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诗意语文创新课堂适用于大学生寒暑假支教活动教案撰写和初中和高中语文创新板书教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2874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档诗意语文创新课堂适用于大学生寒暑假支教活动教案撰写和初中和高中语文创新板书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档诗意语文创新课堂适用于大学生寒暑假支教活动教案撰写和初中和高中语文创新板书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档诗意语文创新课堂适用于大学生寒暑假支教活动教案撰写和初中和高中语文创新板书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档诗意语文创新课堂适用于大学生寒暑假支教活动教案撰写和初中和高中语文创新板书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档诗意语文创新课堂适用于大学生寒暑假支教活动教案撰写和初中和高中语文创新板书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档诗意语文创新课堂适用于大学生寒暑假支教活动教案撰写和初中和高中语文创新板书教学.docx

《文档诗意语文创新课堂适用于大学生寒暑假支教活动教案撰写和初中和高中语文创新板书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档诗意语文创新课堂适用于大学生寒暑假支教活动教案撰写和初中和高中语文创新板书教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档诗意语文创新课堂适用于大学生寒暑假支教活动教案撰写和初中和高中语文创新板书教学.docx

文档诗意语文创新课堂适用于大学生寒暑假支教活动教案撰写和初中和高中语文创新板书教学

教学大纲

诗歌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诗意语文

 

课程基本情况

1.学时:

8学时

2.课程性质:

必修课

3适用对象:

中学生

4.预修课程:

5.考核形式:

7.教学环境:

板书、课堂教室相结合

 

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以及课时安排 

 

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以及课时安排 

 

教学目的:

借此“诗意语文”为主题的语文教学课堂,通过不同时代诗歌作品的学习鉴赏,了解不同时代的诗人、诗风及文学发展演变与进展,从而达到让同学们了解我国文学发展史的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本课堂通过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听读、朗读及对情感的充分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堂共4节课,8学时。

根据我国不同时期文学特色选取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最鼎盛的三个文学体裁:

唐诗、宋词、元曲。

因此前三堂课分别安排三种体裁的经典代表作《行路难》、《水调歌头》、《天净沙秋思》进行学习鉴赏,由“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话题展开,以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爱国爱家、敬畏生命为话题,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于文学发展史的初步了解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加深学生对我国文学史的了解,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爱好,拟最后一堂语文课上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课时安排:

(1)课时《行路难》

教学目标:

1.了解唐诗诗风、表现手法、及一些杰出的代表诗人。

2.抒情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教学重点: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课时《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口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

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

第(3)课时《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

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难点:

联系诗中寄情于景的渲染,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4)课时《赞美青春、拥抱未来》系列诗歌诵读比赛

教学目的:

中学生是祖国最鲜艳亮丽的花朵,是未来发展鲜活的血液,新时期的青年学生,更应该珍惜热爱初中生涯最宝贵的时光,计划好新一年的学习、生活,不让光阴虚度、年华流逝,通过对惜时,热爱生活、自信豁达、坚强不屈、珍爱生命等美好事物的讴歌与赞美,进而展示出我们附中青年蓬勃向上的朝气与活力,让我们咀嚼着诗歌的芬芳,使心灵得以净化、升华。

教学重点:

组织引导学生搜集诗歌材料,学习掌握朗诵技巧,融会贯通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诵掌握朗诵技巧,准确表达诗歌情感。

授课教案

(1)课时《行路难》

教学目标:

1.了解唐诗诗风、表现手法、及一些杰出的代表诗人。

2.抒情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教学重点: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思想:

我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其中不乏优秀诗人,脍炙人口的经典诗作。

本课通过对于唐朝代表诗人之一—诗仙李白的诗的学习和鉴赏,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唐诗的风格特色,进一步加深对诗人李白的学习和了解。

教学过程:

追溯历史——我国的文学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唐诗、宋词、元曲最为昌盛。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代的杰出的诗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盛唐的田园诗派代表:

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代表:

岑参,高适中唐有韩愈、白居易;晚唐有号称小李杜的李商隐。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让同学们

背景渲染——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生平: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诗意导入——唐朝是广为认知的诗歌天堂,在唐朝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

有人说读李白的诗歌,如嗅花香,如喝佳酿,如品甘泉,如饮香茗,会让我们口齿留香久久难忘。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实现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来领略他独领风骚的文学创作才华和气势轩昂奔放豪迈的诗风。

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引导同学体会作者感情,指导同学正确诵、拼读生字词。

细品赏析——我们说李白的诗如甘泉如香茗,接下来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1.结合课下注释、时代背景了解诗的大意。

金樽(zūn) 投箸(zhù) 冰塞川(sè) 歧路(qí)济沧海(jì)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美酒佳肴的铺陈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杯拔剑的苦闷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黄河泰山的设想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

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

《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吕尚伊尹的比况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

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艰难的感叹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

诗人大声疾呼:

“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

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云帆沧海的憧憬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

用典: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

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

悫曰: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2.逐句理解赏析,可抓住以下三点:

                

(1)上下句对仗工整的词语,仔细分析;

                

(2)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体会感情;

                (3)品味句中修辞(比喻、拟人、反复、夸张等);

                (4)细看句式特点对表意的作用;

                (5)把握写作手法的运用效果。

指导学生逐句赏析:

第一句:

从词语运用的工整方面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可见,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诗人的心情是和宴饮的氛围一致地欢乐吗?

第二句:

抓四个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停”“投”“拔”“顾”和“茫然”。

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难平的心情。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

第三句:

注意“想象”手法和夸张修辞的运用。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第四句:

找出用典之处。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第五句:

关注修辞——反复和句式——短句。

      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措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第六句:

注意用典、比喻修辞和全诗结句的抒情言志。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

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                                       

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与诗人对话——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

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

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

)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

小组讨论,把握诗歌的思想,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诗作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不平。

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社会的苦闷、忧郁和不平,表现了一种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

小结

李白作诗,以情纬诗,以才赋诗,以神取胜。

情饱、才满、神足,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品中,诗人合一,天人合一,他那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执着精神,将永远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们昂首前行,那人们中一定有我、有你、有他……

最后,让我们高声吟诵诗的最后一句,并以此互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欣赏李白《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其他诗作。

并试分析诗的中心思想。

课后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全诗。

2.预习下节课内容,标注出生字词。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大山——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酒宴盛况→停投拔顾姜伊典故冰塞雪满歧路安在长风破浪

(欢乐)→(悲哀)(希望)(失望)(迷惘)(振奋)

仕执

途着

坎追

坷求

附:

《行路难》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第

(2)课时《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口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

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诗,唐诗盛唐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唐末宋初产生了另一种文学体裁,叫“词”,词源于民间,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词,诗歌的一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其中脍炙人口的苏轼的《水调歌头》便是宋词的代表作之一。

情境回放——李白的《静夜思》,相信大家都背得出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

举头望明月,低度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苏轼的《水调歌头》也是一首思念家人的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兄弟情谊浓厚,他与苏辙在颖州分别已六年不见,苏轼任杭州通判,苏辙北上密州,还中无法相见,时值中秋,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怀念苏辙。

词:

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等、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

词”)。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阙",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课前热身——检查字词预习

宫阙(qūe)琼(qióng)楼玉宇朱阁(gé)绮(qǐ)户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

把酒:

端起酒杯

琼楼玉宇:

美玉砌成的宫殿,这儿是指想象中的月宫

归去:

回到天上去

不胜:

经受不住。

胜:

能承担,经得起

起舞弄轻影: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

何似:

哪像是

绮户:

雕花的窗户。

无眠:

不能入睡的人

何事长向别时圆:

为什么老趁着别人离别的时候圆呢?

深情导入——深情吟唱乐曲《水调歌头》,激发同学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气氛,体会本词内在的音乐美节奏美。

朗读入情——组织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朗读,力争读出作者的那种思亲之情,我做适当的朗读方法点拨。

深入浅出——全文赏析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

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

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思考讨论每四人一组

(一)上阕对月抒怀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

——望月痛饮,向往飞升

2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决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说明]苏轼原来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才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

由于厌倦朝廷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没以及尘世的冷暖炎凉,才有超尘“出世”之幻想。

但毕竟“高处不胜寒”,暖意在人间。

即使离开朝廷,为官一方,也同仍然可以为国出力,同样能享受人生的许多美好。

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坚定了“入世”的决心,月下翩翩起舞,心灵自我解脱。

(二)下阕望月怀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

——苦闷、惆怅、孤独、不无忧伤

2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忧?

——以理化情,解决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矛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表达了美好的人生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明]三个问题讨论关注点:

知人论世、以意会境

(三)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通的?

艺术上有何特点?

——借助想象和联想。

明月的光明皎洁与心灵的豁达开朗两相契合,达到情景理的交融。

归纳小结:

  上阙(望月)写景下阙(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联想:

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

这首词表达词人旷达胸襟和对离人的怀念作业布置  1、背诵  2、根据下文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点击生活,延伸思考

1、中秋之夜,妈妈思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会用《水调歌头》中哪句话劝慰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离家在外,你会用《水调歌头》中的哪句话表达你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

 引进新闻材料:

“9月20日,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

9与11日,孟懿的父亲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懿坦言自杀的原因是:

“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

”这则消息说明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八九,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

你人生中有过不如意的的事吗?

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你应该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中秋》

上阕:

把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积极乐观

下阕:

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旷达胸襟

  第(3)课时《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

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如: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

“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

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

“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