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
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2.从“南橘北枳”说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热爱大自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意识到环境对植物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这个环境,植物的生存将会受到影响。
2.知道植物的结构特点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
一、教学导入
1.教师讲解:
“南橘北枳”的故事。
二、活动调查各种水果的产地
引导学生按照产地给这些水果按地域进行简单分类。
提问:
有没有来自南方的苹果和北方的香蕉?
3.走进池塘
教学目标
能正确看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的重要关系。
2.知道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教学准备
池塘生态挂图、池塘有关生物的图片、制作生态瓶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池塘里的生物吃什么
1、出示鱼、水虿、孑孓的图片,提问:
说一说它们都吃什么?
2、学生汇报。
3、教师: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把它们的食物关系排列出来吗?
三、指南车信箱池塘里的微生物
1、学生阅读。
2、教师向学生补充介绍池塘里的微生物:
池塘里的植物、动物大多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微生物却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但微生物又是池塘里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员之一,它们在池塘群落的能量传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假如大树都倒下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2.珍爱生命,初步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关注环境的变迁,意识到环境正在遭到人类的破坏,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建设美好家园,争做环保卫士”的观念。
教学准备
各种生物的头饰等。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假如大树全部倒下
1、提问:
假如大树全部倒下,树林里生物的实物会发生什
第2单元营养与健康
1.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1、以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知道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蛋白质、淀粉、脂肪。
2、了解检测食品中蛋白质、淀粉、脂肪的简单方法。
3、了解食物金字塔,懂得平衡饮食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午餐吃了什么
1、学生明确并统一本课中的食物分类方法:
主食类、肉食类、蔬菜类、水果类……
2、学生汇报各自午餐中所吃的食物。
3、将各自午餐中所吃实物分类记录在记录表中。
三、活动检验食物中的营养
1、过渡:
通过前面的活动我们知道了我们所吃的各类食物在总量当中的比例,其实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2、提问:
怎样检验我们的食物中是否存在这些营养成分呢?
3、学生发表看法,教师作结:
让我们设计实验来检验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2.消化与吸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2、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能够科学地看待身体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可以食用的馒头、米饭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咀嚼馒头
1、摆出问题:
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嚼几次,感觉一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交待注意事项(进食前要洗手,进食时不要混食),学生分组行动,组内交流感受。
3、以小组为单位作好整理进行汇报。
4、分析口腔有哪些消化作用。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科学知识:
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安全饮食
1、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给出的3种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
变质的食品:
认识到过期食品食用的危害性,提高自身保护意识。
如果误食变质食品,应及时治疗。
有毒生物制作的食品:
含有剧毒成分的生物,对人体的危害就非常大了,甚至会造成死亡。
有毒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不明生物都是不能食用的。
被污染的牲畜或粮食作物制作的食品:
从动物、植物两个角度,说明被污染食物包括动物、植物。
这种食品对人体的危害潜伏期长,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大,又不易被人所察觉,因此格外引人注意。
1.布置任务:
课后调查,做好记录。
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
1.地表在变化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
科学知识: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了解哪些力量可以影响地球地表的变化。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推测曾经发生的变化
1、回顾以前所学知识:
我们生活的球体——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各样,植被各异。
2、出示化石标本,向学生介绍化石。
3、阅读教材第34页的内容,了解喜马拉雅山及人类科考中的发现。
4、提出问题:
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这是怎么回事?
你们能推测出这个地带原来的地表情况吗?
后来发生过什么变化?
三、活动改变地表的力量
1、思考:
地表在变化,改变地表变化的力量有哪些?
2、学生看教材第35页的两幅图,明白:
修筑大坝引起的地表改变是一种人为的力量,泥石流引起地表的改变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力量。
3、学生自行推测并做好记录。
2.地震
教学目标
1.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2.乐于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
3.愿意关注防震技术的最新成果。
科学知识
1.了解地震现象。
2.初步了解人类研究地震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感受地震
1、交待实验方法:
让两个同学为一组,做两次模拟实验:
一次是两个同学朝相反的方向拉一张纸,直到纸断裂;另一次是两个同学各拉筷子的一头,弯曲筷子直到折断。
2、学生实验。
3、推理分析:
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纸被什么方向的力量拉断?
当纸断裂时,听到什么声音?
手有什么感觉?
筷子在什么情形下被折断了?
当筷子折断时,听到什么声音?
手有什么感觉?
能将实验和地震联系起来吗?
纸和筷子相当于什么?
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到的震动能让你想到什么?
范意识。
3.火山
教学目标
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科学知识
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2.知道火山的种类等常识。
3.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被人类所利用。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画火山图
1、学生独立思考:
你认为火山山体外形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是这种模样?
2、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出草图。
3、组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
4、综合整理:
由教师将交流中不同的火山山体外形画在黑板上。
并提出:
到底火山喷发后形成什么样的地貌?
三、活动“火山”喷发了
1、阅读教材,了解模拟实验的过程。
明白:
实验与火山喷发的共同之处。
2、教师演示实验。
3、观察喷发后的“火山”山体外形,验证各自的关于火山山体外形的推想,明了火山锥的形成过程。
4、比较分析模拟实验和火山喷发的异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5、提供资料再次验证,加深学生对火山喷发的认识。
4.岩石也变化
教学目标
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这部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找出那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来破坏岩石。
2、学生讲出古人的方法。
3、讲述:
我们也来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吧!
4、学生简要说说我们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拟实验。
成。
5.走近矿产
教学目标
1.意识到矿产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开采和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了解矿物
1、出示:
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
2、讨论:
怎样观察和认识矿物标本?
如:
准备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哪些工具,采用什么方法、怎样记录观察。
结果等。
3、教师给予相关提示:
方法提示:
观察前,告知学生一些常识,在研究矿物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条痕来观察矿物的颜色。
矿物的实际颜色和条痕颜色有一定区别,而条痕颜色才是矿物真正的颜色。
要看到真正的颜色,方法是用矿物在无釉瓷片上进行刻画,留下的痕迹颜色就是比较准确的矿物颜色了。
安全提示:
在比较矿物硬度时,要提示学生主要安全,防止工具或矿石伤及自己。
记录要求:
可以记录下矿物的颜色,形状,颗粒,硬度,光泽,条痕,磁性或观察时的其它发现。
4、学生观察矿物标本。
5、整理,组织学生描述观察的矿物特点。
三、活动推测煤的形成
1、阅读资料
2、分析推断,煤的形成。
将事实提出,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分析推断,煤在地下的
四、阅读: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
1.指导读图,说说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矿产资源。
2.学生阅读指南车资料。
3.让学生展开讨论:
矿产资源的有限和人类的大量需求矛盾人们怎么调和?
4.明白:
矿产资源,必须有计划地开采、合理地利用,决不可乱采乱用。
教材最后安排学生
五、拓展
调查本地的矿产资源种类及其利用情况,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对围湖造田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继续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有利有弊,提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性。
2.意识到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改变地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了解围湖造田的利弊。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因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改变、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
在改变地表形态的各种力量中,除了各种自然力量外,还有人为的力量,请大家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
2、学生回答。
3、过渡:
人类的活动只是改变了地表形态吗?
有没有其它的影响?
二、阅读指南车信箱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南车信箱提供的资料。
2、组织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传阅、交流。
3、宣读介绍人类改变地表的典型事例,或者相互交换、传阅搜集到的资料。
4、明白:
人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外力作用。
因为随着工农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十分可观的。
如我国劳动人民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需要,长期的经济活动塑造了许多地表形态特征非常明显的人工地貌——梯田、桑基鱼塘、黄土淤泥坝、围海造田等。
世界上不少大城市如墨西哥、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