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皇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2222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上的皇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上的皇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上的皇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上的皇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上的皇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上的皇后.docx

《历史上的皇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上的皇后.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上的皇后.docx

历史上的皇后

长孙皇后

一、柔而韧,唐太宗的政治高参

武则天,一生永远无法超越的两个人,一个是李世民,另一个就是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雄才伟略,十六岁便横刀立马、名扬天下。

运筹帷幄,玄武政变,开创大唐盛世,造就华夏民族璀璨历史。

他薄情、亦多情。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春游曲》

能写出如此美丽的诗句,该是怎样的女子呢?

绝代风华?

一笑倾城?

我想,应该是一个自信、美丽、生动、娇美的女子,或妩媚,或灵黠,或兰心蕙质,或端秀从容……这个女子,便是载誉千古的唐太宗皇后——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600年-636年),小名观音婢。

生于开皇二十年,卒于贞观十年,只有36岁。

十三岁嫁给李世民,是大业九年(613),当时李世民16岁。

长孙一生为唐太宗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承乾,次子李泰(李世民第四子),三子李治(李世民第九子)。

长孙皇后的家族是北魏的皇室拓跋氏,后来因为当了宗室长,所以号长孙,最后成为姓氏。

皇后的曾祖父长孙裕,曾经封爵平原公。

父亲长孙晟,史书没有记载长孙晟袭封,可能长孙晟不是爵位继承人。

长孙晟是隋朝右骁卫将军,在隋朝离间突厥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

母亲是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她的舅舅在贞观时代也很有名,叫高士廉。

长孙晟官右骁卫将军,李世民父亲李渊在大业九年的时候,官职是卫尉少卿,到十二年的时候也是右骁卫将军。

看来,长孙晟的官职应该高于李渊。

不过,李渊另有爵位,七岁的时候已经袭爵唐国公。

总之,两家应该是门当户对的。

长孙皇后绝非一般的女人。

她气度宽宏,谦虚待人,还有过人的机智。

她以非同一般的智慧,点点滴滴,像雨露一样济助李世民。

她的贤淑和美德深受后人赞扬。

贞观时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长孙皇后掌管内廷,那也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

长孙皇后自始至终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唐太宗,是太宗的贤内助和方面军。

在唐代的皇后中,长孙皇后绝不是最有权力的,但却是最受尊敬和爱戴的。

后来的武则天,早期都笼罩在长孙皇后的光环下,一路跟着长孙皇后东施效颦。

长孙皇后贤淑、优雅、智慧、大度,用现代最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知性女人。

贞观时期,后宫在长孙皇后管理之下,一直是风平浪静。

不是这里改变了性质,不是这里缺少了资源,只是因为长孙皇后掌控有力。

那是一种柔性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

这是长孙氏的力量,也是长孙氏的智慧。

    

长孙氏勤奋读书,一年四季保持不变。

读书使她增强智慧,积累知识,增广见闻。

她生活简朴,需求不多。

无欲则刚,这是人所共知的。

她树立了一个俭朴的榜样,在那个时代特别重要。

长孙氏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的自我定位。

长孙皇后的自我定位是什么呢?

就是以唐太宗为准绳,以皇帝的大业为目标。

她自己和自己管理的后宫,都是皇帝大业的一部分。

这就是说,长孙氏始终是唐太宗的一个方面军。

这就是很标准的母仪天下。

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孙皇后与其他大臣一样,也是李世民的部下。

只要是部下,就有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问题。

稳定后宫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不要对朝廷治理天下形成干扰。

后宫问题众多,稳定是绝对的大局。

古来乱局,因中央与地方关系搞不好而造成重大问题的有,但是涉及皇权稳定的问题,多来自内宫。

皇帝妻妾众多,不仅争风吃醋,更有争夺继承权的问题。

长孙皇后十分自信,从容不迫地管理后宫,为保证李世民全力以赴地治理天下,起到了十分显著的辅助作用。

    

纳谏的唐太宗和理性的皇后,真是一对难得的男女主角,他们的价值观如此接近,难怪会为后世称道。

长孙作为皇后,她思考的问题仅限于后宫吗?

不,在很多问题上,她都是唐太宗的高参。

(636)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崩于立政殿。

宫中女官把皇后编撰的《女则》一书呈给唐太宗,说:

皇后生前把历代妇人参政得失的历史编成此书,自觉文字尚不精练,不敢呈献,不想皇后还没有来得及修完就……太宗打开书卷,不禁失声痛哭。

史书记载:

“上览之悲恸”,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内心悲伤,放声痛哭。

武则天以政治铁腕统治天下,长孙皇后以征服自己所爱的男人征服天下、征服后世。

她的政治智慧与远见卓识透过她的夫君大放异彩,她的娴雅淑惠与端秀从容将唐太宗的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后宫的每一个如花女子。

或许,也有野心勃勃、觊觎皇后宝座的嫔妃,然而,长孙皇后以她的柔而韧的特质融入后宫的殿宇廊阁,令众多嫔妃感佩。

正是这样一个柔而韧的智慧女子,外表柔软,甚至柔弱,内心坚韧,就像藤蔓,润物细无声一般的,一点一滴的收服睥睨众生、霸气凛凛的唐太宗,紧紧的捆住他,让他无可遁形;且将自己的智慧,以一种柔性的方式,传达给夫君,助其开创盛世、成就一番伟业、一代清明政治。

二、长孙皇后:

柔韧的背影,独绝千古

近来贞观之治、唐太宗的电视剧很流行,忧然的《大唐风月》恰好赶上这股热潮,弥补了电视剧无法展现的中国文字之美,以及古典意蕴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刻画和生动描摹。

大唐王朝,是中国泱泱五千年历史最辉煌的鼎盛时期,海纳百川,气象万千;山河浩荡,锦绣文章,留给后世一卷挥戈横戟的帝国风云。

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智慧超群、贤惠雍容的文德皇后长孙氏,于隋唐之际的金戈铁马、风云际会中,携手一生,至死不渝;铁血与柔情,江山与痴心,盛世明君与千古贤后,相濡以沫二十三载,携手挥就缱绻情深的帝后传奇。

忧然以数十万言,自由游弋于历史与情感的双线演绎之中,抒写风月,笑傲大唐。

 忧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崇拜者与超级粉丝,从小熟读大唐历史,囊括多种正史与野史,顺带的,注意到长孙皇后这个名垂千古的女子,就决定不以电视剧满天飞的杨妃为女主角,着重塑造长孙皇后。

两年的手稿准备中,她对小说的定位为言情,虽写历史,却走言情路线,因此,对长孙皇后的定位也就是言情剧女主角。

长孙皇后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子,是一个被历史神化的女神,端秀从容,慧黠毓敏,宽容大度,和杨妃一样,拥有很多的粉丝。

从十三岁嫁给小李开始写起,直到长孙谢世终止,漫长又短暂的一生,浩浩长卷,长孙的形象,不可能一开始、十三岁就智慧超群、高雅大度,不可能小小年纪就一派皇后的风范,而应该是一个成长、蜕变的过程,一个女孩到女人的过程,一个聪慧女子到贤惠皇后的过程……忧然笔下的长孙皇后,不是被历史神化的长孙氏,而是生活化的深情女子,不是女神,而是成长型的女性形象。

《大唐风月》中,长孙皇后的形象塑造、蜕变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成为秦王妃之前,柔弱不失坚强,美丽不失智慧,纯净玉致。

二、秦王妃,气度从容,智慧绝伦,坚定的支持、宽慰秦王,在夺储斗争中与丈夫相依相偎,生死相随。

三、长孙皇后,宽容大度,恩威并重,打理后宫井井有条,免除小李的后顾之忧;李世民的政治顾问,以其卓绝的见识协助他成就贞观盛世。

13岁嫁给李世民,直到死,始终是夫君的爱妻,甚至带走了一个男人余生的永久思念,作为女人、妻子,长孙皇后是幸福的。

但是,李世民首先是一个男人,才是一个帝王、政治家,能够吸引他一辈子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呢?

我觉得必须具备三点:

容貌,秉性,智慧。

长孙的容貌不必再说,秉性,指的是女人的脾性、气度、气魄。

李世民是秦王、帝王,能拥有的女人实在太多太多,如果长孙不具备女人该有的千娇百媚、慧黠灵动、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等诸多心性,甚至一个女人在大风大浪、生死面前所具备的、坚韧决绝的气度、凛然威重的气魄,长孙能吸引李世民长达二三十年的情爱吗?

如果李世民仅仅喜欢长孙的娴雅高贵、贤惠温柔,那么,长孙的爱情也太可悲,李世民也不至于在她死后如此悲痛、甚至追忆了整个后半生。

男人喜欢女人,首要的是容貌,若要长久的爱一个女人,女人的秉性、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长孙的容貌让李世民宠爱,长孙的秉性让李世民敬重,长孙的智慧让李世民赞赏。

如此说来,长孙已经是一个集聚女人全部优点的女人,可是,她在生活中、在夫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缺点与不足,谁知道呢?

现代人只能猜测了!

因此,忧然笔下的长孙皇后,有点缺点,有点不像历史上的皇后形象,有点生活化,不正是有血有肉、知性常情的吗?

不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长孙形象吗?

古典言情,只不过是借一段历史,书写一缕相思。

千年之前、人与人之间的相思,现代人对古代人的揣测与相思。

千古一帝,世无其二

忧然笔下的李世民,姿容绝世,重情重义,智谋超群,高傲沉敛,十六岁锋芒初露,便名扬四海……可以看出,忧然是精心刻画她的偶像的,同样的给他一个成长、蜕变的过程,从男人到将帅,从秦王到太子,从王府到天下,从重情爽朗到狠辣薄情,逐步成为一个政变夺权、杀兄夺储的狠角色,接下来,将是一个英明有为、开创大唐盛世的千古一帝……

《大唐风月》中的李世民,并不是一个只会谈恋爱的多情男子,而是一个怜惜女子的血肉男子,更是一个心机深沉、善耍计谋的秦王、一个雄才伟略的帝王,栩栩如生,形象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丝毫不逊于电视剧、历史小说中的唐太宗形象。

长孙皇后,是爱妻,是红颜知己,更是灵魂的依偎;江山与美人,他更想执手一生的,只不过是那样洁净的一女子。

她,影响了他整整一生,如果没有长孙皇后,这个千古一帝,可能就不会是“世无其二”了。

历史,其实是风月无边的

《大唐风月》并不是只有风月之事,李世民长达一生的历史跨度中,涉及隋灭、征战、阴谋、政变、贞观之初等等历史进程,单单是战争,就写到了助解雁门围、扬州夺玉玺、潼关、瓦岗、太原、柏壁关、洛阳之战、突厥之战等等,寓言情于宏大的历史事件当中,既有宏大叙事,又有情感细说,言情与历史的笔力分配,做到了很好的安排,既不会单看战争的枯燥乏味,又不会只有言情的单薄肤浅,两者有机融合,恰到好处,让人留连忘返。

历史史籍的字词缝隙之中,隐藏着诸多风月之事,比如,唐太宗独上高台、眺望长眠爱妻长孙皇后的昭陵,比如,明成祖与徐皇后的伉俪情深,比如,清乾隆帝在爱妻孝贤皇后死后写下《述悲赋》,比如……历史,其实是风月无边的。

忧然即把大唐开创前后的这段历史演绎得风月无边,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与细腻瑰丽的情感纠葛于一炉,精致之外显稳重,大气之中透秀婉。

正如简介中所说,从青梅竹马、到贤惠帝后,她短暂的一生,独享风月,享尽平凡夫妻的至情至爱,以及母仪天下的尊荣崇敬,大唐第一后——长孙皇后,影响贞观之治清明政治的重要人物,仅以其柔而韧的背影,浮现于幽幽青史,独绝千古。

  厚重的史册只呈现给世人一位在政治上有作为的长孙皇后,她是皇帝的良佐,她是忠直大臣的保护伞,她是后世皇后的标杆;厚重的史册却无法完全承载她绚烂妖娆活泼的一生。

掌握着话语权的史官们欲说还休的却是——她是一个处事圆滑的情报传送者,她是一个拥有汪洋恣肆口才的纵横家,她是一个偏好奇特珍贵玩物的收藏家,她是一个略带自负且傲慢的幸福女人,她是她丈夫挚爱一生的妻子。

  一切还是从长孙皇后的离世说起吧。

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

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唐会要》卷二十.陵议)。

  [2]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

“臣眊昏,不能见。

”帝指示之,徵曰:

“此昭陵邪?

”帝曰:

“然。

”徵曰:

“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

”帝泣,为毁观。

“望陵毁观”的故事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

这个故事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恋爱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

  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太宗如此张扬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了。

其实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此规则不可能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建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

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己,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

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

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

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见《答魏征手诏》)。

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3]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

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唐会要》中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

”这同时可以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的得到复证。

太宗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太宗的这种心情,因此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后宫多年无子嗣,仅得的一子也被过继。

孝章宋皇后

孝章宋皇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北宋至道元年(995)四月),宋太祖皇后,号为“开宝皇后”。

  宋太祖孝章皇后宋氏,河南洛阳人,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宋偓(926-989年)之长女,生母为后汉永宁公主(后汉太祖刘知远之女)。

宋偓是后唐庄宗外孙,其生母为后唐义宁公主。

宋家可谓三朝国戚,《宋史·宋偓传》称其“近代贵盛,鲜有其比”。

生平

  出生于显贵之家的宋氏自幼出入宫廷,因而见多识广,进退有度。

幼时随母入见,即为后周太祖郭威所喜爱,赐以冠帔(以郭威殁年计算,其时宋氏当在三岁以下)。

其时宋偓在华州节度使任上,宋氏随母归镇。

后乾德五年(967),复随母来贺长春节,又蒙宋太祖垂青,再次赐以冠帔。

孝明王皇后(942-963年)死后,中宫虚位,至开宝元年(968)二月,宋氏被纳入宫为皇后,时年十七,成为宋太祖继孝惠贺皇后(929-958年)、孝明王皇后之后的第三位皇后。

简介

  太祖比宋皇后大二十五岁,甚至其元配所生长子赵德昭(951-979年)也比宋后要年长一岁,然而夫妻相处和洽。

宋皇后性情柔顺好礼,史称她每当太祖退朝,「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馔」(《宋史·后妃传》),足见夫妻相敬如宾。

宋后无出,她在太祖仅存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959-981年)中,似乎更为偏爱幼子德芳。

由于德昭年纪比名义上的母亲还要大,宋后或许是为了回避这种尴尬,对他保持距离,而对于小自己七岁的德芳,就不存在这种顾忌——当然这仅是一种猜测而已。

  开宝九年(976)十月十日夜,太祖暴崩,皇弟光义嗣位为太宗,号宋皇后为「开宝皇后」,次年命她移居西宫。

雍熙四年(987),又命她移居东宫。

至道元年(995)四月,宋皇后去世。

有司上谥号曰「孝章皇后」,然而太宗却不为皇嫂成服,亦不令群臣临丧,完全不合宋氏身为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

于是翰林学士王禹偁对宾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宋史·王禹偁传》),竟坐讪谤遭贬,出知滁州。

宋皇后梓宫迁于故燕国长公主(宋太祖妹)第,权殡普济佛舍,既不与太祖合葬,神主亦不祔庙。

至道三年(997)正月,乃祔葬太祖永昌陵之北,命吏部侍郎李至撰哀册文,神主享于别庙。

至太宗的玄孙神宗时,方纔升祔太庙。

后世史家如李贽等据此痛责太宗,认为太宗的薄情之举与宋后在「烛影斧声」当夜的行动有关(后述)。

  宋后的父亲为宋朝立国有功,兄弟多富贵,幼妹则嫁与名相寇准为妻。

宋后病重时,曾对晋国长公主(太祖元配贺皇后所生)说,「我瞑目无他忧,惟虑族属不敦睦,贻笑于人」(《宋史·宋偓传》)。

真宗景德中(998-1003年),她的幼弟宋元翰果真来到开封,要求分家析财。

由此可见宋后的先知。

史料记载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

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

又遇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

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

『吾当与家人议之。

』入久不出。

继隆促之曰:

『事久,将为他人有。

』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

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

『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

』德玄曰:

『便应直前,何待之有?

』遂与俱进至寝殿。

」下面这一段描述很有戏剧性:

「宋后闻继隆至,曰:

『德芳来耶?

』继隆曰:

『晋王至矣。

』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

『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王泣曰:

『共保富贵,无忧也。

』」

  司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是谨严的历史学家,除去时值太宗子孙当朝,司马光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对太宗或有辩护开脱(此段文字暗示太祖崩时唯有宋后在旁,太宗不在宫中,自不可能如僧文莹《续湘山野录》所言弑兄)外,其言当较可信。

此说日后也为南宋学者李焘所采,编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

  据司马光言,宋后的初衷,是令秦王德芳入承大统,谁料王继恩竟然私召晋王光义,出卖宋后,宋后纵然既惊且怒,作为一个失去庇护的青年寡妇,无权无势,仓促之中只有称呼晋王为「官家」,承认既成事实而已。

由此可见宋后之意在德芳,而不在晋王(还有一疑团未释,即为何也不在德昭),这是否与太祖的意向相符,尚待考究。

然而宋后身为一个青年寡妇,若果真如太宗继位后所称,兄终弟及是奉母亲杜太后之命,且有「金匮之盟」的誓书,那么宋后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毁弃成约,改立他人?

王继恩以为「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既然如此,为何身为太祖的妻子,颇为敬重和了解他的宋后却竟然不知此事,反而是一名宦官知晓更深?

人或可谓宋后是为了己私而违背太祖素志,然而观诸史书,宋后为人,柔顺识大体,她如何忍心在丈夫尸骨未寒时就拂逆他平生的意愿?

而王继恩、程德玄两人的言语诸如「事久,将为他人有」「便应直前,何待之有?

」等就更加不可思议;晋王既负有太后、太祖顾命,便是当仁不让的嗣君之选,何以意识到强敌的存在,唯恐落人后?

更为要紧的是,当宋后见到晋王时,非但愕然失色,至于恐惧到以母子身家性命相求,这是否透露了一些内幕?

如此种种,加上太祖的猝死,以及日后太宗对其兄长骨肉的猜忌迫害和对嫂嫂的凉薄,自然不能不使得后人怀疑太祖死因及太宗继位的合法性。

除去着《续湘山野录》的文莹几近肯定太宗对太祖之死负有责任外,《宋史·太宗本纪》《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的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向太宗对待嫂侄的作为发出了质疑。

经历

  宋皇后在太祖崩后的举动,与「金匮之盟」、「烛影斧声」一起,成为大宋宫闱的迷案。

自太祖而太宗,这畸形的皇位继承的真实内幕,就只有留给后人去想象了。

历史留下来的,只是终北宋一朝,太宗的后代占据皇位,而开国太祖的后代却短命飘零,宋皇后死后连该当的丧仪礼遇也得不到的事实

忽兰皇后

  忽兰(生卒年不详),成吉思汗妻妾之一,兀儿思蔑儿乞部长答亦儿兀孙之女。

她是第二斡儿朵之首,地位仅次于大皇后孛儿帖。

  当初答亦儿兀孙曾经与同族的兀都亦惕蔑儿乞酋长脱黑脱阿、合阿台蔑儿乞酋长答儿马剌袭击成吉思汗,掳走孛儿帖。

到了1204年时,他们又与乃蛮酋长太阳汗太亦不合一起在纳忽山对抗成吉思汗,战败,太亦不合战死。

脱黑脱阿逃跑,答亦儿兀孙则投靠蒙古官人纳牙阿,献上自己女儿忽兰请降。

  等到纳牙阿将忽兰送到成吉思汗跟前时,成吉思汗却怀疑纳牙阿在路上与忽兰有发生私情关系,于是想要将他入罪,便先审问忽兰。

忽兰说:

「我们前往这里的路上,有不少乱兵。

那个时候刚好遇到纳牙阿,他说他是可汗跟前的大官,可以带领吾父来将婢子献上。

于是我们就先暂时在纳牙阿的营帐停留了三天,以躲避那些乱兵,否则事情就不可预测了。

今天请您先暂时放过纳牙阿,如果可汗您临幸婢子,自然知道婢子尚保全着父母所给的身子,这是不能随便诬陷的啊!

」纳牙阿也以死发誓他与忽兰绝对没有私情。

等到成吉思汗真的临幸忽兰,发现她果真还是处女之身,从此对她相当宠爱。

  成吉思汗征战西域七年,在妻妾当中只让忽兰随行。

忽兰生有一子阔列坚,因为母亲很得宠的关系,被视为嫡子一样看待。

  「忽兰」发音在蒙古的意思是「野马阑」之意。

张皇后

孝哀悊皇后(17世纪?

-1644年?

),姓张氏,名不详,明熹宗皇后,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选美入宫,四月册为皇后,祥符人,其父张国纪以女贵封太康伯。

  张后,名嫣,字祖娥,小字宝珠,河南祥符人。

天启元年,选后时,被选入宫中。

当时15岁。

张氏体态丰盈,被天启的乳母客氏嫉妒。

不愿选她做皇后,无奈天启帝一眼就看中了张氏,封为皇后,其父张国纪封为太康伯。

张嫣个性严正,很有皇后风范,是位能母仪天下的女性,她非常不齿宦官魏忠贤和熹宗乳母—奉圣夫人客氏两人联手为非作歹的行径,经常数次在熹宗面前提起两人的过失,更曾以身为皇后的地位处置客氏,因此造成魏忠贤和客氏对她恨之入骨,但因为张嫣是皇后,不同于其他嫔妃一般容易对付,因此两人在背地里造谣说,张嫣非张国纪之亲生女儿,以混淆熹宗的视听。

  明熹宗天启三年。

皇后怀有身孕,虽不知是男是女,却被客氏与魏忠贤暗中陷害而流产,此后张嫣一生未曾再生育。

  除去痛恨客氏与魏忠贤两人的行径外,皇后张嫣还经常不动声色的劝谏明熹宗,期望熹宗能“远小人,近贤人”。

明熹宗有次见皇后正手握书卷在读,便问是读何书,没想到张嫣回说:

“赵高传”,明熹宗默然不应。

  

  有一次,宫门上有人投书,信中写满了魏忠贤的罪状,魏忠贤怀疑是皇后张嫣之父张国纪和其朋党;邵辅忠、孙杰等人在幕后指挥,因而下令大杀东林党臣,希望借此动摇张嫣皇后的地位,同时她也希望能将张嫣赶下皇后的位子,好让自己的侄孙女—魏良卿之女成为皇后。

当魏忠贤在大杀东林党臣时,朝中开始有几位大臣察觉到魏忠贤的心意,因而纷纷上奏弹劾张国纪等人。

之后明熹宗病危,遗命传位自己的五弟信王、日后的明思宗朱由检。

而明思宗之所以能够登基为帝,其中张嫣出了很大的力,因此在思宗登基后,上尊号曰懿安皇后。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都城,眼见明朝亡国在即,明思宗命自己的周皇后和袁贵妃自尽殉国,又挥剑砍断了自己的长女—十五岁的长平公主之左臂,同时也挥剑刺死了自己年仅六岁的么女—昭仁公主,至于懿安皇后张嫣,则在自己的寝宫中上吊自杀身亡,殉国明节。

  清世祖顺治元年,顺治帝命人将张嫣和明熹宗合葬德陵。

  弘光元年三月甲申朔己亥十六日,明安宗上懿安皇后谥曰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

  中国古代五大艳后之一。

  

懿安皇后张嫣,字祖娥,小名宝珠,是明天启元年从全国初选的五千名美女中,连过“八关”选出的第一美女,被册立为皇后。

史载张嫣“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

孝圣宪皇后

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1693年1月1日(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满洲镶黄族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

十三岁时入侍雍和宫邸,号格格,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

雍正元年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雍正九年孝敬宪皇后死后摄六宫事。

雍正十三年儿子弘历(乾隆皇帝)即位,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

卒于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东陵。

谥:

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中文名:

钮祜禄氏

民族:

满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693年1月1日

逝世日期:

1777年3月2日

陵墓:

泰东陵

  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熹贵妃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

孝圣宪皇后朝服像

原隶满洲镶白旗,乾隆元年抬入满洲镶黄族,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13岁入侍雍王府,名号为格格。

1711年(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下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

1722年(雍正元年二月),册封为熹妃,入居景仁宫;1730年(雍正八年),晋熹贵妃;1735年(雍正十三年)九月,弘历即位,尊封为崇庆皇太后,移居慈宁宫。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崩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