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周期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初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2747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粮食周期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世界粮食周期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世界粮食周期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世界粮食周期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世界粮食周期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粮食周期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初探.docx

《世界粮食周期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粮食周期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初探.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粮食周期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初探.docx

世界粮食周期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初探

世界粮食周期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初探

杨卫路  2010-04-21

摘 要:

本项研究是以历史资料分析方法,对粮食市场周期问题进行研究,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粮食市场变化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对未来市场变化的影响因素做出归纳,探讨未来国际粮食市场对国内的主要影响。

探索对各项影响因素的量化是本项研究的难点。

关键词:

世界粮食,周期波动,粮食安全

  世界经济周期理论十分丰富,当我们研究粮食周期理论时,不能避开经济周期。

如果将这种研究局限于农业或粮食经济范围,可能会得出与全球经济周期不相吻合的结果。

当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一般被认为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约40年时间里所发生的这种明显类似的经济现象,显然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周期。

本次世界金融危机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中,粮食都出现了比较严重和较大范围的短缺,成为整个经济危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粮食和农业领域有其特殊性,有时其变化与世界经济周期并不完全同步。

在大周期之间,还会出现不同于世界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变化,有时也可能形成周期性变化特征。

因此也有理由将粮食市场周期进行单独研究和分析。

  巨大市场波动周期内,还存在一些较小波动,如2009年上半年石油价格从30美元/桶左右上涨至70美元/桶以上,石油价格上涨了一倍多,粮食价格上涨了40%,幅度也较大,但只是大周期中的一个波动区间,没有人会认为2009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个新的周期。

在粮食市场领域内,这种类似变化也不能算作周期。

粮食周期的关注点,应当确立在发生危机的时期,也就是库存短缺、供不应求、价格高涨同时发生的时期。

  研究粮食市场周期,主要是为了防范未来国际市场对国内过度冲击,而这种冲击在粮食库存短缺和价格暴涨同时发生时尤为突出。

因此,粮食周期性分析研究,可以从量和价两个方面入手,这样就避开了过多表面因素,并且可以直奔主题。

同时也就有了较多局限性,例如其周期性时间可能会显著缩短,因为较小周期可能只是较长周期中的一个波动,也容易忽视粮食市场基本面之外的一些重要因素,在过去的研究中这种偏向十分明显。

要有效地防范未来国际市场周期性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就要分析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相互影响的基本条件。

  

  一、世界粮食市场周期性波动分析

  

  

(一)形成粮食市场经济周期的基本原因和形式

  

  世界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变化,与整个农业领域的生产率增长密切相关,从而也与科技水平的创新与提高密切相关,这恰好与经济周期的推动力理论基础相一致。

就是创新提高了生产率,生产率较大幅度提升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发展过程中由于基础产业与现代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矛盾积累,又限制了发展,并形成周期。

粮食的生产、消费周期体现为螺旋式上升,在总量上并不是回归到原来的位置,而库存和价格可能会完全回归到原来的位置。

库存量虽然可以完全重复与以前相对一致的数量,价格也会重复出现相同的价位,但在分析比较时还应考虑到货币汇率变化的因素。

  

  

(二)两次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对国内影响迥异

  

  近40年来,能够被称为世界粮食市场比较大的和相似周期的,只有20世纪70年代和本世纪2007-2008年两次以价格上涨为主要特征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内,粮食市场库存和价格变化也能够划分出若干小的、比较明显的周期。

在这些世界粮食市场周期性变化中,真正对我国发生严重影响的只有2007-2008年的这次最大的、比较全面的价格上涨周期性变化。

因为中国加入WTO后,粮食市场已经部分融入世界经济,世界粮食市场周期对国内影响也将逐渐扩大。

  1.1971年世界粮食丰收,比1970年增长了近1亿吨。

1972年由于世界性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世界粮食总产量仅为11.41亿吨,比上年减少3%,世界粮食库存降至2亿吨以下,仅1.8亿吨。

库存与消费比约为15%。

许多国家粮食严重短缺,反映了当时世界粮食流通和平衡状况十分脆弱。

前苏联在这一年从国际市场购买了2270万吨粮食,另一些缺粮国家也大量进口,造成二战后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粮食危机。

1974年前苏联粮食再次减产,当年在国际市场抢购了近2600万吨粮食,使世界粮食市场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

当年前苏联国内粮食期末库存与消费比不足5%。

  20世纪70年代世界粮食危机,有很深厚的政治原因。

当时世界两大政治势力正处于敌对的冷战状态,国际经济贸易受到较多限制,信息互不沟通,使经济危机、粮食危机影响放大。

前苏联僵化的农业经济体制使农业生产和粮食供给频频告急;中国处于十年动乱时期,与世界经济几乎隔绝,但由于中国农民占绝大多数,粮食生产谈不上充足,可是在严格定量供应体制下,除个别极端时期,还勉强够吃,没有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因此,可以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粮食危机发生的原因,除了世界经济周期规律性出现危机之外,冷战时期政治方面的因素较多。

  从外部条件看,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是从3-4美元/桶持续上涨,超过12美元/桶,上涨了3-4倍。

二战后,石油输出国受到西方国家控制,只能被迫实行低价格办法。

低价石油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工业用能源大量使用廉价石油,石油消费占能源消费比例大幅度增加,在短时期内能源消费中石油所占比例从30%多上升至超过50%。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

在石油危机之后,美国仍然是一个大手大脚的能源消耗者和能源挥霍者。

高速公路上,大多数驾车者都对55英里(合88.5公里)时速限制嗤之以鼻。

在住宅和办公室中,空气调节设备一年四季都在开动,春夏秋冬始终保持着华氏75度(摄氏24度)左右的室温。

在这个由燃料造就天堂里,仅一天之中所耗费的石油的油桶,如果首尾相接起来就可以围绕地球半周,从纽约一直延伸到印度的加尔各答。

石油价格的上涨,也是对过度消耗和浪费的报复。

石油资源的有限性特征,决定了石油价格不可能总是处于廉价状况,即使资源被垄断,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状况,迟早会被市场规律所修复。

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当时的卡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开源节流措施,以减轻石油消费对美国经济带来的压力。

其中有一项就是生物能源政策。

这项政策的实施,将石油与粮食消费历史地连接在一起。

美国开始计划用玉米和大豆生产生物能源以代替部分石油。

从此廉价能源时代一去不复返。

石油价格开始对粮食价格发生决定性影响的各项条件均已具备,只差石油价格暴涨这个导火索,2005年时,美国经济学家将谷物大量用于生物能源消费的爆发点定在石油价格上涨到70美元/桶。

现在看来,形势的发展有将石油价格对粮食价格发生决定性影响的平衡点推向更高水平的趋势。

粮食的低价位时期已经过去的推断,其根源在于能源价格的低价位时期已经成为历史。

  2.本世纪初这次粮食危机,与20世纪70年代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可以看作是多项特征比较明显的一个新的市场周期。

其中最主要的特征,一是价格达到了历史的顶点,二是库存降到了历史的谷底,三是石油价格剧烈上涨。

这3个极端现象,构成了本次世界粮食危机与经济危机与上次相似的特征。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世界粮食库存与消费比的安全水平应当达到17%以上。

低于这个水平,表明世界粮食安全存在比较严重问题。

  2007年末世界谷物库存与消费比降至15%,其中玉米降至14%,说明粮食供给量出现短缺。

这是当时粮食市场的一个重要问题。

  世界粮食价格也出现急剧上涨,在较短时间内,几种主要谷物品种价格分别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两次危机期间,粮食市场发展的逻辑进程

  首先,二战后世界经济进入快速恢复期,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主旋律,粮食生产增长较快,许多国家从废墟中重新发展,摆脱了贫困。

这个时期有3个特点,一是由于西方国家(美、欧、澳、加等)采用机械化作业促进了粮食生产,谷物出口较多的发达国家逐步开始因农产品价格过低,限制生产,如实行休耕制度。

二是缺粮国家(亚洲、东欧、南美)以自给自足为目标,成效显著。

三是粮食严重短缺的国家和地区(非洲、中东),由于种种原因,情况改变不大。

  其次,粮食供给量增加后,粮食安全标准逐步提高。

1974年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协定》,该协定认为,保证世界粮食安全是一项国际责任,要求有关国家“保证世界上随时向民众供应足够的基本食品,以避免严重的粮食短缺,并保证稳步扩大粮食生产,以减少产量和价格波动”。

该协定提出了世界谷物库存量的最低安全标准为当年谷物消费的17%,这就是目前经济学家常常引用的粮食库存与消费比。

低于这一标准,则被视为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当时首次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是:

“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的食品”。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于1983年4月通过了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的粮食安全概念是第二次,内容是:

“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

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第3次表述:

“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显然,这个要求相当高,包含了前两次未涵盖的健康和喜好两个概念。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保证实现中国的粮食安全。

  再次,世界贸易多次谈判的焦点之一,就是农产品关税减让,降低国际贸易门槛,减少国家补贴问题,这说明在相当大一部分国家粮食生产过剩。

在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粮食生产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需要畅通的出口贸易渠道。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使国际贸易竞争加剧,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直接冲击发展中国家农业基础。

从粮食出口竞争方面,出口国为降低成本,除提高生产和流通效益外,普遍采取国家补贴的办法。

从粮食进口国方面看,普遍采取较高关税门槛的办法,减少进口粮食对本国较低水平农业的冲击。

在世贸组织谈判中,这两个方面就构成了农产品关税贸易减让和降低国家补贴两个焦点。

可以注意到,两个焦点背后都隐含着农产品过剩这个前提。

  第四,生物能源问题,彻底打破了粮食市场的稳定。

  当人们沉浸在粮食市场稳定、价格低迷的市场形势时,能源问题卷土重来,打破了粮食市场的平静。

石油危机和对石油资源有限的担忧,使以粮食为原料的可再生能源生产重现生机,石油价格的暴涨为生物能源生产创造了经营条件和快速发展的机会,一些国家积极建厂投资,粮食出现巨大而看不到止境的新的消费领域。

  历史上石油危机已发生过多次,但2007年到2008年这次危机是历史上罕见的。

能源消费大国对石油枯竭的恐惧,转变为寻找替代能源的动力。

最直接和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将已经生产过剩的玉米和大豆转化成乙醇和生物柴油。

通过简单计算就可以得出结论,就是现在世界上每年生产出的玉米和大豆,除去食用和饲用,全部用于生物能源也代替不了多少石油。

第二代非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能源生产技术还不够成熟。

粮食市场这一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市场原有的平静局面。

供求的剧烈变化必然导致价格的大起大落,根源在能源。

  

  (三)世界粮食供求状况逐渐宽松,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周期性变化并不明显

  

  1970年世界人口为37.12亿人,谷物产量10.79亿吨。

人均约291公斤。

  2008年末,世界人口为67.11亿人,当年世界谷物产量20.44亿吨。

人均约305公斤。

世界人口增长了29.99亿人,增长幅度为81%。

世界谷物增长了9.54亿吨,增长幅度为88%。

谷物产量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

  这也说明经过近40年,世界粮食供需形势总体看,供给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是在好转而不是在恶化。

人均粮食供给量增加了14公斤。

虽然世界粮食仍面临很多严重问题和困难,第三世界一些国家始终未能摆脱粮食供给的困境,世界人口基数不断加大,人口增长仍然过快,粮食消费领域逐渐扩大;但生产也在增长,粮食安全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根据农业部软科学研究成果,近40年来世界粮食生产的平均波动率为2.7%,基本是稳步上升的趋势。

但是很多研究都忽视了这样一个现象,就是越大范围的地域,其粮食生产的波动越小。

越小的地域或国家,粮食生产波动越大。

因此,全球粮食生产总体看是比较稳定增长的趋势,全球性粮食生产大规模丰欠发生的几率较小。

而局部地区粮食生产的较大波动,甚至造成饥饿和政治骚乱的现象则经常发生。

从世界贸易量几十年走势,也基本看不出典型的周期性变化。

  

  (四)库存和价格的周期性变化比较明显

  

  1.库存。

在1980年以前,或许是因为数据原因,世界谷物库存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但是从1980年以后,库存的周期性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少则3年,多则8年。

其中3年一次变化的有两次,分别是1980年至1984年、2004年至2007年。

6年一次变化的有两次,分别是1984年至1990年、1990年至1996年。

8年一次变化的有一次,是1996年至2004年。

目前正处于自2007年开始的上升周期。

  2.价格。

各种主要谷物价格变化大趋势基本相同,以稻谷为例,稻谷价格在1985年以来的20多年间发生了5次明显的冲高和回落波动,价格高点发生在1988年、1994年、1997年、2004年和2008年。

  3.波动时段。

最短周期是1993年至1995年,仅为2年,最长是1995年至2002年,长达7年。

平均约为4-5年。

从谷物价格变动幅度看,可分为周期性波动(几乎与经济周期同步的),一般性波动(市场一般行情变化),特殊性波动(外界诱因引发的暂时性波动)和规律性波动(如季节性波动)。

  粮食市场基本面中,库存和价格大幅波动,一般出现在市场长期的低迷之后,长期低迷使市场处于麻痹状态,突然因素出现,将市场震醒,一轮上涨行情于是出现。

近10年,多次价格突然暴涨均有类似背景。

  但世界谷物库存与价格高度反相关,几乎每次较大波动中,库存的最低点发生时间,均与价格的最高点发生时间相同。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世界粮食市场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世界粮食市场对中国国内粮食市场影响较弱,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

  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虽然20世纪70年代生产效率低,但自给自足,达到低标准的粮食自给还是可以的。

  2.国际政治将东西方分割,经济并未融为一体,相互影响有限。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在国内维持较低粮食价格水平,市场供应的米面等主要粮食价格比国际市场低很多,1972年CBOT玉米价格157美元/吨;1973年CBOT小麦达到历史最高价位474美元/吨。

而当时北京市面粉价格折合当时汇率,不过是151美元/吨。

国际市场尚不能构成对国内的威胁。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20世纪90年代初。

  4.在国内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措施得力背景下,食用谷物价格比较平稳,所受国际市场价格暴涨和暴跌冲击并不明显。

在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一轮暴涨和暴跌过程中,我国小麦价格保持平稳略涨趋势。

  国际粮食市场真正对国内产生实质性影响应当是中国加入WTO之后。

一方面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外贸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均大幅度提高。

形成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局面。

另一方面,国内粮食价格受到国际市场制约,部分劣势生产品种在国际竞争中甘拜下风,国内价格已不能自主涨落,而需要看国际市场大趋势,价格的传导作用和市场信息传播速度逐渐加快,粮食大宗品种往往一个波动,粮食市场满盘皆动。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人均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加入世贸组织正值产量较高时期。

2008年世界人均谷物产量是历史次高水平,人均333公斤,仅次于1990年的334公斤。

2008年中国的人均谷物产量为317公斤,低于1996年(321公斤)、1998年(318公斤),是历史第三。

正是由于中国毫不放松粮食生产,才使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波动不大。

  

  三、未来世界粮食市场周期性波动对国内市场影响及判断指标分析

  

  

(一)未来国际市场对国内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

  

  1.价格传导作用

  2008年国际粮食市场的剧烈的价格波动,是历史上罕见的。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世界粮食主要市场中,粮食各品种价格出现暴涨和暴跌的剧烈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源价格的-影响,通过生物能源的传导作用,导致几乎全部粮食品种价格的波动。

在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的主导作用尤其明显。

在这个期间玉米和大豆价格的变化趋势几乎与石油价格变化完全一致。

通过粮食各品种之间的比价关系,在不算长的时间里,传导到小麦和大米价格。

其中大米价格所受影响较迟,但反应最为剧烈,回落最为滞后。

  2.进口数量较大的品种大豆所受影响最大,存在潜在威胁的是其他谷物

  从4大粮食主要品种看,我国对外依存度最高的是大豆,2008年进口量超过3700万吨,占世界大豆贸易总量7318万吨的50%以上。

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变化在2007年到2008年已经对国内市场价格造成较大冲击,成为影响国内粮食市场价格稳定的巨大威胁。

我国玉米目前的供求状况虽然还比较稳定,但随着消费的增加,潜在需求将是很大的。

一些国内外专家均对未来国内玉米能否满足需求表示担忧,如果未来需要进口较大数量玉米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需求时,玉米和大豆价格将会是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发生价格传导作用的主要载体,其影响程度将大大超过只有大豆单一品种依赖进口时的情形,国内外将不再是相互分离的两个粮食市场。

  3.世界谷物库存降低既对世界粮食安全形成威胁,也对国内市场造成压力,是价格波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两次最大的世界粮食市场周期波动中,都无例外地出现了世界谷物期末库存大幅度降低,并且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粮食安全水平的局面。

世界大范围的粮食库存减少,无疑是世界粮食周期性变化的两大重要标志之一。

  

  

(二)关于判断世界粮食市场变化趋势的几个主要指标

  

  1.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粮食各品种价格。

美国CBOT各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是世界公认的粮食市场晴雨表,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呈典型的周期性变化。

我们认为,国内粮食市场一般性价格波动在15%以内,一年内价格上涨或下降幅度超过15%就属于非正常波动。

如果超过30%,就属于剧烈波动,超过60%属于暴涨或暴跌。

美国CBOT食用谷物价格波动一般正常范围不超过20%-25%;饲料谷物和大豆价格波动不超过25%-35%。

  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变化还需要关注消费市场变化,特别是亚洲的稻米市场、欧洲的小麦市场、主要出口国家的生产形势等。

在农产品期货市场,投机基金和指数基金持仓量变化可以反映金融市场剩余资金介入农产品市场状况,根据以往的经验,其变动趋势对农产品价格也会产生巨大影响。

  2.世界谷物库存情况。

世界谷物库存与消费比几个主要粮食品种的库消比,是粮食市场基本面的重要数据。

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呈典型的周期性变化。

高于17%为安全水平,低于17%为警戒水平,低于14%为危机水平。

除总量数据外,还需要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分品种的库存消费比数据,从中可以分析谷物各品种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是各品种主要出口国库存消费比情况。

因为从近几年世界粮食市场变化看,主要出口国供给和库存变化,对世界贸易影响较大,任何一个主要谷物品种的主要出口国供给量的变化,都会给国际市场带来较大的震荡。

  3.石油价格及乙醇和生物柴油价格。

乙醇和生物柴油产量变化以及玉米和大豆用于能源原料增长情况,已经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焦点问题。

研究认为,石油价格达到70-80美元/桶时,生物能源生产即使没有政府补贴,也可获得很大利润,从而消耗大量粮食。

因此,石油价格对粮食市场发生巨大影响的临界点是70-80美元/桶。

超过这个点,粮食价格具有上涨并超过正常范围的趋势;低于这个点,粮食价格具有平稳或下降趋势。

  4.大洋运费。

大洋运费是国际粮食贸易价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粮食到岸价格中所占比例,除粮食本身价值外,是最大的。

大洋运费的变化,与石油价格可以相互印证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幅度。

  最后,关于中国经济能否率先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有关专家评论说:

虽然我国已遭受世界经济周期性低迷的影响,但是,我国经济有自身的运行轨迹,并有内部强大的经济动力的支撑,在经历了一两年的调整后,有望迎来新一轮的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能否超越世界经济周期这个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而中国粮食市场超越世界粮食市场周期性影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中国已经在2007-2008年这场世界性粮食危机中走出了逆向趋势。

因此,在对付世界经济危机周期和粮食危机周期时,就有可能提前防范,进行反周期战略部署,这将对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