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金矿工艺矿物学样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3272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金矿工艺矿物学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西金矿工艺矿物学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西金矿工艺矿物学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西金矿工艺矿物学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西金矿工艺矿物学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金矿工艺矿物学样本.docx

《广西金矿工艺矿物学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金矿工艺矿物学样本.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金矿工艺矿物学样本.docx

广西金矿工艺矿物学样本

《某金矿选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

.9

 

 

项目名称:

《某金矿选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完成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

法人代表:

周荣

 

项目负责人:

刘全军

报告编写:

刘全军

 

昆明理工大学

二○一○年九月

 

前言………………………………………………………………………4

1矿样的采取及制备……………………………………………………4

2矿石的结构构造及类型…………………………………………………5

2.1矿石的构造…………………………………………………………5

2.2矿石的结构…………………………………………………………5

3矿石的化学成分…………………………………………………………8

3.1矿石的光谱分析…………………………………………………8

3.2矿石的多元素分析………………………………………………8

3.3铁物相分析…………………………………………………………8

4矿石的矿物成份…………………………………………………………9

5矿石矿物的嵌布特征…………………………………………………10

5.1自然元素…………………………………………………………10

5.2氧化物……………………………………………………………11

5.3硅酸盐……………………………………………………………14

5.4硫化物……………………………………………………………15

5.5氟化物……………………………………………………………17

6金的赋存状态………………………………………………………18

6.1金的分布…………………………………………………………18

6.2自然金粒度分析…………………………………………………19

7原矿物理性质测定……………………………………………………19

8小结……………………………………………………………………19

 

前言

受委托,对所送的金矿矿石进行金的赋存状态研究,经过对矿石多元素化学分析、磨制光薄片显微镜鉴定、人工重砂分析、X-衍射分析和电子显微镜分析等,现已基本查清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的矿物成分、矿石矿物的嵌布特征等。

研究表明,该矿石为金的氧化矿石,原矿含金0.52克/吨。

可采用原矿直接堆浸的方法提金。

1矿样的采取及制备

本次试验样品的采取是由委托方负责进行的,试样的代表性由委托方负责。

试样用样品汽车直接送至昆明理工大学选矿试验室。

矿样经破碎、筛分、混匀、缩分,试样制备流程如图1—1。

原矿样

手选有代表性的矿样

岩矿鉴定

 

 

图1—1试样制备流程图

2矿石的结构构造及类型

2.1矿石的构造

岩石的主要岩石类型为含磁铁矿、褐铁矿、透辉透闪石矽卡岩。

肉眼观察,矿石多呈灰褐色和黄褐色、块状,矿物集合体无定向分布,构成矿石的块状构造;部分矿石主要由褐铁矿和脉石矿物组成,褐铁矿多呈脉状、网脉浸染状、条带状分布,构成脉状、网脉浸染状、条带状构造。

少部分矿石由土状的褐铁矿组成,构成土状构造。

部分矿石受应力作用破碎形成角砾,褐铁矿呈浸染状充填在角砾间,构成角砾状构造。

2.2矿石的结构

纤维状/柱状变晶结构:

为脉石矿物的主要结构之一,主要由纤维状、柱状的透辉石组成,构成纤维状、柱状变晶结构,见照片1。

粒状变晶结构:

为脉石矿物的主要结构之一,主要由半自形-它形粒状的透辉石组成,构成半自形-它形粒状变晶结构,见照片1。

片状变晶结构:

为脉石矿物的主要结构之一,主要由片状的白云母组成构成片状结构,见照片2

照片1:

左上部分为纤维状、柱状的透闪石Tr,构成纤维状柱状变晶结构,右下为半自形-它形粒状的透辉石Di,构成半自形-它形粒状变晶结构。

正交透射偏光,标尺每小格0.01mm。

 

照片2:

片状的(黑)云母Ms构成片状结构,云母的矿物边缘和解理缝被褐铁矿(黄黑色)浸染。

透射正交偏光,标尺每小格0.02mm。

 

胶状结构:

为矿石矿物的主要结构之一,矿石中的褐铁矿集合体多呈蠕虫状、条带状的胶状,构成胶状结构,见照片3。

照片3:

褐铁矿Lm呈蠕虫状的胶状结构。

反射单偏光,标尺每小格0.006mm。

 

照片4:

原半自形粒状的磁铁矿Mgh现已完全蚀变成磁赤铁矿,保留原磁铁矿的假象。

粒状磁铁矿间充填赤铁矿和褐铁矿。

反射单偏光,标尺每小格0.006mm。

 

变余粒状结构:

矿石矿物次要的结构之一,矿石中原部分半自形粒状的磁铁矿现已完全蚀变呈褐铁矿,但还保留原磁铁矿的假象,构成变余粒状结构,见照片4。

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

矿石矿物次要结构之一,矿石中的磁铁矿呈它形-半自形粒状,构成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见照片5。

照片5:

磁铁矿呈它形-半自形粒状,构成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

反射单偏光,标尺每小格0.006mm。

 

碎裂结构:

部分矿石受应力作用,矿物发生破碎,碎块间无相对位移,构成碎裂结构,见照片6。

蚀变残余结构:

偶黄铁矿未完全蚀变成褐铁矿,残留破布状的黄铁矿构成蚀变残余结构。

3矿石的化学成分

3.1矿石的光谱分析

表3—1矿石的光谱分析结果表

元素

Ba

Be

As

Si

Sb

Ge

Mn

Mg

含量%

0.01

0.001

<0.01

>10.0

<0.01

0.002

0.3

1

元素

Pb

Sn

W

Ga

Cr

Bi

Al

Mo

含量%

<0.01

<0.01

0.03

<0.001

<0.01

0.02

<1

<0.001

元素

V

Ti

Li

Cd

Ca

Cu

Zn

Ni

含量%

<0.01

<0.1

<0.01

<0.001

<1

0.1

0.02

<0.01

元素

Co

Fe

Y

Yb

La

Nb

Zr

Sr

含量%

<0.01

>10

<0.001

<0.001

<0.001

<0.001

<0.01

0.02

元素

K

Na

Ag

Sc

P

B

/

/

含量%

<1

<0.1

<0.0001

<0.001

<0.1

<0.1

/

/

3.2矿石的多元素分析

表3—2矿石的多元素化学分析结果表

元素

Au(10-6)

TFe

MgO

Al2O3

SiO2

CaO

含量%

0.52

23.19

11.50

3.18

36.22

2.31

元素

As(10-6)

S

TiO2

/

/

含量%

59.14

0.21

0.07

/

/

矿石经化学分析,矿石中可利用元素除金外,可考虑综合回收铁。

3.3铁物相

铁物相分析结果见表3—3。

表3—3铁物相分析结果

物相

磁铁矿

磷铁矿等碳酸盐

硅酸铁

黄铁矿等硫化物

赤褐铁及其它

总铁

含量(%)

4.7

0.39

15.95

0.26

0.96

22.26

比例(%)

21.11

1.75

71.65

1.17

4.32

100

由物相分析可见,矿石中的铁以硅酸铁为主,当前尚无利用价值。

4矿石的矿物成份

经镜下观察、人工重砂分析及X-衍射分析、矿石中有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自然元素和氟化物五类17种矿物存在,其中以硅酸盐为主,约占矿石的70%±,氧化物占23%±,约占矿石的20%±,详细结果见矿物简表:

表4—1矿物成分的矿物简表

类型

矿物

分子式

粒度(mm)

含量%

自然元素

自然金

Au

0.002-0.06

0.46(10-6)

自然铅

Pb

0.007-0.03

偶见

氧化物

磁铁矿

Fe3O4

0.05-0.35

7

磁赤铁矿

r-Fe2O3

0.002-0.02

褐铁矿

Fe2O3.nOH

0.02-0.4

16

石英

SiO2

0.06-0.15

偶见

硅酸盐

绿泥石

(Mg,Fe,Al)3(OH)6{(Mg,Fe,Al)3

[(Si,Al)4O10](OH)2}

0.05-0.2

透辉石

CaMg[Si2O6]

0.1-0.6

15

透闪石

Ca2[MgFe]5[Si8O22](OH)2

0.1-0.5

39

绿帘石

Ca2FeAl2[Si2O7](SiO4)O(OH)

0.05-0.2

(黑)云母

(H、K)2(Mg、Fe)2Al2(SiO4)3

0.05-0.25

17

蒙脱石

NaCa0.33(AlMg)2[Si4O10](OH)2.nH2O

﹤0.05

4

硫化物

黄铁矿

FeS2

0.006-0.1

﹤0.5

黄铜矿

CuFeS2

0.006-0.05

方铅矿

PbS

0.003-0.05

闪锌矿

ZnS

0.003-0.05

氟化物

萤石

CaF2

0.05-0.4

﹤1

合计

99.5

5矿石矿物的嵌布特征

5.1自然元素

自然金:

分子式是Au,矿石经化学分析含金0.46(10-6)为主要的金的目的矿物,呈它形粒状、树枝状,粒度最大为0.06mm,一般在0.003-0.02mm左右,常被透闪石、透辉石、磁铁矿、褐铁矿和金属硫化物等包裹,见照片6、7、8。

自然金呈金黄色,成色大于90%。

照片6:

自然金呈它形粒状、树枝状。

标尺每小格0.006mm。

 

照片7:

被包裹于脉石矿物中的微粒自然金,粒度0.001mm左右,Mag为磁铁矿,Py为黄铁矿。

反射单偏光,标尺每小格0.006mm。

 

照片8:

包裹在磁铁矿中的微粒自然金,粒度0.003mm左右。

反射单偏光,标尺每小格0.006mm。

 

自然铅:

分子式是Pb,矿石中含量极少,仅在人工重砂中见到几粒,呈它形粒状、树枝状,粒度0.007-0.03mm左右。

5.2氧化物

磁铁矿、磁赤铁矿:

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磁铁矿分子式是Fe3O4,磁赤铁矿的分子式是Fe2O2,磁赤铁矿是由磁铁矿蚀变而成,见照片4、9,也具有较强的磁性。

两者含量约7%±。

双目显微镜下磁铁矿呈黑色,半金属光泽,强磁性。

镜下观察,矿石中的磁铁多呈半自形-它形粒状,见照片5。

磁铁矿部分已完全蚀变成磁赤铁矿但还保留它形粒状磁铁矿的假象,构成变余粒状结构,见照片4。

磁赤铁矿呈显微鳞片状,单体粒度一般在0.005mm以下,常以集合体的形式分布。

褐铁矿:

分子式是Fe2O3.nOH,褐铁矿是隐晶质的纤铁矿、针铁矿、水针铁矿、赤铁矿和泥质等多种铁氧化物的集合体。

矿石中的褐铁矿多为胶状,见照片3。

集合体常呈脉状、网脉状、它形粒状等产出,见照片10、11、12。

部分褐铁矿常浸染分布于透闪石、透辉石和云母的矿物颗粒间或解理缝间。

褐铁矿集合体粒度粒度一般在0.02-0.4mm之间。

部分褐铁矿集合体中呈浸染状分布显微鳞片状的赤铁矿。

照片9:

磁铁矿Mag的边缘蚀变成磁赤铁矿Mgh(略亮),磁赤铁矿单体呈显微鳞片状,集合体呈条带状分布。

反射单偏光,标尺每小格0.006mm。

 

照片10:

胶状的褐铁矿Lm(桔红色)多呈脉状分布,部分褐铁矿呈浸染状分布于透闪石、透辉石、云母的矿物和解理缝之间。

透射单偏光,标尺每小格0.02mm。

 

照片11:

胶状的褐铁矿呈脉状、它形粒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之间,反射单偏光,标尺每小格0.006mm。

 

照片12:

褐铁矿充填在云母的解理缝中,形态受云母的解理缝控制,,呈片状,见A部分。

反射单偏光,标尺每小格0.006mm。

 

石英:

分子式是SiO2,含量极少,为后生矿物,常呈它形粒状充填在原生空隙中,少量呈细脉状。

粒度一般在0.06-0.15mm之间。

5.3硅酸盐

绿泥石:

分子式是(Mg,Fe,Al)3(OH)6{(Mg,Fe,Al)3[(Si,Al)4O10](OH)2},含量少,多由透闪石和透辉石蚀变而成,集合体常呈粒状产出,见照片13。

绿泥石单体呈显微鳞片状,集合体粒度一般在0.05-0.2mm之间。

照片13:

绿泥石Chl集合体(绿色)呈它形粒状分布。

透射单偏光,标尺每小格0.02mm。

 

透辉石:

分子式是CaMg[Si2O6],含量15%±,矿石中次要矿物之一。

透辉石多呈半自形粒状,少数呈自形或它形粒状,见照片1。

颗粒边缘或解理缝常被褐铁矿浸染,见照片14。

部分受应力作用,发生破碎,构成碎裂结构。

粒度一般在0.1-0.6mm,部分粒度较大,可达2mm,构成变斑晶。

透闪石:

分子式是Ca2[MgFe]5[Si8O22](OH)2,含量39%为主要的脉石矿物之一。

呈半自形纤状、柱状,见照片1,常被褐铁矿浸染,或被褐铁矿包裹。

集合体多呈条带状分布于其它矿物之中。

多粒度一般在0.0-0.1mm左右。

绿帘石:

分子式是Ca2FeAl2[Si2O7](SiO4)O(OH),含量少,绿帘石多呈半自形粒状,主要由透闪石或透辉石蚀变而成,粒度一般在0.05-0.2mm左右。

照片14:

褐铁矿(黑、桔红色)沿透辉石颗粒的边缘或解理缝浸染。

透射正交偏光,标尺每小格0.02mm。

 

(黑)云母:

分子式是(H、K)2(Mg、Fe)2Al2(SiO4)3,含量17%,主要脉石矿物之一。

呈片状,常以集合体的形式分布,常被褐铁矿沿边缘或解理缝浸染,粒度一般在0.05-0.25mm左右。

蒙脱石:

分子式是NaCa0.33(AlMg)2[Si4O10](OH)2.nH2O,含量4%,次要脉石矿物之一,呈泥状,粒度一般小于0.005mm,常混杂分布于褐铁矿中,被褐铁矿浸染后不易区分。

5.4硫化物

黄铁矿:

分子式是FeS2,含量小于0.5%,多呈半自形-它形粒状,见照片15。

现大多部分或全部已蚀变呈褐铁矿,局部可见蚀变残留结构,见照片16,粒度一般在0.006-0.1mm之间,常和闪锌矿、方铅矿等共生。

黄铜矿:

分子式是CuFeS2,含量少,呈它形粒状,常和闪锌矿、方铅矿等共生,常充填在透辉石和透闪石的颗粒之间,见照片17。

粒度一般在0.006-0.05mm左右。

照片15:

黄铁矿Py呈半自形粒状,构成半自形粒状结构。

反射单偏光,标尺每小格0.006mm。

 

照片16:

黄铁矿Py部分已蚀变成褐铁矿Lm,局部构成蚀变残留结构。

反射单偏光,标尺每小格0.006mm。

 

照片17:

它形粒状的黄铜矿Ccp、闪锌矿Gn、方铅矿Sp紧密共生,分布于透辉石间。

反射单偏光,标尺每小格0.006mm。

 

方铅矿:

分子式是PbS,含量少,呈它形粒状,常和闪锌矿、黄铜矿等共生,常充填在透辉石和透闪石的颗粒之间,见照片17。

粒度一般在0.003-0.05mm左右。

闪锌矿:

分子式是ZnS,含量少,呈它形粒状,常和方铅矿、黄铜矿等共生,常充填在透辉石和透闪石的颗粒之间,见照片17。

粒度一般在0.003-0.05mm左右。

5.5氟化物

萤石:

分子式是CaF2,含量小于1%,呈它形粒状,常充填在透辉石和透闪石的颗粒之间,见照片18。

粒度一般在0.05-0.4mm左右。

 

照片18:

它形粒状的萤石Fl充填在透辉石Di之间,或包裹透辉石,透辉石部分被褐铁矿浸染呈褐色。

透射单偏光,标尺每小格0.02mm。

 

6金的赋存状态

6.1金的分布

化学分析,矿石中金的含量为0.46(10-6),经镜研究,矿石中的金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金属硫化物中存在少数类质同象的金。

自然金粒度较细,最大在0.08mm左右,大部分自然金的粒度在0.002-0.06mm左右,部分更细。

矿石中的自然金多为包裹金,在主要矿物(透闪石、透辉石、褐铁矿、磁赤铁矿、云母和金属硫化物)中都有包裹。

分布于金属硫化物(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中的金占28.6%,这部分金以包裹金为主,少量为类质同象的金。

分布于透辉石、透闪石和云母中的金占49.8%,这部分金为包裹金。

分布于黄铁矿。

磁铁矿、磁赤铁矿中的金占21.6%。

具体见表6—1。

 

表6—1金在主要矿物中的分配率

矿物名称

矿物含量(%)

矿物中金的含量(10-6)

矿物中金的量(10-6)

金在各矿物中的分配率(10-6)

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等硫化物

≧1

13.2

0.132

28.6

透闪石、透辉石、云母

71

0.32

0.23

49.8

褐铁矿、磁铁矿、磁赤铁矿

23

0.45

0.10

21.6

其它

5

/

/

/

合计

100

/

0.462

100

6.2自然金粒度分析

对光片中所观察到的显微可见金粒,测其金粒粒径,进行粒度统计分析,结果见表6—2。

表6—2自然金粒度分析结果

粒级(微米)

平均粒径

颗粒数

V(%)

14~1(微细粒)

7.5

57

94.8

1~0.2(次显微细粒)

0.6

39

5.2

合计

96

100

结果表明,1微米以下的显微可见金粒属次显微细粒约占5.2%,这部分分散金用一般方法较难回收。

 

7原矿物理性质测定

原矿真比重:

2.718(9次测定平均数据)

原矿堆比重:

粒度为-25mm时,1.62

原矿堆积角:

粒度为-25mm时,290

原矿磨擦角:

粒度为-25mm时,

对水泥板31°

对铁板29°

对木板32.5°

8小结

1)、矿石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含磁铁矿、褐铁矿的云母透辉石透闪石矽卡岩,主要由磁铁矿、褐铁矿、透闪石、云母和少量的蒙脱石、硫化物组成。

2)、矿石中含金5.2(10-6),品位较低,金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自然金粒度细,常被其它矿物包裹,矿石中硫化物含量小于1,但金的品位达13.2(10-6),占总金的28.6%,这部分金主要为包裹金,少量为类质同象的金。

其余的金都被褐铁矿、磁铁矿、透辉石透闪石等包裹。

自然金的粒度一般小于0.05mm。

3)、根据矿石的性质和金的赋存状态,该矿石可考虑原矿直接堆浸的方法进行提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