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3328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如何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师如何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师如何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师如何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师如何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如何备课.docx

《教师如何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如何备课.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如何备课.docx

教师如何备课

  首先感谢教育局领导给我这次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

在此,也祝贺大家正式加入到教师这个行列。

下面我做一下自我介绍:

我叫高燕,是牛泉中心小学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

参加工作20年来,先后获得莱芜市教学能手、莱芜市优秀班主任、莱芜市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山东省小学数学先进个人、山东省教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省以上杂志或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指导学生数学日记省以上杂志发表60篇;先后多次在市、区现场会上做典型发言,被10几个乡镇或区直学校邀请作经验报告,2009年,《莱城教育网》、《莱芜教育》、《莱芜日报》等刊登了我的事迹。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新教师如何备课》,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内容和老师们进行交流呢?

“备课就真的如此重要吗?

”“什么是备课?

  (请大家说说对“备课”的看法以及理解)

  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一说起“备课”,有些老师往往与“写教案”相混淆,其实二者不是一回事。

备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道理等的深入理解,以及针对所教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的思考与选择、确定。

而写教案,只是对上述理解、思考、选择这一备课过程的书面记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听课的一位教师问他:

“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

“那位教师回答:

”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我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

  另外,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多次聆听新老师的课,感到初上讲台的老师会出现一些雷同的问题。

  第一种问题是满堂灌。

新老师总想在课堂上多讲点,总觉得自己讲得越多,学生也学得越多,结果一堂课下来,自己讲得很累,但学生还是不知道这堂课究竟讲了些什么。

讲的内容过多,学生根本来不及归纳思考,昏昏沉沉的,一点要领都没有,这叫“贪多嚼不烂,消化不良”。

  第二种问题是照本宣科。

有些老师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一堂课几乎把书本中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在课堂上背了一遍,这样的课失去了上课的意义,老师功夫没少下,效果就不必说了,这叫“死记硬背,囫囵吞枣”。

  第三种问题更为普遍,那就是不会掌握一堂课的时间。

有时候50分钟不到就没内容讲了,有时候到下课铃响了,问题还没讲完,只好压堂。

一压堂学生精力就不集中,根本听不进去你在上面讲些什么,效果很差等等。

  总之,初上讲台的老师,一定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当场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面对这些常见的问题,新教师该如何尽量避免呢?

唯一的做法就是,当你准备登上讲台时,就应该想到如何尽快让学生领会新知识、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如何教会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方法,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在于你有一个怎么样的备课。

  一、备课的要求

  

(一)备教材

  广义的教材泛指教学所用的一切材料,包括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科书(亦称课本)、练习册、课外习题集、课外读物以及教学挂图、卡片、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狭义的教材即指教科书。

我们所指的“教材”都是狭义而言的。

  1.认真钻研教材。

认真钻研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明确教材地位、作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练习和作业(包括随堂和课后)。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该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而编写的教学用书。

它把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要点用准确生动的文字加以系统的阐述,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教材一般包括目录、课文、习题、插图。

实验、注释等部分,课文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

教材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检查学生学业成绩提供了基本材料。

教师要上好课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如果教师对教材不熟悉,或对教材中实质性的内容没有吃透,上起课来必然穷于应付,教学效果不可能好。

所以说,钻研教材是备课的主体部分。

  2.研究教材的步骤

  

(1)浏览全套教材

  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全套教材进行粗读,浏览一遍教材的主要内容,了解全套教材共有几册、几单元,分布在哪些年级学习,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从整体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概貌,把握整个教材的结构体系。

这样就可以增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序性和整体意识,备课与上课时就能瞻前顾后,不至于重复讲解,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自己对教材的整体认识告诉学生,让学生对教材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通读某一册教材

  在浏览教材的基础上,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就要通读所要教的某一册教材。

通过通读全册教材,全面了解全册教材有哪些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各个单元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是什么,从而正确地把握教材的深广度,领会编排或修改的意图。

这样就可以为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钻研某一单元教材、某一章节教材作好准备。

  (3)细读某一单元的教材

  一个单元的教材是相对独立的一块知识,教师在单元备课时,不仅要对本单元教材细细读懂,清除障碍,而且要分析其内部结构,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个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以至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样就可以在教学时不仅要求明确,重点突出,而且可以前后联系,上下连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4)精读即将施教的具体教材

  对即将施教的教材要认真阅读,细心分析,深钻细研,逐字逐句推敲、研究,做到“字字落实”,从而明确以下问题:

①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是什么?

要使学生学会哪些基础知识?

熟练哪些基本技能?

培养什么能力?

进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

②本节课教材有什么内在联系?

教材的重点是什么?

学生最难理解与掌握的问题是什么?

突破难点的关键是什么?

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各个例题、习题的作用是什么?

如何搭配使用?

  (5)精心组织教材、处理教材

  教材内容是按照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来编排的,教学时教师不能把教材结构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

要着重考虑以下问题:

①怎样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组织好旧知识的复习,创设好学生接受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课题如何引入,新旧知识怎样衔接,新知识怎样展开,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②怎样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程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详讲什么,略讲什么,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关键如何抓住,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③怎样根据反馈原理选择和安排好层次练习,使听、说、读、写、算等技能训练落实到实处。

④怎样根据学生实际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得到渗透。

  (6)阅读有关参考资料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并注意经常积累资料,以帮助更好地吃透教材和补充教材。

参阅有关教学资料和积累资料贵在经常、持之以恒。

教师平时要像蜜蜂采集百花花蜜一样,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收集点滴教学资料,为上课做准备。

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汲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经验。

教师钻研教材、积累资料,决不是限于某一时期备课的要求,而是要精益求精地不断进行。

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每节课的备课笔记后面留有空页,以便上课以后及时记录课堂中所发现的、而在备课时未曾料到的情况,包括教材阐释的精当、学生思想上的火花,或者思路上的障碍等等。

注意积累资料,有助于改进教学,使教学更为丰富、精湛。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可说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

  以上钻研教材的六个步骤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备课时也不是一定要按部就班,不同教龄、不同水平的教师应重点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

  

(二)备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学生们在课堂上需要的是什么?

专家们调查结果显示:

  ①学生课堂上最快乐的事是交流。

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释放。

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已有的经验才能得到激活和提升,在主体之间才能实现意义的相互建构,学生的生活里才会融入新的价值。

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②学生课堂最感兴趣的内容是新奇而富有挑战。

人生本来就有一种探究的本能,猎奇是学生的本性。

提出对学生构成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只有那些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经过跳跃可以摘到“果子”,学生才有摘取的兴趣。

  ③学生课堂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

“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受学生欢迎,学生渴望“自由”,乐于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设计要面向学生,适应学生。

课堂是学生的,学生的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

  ④学生对未来课堂的向往是“在线学习”。

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与学科课程的结合,使得课堂教学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打破课堂的时空局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

  面对具有鲜活生气和灵动个性的学生,教师的设计和活动应更多地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

只有学生精彩了,课堂才会真的精彩。

  2.备学生,明确教学难点、深广度和容量。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后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

所谓备学生,即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的实际,主要指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计算和实验能力等。

有些问题,教师主观认为学生是应该懂的,备课和讲课时不大重视,但学生实际知识基础恰好在这方面有缺陷,造成教学效果不好。

有些问题,学生容易误解,因而引起混乱,是教学上的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并估计到,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突破。

了解学生实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历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批改作业,与学生交谈辅导,测验考试,课堂提问等,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这些都是有效的方法。

同一年级不同的班相同的教法,学习相同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会有不同。

所以在一个班可能受欢迎,另一个班可  能反映内容太浅,信息量太少,吃不饱。

因此,应了解和根据所教的班的学生实际,针对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

  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

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依靠已有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我们还会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教师由于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课,写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懂装不懂”。

  【案例】

  小学一年级学习“a 、 o 、 e”的课堂片段,

  教师在课堂上刚出示教材上的图画时,许多学生口中就发出“ a — a —”的声音,教师很严肃地立即把图片藏在身后,组织教学,等大家安静后又拿出图片,下面仍有“ a — a —”的 声音。

  师:

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

“a”。

  师:

老师问的是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

医生在给小孩看病。

  师:

医生在给我们看嗓子时,让我们发什么音?

  生无序地回答:

a — a —

  师:

图下的这个字母就读……(还没等老师说完,学生又读开了)

  师:

看看谁的嘴巴最严。

听老师读。

(范读 a 后,学生齐读)

  以下学习“ o 、 e ”的情况类似。

  上述案例中,尽管教师精心创设了导入情境,但整个设计还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状态熟视无睹,甚至学生都说出了“a”,教师却急于回避,让学生“懂装不懂”,只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真是应了“心中有书、目中无人”这句话。

这样的课堂乍看,是学生不听话,教师没有灵活控制好课堂,可仔细分析,根本原因是教师备课出了问题:

忽视了教学对象的已有知识基础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非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

后经调查发现,此班学生在幼儿园时,大部分都已经学过拼音,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假如教师备课时能了解这一情况,因势利导,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加以改进,如变教师领着齐读为会的学生领读,既承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利用了一年级小学生愿意表现的心理特点,教学效果定会比上述案例好很多。

  【案例】

  课一开始,教师就出示:

把 8 个苹果分成 2 份,怎么分?

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圆纸片当作苹果进行操作。

  生 1 :

一份是 1 个,另一份是 7 个。

  生 2 :

一份 2 个,另一份 6 个。

  生 3 :

两份都是 4 个。

  师:

还有吗?

  生 4 :

一份是半个。

另一份是 7 个半。

(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此时有些学生已经在笑了。

  生 4 欲作解释时,却被教师抢先问了学生:

这样分对吗?

  很多学生笑着答道:

不对!

  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生 4 的答案是否正确,看到学生整齐的回答,也没有作出评价,继续开始教学……

  课后出于好奇,与生 4 作了交谈,发现这个学生平时在家里,妈妈怕他一个苹果吃不了,都是他和他的妹妹每人平分半个吃的。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把 8 个苹果分成 2 份,一份是半个,而另一份是 7 个半,确实是个“意外”。

在多年的教学中,也不曾遇到过这样的事。

这与众不同的分法,显然教师对此并不赞同。

反问其他同学是否赞同,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诱引下,已形成了思维定势,自然反对,于是很顺利地成为教师的帮手。

现在看来,虽然生 4 有点“钻牛角尖”,但说他分得不对是肯定不恰当的。

假如现在否定了他,那么将来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又如何解释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呢?

  先不谈这位老师没有信任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没有给学生充分解释的机会,这个案例也反映了教师在备学情分析时的漏洞,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别经验和个体差异性,连这样的分法都没有考虑到,怪不得在课堂上会急急地否定。

  由此可见,根据学习者的起点状态进行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开始之前将你所面对的学习者看作一无所知,是十分荒谬的。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把他原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入到新的学习过程中。

若忽视对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学习内容的确定就会脱离学习者的实际。

如将学习者的起点定得太高,脱离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就会降低教学效果,使学习者在高难度的学习内容面前望而却步;如将学习者的起点定得太低,也脱离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使学习者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无效的劳动,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因此,比较准确地确定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备教法、学法

  何谓“教法”,它是指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采用的工作方法。

学法则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教法是解决教师教的问题,学法解决的是学生学的问题。

  教法和学法统称为教学法。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老师的教法通过学生的学法来发挥作用,而学生的学法是在老师教法的指导下,通过教学过程来形成的。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它们有机统一,并生并存。

它们的区别因为它们的紧密联系而并不明显,并且同一种方法,有时既可以做为教法,又可以做为学法,比如:

发现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因此,不少教师常常无法明确区分教法和学法。

笔者认为:

主要体现老师思想行为的方法即为教法,而侧重于表现学生思想行为的方法则为学法。

  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虽然也有“教法”和“学法”之分,但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教法”方面,单纯的关于学法的理论探索或经验总结并不多见。

所以在通常的认识中,我们大多将“教学方法”理解为“教法”。

  教学方法有许多种,常见的有: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还有一些特级教师所创造的独特的教法,如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等。

  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有:

观察法、学思结合法、读写结合法、学练结合法、合作探究法、发现法、质疑法等。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大搞题海战术,重复性作业,虽然学业成绩也能有所提高,但这种以牺牲学生生理及心理健康为代价的短效行为,从长远意义看,得不偿失。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任务是教会儿童的学习。

”学会学习不仅是当前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可以从学习计划、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检查、总结、课外学习等方面进行指导。

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又如何备好教法、学法呢?

  首先,要在头脑中建立教法及学法体系,做到运用时心中有数。

教师应该明确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特点和最佳运用范围,在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时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一节课中,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情况是少有的,往往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有备教法和学法时,则可以只写主要的,而不必面面俱到。

  其次,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均要以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这前提。

不深入挖掘教材,便找不到文本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情愿培养点,教学的目的任务便不明确,教学法的选择也是盲目的。

而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要知道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了解他们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

只有根据多方面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法和学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要具有艺术性和可操作性。

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要自然巧妙,恰到好处,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完美效果。

教师要善于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将学法融于教法之中,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

所谓可操作性,是指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切实可用的,便于完成教学任务,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

  第四,努力探索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法。

由于许多老师平时不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又不善于反思总结。

“一种经验,一种方法,教一辈子。

”虽然有些夸大其词,却也是不少老师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探索,教育是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追求。

作为一名教师,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必须学会通过学习,转变自己的观念;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认识;通过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通过总结,创造自己的特色。

唯如此,方能使自己的教育人生熠熠生辉。

  对学生进行数学学法指导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无疑会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

在数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时采取了什么方法,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方法,形成策略。

因此教师应积极地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怎样想的,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思维成果,体会不同解题策略的平台,引领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促进思维发展。

  【案例】

  比较53( )48+15

  生1:

因为48+15=63,所以53<48+15

  生2:

因为48+15估一估就是六十多,应填小于号。

  生3:

48+10就是58,已经比53大了,所以填小于号

  生4:

因为48+5=53,那么48+15就一定比53大,所以53<48+15,

  生5:

如果40+15的话就是55,已经大于53,那么48+15就一定大于53。

所以53<48+15

  ……

  虽然53<48+15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但学生思维的过程却精彩纷呈。

通过比较方法的交流与展示,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的多样性。

如果把案例中的方法进行分类的话,生1和生2的想法可以看作“直接比较法”,生1采用精确计算,生2采作估算,估算方法更方便。

生3、生4、生5的方法可以看作“间接比较法”,采用了假设的策略,思维含量更高。

一道平常的比较题,正因为关注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总结出不同的思维方法,大大地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备课的形式

  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在备课活动中,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

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备课参与的人数、备课的先后时间,我们把备课形式分为以下几种:

  

(一)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来分,一本教材要划分出合理的小单元,就必须了解整册教材的大框架;要制定出每个具体的单元,又必须深入到每个具体的例题中,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教材的宏观、中观、微观这“三观”备课。

  1.学期备课

  学期备课,是指对一个教学阶段所授内容的宏观把握,属于宏观备课。

开学伊始,在通读教材、课标的基础上,明确教材的指导思想,掌握全书的知识结构以及前后单元的内在联系,确定总的思路和方法,并在时间安排上做好阶段性授课、平时测试、复习等的书面计划,制定出切实可行、较为全面的教学计划,为阶段性授课拟定一个初步框架。

学期教学计划(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所教班级学生情况分析、实施计划的措施等,)

  2.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其实是处在对教材的中观,它是三“观”的核心与纽带。

它是以整册教材的全局性为规划背景,以具体例题为规划线索,配合教学时、学生实际等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形成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小单元,成为全局——局部——细节三部分的联结,最终实现教学任务的达成。

比如一、二年级的教材中,老师们看到教参上为个别重要的新授课只安排了一节课,相配的练习册上的作业与本课时的教学要求不是很吻合等问题,就可以利用单元备课进行调整、规划,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从全局上统筹,合理划分单元,合理配置单元内的每课时,让学生的有效学习贯穿在每节课中,每个单元中,最终达到本册的教学目标。

单元备课(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等。

  3.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设计的具体细节的备课。

课时备课根据教材总的指导思想,深入到教材和教法的具体细节中去,挖掘教材,研究教法,理清思路,从知识到方法逐一设计。

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内容的自然引出、核心问题悬念的设置、突破重难点方法的选择、抓住主题归纳小节以及课后练习题的点拨等等。

设计的主题就是如何紧紧抓住学生的思路,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贯穿在45分钟的课时教学活动中,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在实际教学前编写的教学案例,课时备课属于微观备课。

  宏观备课、中观备课、微观备课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先“宏”再“中”后“微”有利于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是对整体教学阶段具有方向性、计划性、超前性的备课,是具体教学细节备课的指南。

合理运用,做到胸有成竹,授课时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才能在富有感染力的气氛中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根据参与备课的人数来分,可以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1.个人备课

  教师的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基础,我认为个人备课要遵循以下四条:

第一,要根据学科教学计划的要求,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这是备课的基础。

第二,要在确定双基目标的基础上,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教育及每节课目标要求,这是备课的关键。

第三,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学习方法和意志,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备课中不可忽视的。

第四,要在全面掌握全局的基础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