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部编优质课教学设计五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2936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跳水》部编优质课教学设计五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7《跳水》部编优质课教学设计五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7《跳水》部编优质课教学设计五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7《跳水》部编优质课教学设计五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7《跳水》部编优质课教学设计五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跳水》部编优质课教学设计五下.docx

《17《跳水》部编优质课教学设计五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跳水》部编优质课教学设计五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跳水》部编优质课教学设计五下.docx

17《跳水》部编优质课教学设计五下

17《跳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跳水》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断。

文章主要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又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知不觉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险。

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儿子跳水。

这一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方式,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课文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往回航行,水手们拿船上的猴子取乐,猴子越发放肆起来。

“帆船”“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等信息,为后文孩子遇险及船长逼孩子跳水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了故事的经过:

猴子抢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并做出各种怪样逗孩子生气,在水手们笑声的助推下,孩子为了把帽子抢回来,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走上最高的横木,陷入了极端危险的境地。

第三部分(第5、第6自然段)写了故事的结果:

船长看到了这一危急情况,马上用枪逼孩子跳入大海,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上十分巧妙。

一方面具体而细致地描写了猴子“放肆”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辅以水手们“取乐”的笑声,在猴子的逗弄下和水手的笑声中,孩子从“笑得很开心”到哭笑不得”再到“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心情不断变化,直至不知不觉陷入了险境。

文章对猴子逗弄孩子的过程描述得最为详尽,着重描写猴子的动作,以充分表现其任意妄为的“放肆”行径,因此,猴子是惹孩子生气的直接原因,对于水手,文章着墨不多,只是围绕“取乐”,将其笑声穿插其间,这笑声是促使猴子行动放肆的原因,更是让孩子不管不顾走上桅杆顶端横木去追猴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猴子和水手的双重影响下,孩子的自尊受挫,文章通过描写孩子的表现,将其爬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心情变化过程一步步展现在读者眼前。

虽然故事涉及的人物较多,但主次有别,环环相扣,感染性强,孩子的心理变化和生命安全始终扣人心弦。

故事以“跳水”为题,面这一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关键人物——船长,都是在文章的结果部分才出现,这不同于有些文意全篇围绕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开叙述,是本文在表达方面的特色之一。

将关键人物安排在最关键的时刻,即孩子命悬一线、水手们都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出场,更有利于加深读者对船长的认识和对事件意义的理解,而且文中对船长言行的描写非常简洁,只用少量的动作和语言,就充分体现出船长反应的敏捷、语气的坚定,符合当时危急的情况。

船长的做法看似残酷,但联系当时孩子的状况和所处的环境,不难发现,这一决定的背后蕴含着一位船长极其丰富的航海经验、沉着处事的惊人智慧和当机立断的非凡勇气。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了解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第一题,梳理并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初步把握课文大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思考其中的原因,理解水手们的“笑”在故事发展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接着,指导学生联系船长出舱时观察到的情况,揣摩船长逼孩子跳水时的想法,说出这种办法的好处,感受他在危急时刻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风格。

然后,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肆、桅”等7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艘、航”等1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风平浪静、显然、放肆、龇牙咧嘴、桅杆、心惊胆战”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课文的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板书:

跳水。

说起跳水,我想大家会想到体育比赛的跳水项目,今天咱们要学习这篇课文讲的不是跳水比赛,而是一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7课课文跳水,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读课题——跳水

2、这篇文章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个作者。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剧本《黑暗的势力》等。

列宁称他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3.质疑课题: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吗?

(学生自由发言)

问题预设:

(1)课文中写的是谁跳水?

(2)这个人为什么跳水?

(3)他在什么情况下跳水的?

(4)跳水的经过怎样?

结果又如何?

……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在读文过程中尝试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2、交流

同学们,课文读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本课的生字,这些词语你能认得准确吗?

(1)出示词语(我会认)

放肆桅杆撕咬吓唬呲牙咧嘴瞄准一艘帆船

风平浪静哭笑不得,心惊胆战

①自由读,互相提醒易读错的音

“肆、呲、艘”是平舌音

②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出示生字(我会写)

①“艘”、“航”“舱”

a“艘”字,“舟”作为偏旁时,中间的长横,变短,变斜,不出头。

“艘”字右上部分的笔顺易错,正确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

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要写得端正、美观。

“艘”字是个量词,用于表示船只。

b“航”“舱”也左窄右宽。

c生练写

②“肆”左窄左宽,横画较多,间隔要均匀,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字义:

a不顾一切任意去做.b旧时指铺子.c商店四字的大写

“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软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他显然知道大家拿他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肆”在文中是哪种意思?

(3)理解词意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哭笑不得”:

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有听明白他爸爸的话。

理解词语不仅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抓住词语听关键字来理解。

“惊”受惊、害怕。

“心惊胆战”:

形容内心非常害怕。

近义词有提心吊胆,心惊肉跳。

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心惊胆战的事,请你用“心惊胆战”说一句话。

三、再读感知,理清脉络

1、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就更能帮助我们更加读懂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起小声的把课文朗读一遍,读文的过程中思考:

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起因: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更加放肆起来。

(板书:

起因——水手戏猴、猴子放肆)

经过:

讲猴子戏弄孩子,抢了船长儿子的帽子,孩子追猴子,他被一步步引到桅杆顶端的横木的一头,危险万分。

(板书:

经过——猴戏孩子、孩子追猴,走上横木)

结果:

船长在危关头用开枪的方法逼孩子跳水的方法,使孩子绝处逢生。

(板书:

结局——船长举枪、孩子得救)

2、简要的也可以概括为: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

3、把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细读课文,了解联系

(1)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作者是怎样把他们叙述清楚的呢?

我们一回顾一下,这个故事里面,作者所描写的角色还挺多,都有谁呢?

(水手们、孩子、船长一只猴子。

(2)在这些人物之间,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记叙这个故事。

 

首先水手拿猴子取笑,然后猴子放肆地摘下了孩子的帽子,接着孩子去追猴子,一下子就追到了桅杆的顶端,孩子处境十分危险的情况下,船长果断机智,命令孩子跳水,让孩子跳进大海里,水手门就跳进水里把孩子救上甲板,使孩子获救。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根据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课文层次。

2.熟读课文。

五、作业布置

按照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理清课文层次。

谁来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跳水》这篇文章讲述一艘帆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拿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并把它挂在了桅杆的顶端,孩子为了追回帽子,早上的桅杆的顶端,一步步陷入到危险的境地,在危急时刻,船长用开枪的方法命令孩子跳水救子孩子的一命,使孩子转危为安。

2、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品读这个故事。

二、聚焦心情变化过程,探寻心情变化之因

导:

人们常说猴子是最通人性的动物,猴子知道水手们拿猴子取乐,它便放肆起来自己的举动,他不敢去逗水手,便去挑逗了船长的儿子,在文章中,猴子是是如何把船长的儿子一步步引入到危险之中呢?

让我们去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孩子是如何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呢?

(在读文的过程当中,你梳理过这个过程吗?

首先,水手们挑逗猴子,猴子便开始放肆起来,通过一系列的举动来逗孩子,它拿走了孩子的帽子,此时身旁的水手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很尴尬,那此时为什么这个孩子会哭笑不得呢?

请大家结合孩子当时的处境,想一想。

这是由于猴子拿了孩子的帽子,并且往桅杆上爬了上去,孩子这时拿猴子没有办法,再傍着身旁水手们的哄笑,使这个孩子感到很羞辱。

其次,这只猴子不但不理孩子的喊叫、吓唬,反而把帽子撕得更凶了,此时面对着猴子更加放肆的举动,以及来自旁边水手们的笑声,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很生气,气急了,便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要制服他,最后孩子就走上了桅杆的顶端,在追逐猴子的过程中,这个孩子心里又会怎样想呢?

2、同学们,事情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经过是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找出体现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再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他当时的心情,并作批注。

“开心”——“哭笑不得”——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恼怒(“孩子却气秘脸都红了”“他脱了止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愤怒(孩子气极了)

3、那么你知道孩子心情变化的原因了吗?

孩子心情变化的原因跟谁有关?

(猴子、水手)

4、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请把相关的语向找出来,想一想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1)文中描写水手的笑有三次。

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2)一笑猴子放肆,二笑孩子尴尬,三笑孩子生气。

(正由于水手们的哄笑,才使猴子更加放肆起来,去逗孩子;当孩子的帽子被猴子抢走时,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尴尬不已;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

于是孩子生气了,可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因而笑得更欢了,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人格受到了羞辱。

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于是,孩子追猴子,故事进入高潮。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水手的“笑”推波助澜使孩子一步步身陷险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5、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画出相关的词句,可以简单批注。

◆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读读自己画的句子

(2)课文是怎样写出孩子处于危险的境地呢?

①从孩子自身的表现能看出来:

“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动作——正面描写)

②从水手们的表情可看出: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这一方面说明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也从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

③你关注到了吗?

作者在语言表达上连续两组关联词:

只要……就……;即使……也……

读读这两句话,你感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认识桅杆的高,感受横木的窄,了解横木与甲板之间的距离大,突现处境的危险,命悬一线。

小结:

作者没有明确表示危险的词语,而是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细节描写,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此时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也是列夫托尔斯泰写作的精妙之处。

(3)指导朗读:

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在朗读中表现出当时事态的严重。

三、联系具体情况,体会船长所用办法之妙

1.设身处地想办法

(1)读到这里我想同学们和老师一样都替这个孩子担忧。

你想救这个孩子吗?

(想)快想想办法,看你能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救这个孩子?

(2)时间可不等人啊!

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最好的办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

在甲板上铺上海绵垫、在甲板上铺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4)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看船长是采用什么办法来解救孩子的。

2、学习故事的结局

出示: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

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时候”是孩子面临生命危险的紧急关头。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上文写孩子处境险恶,启下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面对如此危险的情况,船长也就是孩子的父亲,他又怎样做呢?

自由读一读课文最后两部分,找出描写船长动作、语言的句子,可以把你的感受作为批注写下来。

①指名读读船长语言、动作的句子。

②“本来”“立刻瞄准”“快”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船长作出判断的时间短,速度快,表现了船长的果断、机智、镇定)

③读读船长的喊话。

a你发现了吗?

在这短短的两句话中有七个感叹号。

从这些感叹号中你又读懂得了什么呢?

(船长的话是短促、有力的、不容置疑、命令,体现出这位船长在遇到危险时当机立断。

b请你体会此时船长的心情,也来读读船长的喊话,读出短促、有力、命令式的语气来。

(3)船长这样做的结果怎样?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一样了海里。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

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3)“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一句中短暂的“四十秒钟”和后面的“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通常情况下,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此时,只要孩子没有露出水面,每一秒都决定着孩子的安危,此时人们心里非常焦急紧张,迫切希望孩子早点补救上来,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3、读到这里,说说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你心目中的船长吗?

(机智果敢、沉着冷静……)

4、体会船长所用办法之妙

(1)面对危险时刻,船长选择让孩子跳进大海里,船长这样救孩子的办法好吗?

如果办法好,那么好在哪里?

①我们知道,这里孩子站在桅杆顶端,无论是前进、转身回走,稍有不慎,很容易会摔下来,如果摔到甲板上,必然粉身碎骨。

而当天风平浪静,孩子跳入大海,水有缓冲作用不至于摔死。

②落水后,船上有水性很好的水手可以救助,

③这样做比较节省时间。

(2)和船长的办法相比较,我们刚刚提到的其他办法怎么样呢?

(铺海绵垫子或棉被既费时间又不一定与孩子下落位置一致;用人接因距离太远冲击力过大也不一定安全;求助飞机需要很长的时间。

(3)所以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好方法就是让孩子——跳水。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面对孩子遇险的情况,船长选择让孩子跳水,这个方法使孩子转危为安,孩子终于得救了,船长用这样的方法,救了孩子一命,父爱如山!

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寥寥无几,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敢的船长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感觉真实而又生动,这样对人物的描写手法,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进行借鉴学习。

2、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

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照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

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3、读完这篇课文,我们看到的船长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那就是遇到问题,结合当时的条件,选择适宜的对策,进行妥善解决。

同学们,在以后我们遇到问题时,也应该向我们这位船长学习——冷静思考,妥善解决。

4.说一说:

(1)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失足跌到甲板上,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

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2)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说些什么?

(你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你丰富的经验和超人的智慧,以及你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你极大的人格魅力。

(3)此时此刻,你想对水手们说些什么?

(开玩笑应当看场合、对象,有时玩笑酿成悲剧。

六、布置作业

1、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生活中避免不了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想一想,写一写在面对危机的时刻,你会怎样处理,任选一个生活中的情景,写下来。

2.假如你就是当时船上的一名水手,回到家,你会怎样向亲人讲述这件事?

【板书设计】

起因——水手戏猴、猴子放肆

发展——猴戏孩子、孩子追猴

跳水经过船长沉着镇静、机智果断

高潮——孩子追猴、走上横木

结果——船长举枪、孩子得救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作者介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

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列宁对他的评价是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高尔基对他的评价是“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

1.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列夫·托尔斯泰

2.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列夫·托尔斯泰

3.不应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应是为了真理而活着。

——列夫·托尔斯泰

4.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

——列夫·托尔斯泰

5.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列夫·托尔斯泰

6.应当首先竭力阅读和了解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的最优秀作家的书。

——列夫·托尔斯泰

7.勇气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

——列夫·托尔斯泰

8.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

9.正确的道路是这样:

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列夫·托尔斯泰

10.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有伟大。

——列夫·托尔斯泰

11.生命就是运动,人的生命就是运动。

——列夫·托尔斯泰

12.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

——列夫·托尔斯泰

13.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列夫·托尔斯泰

14.对于人生,理想是不可缺少的。

但,理想,只有当它“完整无缺”时,才是理想。

它的方向,只有当它指着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数学的直线时,才能表示出来。

——列夫·托尔斯泰

15.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

16.记住吧:

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

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列夫·托尔斯泰

17.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

18.聪明人的特点有三:

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

——列夫·托尔斯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