员

钻探编录、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

5

高技工

机长

钻探

1.1工程概况

某沟尾矿库位于厂区以东400m的某沟内,尾矿库初期坝位于该沟沟口。

该尾矿库建于2006年6月份,初期坝采纳M7.5浆砌石挡墙结构,初期坝高20m,坝顶标高478.4m,坝顶宽2m,坝轴线长度76m。

堆积坝高39.8m,总坝高59.8m,最终堆积坝标高527.2m,有效库容98.4×104m3,按《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分类属Ⅳ等尾矿库。

该尾矿库设计排洪系统原设计为为排洪涵管,该排洪系统于2011年初发生局部破坏,造成部分尾矿泄露,经应急处理,该涵管已被封堵,后经西安有色设计院设计排洪系统要紧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库区上游拦洪坝,侧堰进流经排洪渠泄流至消力池后排出库外;第二部分为库区采纳排洪斜槽进流经排洪涵管泄流汇入排洪渠后经消力池消能后排出库外。

(见照片1、2)

该库于2012年5月底差不多闭库。

现时期勘察为闭库时期稳定性分析勘察评价。

照片1、初期坝(镜向北)

1.2目的任务

依照该尾矿库、初期坝、堆积坝的特征,按国家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上游法尾矿库工程勘察规程的要求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为尾矿库稳定性分析提供可靠的岩土工程技术资料。

本次稳定分析勘察的要紧目的任务:

1、查明尾矿库初期坝址、坝肩、库岸的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其稳定性和渗漏性;

2、查明库区泥石流、滑坡、断裂破裂带、溶洞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规模、进展趋势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对其稳定性做出评价,提出治理方案初步建议。

3、查明尾矿堆积坝体的组成,密实程度及其沉积条件;

4、查明尾矿堆积坝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动力性质及高应力状况下的强度与变形性质;

5、查明勘察期间浸润线的位置;当渗漏较严峻或因渗漏而污染自然环境时,尚应查明渗漏途径;

6、研究初期坝基的稳定性,查明各种不稳定因素,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方案。

7、分析场地的地震效应,分析在地震力作用下,尾矿堆积体的液化等稳定性,并提出抗震设计有关参数;

8、依照本次勘察成果,对尾矿库的坝体特征,排洪渗流系统、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及评价,并提出治理建议。

1.3本次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YS5202-2004)(J300-2004)

3、《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YBT11-86)

4、《尾矿堆积坝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GB50547-2010)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8、《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

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10、《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11、《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2.《某县某沟尾矿坝及右岸边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陕西工程勘察院)

13.《某公司某沟尾矿库闭库设计》(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1.4勘察工作与完成工作量

1.4.1勘察工作

受某公司托付,我院承担了该尾矿库闭库时期的稳定性分析勘察工作。

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YBT11-86)、《尾矿堆积坝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GB50547-2010)、勘察合同等编制了勘察纲要,针对尾矿堆积坝的特点,布置勘探线、勘察点。

施勘工作要紧采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绘、钻探揭露,取样、原位测试、现场渗水试验等手段进行。

并于2012年5月28日~6月9日完成了野外施勘工作。

勘察资料真实可靠,能满足稳定性分析的要求。

1、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绘

本次勘察对尾矿库所在某沟分水岭范围内的0.3km2进行了1:

1000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按简单场地考虑,采纳路线法进行,对地质构造、地层界线、不良地质作用范围进行追索。

观测点一般定在:

(1)不同时代的地层接触带,不同岩性分界线;

(2)地质构造线;(3)不同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即同一地貌单元的微地貌区;(4)露头良好的地区;(5)不整合界面;(6)不良地质作用分布地段。

观测点采纳皮尺、罗盘等半仪器法确定。

工程地质测绘规范要求,按简单的工程地质条件考虑(成图及绘图比例尺均为:

1:

1000),观看点348点/Km2,观看路线长16.6Km,观测点间距40~60m。

本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测绘路线共5条,总长6km,观测点180个,观测点间距30~55m。

操纵面积约0.3km2。

对库区附近进行了观测点加密。

达到规范要求,可满足工程要求。

2、钻探

本次共布置勘探孔12个,按3条纵剖面线布置勘探点,勘探线间距为40m,勘探点间距为45~145m。

勘探点平面位置详见附图1:

工程地质平面图。

钻探施工采纳一台XY-1A型钻机,钻探方法:

浸润线以上为无水干钻,浸润线以下采纳泥浆护壁正循环回转钻进,开孔直径146mm,终孔直径110mm,共完成钻孔12个,孔深11.50~52.30m,总进尺320.60m(见表1)。

3、岩、土、水取样

为取得尾矿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钻孔内取原状样。

原状样在浸润线以上用取砂器、浸润线以下用双管单动薄壁取土器采取,并在注水试验点采取扰动样;原始地面以下粘土层采纳上提活阀式取土器采取原状土样;岩石样在岩芯中采取。

水样从尾矿库排水管中采取。

共取原状尾矿样40件,扰动样5件。

完成勘探点工作量一览表表1

序号

孔号

孔口标高

孔深

水位埋深

取样

标贯

十字板测试

动力触探

m

m

m

点/m

(N63.5)m

1

Zk1

493.30

15.60

7.60

7

2

Zk2

493.30

25.40

6.80

3

9

3

Zk3

493.50

11.50

4.30

4

4

Zk4

515.90

21.10

9.60

8

0.5

5

Zk5

515.90

45.80

9.60

18

18

6

Zk6

515.90

25.80

9.40

11

0.3

7

Zk7

525.30

23.10

11.30

9/17

8

Zk8

525.30

52.30

18.50

8

20

0.6

9

Zk9

525.60

21.30

18.10

2

4

0.6

10

Zk10

524.80

17.50

5.10

11

Zk11

524.80

42.80

6.10

18

8

10/19

0.4

12

Zk12

524.80

17.40

7.70

3

3

0.6

合计

320.60

40

92

19/36

3.0

4原位测试

(1)标准贯入试验

在尾矿堆积体中采纳自动落锤,进行标准贯入试验,0~10m每隔1.5m、10~20m每隔2.0m、20m以下每隔3m进行一次标准贯入试验。

试验时先预打15cm不计数,记录后30cm的击数。

本次在10孔内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共计92次。

(2)孔内十字板试验

十字板试验采纳LMC-J110型静探仪进行,探头连接在钻杆上,探头通过电缆与地面仪器相连,十字板剪切试验:

本次在2个孔(ZK7、11)中进行了十字板剪切试验,在软土地层中全孔做试验,试验间距为2m。

共进行19次试验。

用回转钻开孔,再用提土器清孔,虚土不宜超过15cm,并将探头下至预定深度以下,安装好设备,以约每10秒一转的速度旋转钻杆,使最大扭力值在3-10min内达到。

记录土体剪损时的抗剪强度(即读取最大读数);在完成上述原状土试验后,接着转动,即可获得残余抗剪强度。

(3)重型(Ⅱ)动力触探试验

为了评价青沟沟内第四系松散层的密实度,在ZK10、ZK11孔位置进行了重型(Ⅱ)动力触探试验。

试验锤质量63.5kg,落距76cm。

累计重型(Ⅱ)动力触探试验深度2.40m。

5、注水试验

在堆积体上的尾中细砂、粉砂两种岩性中进行单环注水试验,共5个点。

试验时,把铁环嵌入到试坑中,环内水柱保持在10cm上,铁环直径为25cm,试验一直进行到渗入水量Q固定不变为止。

求得各时刻段内的平均渗透速度,并在现场绘制Q-t曲线。

开始按1min、2min、2min、5min、5min时刻间隔观测注入流量,以后均按5min间隔记录一次流量,直至最终的测读流量与最后两个小时内平均流量之差不大于10%,才结束试验。

6、室内岩土试验

本次勘察尾矿样进行了常规、直剪、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实验,对尾

矿砂样还进行了颗粒分析,具体数量见表2。

室内试验工作一览表表2

序号

项目

单位

工作量

1

尾矿样

常规

39

2

直剪

8

3

三轴剪

20

4

颗分+粘粒

39

1.4.2完成工作量

此次尾矿库勘察完成钻探孔12个,累计进尺320.6m等,工作量详见表3。

完成总工作量一览表表3

序号

工作内容

单位

工作量

1

工程地质测绘

Km2

0.3

2

钻探

m/孔

320.6/12

3

标准贯入试验

次/孔

92/10

4

十字板试验

次/孔

19/2

5

重型动力触探

m/孔

3.0/6

6

注水试验

5

7

原状样/扰动样

40/5

8

测量

30

1.5有关讲明

1)勘探点位置是依照设计的操纵点坐标,采纳仪器法测放的。

2)工程地质测绘依据的是甲方提供的1:

1000地形图,尾矿库区工程地质测绘是依照自测的1:

1000地形图进行的。

地质点是采纳半仪器法标定的。

3)报告部分资料引用前期资料《某县某沟尾矿坝及右岸边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陕西工程勘察院)、《某公司某沟尾矿库闭库设计》(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2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

2.1地理位置及交通

该尾矿库位于某县桑溪镇某沟沟沟内,桑溪镇距金水镇50Km,有简易公路相通。

金水镇距25Km某县县城,以108国道及京昆高速相连,阳(平关)——安(康)铁路穿越某县的胥水镇,交通较方便。

(图1)

图1、交通位置图

2.2地形地貌及水文气象

2.2.1地形地貌

勘察区地处秦岭山脉南坡,区域地貌属中低山,山高坡陡,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地形条件复杂,植被发育,地形切割强烈,冲沟发育。

库区位于桑溪镇的某沟中,某沟上游为“V”型沟,中下游为“U”型沟,近南北走向,该沟长约1.1km,沟内高程470~1020m,沟底宽40~12m,库区范围内山势雄厚,坡面植被茂盛,要紧以灌木为主,沟内及沟口无耕地及农户。

2.2.2气象、水文

2.2.2.1、气象

该区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4.5℃,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9℃;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2.2℃。

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10.1℃,无霜期238天。

年均降水量820.6mm(1961—2000年),最多年降水量1376.1mm(1983年),最青年降水量441.5mm(1997年)(见图2-2:

1980-2000年月降水量等值线图))。

暴雨日降水量最大为158.5mm,1小时最大降水量32.9mm,10分钟最大降水量20.2mm(1980年)。

暴雨中心以秦岭中山区为主。

图2-2、1980-2000年月降水量曲线

2.2.2.2、水文

该区属汉江水系,某沟属汉江四级支流,在沟口汇入桑溪河,后汇入子午河,后汇入汉江。

某沟常年有水,要紧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地下水。

初期坝以上汇水面积0.3km2。

该沟流量受降雨阻碍较大,雨季流量大,干旱时流量小。

施勘期间于2012年6月4日在拦洪坝位置测得流量1~2L/s,在初期坝位置测得6~7L/s。

3库区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作用

3.1区域地质与构造

勘察区地处秦岭以南,属扬子准地台北缘,龙门-大巴山缘隆褶带北部的汉南-米仓台拱区,北与秦岭褶皱系毗邻。

区域上所出露地层为早元古界西乡群下部(Ptxx31)石英绿泥石正片岩和绿泥石阳起石绿帘石片岩夹霏细岩、千枚岩、硅化灰岩及变质砂岩,第三系(E)紫红色厚层砾岩、砂砾岩及早元古界细粒辉长岩(ν21-2)、粗粒辉长岩(ν21-3)、及片麻状花岗岩(r21-6)。

该内东距两河口-喜河-五里坝槽台分界断裂约7Km,南距茶镇-汉王城断裂约16Km。

区内构造不发育,未发觉全新活动断裂。

3.2库区地层

该库区上游出露的地层中下游为第三系(E)紫红色厚层砾岩、砂砾岩,上游为早元古界片麻状花岗岩(r21-6)。

沟谷底部内分布有第四系冲洪积(Q4al+pl),其岩性为碎石及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其岩性为尾矿渣。

(见照片2、3)

照片3、第三系红色砂砾岩

照片4、库区干滩及水域

1)砂砾岩(E)

要紧分布于该沟中下游,为褐红色,巨厚层状,产状近水平,泥质胶结,强度较高,砂岩与砾岩互层出现,层厚均为1~2m。

2)片麻状花岗岩(r21-6)

要紧分布于该沟上游,其它部位多以脉体形式产出,岩石呈灰白色,要紧由石英和长石组成,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该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多呈闭合状,延伸较好。

要紧发育有两组节理:

230°~265°∠32°~36°,3~4条/m为要紧节理;10°~15°∠40°~65°,2~3条/m,为次要节理。

3)第四系(Q4)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分布于库区沟谷底部,岩性要紧为含碎石。

为冲洪积形成,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其成分要紧为砾岩、片麻状花岗岩,粒径以5~12cm,偶见块石。

层厚度一般为1~2m。

碎石之间为砂泥质充填。

较密实。

第四系素填土(Q4ml)),分布于初期坝及上游,为尾矿砂堆积而成。

尾矿砂分布于初期坝至水域之间。

该层按粒径大小可分为尾细砂、尾粉砂。

尾细砂、尾粉砂,标贯击数一般介于2~4击,松散,软可塑。

3.3不良地质作用

该尾矿库所在沟道及上游两岸植被发育,岩石以砂砾岩、片麻状花岗岩为主,岩体较完整,残坡积层厚度一般小于1m。

经此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测绘,勘察区内未发觉滑坡、倒塌等其他不良地质作用。

4尾矿库岩土工程特征

某沟尾矿库要紧有四部分组成,下游为初期坝,初期坝以上为堆积坝、堆积坝以上为干滩及水域。

现对其结构、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述如下:

4.1初期坝址岩土工程地质特性

依照前期资料《某县某沟尾矿坝及右岸边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陕西工程勘察院)及探井TJ1、2、3揭露,初期坝两侧坝肩及坝底的持力层为第三系强风化砂砾岩。

该段砾岩以泥质胶结为主,岩石较坚硬,抗压强度较高,岩层产状近水平状,岩体呈巨厚层状,层间结合力强,可不能产生滑动。

初期坝所处地段未见有全新活动断层,未见有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

4.2初期坝特征及工程特性

该尾矿库建于2006年六月份,初期坝为M7.5浆砌石坝,初期坝坝高20m,坝顶标高487.4m,坝顶宽2m,坝轴线长度76m,上游坡比1:

0.75,下游坡比1:

0.2,初期坝上游坝面设土工布反滤层,坝体与岸坡结合处设截水沟。

初期坝坝体材料为M7.5浆砌石,石材为微风化花岗岩、辉石闪长岩。

坝体无裂缝,表面平坦。

4.3尾矿堆积体的工程特性

4.3.1堆积坝体的结构

某沟尾矿库堆积坝最终堆积高度为(初期坝以上)39.8m,现坝顶标高为59.8m,堆积坝外坡平均坡度为1:

5.26(照片4)。

勘察期间干滩长度约为120m,水域长220m,水域宽15~55m(照片3)。

照片4、各级子坝(堆积坝)(镜向下游)

4.3.2组成特征

尾矿堆积体是由尾矿浆经放矿水力冲积形成的。

尾矿渣与水的混合物用矿浆泵通过管道输送到堆积坝顶,再通过支管道排放到堆积坝内侧干滩,任其流向上游水域,随着干滩的增高,不断筑新一级堆积坝,不断向上游推进。

该尾矿堆积体系人工粉碎矿石经选矿水力排出而成,受水力的阻碍,从管口到水域(由近及远)尾矿砂的沉积的颗粒由粗到细,即由管口的细砂到水域深处的尾粉砂。

其要紧成分为尾矿砂。

尾矿砂磨圆度差,颗粒多呈粒状,并见有片状、针状、棱角状,粒度不甚均匀。

管内排出矿渣的不同粒级含量为:

大于2mm粒径的砾石平均为1.38%,2~0.5mm粒径的粗砂平均为9.83%,0.5~0.25mm粒径的中砂为8.90%,0.25~0.075mm粒径的细砂平均含量为55.80%,0.075~0.05粉砂平均含量为24.07%。

在同一级堆积坝上,由于放矿管位置在横向上不规律的移动变化,每排放一次,形成一个小型冲积扇,即从冲积扇中间向两边、由上游向下游,颗粒由粗变细。

在同一级堆积坝上冲积扇之间呈无规律的相互迭瓦状。

从而形成了距堆积坝垂直距离相同的一定地段的剖面上显示出粒度粗细交替的变化特征,从而形成了较典型的韵律结构。

此外,放矿流量的变化也能引起搬运作用的一些变化,即流量大时,冲力也大,则相同粒径的颗粒搬运较远,流量小时,相同粒径颗粒搬运较近。

从而在剖面上也可能形成一些粗细相间的夹层和互层的韵律结构。

依照尾矿的沉积特征、颗粒组成、粒径变化,将尾矿堆积体从上到下差不多可划分为2个堆积层。

层为尾细砂,

层为尾粉砂,(附图2-1~2-3)。

-1层为尾细砂,灰色,饱和,松散,该层夹尾粉砂,薄层或互层。

颗粒组成为:

砾石0.0~2.59%,平均1.33%,粗砂2.57~26.09%,平均9.53%,中砂6.57~19.60%,平均14.94%;细砂52.51~70.25%,平均60.50%;粉砂4.43~14.34%,平均10.97%。

该层分布全区,厚度1.10~13.20m,平均8.17m。

-2层为尾粉砂,灰色,湿,饱和,该层夹尾细砂,薄层或互层。

颗粒组成为:

砾石0.5~3.0%,平均1.40%,粗砂1.06~28.22%,平均9.92%,中砂2.10~12.12%,平均7.57%;细砂24.73~67.50%,平均54.77%;粉砂15.31~45.50%,平均26.93%。

该层分布全区,厚度4.60~43.80m,平均14.59m。

4.3.3尾矿堆积体的工程特性指标

各层土物理力学指标见表4-1~4-2、5;

各层土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见表6;

各层土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见表7;

表4-1

-1层尾细砂(Q4ml)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

统计值

统计指标

n

φm

φm(min)~φm(max)

σ

δ

建议值

含水量w(%)

7

17.32

17.03~18.12

0.302

0.017

17.32

天然重度γ(kN/m3)

7

19.33

19.3~19.8

0.103

0.005

19.33

比重G

7

2.71

2.71~2.71

0

0

2.71

干密度ρd(g/cm3)

7

1.64

1.62~1.68

0.025

0.015

1.64

备注

注:

n---频数;min~max---最小值---最大值;φm---平均值;σ---标准差;δ---变异系数:

φm(max)最大平均值;φm(min)最小平均值,(下同)

表4-2

-2层尾粉砂(Q4ml)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

统计值

统计指标

n

φm

φm(min)~φm(max)

σ

δ

建议值

含水量w(%)

31

17.28

17.03~18.12

0.161

0.009

17.28

天然重度γ(kN/m3)

31

19.40

19.0~19.7

0.167

0.009

19.40

比重G

31

2.71

2.71~2.71

0

0

2.71

干密度ρd(g/cm3)

31

1.63

1.60~1.66

0.016

0.010

1.63

直剪

粘聚力C(kpa)

8

0.43

0.38~0.48

0.033

0.076

0.40

内摩擦角φ(o)

8

21.17

20.95~21.33

0.151

0.007

21.0

备注

表5各层尾尾矿土(Q4ml)静三轴试验指标统计

岩性

统计指标

-1

-2

尾细砂

尾粉砂

粘聚力(kpa)

内摩擦角(度)

粘聚力(kpa)

内摩擦角(度)

N(次)

3

3

17

17

φm

4.16

29.83

4.2

29.45

φm(min)~φm(max)

4.05~4.58

28.89~30.35

3.85~4.39

28.35~30.13

σ

0.149

0.816

0.201

0.71

δ

0.036

0.027

0.048

0.024

建议值

4.00

29.0

4.00

29.0

备注

表6十字板原位剪切试验成果表

统计指标

地层

N(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