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人物传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5684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台人物传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东台人物传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东台人物传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东台人物传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东台人物传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台人物传略.docx

《东台人物传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台人物传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台人物传略.docx

东台人物传略

东 台 人 物 传 略

 东台人

物传略

周建生编辑

应慈传略

应慈(1873~1965年8月31日),俗姓余,名锋,号振卿,出家後法名显亲,字应慈,自号华严座主,晚年号拈花老人。

原籍安徽歙县,上代侨寓江苏,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生於江苏省东台县。

应慈家世业盐商,家资富有,幼年读家塾,学八股文,聪慧异常,曾经中过秀才。

清季末年,盐政改制,家道中衰,不得已弃儒学商,后又因两度丧偶,深感人生无常,遂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到南海普陀山从明性和尚出家。

35岁时与月霞、明锐、惟宽同得法于治开门下,易法名显亲,字应慈,为禅宗临济法派第四十二世。

应慈出家後,随明性禅师到南京三圣庵,研习经典。

他饱读儒书,故进步甚速。

短时间内即读诵研习了《维摩经》、《法华经》、《楞伽经》等大乘经典,由此发心参究禅宗的明心见性之学。

应慈出家的第二年,到宁波天童寺依敬安住持受具足戒。

以後到处参学,访谒尊宿。

先在镇江金山寺,依大定禅师学禅,继之到扬州高旻寺随月朗法师参究,最後到常州天宁寺参谒冶开禅师,学习禅法,受到冶开器重。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师兄月霞同受记别於冶开,为临济宗第四十二世。

宣统元年(1909年),随师兄月霞到南京,在僧师范学堂襄助教务。

辛亥革命爆发后,南京僧师范学堂停办,一度到安庆迎江寺、武昌宝通寺、汉阳归元寺参访。

民国三年(1914年),到上海襄助月霞筹办“华严大学”。

民国六年(1917年),随月霞到常熟,辅佐兴办“法界学院”。

是年十一月,月霞在杭州玉泉寺圆寂,应慈负责兴福寺法界学院。

兴福寺任住持和法界学院院长。

民国八年(1919年),到杭州西湖的菩提寺闭关潜修。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应常州清凉寺住持静波和尚之邀到常州主讲於“清凉学院”。

北伐期间,随学院迁到上海清凉寺下院,後再迁常州永庆寺、无锡龙华庵,在三迁之中将《大华严经》讲完。

学院结束後,往返於上海、无锡、苏州、常熟、宁波、福州等地讲经弘法,并数次朝礼五台山。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被上海佛教界推举为“华严大疏钞遍印会”理事长,主编清凉国师的《华严大疏演义钞》,以20余种版本互相校勘,历时6年。

于此同时,在上海设立“华严速成师范学院”,培育弘扬华严教理的僧才。

应慈一心精研佛学,弘扬华严,足迹遍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北等地,皈依及得戒弟子数以万计,造就了不少僧材及佛学研究人才。

民国32年(1943年)应沉香阁方丈苇乘法师邀请,开讲佛经。

从此,安居於上海慈云寺,仍以弘扬华严为职志。

解放后,应慈积极参加各项爱国活动。

1949年,在法云寺讲华严初祖杜顺的《法界观门》,并一度到南京讲《华严经》。

1951年任上海抗美援朝分会佛教支会委员,1954年,当选上海市第一届人代会代表,并以後各届连任。

同年被推选为上海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1957年,以85岁的高龄,在上海玉佛寺讲《华严经》全部。

同年,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1962年,在中国佛协的第三届代表大会上,被推举为中国佛协名誉会长,并兼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

1965年8月31日,病逝於上海慈云寺。

应慈毕生以弘扬《华严》为志愿,以参禅为心宗,他曾倡刻《三译华严》、《贤首五教仪》、《楞严》、《法华》、《楞伽》等诸经疏,并刊印《华严经探玄记》等,对《华严》典之弘传,毕生不懈。

遗留的著述,有《心经浅说》、《正法眼藏》、《八识规矩颂略解》等。

朱华传略

朱华(1892——1954),字实秋,男,汉族,江苏东台富安镇人,民国时期爱国人士。

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

早年响应孙中山号召投身革命。

历任参谋部参军、参谋部警卫军参谋长、广东东江善后督办公署参谋长、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指挥部副官长兼管理处长,广州卫戍总司令部副官长。

1927年11月28日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军务处处长。

后任第二路军司令部副官长、第四集团军兵站总监兼平汉铁路运输主任,平奉铁路管理局局长。

1932年4月任正太铁路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务处处长,国民党购料委员会监察委员。

1939年任第三战区长官部办公室主任。

1949年当选江苏省参议会副议长、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参事、华东水利部参事等职。

1954年在上海病逝。

朱华在正太铁路任职期间,与局长王懋功一起,积极支持铁路员工开展收回法帝攫取30多年的铁路路权的斗争,为因“二七”罢工被开除的工人安排复业,支持工人恢复工会组织,建立工人俱乐部、子弟小学、职工学校、职工医院,创立职工消费合作社,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深受工人拥护。

1935年,正太铁路员工自发募款在石家庄修建了一座“懋华亭”,以纪念王懋功、朱华二人的功绩。

大醒传略

大醒(1898~1952年),俗姓袁,江苏东台人,1922年(23岁)毕业于东台师范学校。

1923年春,至上海谋生,常与戈公振来往。

1924年,依扬州天宁寺让之和尚剃度,法名机警,别署随缘,号大醒,后以大醒行。

是年夏,到江苏泰县的光孝寺听太虚大师讲经,谒见太虚,以此进入武昌佛学院学习,深得太虚大师称赏,成为嫡传弟子之一。

1925年夏天,跟从太虚到庐山讲习,太虚在庐山大林寺设置“庐山学群”,大醒被作为几个优秀学生之一,还在学群中学习佛学及英文,为将来环游欧美布教准备,从此奠下外文基础。

1927年,在南京金陵寺禁足。

1928年3月,奉太虛之命,先后到设于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的闽南佛学院主持学务,并任南普陀寺监院。

创办《现代僧伽》杂志(后来改名为《现代佛教》月刊),呼吁佛教一致团结,整顿内部,健全寺院组织,共同护持正法。

1932年底,辞去佛学院职务,随太虚大师离开厦门。

1933年,到汕头小住,主办《现代佛教》周刊,继续宣传他对佛教改革的理念。

未久,又回到武昌佛学院,主编《海潮音》杂志,大力提倡人间佛教,主张僧侣应注意社会现实问题,勿纠缠于死后问题的探讨,并于1934年,出了一次《海潮音》的“人间佛教专辑”,发表太虚大师等所撰写关于人间佛教的十八篇论文,在全国佛教界引起强烈震撼,成为太虚大师佛学思想的忠实宣传者。

同时在汉口正信会开设“地藏本愿经”。

1935年东渡日本,考察佛教,结识不少日本佛教学者,回国后撰写《日本佛教视察记》。

1936年,回到江苏,住持淮阴觉津寺,发行《觉律》月刊,继续宣传人间佛教思想。

同时创办“觉津佛学院”,培育青年僧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苏北联络各寺院僧侶,设立“苏北七县僧众救护训练班”,由他领导主持,训练战地救护人才,卫国护教。

后因战事不利,政府西撤,而对国事与佛教显现消极,万事随缘,曾主持高邮善因寺。

后到上海常寄居于静安寺中。

抗战胜利后,太虚出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常委,大醒担任该会秘书长,协助大师整理中国佛教。

1946年夏,继太虚大师之后,出任浙江奉化雪窦寺住持。

1947年3月17日,太虚在上海玉佛寺圆寂,他与同门师兄弟为大师治丧。

事后,参与《太虚大师全书》的编辑和太虚大师舍利塔建立工作,并二度接编《海潮音》月刊。

1949年初到台湾,以《海潮音杂志》发行人兼主编的身份,把《海潮音》迁到台湾出版。

住台北善导寺,出任该寺导师。

1950年冬,因患高血压症,移住新竹香山一善寺疗养。

1951年病况转佳,应新竹灵隐寺无上法師之邀,到该寺主办台湾佛教讲习会并担任导师。

因当时台湾政府不允许佛教界创办佛学院,碍于掣肘,故以短期讲习会的名义,著手创办培育僧才的教学机构。

1952年3月,在短期讲习会开办半年后,猝然中風,半身不遂,仍回到善导寺疗养,12月13日圆寂,世寿53岁,戒腊27年。

骨灰被迎回福严精舍,安放于无上法师特别在灵隐寺为他所盖的一座纪念宝塔。

大醒一生擅长文学、能诗书、不拘小节且熱心佛教文化教育,生平发表的佛学论文很多。

主要著述有《地藏本愿经讲要》、《八指头陀诗评传》、《口业集》、《日本佛教社察记》、《空过日記》等。

《海潮音》杂志社曾集其数十万字诗文,辑为《大醒法师遗著》。

戈湘兰传略

戈湘兰(1904—1964),男,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人,名绍基,又名基,号:

“东亭居士”。

早年入东台安丰市立国民小学学习,毕业于南通代用师范附属小学,又以画马一名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0进上海商务印书馆,从事实用美术设计工作,设计出“马利牌”等多种名牌商标。

1930年左右创立“上海学友图画社”,专门编印发行教科书及教育挂图,开我国教育挂图事业的先河。

抗日战争时期,编绘抗战教育题材挂图,1946年,郭沫若为其画题跋,珍藏扬州博物馆。

解放后,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任上海国画院画师,担任《辞海》编著插图组长。

其国画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禁止出口。

1964年逝世。

黄逸峰传略

黄逸峰(1906年7月22日—1988年11月27日),原名黄承镜,曾用名黄世雄、曹国材、张文彩、林敏等。

男,汉族,江苏省东台市人,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

1925年8月加入共青团,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起先后担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南通特委书记、全国铁路总工会秘书长等职。

1932年11月,出国赴南洋在暹罗任华侨中学、南洋中学校长。

1934年6月回国在上海京沪、沪杭通甬铁路局铁路青年社任社长、《铁路青年》主编,1937年,先后在上海、广西等地大学任教授。

1939年4月,任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设计委员、鲁苏战区党政分会中将委员。

1940年6月起,历任新四军“联抗”部队司令员兼政委。

中共兴东泰地委书记,苏北临时参政会议长、苏中军分区司令员、国共和谈北平军调处中共代表团交通处少将处长、“安平事件”中共小组组长,为中共党史上第一批授衔的将军之一。

1947年初,任东北铁路总局副局长兼东北铁路学院院长、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司令员兼党委书记。

1949年5月,任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铁道处处长。

建国后,历任上海铁路局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兼党组书记,华东交通专科学校校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院长等。

1984年5月离休,1988年11月病逝。

孙仲明传略

孙仲明(1908~1956.1)原名孙二富,又名孙二虎。

1908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弶港镇。

从小随母亲讨饭,7岁时跟船下海,18岁时在船上当二老大,渔民们喊他“孙二副”,“孙二富”。

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辖第一、二、三纵队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陶勇率新四军第三阶纵队挥戈东进,建立苏中四分区,陶勇兼任司令员。

由于当时新四军没有条件建立海上武装,形势紧张时,后方医院的伤病员、军需物资不能转移到海上。

遵照党中央关于“发展抗日力量,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指示,陶勇同志作出争取孙二富,建立新四军“土”海军的决策。

孙表示愿意加入新四军共同抗日,决定成立海防大队,委为大队长。

1941年8月,被委任为海防团团长。

10月,配合主力对丰利据点出动的日寇扫荡部队伏击。

1942年,根据苏中区党委力争沿海地区,重视海军创建的指示精神,陶勇和三旅政委兼地委书记吉洛(即姬鹏飞)同志再次招唤孙二富来归。

1943年春,孙二富将队伍从掘港据点拉出,从南坎下海,带着本大队富有海上作战经验的53人和从伪一、二大队各抽调的200多人,计300多人乘6条船首先到环港,托一位相识的船老大带口信给岸上的高亚东(如东民主人士)转告陶司令,派周少卿下海接他。

1943年9月,孙二富被陶司令委任为苏四区渔民自卫总队总队长。

1943年6月下旬,孙二富对部队进行组织整编,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春,海防纵队成立,陶勇、吉洛分别兼任司令、政委,孙二富任副参谋长兼海防二团团长。

孙二富率部驱日寇、打海匪,在海上进行了大小数十次战斗,多次缴获日军运输船、击退日军汽艇、击沉敌船,歼灭日军官兵,威震黄海。

日本东京的《朝日新闻》曾惊呼:

“华东沿海从连云港起到上海止,有游移不定的新四军水兵,神出鬼没,难以侦察”。

在战争最残酷最艰难的时期,新四军的兵工厂、后方医院、军需被服等物资,就靠海防团的大海船,在茫茫黄海上隐蔽坚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

解放初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北军区海防团团长,经常在黄海上巡逻作战。

1953年,经组织批准到泰州休养,1956年1月病故。

志开传略

志开(1911~1981)字了然、法名月灯,江苏东台人。

11岁在宜兴白塔山大觉寺披剃。

民国十七年(1928)于宝华山受具足戒,焦山佛学院毕业,参学于金山江天寺。

1936年于栖霞山受法于卓成和尚。

1943年任栖霞山寺住持。

曾和大本、觉民等法师创办栖霞律学院。

民国三十五年创办宗仰中学,先后设立织造厂、炭窑,致力佛教生产。

抗日战争中,护寺、护教、救济难民,为诸方赞叹。

著名高僧星云、法宗、超尘、悟一、达道及煮云、莲航、了中等均为其法徒学生。

融宗传略

融宗(1911~2000年),俗姓李,名成奎,1911年生于江苏东台县,从小天性喜佛。

12岁到如皋县李堡镇“斗姆宫”削发为僧。

20岁到镇江焦山定慧寺,在吉堂法师门下受具足戒,后进“焦山佛学研究班”系统研习佛经典籍,依照“焦山受戒、学经,金山参禅”的传统,来到金山寺。

从1953年起,承担光福司徒庙的文物管理工作。

他精心修整寺庙,细心搜集和收藏散落于民间的文物、碑帖,将大量的古画、佛雕等,统统集中到司徒庙内。

据统计,经他之手收集到的有:

刻于明崇祯年间的“楞严经”共84块;明万历年间的石刻“宝塔金刚经”;唐朝铜观音菩萨一尊(高达70公分);宋代金铜韦陀像一尊、白釉瓷枕一只、绿釉花瓶一只、莲花经幢2块;南朝七宝如来石幢一尊;元代石刻佛像数尊,以及历代名家字画若干。

1981年任吴县政协常委,为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团结广大佛教信徒恢复佛教生活,修复寺院庙场而作出努力,被誉为“宗教界的一面旗帜”。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使千年古刹圣恩寺终于重建成一座宏丽寺院。

瑞祥传略

瑞祥(1912年11月~1992年6月),俗姓陈,名小飞,号无我。

东台台南人。

原北京广惠寺方丈、北京市佛教协会首任会长,扬州大明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扬州市政协委员。

1920年,在东台三昧寺出家,并在寺中读完小学,后至镇江玉心佛学院读书并完成学业。

1935年初,因仰慕近代著名高僧太虚大师,赴厦门南普陀寺,入读闽南佛学院。

后随太虚大师入湖北武昌世界佛学研究院深造。

为响应太虚大师革新佛教、培养人才的号召,1936年,分别执教于北京法源寺佛学院及白雀寺佛学院。

1937年,应邀担任北京广惠寺监院,边教学边管理寺院。

数年后,被推举为广惠寺方丈。

曾在北京广惠寺创办过暖厂、粥厂为贫苦大众提供避寒、裹腹之所;办孤儿院,收留教养孤苦无依的农工子弟;办棺行,布施棺木予无力下葬的贫民等。

解放战争时期,多次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及革命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北京市佛教协会首任会长。

他通晓日语,在担任北京广惠寺方丈及北京佛教会会长期间,多次应邀出访日本。

1969年下放江苏东台台南老家务农。

1980年,国家开始落实宗教政策,逐步恢复寺庙,佛教得以重兴,因寺院缺乏专业僧人管理,经东台统战部门推荐,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特地从东台农村调至南京灵谷寺任监院,从事寺院管理和开放工作,并被选为江苏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1987年2月,经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及江苏省宗教局与佛教协会推荐、应扬州市政府有关部门邀请,调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唐律学高僧鉴真和尚故居、全国重点开放寺庙扬州大明寺担任住持,并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着手健全寺院民主管理制度,从园林部门收回寺院管理权,并逐步落实“僧人管庙”。

将藏经楼、鉴真纪念堂、大雄宝殿、欧阳祠、谷林堂、牌楼及御苑等进行全面整修,并于1991年5月在大明寺东园择地立石,举行奠基仪式,计划重建栖灵宝塔。

1988年上半年,作为鉴真大师传人,应邀出访日本唐招提寺,为此后中国与日本、大明寺与唐招提寺间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在帮助推动、促进和宣传国家有关政策,积极维持、修复和开放寺庙,领导佛教徒爱国爱教,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贡献。

在大明寺,曾接待过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等中外元首。

瑞祥一生未有著述传世,唯留下修行工作日记数册。

他工于书画,但作品皆散失各地,无从归聚。

平生讲经传教不计其数,现唯存1989年特为香港同胞与佛教信徒宣讲《金刚经讲记》。

戈宝权传略

戈宝权(1913年2月15日—2000年5月15日),我国著名翻译家、学者、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家。

男,汉族,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人。

1928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经济政治系,193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任上海《时事新报》记者和编辑,1935年3月随梅兰芳京剧团去苏联采访,1938年3月回国参加《新华日报》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3月25日,作为中苏友协负责人参加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北平西苑机场举行的阅兵仪式,同年10月被任命为我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政务和文化参赞,行大使权,接受国民党政府驻苏大使馆。

1957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

一生致力于翻译和研究工作,著述甚丰,有上千万字,印成单行本的有50余种,部分论文已被译成俄、英、法、德、西、葡、日、世界语等文字在国外出刊。

他精通英、法、俄、日和世界语,先后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任20多家协会、杂志的理事、编辑和顾问,在国内外20多所大学兼任教授、名誉教授,获国际、国内荣誉和奖项甚多。

1988年3月荣获前苏联“各国人民友谊”勋章,1989年设立了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基金,1990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专题片《戈宝权》,2000年11月,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文化和友谊的使者——戈宝权》大型画册,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之题辞。

周法高传略

周法高(1915.11.6—1994.6.25),字子范,号汉堂。

男,汉族,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人。

1929年毕业于东台安丰镇小学,就读于南京中学附设实验小学,一学期后考取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春季班。

1930年因父亲病故,母亲杨氏令他中断学业。

1939年从中央大学国文系毕业后,考取北大文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940年,征得导师罗常培先生同意,写成奠定其声韵研究主轴的《玄应音研究》,1941年,北大文科研究所毕业,获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硕士学位,后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中研院史语所二组助理研究员,与同组张琨、马学良、刘念和、丁语梓等一起,搜集《经典释文》诸家注,方音调查,学习多种语言。

1945年任南京史语所副研究员并在台湾大学中文系兼任副教授。

1948年去台湾,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48年因《广韵重组的研究》获“杨铨奖金”。

1953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1949至1954年在台湾大学中文系兼任主任。

1956年—1985年30年间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耶鲁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任访问学者、客座教授、讲座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1955至1957年在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

出版有《中国古代语法》、《周秦名字解诂汇释》、《颜氏家训汇注》、《中国语文研究》、《中国语文论丛》等书籍。

1962至1977年分别在华盛顿大学和耶鲁大学任客座教授。

1964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人文组的院士,并被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先后聘为讲座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研究部中国语文部主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

1971年由李方桂先生推荐获选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

先后主编《汉字古今音汇》和《金文诂林》16册。

由台北三民书局出版《周法高上古音韵表》、《说文通训定声目录周法高音》两本专著。

1977年,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回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撰《金文诂林补》共8册,将自己及学生的意见以案语的方式补充《金文诂林》及《附录》的不足。

1985年,受聘到东海大学工作,出版专著《钱牧斋吴梅村研究论文集》。

周法高受先人周敦颐《爱莲说》影响致深,一生对荷花情有独钟,他的书斋即取名为“百荷斋”。

并先后收集古今中外名人大师的荷花图100多幅,收藏在台湾。

1986年,赴美国参加“汉藏语言学会年会”,并发表论文。

1989年,被中国声韵学会聘为荣誉会员。

1990年,被中国文字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1994年6月25日因病逝世。

去世后,其妻王绵女士遵照他遗愿,将常年伴随其左右的22幅条屏和近百册著作捐赠给东台图书馆,东台图书馆特设周法高作品陈列室,以缅怀这位家乡名人。

周法高毕生从事汉语文字、语言学研究,在语音、语法、训诂文字方面成绩卓著,先后出版专著9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编《金文沽林》16册,共计数十万字,台湾当局在悼词中尊其为语言学界的泰山北斗。

真禅传略

真禅(1916一1995年12月5日)法师,俗姓王,名鹤树,法名真禅,字妙悟,号昌悟。

江苏东台安丰人。

七岁於东台净土庵出家,十六岁于南京宝华山隆昌律寺受具足戒。

先后参学于东台三昧启慧佛学院、焦山定慧寺佛学院、竹林寺佛学院、南京华严速成师范学院、上海佛学院、圆明讲堂楞严专宗学院等。

曾先后任苏州狮林寺和镇江竹林寺住持,兼竹林寺佛学院院长。

抗日战争时期,在苏北参加僧侣救护队,支持抗战,救护伤员。

1951年到玉佛禅寺,先后任信众部副主任、寺务处副主任、主任。

“十年动乱”期间,与寺僧五人坚守玉佛禅寺,依靠群众保护寺庙。

1976年6月,被推举为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出任玉佛禅寺住持。

1983年秋,任上海佛学院院长。

1988年10月,兼任上海静安寺住持。

1992年11月,兼任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住持。

1993年10月,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他号召僧人必须爱国爱教。

特别是担任上海佛学院院长后,经常教导青年学僧要爱国爱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努力,引导佛教徒端正对爱国爱教的认识,坚定爱国爱教的信念,坚持走爱国爱教的道路。

基于这种爱国爱教的思想基础,真禅法师几十年来身体力行,为国家、人民和佛教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增进与世界佛教界及各国人民的友谊。

1981年随中国宗教代表团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二届亚洲宗教徒和平会议。

1984年,参加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访问印度。

同年访问美国,这是时隔三十五年后,中国佛教徒首次赴美国弘法,在美国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

在20多年中,曾多次出访日本、印度、美国、泰国、加拿大、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法国、德国、英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香港、台湾、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待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佛教代表团、政府首脑及不少具有国际影响的人物,宣传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介绍我国的佛教情况,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加强中外佛教徒之间的友好与团结,增进中外人民的友谊。

他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怀残疾孤儿。

10余年间,代表玉佛禅寺、静安古寺和以个人名义先後捐赠给上海残疾人基金会、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以及全国各地的社会公益事业,总计人民币七百余万元。

还曾设立“真禅法师残疾儿童福利基金”,以帮助贫困残疾儿童。

并担任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会长、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名誉院长。

周巍峙传略

周巍峙(1916年6月13日~),著名音乐家,中国文联主席。

男,汉族,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人。

1916年6月13日(农历5月13日)生,大学文化。

1930年从业于上海新闻界,“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宣传工作,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编辑、记者、秘书、音乐教官、边区文联宣传部部长、音协主席、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副团长、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副团长、团长等,建国后,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中央歌舞团团长,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文化部党组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国舞协、曲协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书记、代部长,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顾问,中国文联主席等职,是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参议员、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曾编辑出版《民族呼声集》,担任《聂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田汉全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主编,《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