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三节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2944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第三节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六章 第三节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六章 第三节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六章 第三节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六章 第三节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第三节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docx

《第六章 第三节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第三节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第三节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docx

第六章第三节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第二节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亚洲共有48个国家,其中日本属工业化发达国家,韩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少数国家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其他大多数国家仍处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上。

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发展历史、政治制度、人口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经济水平、发展潜力及其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一、印度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与巴基斯坦毗连,北与中国、尼泊尔、不但为邻,东北与孟加拉、缅甸想接壤,南部伸向印度洋,隔保克海峡同斯里兰卡相望。

国土面积约297×104km²,居世界第七位;人口10.9亿人(2001年中数),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一)发展中的大国

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与中国同为古代东方文化的发源地,对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古印度的文学艺术举世闻名,如公元前后印度出现的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浩繁的文学与历史巨著,其篇幅远远超过《荷马史诗》;中古时期的民间文学作品《五卷书》、《嘉言集》和《佛本生经》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各国;在造型艺术和建筑方面,印度也有许多杰作;印度还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目前至少有7种宗教,其中属世界十大宗教的佛教、印度教、耆(qi)那教、锡克教均起源于印度。

印度还是世界上的政治、军事和科技大国。

全球性的“不结盟运动”就是20世纪50年代由当时印度的总理尼赫鲁提出的。

印度现为世界第四军事大国,生产的武器占第三世界武器生产总量的31%,是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唯一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并且已成果进行了多次核试验,进入世界核国家的行列。

印度大学毕业生和熟练劳动力的数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三位;科技人员数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与中国大体相当;出版的技术著作数量占世界第八位;其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电子技术均居世界前列,比尔·盖茨认为,21世纪印度将成为软件超级大国。

从经济方面看,印度在近代沦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独立以后,印度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

其基本特征是:

①以建立和发展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在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的选择与使用上较多地借用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具体做法。

②采用渐进主义和议会式的方式推行各项经济方针和政策。

③推行混合经济模式,包括建立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并行的所有制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实行宽严结合的利用外资政策和进口替代为主的对外贸易政策。

经过40多年的努力,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上建立了部门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种种弊端,因此从1991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其核心内容是推进市场机制,调整对公营部门的管理,放松对私营部门的限制,修改反垄断法,扩大私营部门的经营范围,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经济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增长,改革10年来,印度GDP年均增长6%,外汇储备由10亿美元增加到450亿美元。

印度总体来看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家,其主要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率较高。

1990-1999年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6.1%,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2.5%),居世界第12位。

(2)人均收入水平低。

1999年的人均GNP只有450美元,属低收入国家。

(3)二元结构明显。

在国民经济中,原子能、航天、计算机等尖端工业达到了世界较先进水平,农业却仍占较大比重,农业部门集中了全部劳动力的64%,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大于工业;几十座现代化城市与广大原始落后的农村并存;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十分悬殊,富裕和发达程度总体上从西南到东北呈递减的态势。

(4)生活质量较低。

1999年,成年男性和女性的识字率分别为68%和44%;199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3%,而这一指标中国为3.6%,日本为0.5%;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只有16%的人口能够获得卫生设施,城市中也只有46%的人口能够获得环卫设施的服务。

(5)贫困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十分严重。

1999-2000年度,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26.1%;1997年,最富有的20%人口的收入水平是最贫穷的20%人口的5.7倍,基尼系数为37.8。

(二)经济发展条件

从自然、人口、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看,印度经济发展条件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印度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具体情况是:

(1)地形。

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山地只占25%,其余为海拔不足1000m的高原和丘陵。

中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幅员3000km²,是两条大河的冲积平原,冲积层厚度普遍达1300m以上。

南部的德干高原,总面积200×104km²,海拔一般在300-900m,久经侵蚀,丘低坡缓,便于耕作。

沿海约有40×104km²的冲积平原。

(2)土壤。

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前者广泛分布于印度河-恒河平原和沿海冲积平原,总面积达77×104km²;后者以玄武岩为母质,富含矿物质,集中分布在德干高原,面积达52×104km²,因适宜植棉,故有“棉花黑土”之称。

此外,印度还有红壤、森林土、荒漠土等土壤分布。

(3)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十分充足,年平均气温在24-27℃,全国3/4以上地区极端低温在0℃以上;降水充沛,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1170mm,其中年降水量1250mm的多雨区和750-1250mm的湿润区占1/4,少于750mm的干燥区仅占8%。

但降水很不稳定,季节分配不均,易发生洪涝、干旱灾害。

(4)水文。

在气候的制约下,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恒河的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相差50多倍,印度河相差达百倍。

(5)矿产资源。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层古老,蕴藏着许多矿产资源,最重要的有煤、铁、锰、云母、铝土、铀、钍和稀土矿,其中云母储量居世界首位,其他几种也居世界前列,除自给外有的还可大量出口。

但也有相当多的矿藏储量较少,不能自给,需要进口。

目前基本上全依赖进口的矿产品有锡、锑、镍、钼、钴、钒、铂等,大部分依赖进口的有石油、铜、铅、锌、钨、石棉和磷灰岩等。

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以焦达讷格布尔高原为中心的半岛东北部和以克里希讷河上游地区为中心的半岛南部,另外孟买高地、上阿萨姆、孟买、克里希纳-戈达瓦里和高韦里盆地的石油资源也很重要。

2.人口劳动力条件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问题突出。

1950-2001年,人口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长21‰,是世界上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

人口增长过快是印度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和贫困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均衡。

2001年,全国平均每平方千米314人,北部的孟加拉湾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南部的一些沿海地区人口比较稠密,其中孟加拉湾三角洲平原地区每平方千米在1000人以上。

全国共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口最多,国语为印地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

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属成年型,15岁以下、15-65岁和65岁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35%、60%和5%,因此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相对较低。

但是,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一方面拥有掌握尖端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文盲。

3.政治经济条件

在政治上,印度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为使政府行政规范,坚持依法治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近几年虽连续进行了几次大选,但政局基本稳定。

在国家机关中长期实行公务员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有关法规并善于理政的国家公务员。

但是,由于脱胎于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加之宗教和人口等因素的迎向,印度的政治制度也存在着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

在资金方面,资金短缺是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为解决资金问题,印度政府不断完善投资体制,包括建立完善的税收征管体制和银行金融系统,保证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来源;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流入;鼓励风险投资,1999年,印度信息技术部联合印度小企业开发银行和印度工业开发银行共同设立了一个10亿卢比(约合2200万美元)的“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风险基金”,以促进IT产业的投资。

在基础设施方面,经过50多年的建设,水、电、通讯、道路和港口等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目前电力总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10196×104kW和4772×108kW·h,均居世界第八位;公路和铁路总长分别为331.96×104km和6.25×104km,均居世界前列。

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和设备老化,印度的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4.科技条件

独立后印度各届政府都十分重视科技发展,不仅在各高校设立各类科研机构,中央和各邦政府也建有各种研究所和实验室,各大企业亦设有研究雨开发机构,比较著名的研究机构就达1200多家。

目前,印度的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海洋工程等高技术在世界均居重要地位,但是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则比较落后,是束缚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5.社会文化条件

独立以来,印度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

目前全国共有综合性大学200多所,各类高等学院6000余所,其中研究型学院2000多所,为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成熟劳动力和科技人员。

由于英语在教学、官方及社会交流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印度尽快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创造了良好条件。

印度居民普遍信教,其中印度教徒占83%,伊斯兰教占11%,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影响深刻。

印度至今仍保存着森严的种姓制度,估计全国共有3000个种姓和30000个亚种姓。

多年来,印度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工农业发展及其问题

独立以来,印度的工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98-1999年度与独立初期相比,粮食产量由5000×104t增加到了20300×104t;牛奶产量由1700×104t增加到了7470×104t,成为世界最大的产奶国;煤炭产量由3230×104t增加到了31898×104t,居世界第三位;成品钢产量由104×104t增加到了2340×104t,增加了21倍;各类汽车产量由1.65万辆增加到了71.11万辆,增加了42倍。

但是,由于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等条件的限制,印度的工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十分严重的问题。

1.工业

独立以前,工业已有一定基础,以棉纺、麻纺等轻纺工业为主体,主要分布在孟买、加尔各答等沿海城市。

独立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1950-1965年,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1966-1989年为5%,1990-1999年为6.7%,重工业比重上升至50%以上。

目前,已建立了拥有40多个工业部门的工业体系,其中机械、纺织、化工、能源、钢铁等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工业布局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1)机械工业。

为独立以后发展最快的部门,其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居首位,已经能生产各类机械设备,包括汽车、拖拉机、船舶和原子能、航空航天设备以及轻、重武器等,机械产品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并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纺织机械、汽车零配件与拖拉机工业发展十分迅速,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

机械工业主要分布在孟买、加尔各答和班加罗尔三大中心,此外,兰契的重型机械、维沙卡帕特南的造船和恰内(原马德拉斯)的汽车制造等也占有突出地位。

(2)纺织工业。

印度的工业化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因此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一直是重要的工业部门,独立初期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4%,独立以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目前已低于10%。

但从总体规模来看,棉纺织和麻纺织仍分别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一位,占印度出口总额的30%。

棉纺织主要分布在以德干高原为主体的棉花产区,特别是孟买和艾哈迈达巴德两市;麻纺织集中分布在加尔各答附近南北长约90km的胡格利河两岸的黄麻产区。

(3)化学工业。

为独立后发展十分迅速的工业部门,近几年来其增长速度是亚洲的2倍,世界的5倍。

现已成为印度仅次于机械和纺织服装的第三大工业部门,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2.5%,占制造业产值的16.2%;其出口额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3%。

目前重点发展炼油、石油化工、化学、化肥和医药等部门。

由于国内石油产品需求量的迅速增长,炼油公司正在大幅度扩大生产能力,许多私营公司也纷纷进入这一行业,一些大的石油化工公司如信赖公司和印度石化公司也在修建炼油厂。

石油化学工业和有机化学工业是化学工业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印度化学工业投资的很大一部分都投入这两个部门。

化肥工业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化肥生产国,1999年产量达1393×104t,目前正在国外石油、天然气产区建立氮肥厂,待其投产有,氮肥可实现自给。

医药工业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迅速成长起来的部门,1995年入世后,许多大的医药公司竞相与国外大的医药公司联合生产与开发新药,实力明显增强。

印度化学工业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托特拉邦(占34%)古吉拉特邦(占26%)和安得拉邦(占7%)。

(4)能源工业。

能源短缺一直是印度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源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印度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总储量为204.7×108t,可采储量69.9×108t。

煤炭是印度的主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占57%,燃煤发电在总发电量中占58.8%。

煤炭资源归国家所有,现有两大国营煤炭公司从事煤炭的生产和经营,一是印度煤炭公司,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90%;二是辛格雷尼煤炭公司,产量占7%。

煤炭工业主要分布在比哈尔、中央和西孟加拉3邦,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

石油在能源消费中占30%。

印度石油的储量和产量一直很小,直到70年代大力勘探海上石油,并在孟买沿海和东部高地地区开发几个油田,情况才有所好转。

1995年产量达到最高峰,为3462×104t,之后开始下降,1999年产量为3256×10t,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而且生产能力已达开采极限,维持现有产量已非常困难。

电力工业中以火电为主,水电只占26%。

火电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产煤区,尤其是达莫德尔河谷地,水电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各邦。

另外在孟买、德里、艾哈迈达巴德、恰内等地建有6座核电站。

(5)钢铁工业。

印度钢铁工业的资源条件十分优越,铁矿、锰矿和铬矿储量大,质量好,且相互毗邻,据煤产区较近。

印度钢铁工业发端于20世纪初,但直至50年代中期以后才得到迅速发展,在1991年经济改革之前,钢铁工业一直是公营经济重点发展部门,1950–1960年和1960–1970年钢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1970–1980年降为5.7%,1980–1990年回升至6.4%。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私营部门得到了迅速发展,其钢铁产量由1991–1992年度的740×104t增加到1999–2000年度的1462×104t,所占比重由51.4%上升至55.22%。

目前,印度是世界第十大钢铁生产国,印度钢铁局是印度最大的钢铁企业在世界上排名第11位,由位于比莱、波卡罗、杜尔加布尔、劳尔克拉和伯恩布尔五大钢铁厂组成,在杜尔加布尔、塞勒姆、钱德拉布尔、珀(po)德拉沃蒂(di)还有合金钢厂和铁合金厂。

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及北侧的达莫德尔河谷地是印度钢铁工业的主要分布区。

2.农业

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1999年有耕地面积16175×104hm²,占亚洲耕地总面积的32.7%,居亚洲各国之首;人均占有耕地0.16hm²,约为中国的2倍。

且水、热、土条件匹配较好,发展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为其成为农业大国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印度农业生产的总规模仅次于中、美两国,居世界第三位。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1)发展模式。

独立之前,印度农业长期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粮食问题十分突出。

独立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和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使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粮食基本上实现了自给有余,茶叶、糖、香料和水产品等的出口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通过土地改革,削弱了封建大地主的势力,将地权分散到中小地主阶级手中,资本主义农场逐渐兴起。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援助下,印度开始采取以推广高产良种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改革,涉及范围基本上是几种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小麦和稻谷,此即“绿色革命”。

主要包括扩大灌溉面积,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品种,大量使用化肥,提高机械化程度等内容。

“绿色革命”,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到1975年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

为增加食物来源,特别是动物性食物来源,印度从1970年开始又先后推出了旨在发展牛奶生产的“白色革命”和发展渔业的“蓝色革命”,取得了一定成绩。

农业合作社是印度政府实现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其类型主要包括农业信用、销售、耕种、牛奶、渔业、农产品加工、消费以及住宅合作社等。

农业合作社在推进“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居民营养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部门结构。

印度农业以种植业占绝对优势,在种植业中又以粮食作物为主。

在1988-1989年度,农村居民总收入的92%来自农业(包括畜牧业),4%来自林业,1.3%来自渔业;在种植业的总产值中,粮食占48.3%,油料占12.7%,蔬菜和水果占10.4%,棉花占3.8%,烟草占0.5%。

1990年,在总播种面积中,谷物占59%,大豆占13.1%,油料作物占10.6%,棉花占5.1%,甘蔗占1.7%。

稻谷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在世界上居第二位,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小麦为印度另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30%,在世界上亦居第二位。

在畜牧业中,养牛业最为重要,因都市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

(3)农业地域类型。

由于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印度的农业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具体可分为四大农业区:

一是东北部稻谷、黄麻、茶叶区。

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地形平坦,气候湿热,是全国最重要的稻谷产区,稻谷产量约占全国的80%。

黄麻和茶叶为主要的经济作物,其中黄麻产量占全国的98%,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恒河下游的低洼平原上,与东侧的孟加拉国共同组成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黄麻产区;茶叶产量占全国的80%,主要分布在阿萨姆邦湿润多雨的丘陵地带。

二是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

由印度河平原和恒河中、上游平原及周围山地组成,气候自东向西由湿润转为干燥,灌溉条件较好,灌溉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

以小麦和杂豆为优势作物,其中小麦的产量占全国的90%。

油菜、芝麻和甘蔗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0%、75%和50%,主要分布在北方邦。

三是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

大部分位于德干熔岩高原上,除东南部属湿润气候外,一般为半湿润至干燥气候。

粟类、豆类等杂粮占绝对优势。

棉花、花生、烟草为主要的经济作物,其中棉花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集中分布在德干高原上;花生和烟草均占全国的80%以上。

四是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

位于西南止山南段及沿海冲积平原,气候湿热,是国内唯一的热带雨林区。

全区以热带作物为主,为全国橡胶、咖啡、腰果、胡椒、生姜、木薯、椰子、豆蔻等的集中分布区,香蕉、茶叶也较重要。

粮食作物以稻谷占优势,山区杂粮较多。

3.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独立以来,印度的工农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短缺。

印度一直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虽然独立以后能源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国内需要。

印度能源消费正在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1.5%-2%。

能源产量的增加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增长。

1999年,印度的人均能源消费为479kg石油当量,只及世界平均值的28%,接近中国的一半。

印度国内原油需求的70%需要靠进口,2000年的石油进口费用高达160亿美元,石油进口已成为印度政府的一大财政负担。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长期以来,印度实行的是政府资本投入型的重化工业化战略,政府将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入到能源、原材料工业部门,因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工农业发展的瓶颈。

以交通运输设施为例,1951-1995年公路总长度增加了7倍,而所承担的货运量和客运量分别增加了67倍和65倍,汽车拥有量增加了92倍;铁路从建成至今从未进行过全面彻底的改造,同时,印度铁路一直没有实行统一的标准,在全国路网中,标准轨铁路长达4700km,宽轨铁路11928km,其余为窄轨,这又加大了更新改造的难度;全国共有150座港口,目前正超负荷运转,其吞吐量与处理能力的比值为1:

1.47。

(3)资金和技术对国外的依赖性较强。

资金短缺与技术落后是印度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之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特别是1991年经济改革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这一方面使印度建立起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但另一方面也使印度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依赖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基础之上。

1991-1996年,印度共批准外国投资项目金额约300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约63.7亿美元,涉及通讯、电力、服务业、化工运输、石油、冶金、食品加工和饭店旅游等领域。

截至2001年底,印度的外债总额达1004亿美元。

虽然印度也向外输出一般性工业技术,但如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电子等先进技术仍依赖于国外。

能源短缺和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印度工农业的经济效益低下,目前,国家直属企业中,效益低下、亏损的企业占50%。

由于国外资金与技术来源的不稳定,使得印度的工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四)信息技术(IT产业)的发展及分布

印度IT产业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末即安装使用了第一代计算机,60年代又开始研制IBM计算机,80年代计算机已在金融、商务、运输、信息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从8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的IT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其发展速度举世罕见。

在IT产业中,软件业的地位十分突出。

1987-1988年度至2000-2001年度,计算机软件业的产值由1500万美元增加到了8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63%;出口额由5410万美元增加到5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42%,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4%,占领了全球软件市场20%的份额,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出口软件主要有咨询(占26.2%)、专业服务(占48.4%)、产品(占16.7%)和数据处理(占12.2%)等四种,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等95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美国和加拿大占62%,欧洲占23.5%,日本占4%。

印度政府计划到2008年实现软件产值870亿美元,出口500亿美元的目标。

印度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为IT产业大国,其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

①政府的大力扶持。

印度政府高度重视IT产业的发展,1984年拉迪夫·甘地总理提出“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

为此,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IT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税收、贷款、投资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先后建立了10个科学园区,推动IT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②国际市场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对软件工程师、电气工程技术和各种软件的需求急剧增长,为印度IT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也为印度的科技人才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美国硅谷2000家企业的40%由印度人领导,在硅谷工作的印度裔美国人多达30万人,这些人成为印度IT产业发展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的重要来源。

③拥有质优价廉的专业人才。

印度拥有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够操英语的科技人才库,而且印度的科技人才素质高、成本低。

印度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和编程人员的工资仅分别相当于美、英等国的1/6和1/8,这促使西方国家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