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2598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优化方案】2013-2014学年高二地理(RJ.必修三):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

45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区域类型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都是按单一指标来划分的

B.区域划分是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

C.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客观上并不存在

D.由于人们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2.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

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地区

解析:

第1题,区域可以按单一指标划分,也可以按多种指标划分;区域是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划分的;区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区域也是客观存在的。

第2题,有的区域界线具有过渡性质,故A选项的说法错误。

答案:

1.D 2.A

 (2013·沈阳月考)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边界有实有虚

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

D.各区域的特征差异较大

4.实时获取丙区域植被生长状况的信息,所应用的现代技术主要是(  )

A.GIS技术B.RS技术

C.GPS技术D.“数字地球”技术

解析:

第3题,图中是根据植被类型这一单一指标划分的,其边界并无严格界线,属于同一层次的区域,各区域的特征差异较大。

第4题,RS技术可获取丙区域植被生长状况的信息。

答案:

3.D 4.B

 (2013·茂名中学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5~6题。

材料1: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2: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5.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均耕地多,而且水热条件优越

B.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C.丙地光、热、水充足,且土地的集中性好

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

6.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

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

C.当地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解析:

第5题,甲地纬度位置较高,光热相对不足;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丙地人口稠密,地块狭小,生产规模小,土地的集中性不足;三地的光、热、水差异明显。

第6题,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与其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有关,这应从耕地面积减少和农业结构调整分析。

答案:

5.B 6.D

7.(2013·南昌月考)下图是依据某一自然要素划分的中国区划图。

读图回答该区域的划分依据可能为(  )

A.地形B.热量

C.植被D.水分

解析:

选C。

从图中各区域分布的范围结合选项可知其划分依据为植被。

读“我国某年东、中、西部GDP分布、网民数分布和人口数分布比较图”,完成8~9题。

8.三大经济地带中,网民数分布密度最大的是(  )

A.东部B.中部

C.西部D.无法判断

9.图中信息反映出(  )

A.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故互联网发展基础好

B.我国中西部地区因人口相对较少,故网民比重较低

C.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网民比重均超过人口所占比重

D.我国东部地区的网民比重是其人口比重的两倍多

解析:

第8题,读图中数据可计算出,网民数分布密度最大的是东部。

第9题,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互联网发展基础好,故网民所占比重较大。

答案:

8.A 9.A

某地理小组欲借助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以下是该小组获得的一些图层。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

10.为开发水能资源,该小组拟定了四个地区建设水电站,最合理的是(  )

解析:

选A。

本题需要结合所给图层,找出河流所在的位置。

A选项所选位置是干支流交汇处,流量大;同时也是地势从高到低的交界处,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在此地建设水电站是最合理的。

11.为防止水土流失,该地理小组欲选定两个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和植树,则应选(  )

A.甲、庚处       B.丙、庚处

C.乙、丁处D.戊、辛处

解析:

选D。

水土流失在土质疏松、集水区、坡度陡的地方最容易出现,戊、辛两区域满足上述条件。

区域是用某个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单位。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

据此回答12~13题。

12.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各自具有的特征是(  )

A.相对一致性和差异性

B.绝对一致性和相对一致性

C.差异性和整体性

D.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13.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B.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泄和屋内通风纳凉

C.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的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

D.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北方地区地广人稀

解析:

第12题,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

第13题,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与纬度高低有关;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与保温材料和取暖设施有关;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与纬度高低有关。

答案:

12.A 13.B

(2013·沭阳月考)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冰川广布;植被稀少,动物耐寒且种类少;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的分布;该区的高寒农牧业和人口、城市及农业区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据此回答14~15题。

14.以上材料主要说明区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

A.开放性B.整体性

C.差异性D.空间性

15.青藏高原的农业区大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河谷地带海拔低,热量较为丰富

B.河谷地带光照条件更为优越

C.靠近河谷地带,水资源丰富

D.河谷地区人口、城市众多,市场广阔

解析:

第14题,从题干的描述中可知区域具有整体性。

第15题,青藏高原上的河谷地带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是重要农业区。

答案:

14.B 15.A

二、综合题(共40分)

16.(2013·淇县月考)读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完成以下各题。

(26分)

(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8分)

(2)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

(6分)

黄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耕地类型

(3)我国目前的两座核电站,一是长江三角洲的秦山,另一座是珠江三角洲的大亚湾,而黄河三角洲地区并未建设,试分析其原因。

(12分)

解析:

(1)水文特征可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并结合两河流的流域特征来分析。

(2)按表中要求填表。

(3)从能源需求市场、能源资源分布上分析。

答案:

(1)黄河:

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

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

黄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3)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本地能源资源贫乏,而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核电建设可最大限度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河三角洲本区及周围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1:

2012年2月22日中新社电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21日完成了位于南极冰盖边缘的达尔克冰川区的低航空摄影,为该地区摄影地形图的绘制提供基础测绘工作。

材料2:

在南极中山站使用探测仪器的科考队员。

(1)考察队员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

(2分)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

对“数字南极”利用,叙述错误的为(4分)(  )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为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

试举两例。

(8分)

解析:

(1)题,监测环境的变化需要RS。

(2)题,“数字南极”不能提供治理极冰融化的技术,但能为极冰融化的治理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

第(3)题,可从GPS和RS以及GIS等技术的应用,结合南极科考现状进行分析。

答案:

(1)RS

(2)C

(3)利用GPS测量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RS探测资源状况;利用GIS绘制资源分布图。

(举任意两例即可)

(时间:

45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通常情况下,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是对东部季风区的划分。

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南方与北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  )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B.天山—阴山一线

C.南岭山脉一线

D.秦岭—淮河一线

2.关于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北方地区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

B.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水热资源丰富

C.北方地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南方地区以热带雨林为主

D.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的土壤更加肥沃

3.我国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A.水资源不足,水土流失严重

B.生物资源单一,复种指数低

C.洪涝灾害频繁,山地丘陵区地表较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D.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解析: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纬度较低,水热资源丰富。

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是洪涝灾害频繁,山地丘陵地区地表较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1.D 2.B 3.C

读某国地域相连的X、Y两地区简况表,完成4~5题。

X地区

Y地区

自然条件

气候夏热有雨,冬暖干燥,积温为5500℃,年降水量为460mm。

河流少,流量不大,冬季时有断流。

地势低平,土壤较肥沃,煤、铁资源丰富

气候夏热有雨,冬冷干燥,积温为4000℃,年降水量为1400mm。

地处大河中下游,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多酸性土壤。

河流流量极大,并有大量河水入海

人文条件

小麦、棉花种植面积大,工业发展早、基础好,以重工业为主;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可持续发展因某些资源的严重不足而存在较大困难

种植业、林业、渔业等部门齐全;工业起步晚,基础弱,以轻工业为主;城市密度较小,多沿河分布

4.关于X、Y两地区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Y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比X地区优越

B.从气候条件来看,X地区可发展旱作,Y地区可发展水田

C.从发展趋势来看,X地区工业发展速度比Y地区快

D.两地区城市分布的区位条件相同,但Y地区城市化水平要高于X地区

5.为使X、Y两地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优势得以发挥,解决X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遇到的突出困难,应实施的从Y地区到X地区的区间工程是(  )

A.电能输送        B.粮食调运

C.人才输出D.跨流域调水

解析:

第4题,从表中材料可知X地区为华北地区,Y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

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各有优势和不足,不能说Y地区比X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从气候条件看,X地区可发展旱作,Y地区可发展水田。

由于气候、地形、水源等因素的影响,两地区的城市区位条件不同。

第5题,由表中材料可知,X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X地区的可持续发展,Y地区河流流量较大,并有大量河水入海,可实施Y地区到X地区跨流域调水。

答案:

4.B 5.D

(2013·青岛月考)读下图,回答6~7题。

6.图示反映了区域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开放性D.稳定性

7.图中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两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B.两区域语言的差异

C.两区域人种分布的差异

D.两区域领导人的差异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区域具有开放性特征。

区域发展水平差异与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有关。

答案:

6.C 7.A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

为此,需要通过转型、调整寻求新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获得再生。

据此回答8~9题。

8.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是(  )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协调

C.协调—不协调—协调

D.协调—不协调

9.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

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由资源导向型工业向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方向发展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解析:

第8题,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是从协调→不协调→协调演化的。

第9题,匹兹堡为重工业,其调整重点应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答案:

8.C 9.A

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

①人才缺乏 ②交通落后 ③资源短缺 ④外商投资少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1.下列措施中,可使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的是(  )

A.加大铁路建设力度

B.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C.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D.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知西部地区人才缺乏、交通落后、外商投资少,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第11题,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可使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

答案:

10.C 11.B

(2013·厦门模拟)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出事地点。

下图是城市最快出警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110指挥中心可以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

13.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出事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种地理信息技术(  )

A.RSB.GPS+GIS

C.GPS+RSD.GIS+RS

解析:

第12题,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实质上就是定位,运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

第13题,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出事地点最近除进行定位外,还要进行分析,运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

12.C 13.B

(2013·合肥一中测试)某同学计划在院子中种植花卉。

他对院子的通风、光线、空间等情况进行了测量,经处理后绘制成图1。

完成14~15题。

14.院子中同时满足通风、明亮、空间充足的地点有(  )

A.1处B.2处

C.3处D.4处

15.若种植兰花(喜阴),则最适宜布置在图2中的(  )

A.甲处B.乙处

C.丙处D.丁处

解析:

第14题,从图1中可知,院子中同时满足通风、明亮空间充足的地点有2处。

第15题,兰花为喜阴植物,同时要满足通风、空间充足,故乙处最适宜布置在图2中的乙处。

答案:

14.B 15.B

二、综合题(共40分)

16.(2013·湖南长沙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分)

材料1: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

材料2:

中国“新三大地带”示意图和2003年中国“新三大地带”基本情况表。

2003年中国“新三大地带”的基本情况表

 

地带

面积

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

总值

(元/人)

数值(万km2)

比重(%)

数值(万人)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各省区合计

960

100.0

126050.0

100.0

135539.1

100.0

10753

东北及东部沿海

170

17.7

54113.4

42.9

86236.0

63.6

15936

中部及近西部

312

32.5

66915.9

53.1

44700.4

33.0

6680

远西部

478

49.8

5020.7

4.0

4602.7

3.4

9167

(1)分析表格中数据,简述远西部地带的主要区域特征。

(8分)

(2)列表比较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与远西部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

(12分)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远西部地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气候类型

主要植被类型

主要土壤类型

红壤、黄壤、黑土等

荒漠土等

解析:

(1)回答时必须和表中数据内容一致。

(2)要从两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表中内容回答。

答案:

(1)面积占全国的近一半(49.8%)(或面积广);人口只有全国的4.0%(或人口少);人口密度远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或地广人稀);2003年,该地带生产总值比重占全国的3.4%,经济较落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9167元,远低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但略高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或人均生产总值较低)。

(2)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远西部地带

主要地形类型

以平原、丘陵为主

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主要植被类型

以森林为主

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17.读下列案例分析,完成相关问题。

(20分)

案例材料:

30°N附近三个三角洲位置示意图。

比较目的:

比较区域差异的目的在于找出区域典型要素,理解主要特征,探求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措施。

分析方法:

区域地理学习最常见的方法是比较法。

比较区域差异可以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

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为要素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但对区域的比较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先找出最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要素。

(1)甲、乙、丙三个三角洲,在位置上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在形成原因上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在人地比例上的相似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6分)

(2)乙、丙两三角洲与甲三角洲的距离相对较近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分)

(3)甲、乙、丙三个三角洲均是本国重要的农业区,试列表分析说明它们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优势条件和主要不同点。

(10分)

解析:

甲、乙、丙分别是尼罗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相同点可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和人口、交通、市场等社会经济方面比较。

不同点从作物种类、发展水平方面进行比较。

答案:

(1)都位于大河入海口 都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都是地狭人稠的地区

(2)乙 因为乙与甲三角洲的经度间隔约是90°,而丙与甲三角洲的经度间隔约是120°

(3)见下表:

共同优势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地处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有灌溉水源;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主要不同点

以生产长绒棉闻名。

光照条件好,由于降水集中在冬季,所以夏季需引水灌溉

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为主。

劳动集约化程度高,单产高

以种植水稻和亚热带水果为主。

资金充足、技术水平、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