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山水画刍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3430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docx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俨少山水画刍议.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docx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

三十五、用笔诀窍中指拨动,是用笔的诀窍。

但要用到创作中,必须经常训练。

其法把注意点时刻放到中指上,使中指觉到有重量,而且好象有长一节的感觉。

无事时,空手拨动中指,让它本能地自会拨动,积久之后,对用笔大有帮助。

此外还须训练运腕,要求腕的运使圈得转。

就靠平时不断地训练画圆圈、打圈子。

把指腕运活,配搭紧密,以达到圆转无碍的境界。

训练打圈子之外,还须洲练拉长线条。

长线条有直线和波浪纹曲线多种,都要中锋一笔到底,那就不止运腕,同时还要运臂,拉时腕不能靠在桌面上,正中端坐,利用腹部呼吸,沉住气,目光盯住笔尖,执笔要较高,笔杆垂直竖起,中指微微拨动,徐徐划过去,这样不论横线直线,都能出于中锋,而且能拉得长,虽到末杪而气不竭。

有的人不能拉长线条,不到二、三寸就气断,就是不知道这个方法的缘故。

要知道线要拉得长,圈子要圈得圆,在山水画技法上,是基本功训练的两个重要方面。

三十六、落笔和收拾

古话“大胆落笔,细心收拾”。

初落笔时,胆子要大,着重笔的运用,就是用笔要有变化。

当落笔之前,大体心中要有个底稿,至于细部,往往画了一笔,从这一笔的笔势,生发出下一笔,也就生发出一个局部的章法来,预先想是想不出来的。

所以稿子不能打得太细,老辈画家,作画每多不打稿子。

所谓“九朽一罢”,我的猜想,是用在人物或花鸟画上,要求形象极端正确,所以必定要经过多次的修改,方才定下来。

至于山水画,在大体结构上,是要用脑子经过反复推敲,至于细部,不必预先稿子打得很明确。

我的经验,每画一图,先看幅式横直阔狭,要画什么,大体怎样章法,怎样取势,既定之后,至多画一个小稿,表出位置,心中记住,也不必在纸上打木炭稿,就可以下笔。

这样做,画出来就活,变化就多。

而给看的人探索不尽,挹趣无穷。

大胆落笔,不能笔笔好,不好的笔,要随画随改,以达到笔笔能看。

粗笔细笔,按笔提笔,浓墨淡墨,枯墨湿墨,大体已定,细心收拾,不到之处,随手勾搭,修补填空,这样墨稿画好,必须设色的,就可以设色。

第一次色上去之后,等干后,把一些脱落的地方,榫头碰得紧些,因为着了色,有些墨笔不到之处,就显露出来,所以还须收拾一遍。

如是笔墨已足,看块面的颜色是否已够,不够再加染,也不要通体染。

再等干,然后在树叶,以及山石凹处再点色,要看出笔触,顺了墨笔的势道罩上去,这样可以不腻,而得到丰富的效果。

三十七、点和线点、线、块是山水画的基本功力表现的形式。

它是依附物体的形象而存在,所以离开了物象,就失掉它的作用。

我们不能孤立起来讲点、线、块,要求做到运用适当的点、线、块,恰如其分地把物象表达出来。

三者之中,尤以线最为重要。

实则皴也是线的一种形式。

唐代以前,山水画不用皴,主要用几根外轮廓线来表达山石,如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它是标志着山水画逐渐进入成熟阶段的里程碑,虽然也用些点来描写林木,而其主要山石部分是“空勾无皴",也就是说用单调一律的线条来表达山石的层层转折。

这样的描写,往往只能抓住物体的外形。

下至五代北宋,山水画完全达到成熟的阶段。

山石上既有线的钩勒,也有皴擦,分出受光面和背光面,使山石有了立体感。

到了元代,创为水墨画,其中几个高手,都能运用水墨画在麻纸上的效果,恰好地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空间感。

但也渐渐地着重笔墨趣味,有把点线孤立起来的趋向。

明清一些所谓“正统”画家,大多数不从自然界中吸取养料,仅仅在故纸堆中讨生活,模拟前人的笔墨,而不去研究前人为什么用这样的笔墨来表达物体,及其末流,笔墨僵死,毫无生气。

自清代中叶以后,达于极点。

解放以来,山水画家深入生活,多到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处,以大自然为蓝本,使山水画有中兴的趋势。

但是没有一定的基本训练,不能很好地掌握笔墨的运用,也很难达到得心应手,把对象在写实的基础上提高一步描绘出来。

一幅画是聚集无数的线和点组织而成,既要点线之间映带顾盼,打成一片,又要求经得起细细推敲,一点一线都能清楚地说明问题,看似融洽,却又分明,这样就耐看。

三十八、皴法

唐以前,山水画中山石无皴,到了唐代后期,以至五代,山石才有皴。

有皴是山水画的一大进展,是许多前人观察自然,逐渐积累而成的经验。

有了皴,山石就有质感、立体感。

天下的山分两大类,即土山和石山。

所以皴也有两大类,披麻一类,表现土山的形体;斧劈一类,表现石山的形体。

卷云、荷叶、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变体。

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带等是斧劈皴的变体。

此指其大体而言。

我们尽可在此基础上,创为新法。

或两种皴法相合而成,或这一种皴法稍加变异,自成面目,以适应所要表现的对象。

天下的山和石,如水成岩、火成岩、土戴石、石戴土等等,千姿万态,所以每个作者,必须掌握多样的皴法,才能表现出各个具体的典型面貌。

三十九、用笔要毛作画用笔要毛,忌光。

笔松乃见毛,然后有苍茫的感觉。

但不是笔头干了才见毛,湿笔也可见毛。

要做到笔松而不散,笔与笔之间,顾盼生姿,错错落落,时起时倒,似接非接,似断非断,虽湿也毛。

毛之对面是光,松之对面是紧,光与平相关联,紧与结相互生,不光不平,不紧不结乃见笔法。

松忌散,不散宜紧,但紧了又病结,笔与笔之间相犯乃结。

如果各顺其势,情感相通,互不打架,则虽紧不结。

笔与笔之间既无情感,又无关联,各自管自,这样虽松而病散。

如果相生相发,顺势而下,气脉相连,虽松不散。

四十、用笔入纸

下笔时把精神的注意点,直灌注到笔尖上,全身之力随着也到笔尖之上,如是笔象刀刻下去那样能入纸内,而不是漂在纸面。

同时笔尖所蘸之墨徐徐从笔尖渗入纸内,这样笔既劲健有力,墨也饱满厚重有光。

积点成面,画就有精神。

四十一、用笔为主

墨从笔出,下笔之际,笔锋转动,发生起倒、顿挫、粗细、徐疾等变化,其变化是利用墨来记录下来,如果无墨,空笔转动,不留痕迹,何以见用笔之妙,所以墨为笔服务的。

至于墨的浓淡、干湿,也是在笔头上出效果。

如湿墨(水份较多的墨)行笔要较快,用湿墨笔多提起,用干笔笔多揿下,因势利用,功夫还在笔头上。

所以一般说用笔用墨,好象两者是并行的。

实则以用笔为主,用墨为辅,有主次轻重之别。

至于用水墨烘托云气等等,虽曰用墨,但非用墨主要之点。

所以初学作画,必须训练用笔方法,要全身运气把力量用到笔尖上,基本功夫打得扎实,用笔既好,用墨自来。

所称“墨分五彩”,笔不好,决无五彩之妙,关键还在用笔上。

国画传统技法,用笔最重要,其次用墨。

自从元人创为水墨画,以用水墨为主,问以敷彩为辅,墨质轻,加上渗水的纸,其变化之多,为其他画种所不及。

但是用笔用墨,不是孤立的,首先为表现对象服务,忘记对象,玩弄技巧,也辜负了笔墨妙用。

四十二、用墨法

用墨之法,要想到泼、惜两字。

不干不湿,浓淡适中,当然也是用墨之一法。

然而通幅如此,那就平了。

泼墨法是用极湿墨,即笔头蘸上饱和之水墨,下笔要快,慢则下笔墨水渗开,不见点划。

等干或将干之后,再用浓墨破。

即在较淡墨之上,加上较浓之笔,使这一块淡墨之中,增加层次。

也有乘淡墨未千之时,即用浓墨破,如是浓墨随水渗开,可见韵致。

或则笔头蘸了淡墨之后,再在笔尖稍蘸一点浓墨,错落点去,一气呵成,即见浓淡墨痕,不必再破。

但一幅之中,都用泼墨,也见其平。

所以在适当的地方,间以惜墨法。

就是干墨或燥墨勾出物象,稍加皴擦即可。

泼墨得法,淋漓烂漫,有骨有肉,不得其法,则物体不分,模糊臃肿,所以泼墨之中,还须见笔。

如果通幅用的纯是惜墨方法,笔头水分极少,有人形容每笔全从口吮而出,干笔淡墨,所谓“惜墨如金”,画好之后,有氤氲明净之感。

但也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一处或几处用上泼墨法,在干笔淡墨之中,镶上几块墨气淋漓的泼墨,可以使通幅神气更加饱满。

或者觉到在这一部分全用干笔淡墨,精神不够,可用浓湿墨顺着干笔的势道,略略加上几笔点或短划,以提神贯气。

这也叫“破”,破者破其平,所以淡墨用浓墨破,干墨用湿墨破,一个目的就是让画面不平有层次。

因之泼墨惜墨可以穿插互用。

古人所说“王洽泼墨,李成惜墨,两家相合,乃成画诀。

”就是这个道理。

四十三、用墨光润

用墨要光,光者润也,亦即一片精光的意思。

所谓“墨分五彩”,乃是一片墨色之中,浓淡干湿、厚薄,层层映带,既分明见层次,而又融洽打成一片。

莹然光洁,不腻不燥,乃见墨法。

墨润非湿之谓,干笔也要见润。

要于枯淡中见丰腴。

墨由笔生,笔不偏枯,墨自丰腴。

笔毛铺开而不散,下笔平均着力,如是墨虽干亦润而不见燥。

必须笔头点布功夫,心中要有一种定力,不管笔头上有墨无墨,我还是我行我素,不为所动。

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必须经过不断的锻炼,而后达到这个境界。

每有初学的人,画了一二笔,就要去蘸墨,弄到不干不湿,那就平了。

四十四、由浓入淡

元黄子久《写山水诀》称“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

”又称“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这段话对惜墨如金的画法是不错的。

但是一般人误解作画都要由淡入浓,那就错了。

惜墨如金仅仅是画法中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泼墨,那就不能由淡入浓,必须由浓入淡。

即如一般画法,在局部必须露出生辣的几笔,这几笔也不能由淡入浓,而必须由浓入淡。

因为先画淡,后加浓,模糊了笔墨痕迹,也就不生辣,而这生辣的几笔,却是全画的提精神处,没有了,棱角一去,也就失去了精神。

所以这浓浓的生辣几笔上面,一点也不能再加淡墨。

只有在它旁边渐淡处,层层加深,既见生辣,又见浑厚。

而上面所引黄公望说的“用墨最难”,我以为最难还是用笔,这浓浓的生辣几笔,虽是用墨,但主要还是用笔,必须见笔迹,做到沉着痛快,用笔不好,效果全失。

四十五、墨骨

作山水画,墨骨最重要,墨骨好了,可设色,亦可不设色。

如果笔笔见笔,有很优美的线条和点子,恰当地表现了物象,在这种情况下,宜施淡色,不让它掩盖墨笔。

如果用了重色,如石青、石绿、朱砂、石黄之类遮盖力很强的矿质颜料,把墨骨掩盖了,就很可惜。

所以当下笔之前,设色与否,要心中有数,如果用石青、石绿等重色,墨骨宜简少,如是既不遮盖墨笔的好处,又不因下面有层墨骨,而有损于颜色的鲜明。

墨与色要起相辅的作用,做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四十六、设色主调

设色要有个主调,或偏重热色,或偏重冷色,在下笔画墨稿之前,要预先有个底,然后哪些地方应该留白以备上色。

逐层照顾,不致让墨与色互相打架,引起“腻”、“脏”、“结”、“乱”等弊病。

设色要单纯,要偏重一个调子,不要红一块,绿一块,没有一个主调。

但在单纯之中要见丰富,有时在几种热色之中,加上少许冷色。

冷色亦然,层层衬发,以达到既单纯又丰富。

也有在一幅画之中,分成几个段落,大致分成二个段落,上段主调用冷色,下面一段可以考虑用热色,但是主调虽然不同,也要得到统一。

两者之间,可用一些中间色作媒介。

传统用掩盖性的矿质颜料,每多在设冷色之前,用热色打底,如上石绿用赭石打底等等。

再有在绢素或薄的纸上作画,每用石青、石绿、铅粉、朱砂、石黄等重色涂在反面,衬出正面的颜色,使其明净。

当今,锡管颜料多种多样,尽可试用,以补救传统用几种原色不免单调的弊病。

但国画终究以笔墨取胜,如果一味追求逼真,而欲和彩色照相相比并,则也失去了国画的本质。

而且目前用生纸,着笔有痕,又容易渗开,不易补救,恐怕不易讨好。

不过国画设色,在传统经验上尽可发展,我们不妨尝试,摸索出一条路来,打破陈规,自创新貌,是完全应该的。

四十七、青绿法

如画青绿山水,必须预先作好准备,不是画好墨骨,而且已经渲染水墨,成为一幅水墨山水,在此基础上,再加石青石绿,成为一幅青绿山水的。

这样青绿上色,一定弄得很脏,不能明净。

但也不一定要象唐代大小李将军那样的大青绿法,空勾无皴,上了青绿再勾金。

这种金碧山水富丽堂皇,我们并不摒弃,而且在此基础上,可以改进发展。

但除此之外,尽可利用国画颜料石青石绿的特殊色彩,并结合宋元的皴擦,和浅绛的设色,取精用宏,既有传统,又有新意。

我的经验,在画墨骨时,必须有意留出一些空白之处,以备上石青石绿。

未上之前,先用赭石或汁绿等作衬色,于此上面,通体上石绿,不宜一次上足,必须分几次逐层罩上,然后再于全画中间重点的凸出阳面上,加以石青,也不宜一次上足,须分几次罩上,这样才能取得清而厚的效果。

画青绿山水一定要做到清而厚,如果清而单薄,或厚而腻浊,都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设色大体完成,最后用墨或汁绿于石青石绿之处,加以皴擦或点苔点;或则在青绿之间,镶嵌几块墨色山头或石块,或则只在山石上设青绿,而丛树墨画不设色,仅用赭石或墨青染树干;或则仅在一幅画重点之处,设青绿,余部纯属浅绛设色,或则大片丛树,秋来丹翠烂然,其树叶设以朱砂、胭脂、赭黄、石青、石绿等,而山石墨画不设色,甚至留白也不用水墨渲染。

总之法无定法,是在善变。

四十八、设色变化

我画山水,一般设色常以浅淡为主,不让颜色掩盖墨笔线条,但这仅仅是设色的一种,我们也决不能排除重设色。

古代画用色简单,只不过赭石、花青、藤黄、石青、石绿等几种,而且多用原色,很少调合应用。

主要靠墨骨的枯湿、浓淡、繁简等变化,颜色仅是起到衬托和辅助的作用。

所以设色虽是浅淡或简单,而不觉其单调,仍是收到色调丰富的效果。

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古法,古代没有的颜料,现在有了;古人没有的设色方法,尽可创新自运。

大自然提供我们绚烂多丽的源泉,而西画和彩色照片也都可以用作借鉴,在设色上,我们要创造出一代新风来。

四十九、加得上,放得下

设色不是蘸了颜色平涂上去,尤其在第一遍颜色干了之后,必须重加点染,做到色彩丰富而有厚重感。

但加第二遍颜色,不能平涂,也要见到笔迹。

必须顺着墨色的笔路,层层加上,中间石骨阴凹处,用短划或点子加上,不可交错乖乱,否则就要腻。

也不可依着墨笔路子一丝也不移动地加上,这样就要结。

画山水不能一遍即了,必须一遍二遍地加,才能厚,才能使人有完工的感觉。

但是“加得上”是一道关,初学每每加不上,第一遍画好之后,再要加,就无从下手。

或则一加就腻、就结,或则不敢加,看上去就不完工。

何处应加,何处不应加,心中要有个数。

大致实处重处要加,甚至有的地方要加得结实,一遍二遍地加,不让它透一点风。

有些地方少加,或者干脆不加,即所谓“放得下”。

五十、肮脏和干净

肮脏和干净是一对矛盾,肮脏了就不干净,干净了就不肮脏。

但是山水画既不能脏,也不能太干净。

我们行话所谓“邋遢山水”就是说山水画不能太干净。

要松毛,要粗服乱头,要苍苍茫茫,要剥剥落落。

所以这种山水画,虽日邋遢,但不是脏,看上去还是墨色生光,通体明净,乱而不乱,有条不紊,这是一幅成功的山水画所必备的优点。

是有别于运笔紊乱,用墨无方,又腻又结,黑气充塞,浮烟涨墨,点污满纸,这才是脏,是山水画中的毛病。

至于干净,从字面上讲,这两个字是好的。

一件美术作品,如果不干干净净,满眼肮脏.还有什么可取呢?

但在这里的所谓干净,是有引号的。

指一味细谨,放不开手,笔与笔之间各不相关,墨与墨之间亦无联系,用笔板结,用墨用色单调无味,干巴巴生气全无。

一幅画从纸面上看去虽然千干净净,一点也没有龌龊,但它一切都是死板板,没有生气的,纯见些春蚓秋蛇笔墨渣滓,更何来

自如,一片精光。

这也是山水画中另一种毛病。

我们时常看到有的人下笔就是脏,有的人下笔就是这种“干净”,一时很难更改,这也可能有关每个人的笔性。

我看多读书,多写字,脏者求其收,“干净”者求其放,使笔墨精炼,飞动变化,洗刷恶浊,招来清灵,时时存想,习而久之,是可以更改克服的。

五十一、放和收

画要放,也要能收。

画山水首先必须摸清楚山石的向背结构,峰峦及其龙脉的起伏走向,树的分枝,泉流的源委,云气的往来,道路的出入,桥梁屋宇的位置等等,甚至一根细草,一丛芦苇,也都要有交代。

当初学时期,没有细致而精到地摸索一番,使它了然于胸中,这样就想放,就想超脱畦径,创立面目,正为没有经过收的功夫,心中无数,放手乱涂,笔墨无方,徒惊世目。

如经细细推敲,墨团之外,内容空虚,一无所有。

而且习惯于这样的“放”,尽情直下,如脱缰之马,不可收束,就是回过头来,再想做点基本功夫也不可能。

所以一定要在早年时期扎扎实实做基本功,等到火候既到,这时面目已具,创法有成,放笔直下,似不思考,而实精思熟虑,无懈可击。

所以在初学的时候,不宜放得过早,将会限制将来的提高。

五十二、沉着和痛快

沉着痛快,是评画的很高标准。

沉着和痛快,是两回事,往往沉着了就不能痛快;痛快了就不能沉着。

二者一静一动,好象不可兼得。

实则二者毫不矛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只有沉着,而没有痛快,笔墨就要“呆”、要“木”。

如果只有痛快而没有沉着,那未所谓痛快,每每要滑到“轻”和“薄”上去。

所以有了沉着,再加痛快,才能做到笔墨运用的极致。

我的经验,下笔之前,必须运气,运指腕。

然后下笔之际,气沉丹田(利用腹部呼吸),同时很灵活地运用指和腕,心有定力,下笔直书,做到既扎实,又飞动。

平时加强训练,脑子里时常要有此境界,日积月累,功到自成。

五十三、画贵自然

山水画首贵自然,切忌做作,不但在章法上要来龙去脉,开合清楚,顺情合理,毫不牵强。

就是在用笔上,也要挥写自如,节奏分明。

作者有此情调,看画者才能与之共鸣,收到舒畅愉怡、精神向上的效果。

如果不是这样,用笔欲行又止,妄生圭角,霸悍狂怪,不近人情,看之别扭,即不是好画。

画有画品,因人而异,首贵乎真。

有时从容不迫,云烟落纸,弄笔如弹丸,随意点染,皆成文章;有时揎拳卷袖,狂叫惊呼,下笔如急风骤雨,顷刻而就。

不论何种画品,第一要真,要自然。

急所应急,慢所应慢,有时振笔疾书,有时轻描淡写。

好比听琴听琵琶,有时呢呢如儿女语,有时如壮士赴战场,总之轻重徐疾,相互应用,使一幅画有

,有低潮,波澜起伏,气象万千,要让览者应接不暇,挹趣无穷。

五十四、养气

作画须养气,做点气功,很有好处。

利用腹部呼吸,让气沉丹田,然后笔笔从丹田出,能收能放,从容不迫,举重若轻,既沉着,又痛快,保持重心,似险而实正。

做到这点,平时可以有意识地把注意点放到右手的手指上,时时存想,经过长期训练,久而久之,一只右手丝毫不用力气放在桌面上,或者大腿上,要感到有重量,如是,就能把全身的力量运到手指上,再从手指运到笔尖上,笔就重,就入纸。

五十五、亮和暗

古人作画,强调暗,今人作画,强调亮。

暗是属于静的,亮是属于动的。

暗与亮,动与静,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没有静,那来动,没有暗,那来亮。

一定要有了暗,才能衬托出亮。

所以画要亮,不是通幅明朗虚淡,一点黑墨也没有。

这样不能算亮,反之通幅大部黑暗,某处有个聚光点,那就显得特别亮。

因之画要亮,首先着眼点却要在暗处,把暗的地方做足,来衬托亮,那末亮更突出了。

在一幅画的通体调子上面,有的偏重暗,有的偏重亮,要看主题的要求不同。

但总的说来,我们要求偏重于亮,灰溜溜的一池死水不是我们当今的时代精神。

五十六、用虚

作画不可老实,要调皮一点。

所谓调皮,亦即狡狯,乃是不主故常,自出新意,发前人所未发。

未放先收,欲倒又起,虚灵变幻,不可揣测,这样方是狡狯。

其要点不外是善于用虚。

下笔之际,时时想到怎样用虚,以实托虚,用虚代实,虚实互用,变化多方。

兵法虚虚实实,兵不厌诈,才是善于用兵的人。

创作一幅画,也好比打仗,即使是堂堂之阵,里面也要有些花巧,一点老实不得,更何况偷袭暗渡,佯攻巧退,用虚可以出奇,出奇而后制胜。

画中正面大小,笔墨也是要求变化,此外云烟出没,风雨晦明,有开有合,若即若离,更要令人端倪莫测,不可方物。

五十七、动和静

山水画求其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峰峦、山石、屋宇、桥梁之类,是静止的东西,要画得稳重。

云水等要画得流动,草树有风则动,无风则静,在动静之间。

画雪景要画得静,画大风大雨要画得动。

由于对象的殊异,引起了画法的动静不同。

山是静的,由于云气的流动而益见其静;急流是动的,由于礁石的兀峙而益见其动。

同样的情形,形成矛盾的两个方面,但要求其统一,形成很好的对比。

再如,有的笔沉着凝重,力透纸背,有不可动摇之势,是属于静的方面,如画山石等等。

而画云水,用笔流畅飞动,和山石在笔墨上形成尖锐的对比,使动者益动,静者益静。

但在另一方面,静中也有动,动中也有静,峰峦因云气的流动,也好象在奔走;急流因礁石的阻挡,也咽塞而徘徊。

此就其整个大体而言,在局部细部,用笔也要动静参用,几笔凝重沉着之间,参以几笔飞动之势,求其不平,而得节奏之美。

五十八、创新一例

传统技法,注重线条,《六法》中所称“骨法用笔”,都是指线条而言。

因为积累了千余年来前人的经验,所以在线的运用上,中国画是有其独特的成就,为其他画种所不及。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而且也应该再加以发展,使它运用得更成熟,为创作服务。

自从西画流入我国,它的造型方法,如块面、色彩等等,有独到之处,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也应该拿过来,为创新得到借鉴。

因为古画注意线条,不讲究墨块,我们如果只从线条上探索,和前人的创作方法接近,容易觉得老。

用上墨块,再加上色彩的变化,这些都不同于前人的创作方法,就觉得新了。

要新当然可以从枝节上用改良主义的方法去求新,但一定要在方法上的大变异,才能有新的突破。

五十九、大块水墨

在山水画上,运用大块水墨,古法中也是少见的。

为前人所没有的,为了需要,后人尽可以创造。

所以我认为用笔除点线之外,还须善于用块。

画面上有了几个大块水墨,互相呼应,能使画面不平。

而浓的水墨大块,往往即是一幅画的显眼处,所以也是它的精神凝聚处,也即是重点之处。

当在创作进行中,利用墨块,可以别开境界,创出奇景,非意所及。

画大块水墨,饱蘸墨水,必须笔笔铺开,笔根着力,起手处要依附山石或丛树边缘,顺势连续点去,积大点而成块。

下笔宜快,如疾风骤雨,合沓而进,顺势屈曲,不宜僵直,墨痕边缘宜毛,以便装点他物,如山石、林木等,可以少露痕迹,即使不画他物,边缘即是云气,也宜松毛,可得云蒸霞蔚之致。

但松毛不是笔毫散开,散开和铺开不同,虽铺开而还是聚合。

聚合如大军作战,士兵虽分散,而阵势整齐,纪律严明,散开则如号令全失,溃败已不成军。

六十、画忌四气

画切忌有甜俗气、犷悍气、陈腐气以及黑气等等。

犯甜俗气的就是用笔没有沉着痛快的感觉,也就是不辣,一味软疲疲,用墨浮涨,用色无方,绚红搭绿,甜腻不清,一股馊气,令人欲呕。

犯犷悍气的就是大笔挥洒,力量外露,有筋无肉,有笔无韵,对待物象,交代不清,但求快意,毫无含蓄,看似雄壮,实则外强中干,内部虚弱。

犯陈腐气的为前人法度所拘,不能自拔,即学前人,也只学到一些糟粕,陈腔滥诃,酸溜溜一点也不新鲜。

以上三病,是容易看出,独有黑气,不是画面上多用了焦墨浓墨,就有黑气。

殊不知黑气的有无,不关用墨的浓淡。

所以没有黑气的画,即使通体用浓墨焦墨,甚至用宿墨,横涂竖抹,也不觉有黑气。

有黑气的,即使淡淡几笔,还是有黑气。

此中关键,全在看它的气清不清,从外表看来是在用墨上,实则用笔占主要的因素。

墨是仅仅记录笔的运动,所以墨也是从笔出来的。

所以气清最为紧要,不论粗服乱头,不事修饰,或则用笔狼藉,泼墨淋漓,或则境界重叠,笔墨繁复,或则矜持严正,一丝不苟,面目虽异,首要清气往来,灵光四射,笔精墨妙,令人享受到一种新鲜而美的感觉,方是好画。

六十六、画雾法

雾中景色,一片模糊,要在模糊中用淡墨勾出物体,近处稍深,远处更淡。

切不可用浓墨,浓则失雾之意(图二十七)。

画雾不用浓墨,一片淡墨,易失于平。

所以只有在笔迹的点线上求其不平。

如近处山石用大墨块,近树用粗笔,远树用细笔,加以繁简、疏密、虚实的穿插,同样可以做到不平。

画好之后,可用极淡墨水整幅渲染以增加其白茫茫的感觉。

雾天是没有风的,所以树枝不能有动态,也没有声响,是静悄悄的淡灰色调子。

六十七、点子画法

山水画中点子极关重要,它既是树叶,又是苔点。

点时笔毛要平均着纸,聚而不散,在一点之中,笔贵重实,具有笔意,是极见功力的。

切不可象蜻蜒点水那样,轻轻着纸,只有墨痕,不见笔迹,狼藉满纸,无有生气,更谈不上沉着痛快。

一般点子都用笔尖点,首贵入纸,又毛又圆,此是最难。

也有用笔腹、笔根点,只是偶然用上,而且也不过疏疏几点,点不多。

点子落笔也有快慢之分,快笔如急风骤雨,落纸飒飒有声,一气到底,不暇自休,此种点大致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