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299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案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1课时 生活需要法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活与法律关系的学习,能够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法治的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需要法律保障,人的一生与法律相伴;了解法律产生的过程;体会法律对生活的作用,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法律的产生和本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民的名义》赵德汉原型:

亿元司长魏某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某平时衣着简朴,经常骑一辆旧自行车上班,丝毫看不出家藏万贯。

然而,这样的穷酸是装出来的。

他还专门买了套房子放钱,受贿金额最终被认定为2.1亿多元。

魏某案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检察机关一次起获赃款现金数额最大的案件。

2016年10月17日,法院以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魏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教师总结: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

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法律与生活的关系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一)法律与生活

活动一:

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

想一想:

(1)图片中体现了哪些法律?

能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吗?

提示:

反家庭暴力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

食品安全法、建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提示:

如果没有法律,就像道路没有交通信号灯一样,车会横冲直撞,交通瘫痪,安全事故频发。

如果没有法律,社会生活就会没有秩序,人类随心所欲,带来的是自己的灭顶之灾。

强调:

生活需要法律,生活离不开法律。

活动二:

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理解法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

(2)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你赞成这一观点吗?

(3)小组活动:

请举例说明法律是无处不在的,例如网络、学校、小区、公共场所、餐馆、商场等。

教师总结:

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

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二)法律与个人

活动三:

权利义务相伴一生

小华参军前是个勤奋学习的学生,复员以后到电厂工作,由于工作努力,又被选为县人大代表。

他每月寄800元钱给乡下年迈的父母,并自觉交纳个人所得税。

材料中的小华享有哪些权利?

履行了哪些义务?

小华的经历

享有的权利

履行的义务

勤奋学习

受教育

受教育

参军

依法服兵役

电厂工作

劳动

劳动

被选为县人大代表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自觉交纳个税

依法纳税

  想一想:

法律与个人有什么关系?

教师讲述:

在我国,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活动四:

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法律相伴一生

(1)学生自主独立完成教材连线题。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探讨:

我们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相应的法律是什么?

提示:

见下表。

我们的权利

相应的法律

生命健康权

宪法、民法总则、刑法等

人身自由权

宪法、民法总则、刑法等

人格尊严权

民法总则、户口登记条例等

受教育权

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

智力成果权

民法总则、知识产权法等

财产权

宪法、民法总则、刑法等

劳动权

劳动法等

  教师归纳:

权利与我们相伴一生,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一)认识法治

活动五:

法治的产生

材料一:

公元前21世纪,我国产生了古代第一个王朝——夏,以及维护夏朝统治的法律制度。

据文献记载,夏朝的法律称为“禹刑”。

材料二:

在古巴比伦,公元前18世纪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刻在一个高2.25米的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神殿里。

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成文法典,正文包括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思考:

(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靠什么调节人际关系和自己的行为?

提示:

风俗习惯。

(2)法律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创制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

教师归纳: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活动六:

期待中的法治国家管理

(1)活动主题:

自己期待中的法治国家管理

(2)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准备五类人员分工,并准备小纸片,写下他们分别要扮演的五个角色,如“政府(管理人员)”“法官”“商贩”“执法人员(警察)”“社会成员(平民)”。

(3)要求先分配好角色,按照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在组内交流,再在班内展示,相互评析。

讨论:

什么是法治?

它的要求是什么?

它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

(1)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2)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3)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教师强调:

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

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活动七: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

材料:

到2010年底,在宪法的基础上,我国已经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00多件,行政法规700多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近9000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可以设想,没有物权法,公民维护私产权利的盾牌是否能够硬气;没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7天无理由退货”会有多少商家响应;没有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和取消劳动教养制度,还会有多少侵害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行为得不到纠正。

思考:

(1)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程中有哪些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提示:

①1954年9月2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②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现行宪法。

③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2010年,我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⑤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是什么?

提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

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活动八:

法律小故事

早晨8点多,张女士刚起床,就听见院里一片嘈杂:

原来是他们院子一个老爷子由于年岁已高,反应稍慢,骑自行车稍稍碰了一条小狗,牵狗人不依不饶,非得逼老爷子赔偿。

张女士看到情况就下了楼,问清了碰狗的时间后,对牵狗那人说:

“第一,我们需要你出示合法的养犬证。

第二,您遛狗的时间不对,有关法律规定是晚7点以后至第二天早7点之前!

”听了张女士的话,牵狗人也自觉理亏,争辩了几句就走了!

思考:

这个法律小故事告诉我们法律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

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明白了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了法律的产生过程和法律的本质;懂得了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明确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生活需要法律的保障,生活离不开法律,从今以后,我们要做到认真学法、懂法、自觉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法律知识教学,法律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抽象,学生不易于理解,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一个好的方式,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参与,容易组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枯燥单调的法律知识教学变得丰富生动。

“法律的本质、法治的含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几个知识点比较难懂,要多结合情景材料展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还要给学生多理解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

特别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的认识和掌握不能急于求成,要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地体会和理解。

第2课时 法律保障生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能力目标

通过对法律特征的学习,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明白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懂得法律规定的权利不容侵犯,法律规定的义务必须履行;通过用法律知识分析简单的案例,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认识法律的含义,明确法律的特征,懂得法律是生活的保障,知道公民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法律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与其他规范的区别。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尝试一手画方一手画圆)

教师总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

什么是法律?

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

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

从来源上看法律

在我国,制定法律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法律的制定过程包括法律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和公布四个环节。

法律案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实施。

想一想:

(1)从法律的来源上看,法律有什么特征?

提示: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法律与道德的来源一样吗?

有什么不同?

提示: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而约定俗成、自发形成的,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不是由国家制定的。

教师小结: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不具有这一特征。

活动二:

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

填写表格,归纳法律、道德和校纪校规的区别

项目

产生方式

实施手段

调整对象和范围

法律

国家制定

或认可

国家的强制力

全体社会成员

道德

约定俗成的

舆论、习惯、信念

普遍适用

校纪

校规

学校或有关

部门制定

教育行政力量

学生团体

  结论归纳: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活动三:

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我为立法建言献策

想一想:

你认为我国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立法?

提示:

个人信息保护、电子商务安全、“霸王”条款等方面需要加强立法。

活动四:

法律的实施

(一)法律靠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

“6·26”国际禁毒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5起毒品犯罪案件进行了集中公开宣判。

当天宣判的5起案件均为一审案件,分别是文某贩卖、制造毒品案;刘某等走私、贩卖毒品案;张某等制造毒品案;尼某运输毒品案;芦某等制造、贩卖毒品、非法持有枪支案。

在审理的这5起案件中,刘某、文某等四人一审被判死刑,张某等四人获无期徒刑。

思考:

这几起案件嫌疑人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说明法律具有什么特征?

教师讲述: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而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教育和行政等力量保证实施。

强调:

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

(二)国家的强制力

提示:

国家强制力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法律具有强制性,是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证实施的,它的运用必须以合法为前提。

活动五: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

近年来,我国开展“天网”行动,抓捕外逃贪官。

“天网”行动是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部署开展的针对外逃腐败分子的重要行动,有关部门从2015年4月开始,集中力量“抓捕一批腐败分子,清理一批违规证照,打击一批地下钱庄,追缴一批涉案资产,劝返一批外逃人员”。

思考:

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

教师总结: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活动六:

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

有人认为,对上述行为可以说服教育,没必要进行法律处罚。

你的看法是什么?

教师讲述:

法律的作用

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活动七:

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法律是“保护神”

(1)活动:

学生按照学习小组,由组长分配角色:

小云、小云的爸爸、小云的同学、老师、政府人员、律师等,在组内排练小品,自行编剧设计,先组内预演,再上台为全班同学表演,先自评再互评。

(2)角色分析。

①小云的受教育权被侵犯了,她很无奈。

②小云的父亲为了节省开支,让小云辍学,很固执。

③同学、老师同情和帮助小云,但没好的办法解决。

④政府人员多次做小云父亲的思想工作,没效果。

⑤律师出面,问题解决了。

想一想:

律师出面用的是什么办法?

靠的是什么解决了问题?

提示:

法律。

教师强调:

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

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活动八:

法律保障生活

法律名称

主要目的(或作用)

食品安全法

保障食品安全

建筑法

保障居住安全

产品质量法

保障生产、生活用品安全

交通安全法

保护安全出行

治安管理处罚法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劳动法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义务教育法

为义务教育提供保障

……

……

  思考:

从表格中,你读出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提示:

法律保障生活。

教师总结:

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周全的保障,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律是我们生活的保障;认识了法律的主要特征;明确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懂得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

我们今后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多、理论性强,问题都比较抽象、难懂,很多法律用语是学生第一次遇到。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列举材料、案例分析等形式优势,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同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

在探究发现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情感。

本节课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杂、设计的活动多,可能与课堂的有限时间发生冲突,这就要求老师合理地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避免前松后紧。

第十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

第1课时 法律为我们护航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能力目标

通过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现状的讨论,能够说出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通过对法治的学习和思考,知道法律给予了未成年人哪些特殊的关爱与保护,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了解法律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四个方面给予了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体现了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和关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教学难点:

法律给予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特殊的关爱与保护。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播放歌曲《阳光少年》)

少年儿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希望、我们伟大民族的希望。

想一想:

上面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保护未成年人需要我们做出哪些努力?

提示: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述: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未成年人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保护,未成年人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

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生活中的未成年人

想一想:

(1)结合你的经验谈谈未成年人还有哪些“特权”。

(2)为什么未成年人能拥有这些“特权”呢?

教师小结:

大家发现,在很多方面,作为未成年人有一些“特殊权利”,为什么会有这些“特权”,如何正确行使这些“特权”,我们来探讨这些问题。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分享活动,探讨自己在不同情景有哪些特权。

活动二:

情景讨论——未成年人需要保护

学生A:

我都上初中了,爷爷每天还要接送我。

学生B:

我们上学期间,都不能随意出校门。

学生C:

未成年人每天0到8点禁止打网游要立法。

……

(1)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伤害的原因有哪些?

(2)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

(阅读相关链接——保护未成年人的发展过程。

教师小结:

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

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

过渡:

我们已经了解了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那么保护未成年人的内容以及主体又是什么呢?

活动三:

未成年人保护法

思考:

(1)你知道哪些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法规?

提示:

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劳动法等,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国家制定的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2)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为保护未成年人设置了几道防线?

提示: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位一体。

活动四:

案例分析1

在小区门口,小胡的父亲不断训斥和殴打着小胡。

周围群众实在看不过去,上前劝他不要再打骂了,但他仍未停止。

20分钟过去了,一位社区居委会大妈拉孩子起来,向小区居委会走去……

思考:

(1)你如何评价这位父亲的行为?

(2)周围群众和社区大妈是否有权干预,为什么?

(3)针对父亲的行为,小胡可以向谁求助?

教师小结: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案例分析2

“爸爸总不在家,连饭都吃不上,面对冰冷的家,我只有走出家门。

爸爸看我不肯读书了,就不管我了。

后来,我就整天在外面东游西荡,认识了几个‘哥们儿’,打架斗殴、逃课去网吧打游戏成为常事……”

思考:

(1)你如何看待网吧老板的行为?

(2)如果你是小胡的同学,你愿意给他提供哪些帮助?

(3)这位同学应该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

教师小结:

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资料链接——社会保护

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方面。

社会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

①各级政府应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并对中小学生开放。

②营业性舞厅、酒吧、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③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录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④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和荣誉权,对有特殊天赋或者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应当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资料链接——司法保护

司法保护的基本要求:

①办理未成年人的案件,实行有别于审理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殊制度。

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尊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③对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免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应做好安置工作,保证其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④人民法院处理继承案件、离婚案件要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受抚养权。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青少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给予特殊的保护,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法律知识教学,法律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抽象,学生不易于理解,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一个好的方式,这样可以调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参与,组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枯燥单调的法律知识教学变得丰富生动。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这两个知识点比较难懂,要多结合情景材料展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要多给学生理解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

第2课时 我们与法律同行

1 教学分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法律信仰,学会依法办事

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依法办事的原因,知道依法办事的定义及怎样依法办事;明白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懂得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知道作为青少年也是法治中国的推动者;通过用法律知识分析简单的案例,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依法办事的原因、定义以及怎样依法办事;懂得要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定义及作为青少年应怎样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知道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依法办事。

教学难点:

树立法治意识。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

法治昌明则国泰民安,法治废弛则国乱民怨。

想一想:

法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总结:

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

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依靠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

作为现代公民要树立法律意识,并自觉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怎样依法办事、怎样树立法治意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

遵守法规

情景一:

共享单车的出现,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1公里”的难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

右图为小学生骑行共享单车。

问题:

你怎么看待这一行为?

提示:

这是不安全的行为,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结论:

这是没有遵守法律,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的表现。

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72条规定,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

情景二:

近来,针对共享单车的破坏、私占、诈骗等各种不端行为频出。

 

思考:

这些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

结论:

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惩罚等。

问题:

这两则案例给我们哪些共同的启示?

教师总结:

共享单车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使用者的守法意识和守法行为欠缺,不遵守相关法律。

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底线。

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