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人教版课外古诗文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2829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语文人教版课外古诗文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下语文人教版课外古诗文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下语文人教版课外古诗文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下语文人教版课外古诗文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下语文人教版课外古诗文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语文人教版课外古诗文赏析.docx

《八下语文人教版课外古诗文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语文人教版课外古诗文赏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语文人教版课外古诗文赏析.docx

八下语文人教版课外古诗文赏析

赠从弟①

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

风声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

【注释】

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

--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zòng)弟,堂弟。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②亭亭:

高耸的样子。

③瑟瑟:

形容风声。

④一何:

多么。

⑤罹(lí)凝寒:

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

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作者简介

刘桢(?

~217)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字公干。

东平(今属山东)人。

父刘梁,以文学见贵。

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

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

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

建安二十二年(217),与陈琳、徐瑀、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

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

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

他与王粲合称"刘王"。

清代刘熙载说"公□气胜,仲宣情胜"(《艺概·诗概》),这是从对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长处。

还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也是从气格方面着眼的。

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

其中第二首: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尤为人所称道。

刘桢创作的弱点是辞采不够丰富,所以钟嵘说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诗品》上)。

他与王粲各有一篇《大暑赋》,在文采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刘桢作品: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

明代张溥辑有《刘公□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

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

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

尤其是结尾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

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

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特色探究】

这是一首咏物诗。

【名句研读】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篇名。

唐代王勃作。

杜少府为作者友人。

诗中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意境开阔,一扫离别时的低沉情调,改变了汉魏以来送别诗的传统格局。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忧愁悲苦的。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

”②可以代表这类诗的基调。

有没有人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豪迈的歌声呢?

有,不多。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其中很出色的一首。

【作者介绍】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一带)人,初唐四杰之一。

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

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

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

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

他曾几次到过长安。

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

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

“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一作“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诗句分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

“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

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

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应该指出,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那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③从河源直看到东海。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④从三峡直看到长安。

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

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

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

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

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

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

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象大鹏举起翅膀,挟着浑浑的旋风直冲霄汉,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

从诗的诞生至今,一千多年过去了。

这漫长的年代已经抹去了许多王朝,却没有能够使这两句诗丧失活力,它至今还广泛流传,使读者为之拍案叫绝。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

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

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

我们欣赏古代的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熟悉汉魏诗的人,会发现这首诗同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种联系。

曹诗是这样的:

“心悲动我神,弃置勿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王勃的诗,显然受到曹诗的影响,是从曹诗脱化而来的,但两者却大有不同之处。

曹子建满怀幽愤,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语调沉郁。

王勃虽然也经挫折,但毕竟年少,他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

有人讲,王诗胜过曹诗,我看倒也不见得。

但王诗并非简单的沿袭,而是自有独到之处,所以同样应当受到称赞。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

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

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

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

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

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

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⑧,文场变体:

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⑦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

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确实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必定曾使当时的读者耳目一新。

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

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就拿五言律诗来说,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

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

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王勃的诗对后来诗歌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

“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我们不妨把王勃的这首诗看成黎明女神项链上的一颗明珠,这样看,会更能领受它的迷人的魅力。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①古人对于离别是很动感情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

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又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

他们那样重视离别是可以理解的。

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

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

【诗外话】

    王勃供职长安的时候,一天,朋友杜少府要到蜀地就任县尉,王勃亲自为他送行。

两人走出长安城宏伟的城垣和宫阙,还是不忍分别。

从长安到巴蜀,风烟万里,山长水阔,而此地一别,又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此情此景,激发了王勃的才思,写下了这首诗送别友人。

【古诗今鉴】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诗中的一句“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

【千古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

陈子昂  唐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

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

二十一马;可"二十一马/十卦(半)二十二驾"通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注释】

1、幽州:

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

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黄金台修建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中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

渺远的样子。

3、怆然:

悲伤凄凉。

4、涕:

古时指眼泪。

【韵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赏析】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的意思是:

象燕昭王一类的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古代明君,现在再也见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现的后贤,又还没有出现."前贤"已远,"后贤"未来,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怅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

想到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

我独自悲伤地流下眼泪。

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份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楼台高耸,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元,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仓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终南别业①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②。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④。

[注释]

①终南:

终南山。

别业:

即别墅。

②中岁:

中年。

山陲:

山边。

③兴:

兴趣。

胜事:

快意之事。

④值:

碰到。

无还期:

没有一定的时间。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赏析]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

“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

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毋怪《宣和画谱》指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突出了“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

“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

“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2。

蓬莱文章建安骨3,中间小谢又清发4。

俱怀逸兴壮思飞5,欲上青天揽明月6。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7。

[赏析]

1.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

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

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

待考。

《新唐书·李华传》:

"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

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

宣州:

今安徽宣城县一带。

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

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校书:

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

一解作族叔李云;一解疑为李姓而名叔云者。

2.酣高楼:

畅饮于高楼。

3.蓬莱:

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李贤注:

"言东观经籍多也。

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

建安骨:

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4.小谢:

指谢朓。

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

清发:

清秀俊爽。

5.逸兴:

超脱飘逸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

王勃《滕王阁序》: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壮思飞:

卢思道《卢记室诔》:

"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6.览:

通"揽",摘取的意思。

7.散发:

不束冠,意谓不做官。

弄扁舟:

乘小舟归隐江湖。

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