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学习材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3480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德学习材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师德学习材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师德学习材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师德学习材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师德学习材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德学习材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docx

《师德学习材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德学习材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德学习材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docx

师德学习材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

师德学习材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依法执教。

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三、热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

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团结协作。

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

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

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七、廉洁从教。

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抑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八、为人师表。

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已,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师德学习材料二:

平凡心、事业心、责任心

  ——新时代师德的重要内涵

  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

  这是新时代师德的三个重要内涵。

  一、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平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

  平凡意味着务实。

当今中国已经走过了唱高调的时代,无论是国家还是老百姓都变得越来越务实。

务实就意味着从实际出发确定目标,意味着脚踏实地做事和实实在在地做人,也意味着实事求是地论人论事。

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干好自己的份内之事,也就是对社会尽了份,行了义,从而理所当然地从社会获取一份属于自己的应得的报酬。

这是师德的物质基础。

师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

任何职业,教师也不例外。

  平凡意味着回归生活。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教师被赋予太多的“光环”,当前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师表形象要实现由“师”向“人”的复归,由圣神人格的道德楷模转向具有师范人格的模范公民。

这是对教师人格的解放和人性的复归。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

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

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

二是淡泊名利。

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

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

因此!

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心理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总之,教师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

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

的确,教师是普通人。

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做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钟爱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原因。

  二、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

职业是人们用以谋生的一项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方式;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寄托,是他一生执着地为之献身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活动。

职业使人安身之命(命运),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使命)。

职业使人能够生活,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

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敬业意味着乐业和创业。

  第一,乐业精神。

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的情感。

“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

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

这种乐趣和幸福感是职业道德的源泉,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根本支撑。

  实际生活中,面对自己的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

一些人在疲于奔命,一些人则在应付差事,在这样的状态下,很难想象如何去投入工作,如何去不懈进取,如何能不辞辛苦,如何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

缺乏“喜”和“爱”的情感,从现实层面的表现来说就是不敬业,从精神和心灵的层面来说则是感觉空虚,没有寄托,得过且过混日子。

这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事业的发展都是消极无益的。

  第二,创业精神。

教师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绝不能因此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对立起来,实际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成长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前提,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毁灭自己,不是照亮别人的必要条件,并且简单地毁灭自己也不足以照亮别人。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看成用燃烧着的生命之光为别人带来光明的蜡烛,教师在照亮别人的时候却毁灭了自己。

这样的比喻也许赞颂了教师职业“无私奉献”的品格。

但却是片面且消极的。

  我们认为,教师职业不是让教师变得平庸的岗位,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和智慧挑战的职业,教师职业是可以让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也是可以让教师自己有所作为、“成名成家”的职业。

  翻开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履历,我们发现他们大多数都曾是普通教师,但他们是教师却又不是一般的教师,他们除了拥有爱心、责任感、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过硬的教育技能之外,他们还有一些突出于众人的特点:

他们有超于世俗的高远追求,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敬业精神,对事业有着永无缺憾的钟爱,对自己钟爱的事业有着不遗余力的投入,以身相许,至死不渝,能够做到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对教育事业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有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雄心壮志,有着“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的伟大胸怀。

因而他们不去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

  当然,成为知名教育家的教师毕竟是少数,有了“成名成家”的意识也未必就能“成名成家”,但你的工作会因此变得更主动、更积极、更投入,而主动、积极与投入这绝对是通向成功之门的必要条件。

  总之,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兴趣和热爱,因此他们的工作能做得很出色,永远进取,不言放弃,并真正拥有着为人做事的尊严,教育事业需要这样的教师,他们是教育事业的脊梁,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三、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

  教师既有教育别人的使命,也有自我教育的使命。

“孔融四岁,能让梨”,令我们肃然起敬;孔子、陶行知、苏格拉底等古今中外大家的教育思想,犹如盏盏明灯将人性引向光明。

我们不是圣人,但我们是教育者。

在履行教育职责问题上,我们孕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之所以要把“负责任”放在教育者前面,是因为教育并非万能的,并不是所有教育者都是高尚而神圣的,也不是所有教育活动和行为都行之有效。

做负责任的教育者,实为职责所系。

教育者须为人师表,率啡垂范,应关注教育细节,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在教育生活中事必躬亲,伸手弯腰保护环境,主动积极参与或处置校务,哪怕是转动了一下表针,关闭了一盏灯、一扇窗阻?

拾起地上一张废纸等,也必将影响和带动同事以及学生向上的热情。

教师要加强学习,加强沟通交流,因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

真正作到为人师表,有高尚的精神境界,要以献身教育事业为荣,爱生如阻?

甘为人梯,对学生充满极大的热情。

新世纪的教师应具有完美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情操,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艺术表现,言传身教,以身垂范。

爱学生应是教师多种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也是孕责任的表现。

孩子重视老师的爱胜过父母的爱,对师爱的反映比对父爱母爱更强烈。

教师的爱会使学生受到感动,感召而引起模仿,使他们产生“应像教师那样做人”的意嫌爆更能使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互相信赖的桥梁,自觉愉快的接受老师的教育乃至严厉的批评。

  师德师风学习材料三

  师德新思考

  师德建设是个老话题了。

我查了查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其实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这个《规范》基本上都谈到了。

但长期以来,一说到师德,我们往往更多的是强调两点:

爱心和奉献。

这两点当然都是应该提倡并强调的,但关键是如何理解“爱心”和“奉献”。

  我认为,教育之爱必须注重两个方面的延伸,即“向上提升”和“向下落实”。

所谓“向上提升”,就是提升到民主的高度,或者说教育之爱必须注入民主精神。

应该说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有的老师真诚的爱心却往往充满专制的色彩,我就听过一位打学生的老师说:

“我正是因爱学生才恨铁不成钢,所以打了他。

”当然、侵占学生自习课、罚学生抄作业,等现象则不是个别。

就以不按时下课为例,这样的教师肯定是爱学生,巴不得多给学生讲点知识,但这种爱,确实对学生课间休息权利的侵犯。

因此,师爱必须注入民主的内容。

换句话说,真正爱学生的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民主情怀的人。

说到民主,人们往往想到民主是一个国家管理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国家政体。

其实,民主同时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生活态度,什么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呢?

充满爱心、懂得尊重、追求自由、讲究平等、倡导宽容、善于妥协……这都是民主的生活态度,而具有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就是一个充满民主情怀的人。

爱不等于民主,但民主一定要包含着爱,因为民主就意味着对人性的尊重。

所以,今天我们谈教育的爱心,一定要强调,这种爱应该是民主的爱,而不是专制的爱。

  所谓“向下落实”,就是爱心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技巧,也可以说叫教育智慧。

如果爱心不体现于日常教育中面对一个个具体难题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这样的爱心是空洞的。

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当然是对的,因为真正的教育总是从爱出发,或者说爱是教育的起点和条件;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因为表达这种爱需要智慧。

面对具体的学生,没有哪个教师敢说他会比这孩子父母更爱这个孩子,也就是说最爱这个孩子的人应该是他的父母而不是教师,可是爱孩子的父母却不等于就懂得教育,他们还得把孩子送到学校。

因为教育的爱必须通过教育的智慧表达出来。

如果抛开了教育智慧而空谈爱,是没有用的。

我们一些专家往往大谈“爱能够产生教育的奇迹”,说什么面对一个后进生,爱就能使他变成优秀学生,等等。

我做了20多年的班主任,以我的经历,还有我所见到的周围的教师的实践,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教育决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

我们现在谈“师德”,往往把“爱心”简单化,其实,“有爱”不等于“会爱”,而“会爱”就是一种教育智慧。

  我还想说,爱是一种情感,而情感是不能规定和强迫的。

一个老师如果爱学生,当然会令他的教育效果达到比较理想的程度。

但我们不能强迫每一个老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的爱每一个学生。

比如我,本期开始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对我刚刚接触的学生,我现在就没有那种发自肺腑的爱,因为爱的建立需要时间。

同样,对于个别屡教不改的后进生,我们有些老师无论如何爱不起来,这也不能勉强。

还有,有老师把教育当作职业当作谋生的饭碗,因而对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爱。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想说,作为教师,可以也允许你不爱学生,但你必须尊重学生。

这是底线。

爱是内在情感,尊重则是外在的行为。

举个例子,你可以不背生病的学生上医院,也可以不给贫困学生以经济资助,但当学生向你问好时你应该回礼,当学生走进办公室时你应该说声“请坐”。

前者是爱心的驱使,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老师都一定要做到,但后者则是师生相处的规范,是一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我承认我爱学生,但这种爱是我个人的事情,如果有老师不爱学生,但他很尊重学生,并且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这样的老师不算最优秀,但也无可厚非。

教师就是一门职业,按职业规范操作,就很好了。

至于少数教师要做到呕心沥血、忘我爱生,那当然应该鼓励,应该作为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来宣传,但不应该强迫每一个老师必须做到。

  说到爱,我还想到有的人老把爱同严格要求对立起来。

这是误解。

爱,必然包括严格要求,甚至包括必要的惩罚。

有人老是讳言教育惩罚,可我就想不通,离开了惩罚的教育还是完整的教育吗?

教育,无非就是人格熏染和行为养成,而行为的养成必须靠训练,训练就是强迫,所谓强迫就是学生没有做到就必须惩罚。

为什么有人怕说惩罚呢?

因为他把惩罚和体罚混为一谈了。

我坚决反对体罚,但同样坚决反对取消教育惩罚!

我们查一查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在谈到“惩罚”时,该书把“批评”都作为最轻微的惩罚方式。

这说明教育惩罚是不可缺少的。

应该说,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都是教育的方式,更是教师的权利!

  有学者谈到教育公正问题,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教育公正更多的是实质公正。

”学校教育不是没有程序公正,比如考试的公正,那绝对应该一视同仁。

但教育之爱或者说教育的尊重,有时更多的是表现于实质的公正。

学校纪律和班级规章制度都很重要,也应该严格执行,但有时候对不同的学生的一视同仁恰恰是不公正的。

对一名后进生和一名优秀学生,我们需要因材施教,需要根据其个性和具体的情景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班上的“弱势学生”(后进生、贫困生、性格自卑的学生等等)我们给与更多的关爱,倾注更多的心血,这决不是不公正,而是对他们的一种关爱却失的补偿。

正如教师节的设立,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没有设立节日的行业的不公平。

因此,我一方面强调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教师),但同样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有时候还得因人而异。

  再说“奉献”。

教师职业的奉献特点是不容否定的,比如我们这个职业不像机关干部也不像商店营业员,下班之后便可以与职业脱钩,我们下班回家也可能,不,应该是往往在上班:

备课呀,批改作业呀,家访呀,等等。

这不是“奉献”是什么?

但是,我依然认为,教师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或者说,这个“奉献”本身也是收获。

收获什么呢?

收获成长!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追求一种成功感,但这里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学生的升学率――这当然也很重要,我强调的是,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而应该有自己的成功:

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拥有的教育智慧更加丰富,他的课越上越精彩,他开始进行教育科研并取得成果,又开始写作并发表教育文章乃至出版教育著作,他开始踏上由一名普通的教师同往教育专家的路……这都是教师的收获。

同样两个大学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年后,其中一个无甚进步,最多就是所教学生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位教师却硕果累累,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盲目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的的确确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

这就是我说的反思型教师。

所谓反思,在我这里的语境里,不仅仅是“想”,而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

对此,我在提交的发言稿中,又相对具体的说明,即四个“不停”:

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我们要创造条件让所有教师都能获得职业成功感,唯有如此,他才会有职业幸福感。

一个仅仅凭使命感工作的教师,很难感受到教育的幸福的。

许多人都以为我是因为奉献精神才从事教育的,比如我从教科所调回学校,有人就说我精神高尚,我说不是,这只是我的兴趣,因为我愿意和学生打交道,我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更容易体验到成功与幸福。

我的一位朋友是下象棋的,他说他小时候就喜欢下棋,后来他把这爱好当作了职业,成了一切职业棋手,现在已经获得了“国际象棋大师”的称号,别人说他从小就立志“为国争光”,他说,不,我就是爱好,没想过那么多!

我也是如此。

我回学校,就是爱好,否则,难道我不会学校而留在教科所就很可耻吗?

如果我明天就去开火锅店,难道就堕落了吗?

一个人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和职业。

我现在之所以选择教育,不是因为一般人认为的“奉献”,而是我想从教育中“获取”,因为教育,能够给我更多的乐趣和诗意。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奉献”,它就不是“牺牲“的代名词,而是成长和成功的必须。

但我们现在许多人不这样看“奉献”,他们把“奉献”理解成不要命地为学生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说到这里,我想到有一年[增]��四川某中学高考很辉煌,但付出的代价是两名高三教师失去生命!

当网上有人赞美这两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我说:

“这样的老师让我敬佩,但这样的奉献,不要也罢!

”我还说,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做的是,第一,厚葬这两位可敬的老师,并给他们的家属一笔相当丰厚的抚恤金,因为人家连生命都付出了,不该得到应有的补偿吗?

虽然生命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第二,千万不要发文件把这两位老师树为榜样,或者组织什么讲师团,号召全县老师想这两位老师学习,如果我们的教师都想这两位教师一样为高考而连命都不要了,这教育是师德还有没有点人性!

  所以,今天我们讲师德,依然要将爱心和奉献,但爱心和奉献必须同教师的生活的质量生命的意义相联系,只有当我们教师感到了教育的成就感和诗意时,这师德才能真正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师德学习材料四

  师德修养师德风范

  1、一个忠诚: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对于教师,教书育人是职业,更是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用江总书记的话,“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讲的就是一种忠诚事业的奉献精神。

教育家韦力说教师要有“四颗心”――事业心、责任心、自尊心、上进心。

  2、两个服从:

服从大局、服从领导

  教育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大局与小局,全局与个人,总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作为系统中的一员,服从大局,接受组织调遣是应有的品质。

否则,既影响了大局工作,又损害了自身形象。

具体到一所学校,服从大局就是服从领导的正确领导。

一个学校是一个集体,一个集体必须服从一个首领。

一般说来,领导是站在全局考虑问题的,工作又十分辛苦,虽然工作中总会难免存在疏漏、差错、失误、不尽人意的地方,管理艺术也良莠不齐,但主观上大多力求尽心、科学、公正。

因此,作为下属,有向领导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权利,更有服从领导,令行禁止,顾全大局,维护集体利益。

不给领导添麻烦的应尽义务和道德职责!

实际上这也是一名教师应有的道德理智。

  3、三个热爱:

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学生

  这是忠诚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

古今中外对此论述颇多。

而论述的最多也最一致的是两块内容,一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二是师爱是师德之本。

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师德规范,几乎二分之一内容就是在讲这三热爱。

我记得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种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

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教师热爱学生,必然强烈地体现在感情上。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

教师如果经常接触学生,善于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便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师生心理上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

情绪感染和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感知、记忆、理解、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和思想活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爱如果达到了像有些名师说的那样“一旦离开学生,离开班级,离开学校,就产生无聊、空虚和失落感”的程度,那么,爱之深,爱之切矣!

工作起来就有使不完的劲。

有的老师说,我也想去热爱它们,可就是爱不起来。

是的,有时候是有这种无奈,这种困惑。

校园内、班级里、学生身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烦恼、气恼、恼火的事,但为了建立感情,做好工作,我们必须挖掘其可爱之处。

人有时候很怪,当你不想去爱的时候,满眼都是不顺眼不顺心,一旦去爱的时候,满眼碧草青青花艳红,可爱之处多多。

那么,如何去挖掘呢?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有办法,关键在于心理的自我调适。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教师爱学生,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这叫爱的回报。

教师以爱育爱,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于是出现爱满教室、爱满校园、爱满天下的晕轮效应。

这是一种多么有意义的良性循环!

怪不得有人干脆说,没有爱的人,请你离开校园,你不配做老师!

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的忠信学校,老师们的座右铭是: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4、四个关系:

家务与工作的关系、份内工作与份外工作的关系、吃亏与便宜的关系、提出意见与尊重人格的关系

  当今教师家庭大多双职工,又很少有老人在家料理,家务与工作的矛盾时会发生,但能否妥善处理这对矛盾,与其说是个工作问题,不如说是个师德问题。

许多教师工作很出色,难道他们就没有家务要做,难道他们的家务成了大问题?

关键在于崇高的师德、强烈的责任心。

因为人的弹性和潜力是很大的,在公与私的关系上,一定要有个正确定位。

  育人工作群体性与个体性是合一的。

在完成本职性个体性工作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校性集体性工作,真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分工不分家,互帮互助。

当然,强调合作统一,并不否定个性张扬和个体积极性的发挥,这是群体性工作的前提基础;但要真正张扬个性发挥个体工作积极性,其实也绝对离不开充满凝聚力的工作群体。

因而,教师必须辩证地把握份内与份外的界定,寻找集体工作与本职工作的融合点。

  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利益驱动心理愈来愈强烈了,这本无可非议。

但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任何学校都无法完全做到计件计时付酬,吃亏便宜的事肯定存在,时常发生。

如果形成斤斤计较的习惯和风气,那么,这个学校一定会流言蜚语是非多,散散懒懒闲人多,而且,总感到自己吃亏的老师经常处在一种心态不平心情不佳的状态之中,这种人必然影响了工作,又损伤了身心。

所以,我建议,我们做老师的真的需要有一点超脱的东西,要有点阿Q精神,吃亏就是占便宜。

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得了得与失关系,才能寻找到心理的平衡点,人生的平衡点。

  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之地,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与参政能力、议事能力相对较强,有看法要说,有意见要提,这是好事,但不加注意,不分场合,不当方式,那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意见批评,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对方,导致好心办坏事。

这里实际上也存在一个修养问题。

所以,批评、指责必须注意场合、注意分寸,以尊重人格为前提,以有利工作为宗旨。

当然,也不能当“好好”先生。

  5、五个自觉:

自觉学习、自觉守纪、自觉清廉、自觉共事、自觉创新

  亚圣孟子曰:

“人不学不如物”。

经常学习可以明确是非,摆正关系,提高素质,增强后劲。

做老师的更要学习,古人云:

教育者当先受教育。

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每天看看电视报纸,浏览网络信息,经常订阅二、三份教育杂志,每年研读一两本专著等等,十分必要。

有一位全国十佳教师说得好,老师不一定什么都要精,但什么都要学一点,知识面要宽,要不断更新,这不仅有利于教书育人本领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强自身师德的人文底蕴。

特别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生命周期缩短,不更新知识就会被淘汰;知识经济又呼唤素质教育,只有高素质的老师才有可能带出高素质的学生。

教师要提高素质,必须从自觉学习抓起,否则,长此以往,走进课堂必然误人子弟。

这样的教师,何德之有!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学校是人流集中的地方,是播种文明的地方,没有法纪是不堪设想的。

在倡导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今天,尤其需要老师们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

上班纪律、办公秩序、会议要求、教学规程、考评制度等等是学校最显性也是最为刚性的法纪。

无法无纪何以言工作,自由散漫老师不可能出色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

况且,用捷克教育家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