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2173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管理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旅游管理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旅游管理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旅游管理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旅游管理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管理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docx

《旅游管理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管理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管理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docx

旅游管理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

一、旅游管理专业国内外发展态势

旅游业是一个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产业,自“二战”后规模兴起至今不过百年历史,它现已超越传统的石油、钢铁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许多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为它们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

因此,旅游业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

旅游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也逐步成为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长足发展的瓶颈问题,由此而引起了各国政府、旅游组织对旅游专业教育的普遍重视。

(一)旅游管理专业国外发展态势

1.旅游管理专业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

就旅游学科专门设系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

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仅美国目前综合性大学中设置旅游系的就已有200余所。

国外旅游教育发展至今已走过近60个春秋,目前国外旅游高等教育体系相当成熟与完善,对旅游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由大学、旅游组织和行业协会来开展,侧重于旅游专业实践研究,应用性强。

由于世界各国旅游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地位不同,对旅游业重视程度及管理模式的不同,导致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从而出现有些国家重视旅游高等教育(如美国),而另外一些国家则侧重旅游职业培训(如瑞士)的状况。

但总体说来,国外旅游教育一般根据各自旅游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主要设置有饭店与餐饮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交通管理专业和旅游地管理专业等内容。

有些大学的专业设置更为细化,如英国萨里大学,其旅游管理系的研究专业主要包括旅游学、旅游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行政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国际饭店管理等。

总之,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性,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

下面我们试图对旅游教育相对较发达的美、英、澳、日和瑞士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得到有益的借鉴。

(1)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上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如康奈尔大学的目标是“为全球培养21世纪招待业的领袖”,密歇根大学则是“凭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实力,做招待业教育事业的带头人”。

(2)清晰具体的培养目标

美国旅游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分为实际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两大类,英国则一直把旅游教育和旅馆与餐饮教育分开设立,两者兼而有之的较少。

澳大利亚大学把旅游教育分为“旅游接待”专业与“普通旅游”专业。

日本具有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研究生教育,每个层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3)丰富灵活的教学内容

美国大学开设的旅游教育课程有旅游学、旅店管理、餐馆管理、交通管理、旅行社管理、公园和休养所管理、营销学等。

英国旅游教育的主要课程有:

旅游史、旅游的影响研究、统计规划、旅游业组织成分——膳、宿、交通、旅行社、旅游地营销、旅游地的组织、旅游投资等。

瑞士以与接待业有关的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包括管理学和接待业理论与操作两大类。

同时,课程设置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及时增设新课程。

(4)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

采取校企结合、学做结合等多种培养方式。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旅游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为适应这种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多数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道路,大学担任旅游课程的全职教师绝大多数都在实际经济部门任过职。

英国旅游院校专职教师较少,多聘请兼职教师、客座教授。

2.旅游管理专业国外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专业教育发展可以划分为如下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旅游专业教育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由旅游企业和旅游机构自发组织的旅游初级培训教育,特点是应用性强,不涉及理论研究;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政府、教育机构开始介入旅游专业教育,旅游高等教育逐渐形成;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专业教育进一步完善,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视角的教育体系。

旅游管理教育逐渐形成多层次、多学科视角的完善体系具体表现在:

(1)为了推进旅游专业教育的完善,国外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注重与多学科的融合,如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生态学、农学、销售学等等。

致力于将各个学科所提供的概念、理论联系融化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杂糅融会,最后形成独特的概念体系。

图1Annals刊载论文术语统计反映的旅游学术树

(2)形成了完善的多层次旅游教育体系,研究生、本科、职业教育齐备,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教育重点各有不同。

研究生与本科教育多侧重旅游教育与多学科的融合,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而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与社会需求吻合校好。

(二)旅游管理专业国内发展态势

1.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背景及发展现状

在我国,旅游业经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稳步发展,已经成为近30个省、市、自治区发展目标定位中的支柱产业,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新战略,标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

在我国改革开发以后,旅游专业教育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含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这样四个培养层次。

1979年,上海旅游专科高等学校作为我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开端。

此后的20多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形成了以国家旅游局为核心,以南开大学、西北大学、杭州大学和中山大学为龙头的格局。

20世纪进入90年代以后,受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的影响,许多院校也相继在原有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或新建了旅游系或专业,使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300余所,其中高等院校600多所。

2008年旅游院校在校生总计为50多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20万余人。

(1)中国旅游专业学科建制(旅游院系)概况

旅游院系在中国的发展来源于多种学科背景。

根据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对1974至2003年的30年内国外旅游学术刊物文献的综述研究,发现旅游管理学和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自始至终都是旅游研究的热点分支学科,旅游学各分支学科按研究的深入程度排序为:

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社会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学理论与旅游技术、旅游规划与设计、闲暇研究·户外游憩、旅游政治学、旅游美学等。

旅游科学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旅游学科体系的出现,旅游管理教育则根据旅游研究所得到的成熟学科体系来设置旅游专业与课程,进而培养、训练旅游专业人才。

然而,到目前为止,旅游学科都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这是因为旅游活动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超越旅游经济影响之外,其在社会、文化、环境等影响也日益突出,这就引起了诸多学科背景学者的共同关注,而学者们基于其学科背景出发进行的研究往往只能揭示旅游活动一个侧面和部分规律,而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解释体系,这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旅游学科体系建设的困难。

目前我国旅游学科体系正在形成和建设中。

全国各大高校旅游专业所处院系的学科背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旅游学科体系结构概况。

为此,我们调查了全国69所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以期从中总结出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中所折射的旅游学科体系特征。

统计各高校本科阶段开设旅游专业的院系名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旅游管理教育所依托的学科背景状况。

按关键词为“旅游”来统计院系名称,共有25所高校建有旅游院系,但是这些院系中只有7所是独立的旅游院系,其余18所皆是与其他专业联合成立的旅游院系,这些院系中,与历史文化专业共同成立的有8所,与管理专业共同成立的有5所,其余3所为与地理专业共同成立的旅游院系(图2)。

图2中国69所设置旅游专业的院系类型

按关键词为“历史”、“管理”、“地”和“资源”、“商”、“林”、“人文”、“建筑”分别进行查找,以统计旅游专业在历史、管理、地理、经济、园艺及林学、社会学、建筑学这几大学科中的分布情况。

如图2显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在地理、历史、管理、经济、园林、社会、建筑等专业的院系中皆有分布。

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管理类院系,比例为39%(主要原因是国家学科目录中仅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列有旅游管理二级学科,代码120203),其次是历史类院系,比例达20%(主要原因是历史学科人才需求量下降,历史专业采取“自救”方式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位于第三位的是地理类院系,即名称为地球科学或城市环境的院系,其前身多为地理系,故将其合并为地理类院系,有17%的旅游专业在该类型院系中开设(类似于历史学的开拓行为)。

从旅游专业在高校院系的分布情况中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研究、旅游管理教育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主要为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园艺学、林学、社会学以及建筑学。

与国外旅游研究状况相比,国内旅游管理教育学科体系在总体上已经比较接近国外。

与国外一样,基于管理学的旅游管理教育、旅游研究占据旅游学科体系的主流地位,旅游管理也是我国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是旅游专业唯一的一个二级学科,这一原因也使得许多高校将旅游专业放在了管理院系之下。

(2)中国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评估

1)旅游课程设置

对中国开设旅游专业的69所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各院校所设置的旅游课程名称按词频进行分类统计,其结果是管理类课程依然高踞榜首,课程数量达到141门次,这一数值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课程的设置数,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个开设旅游专业的院系就开设2.1门次与管理相关的旅游课程。

居于第二位的课程是经济学,课程数量达到68门次,相当于每一个开设旅游专业的院系都开设有1门旅游经济类的专业课程。

除了管理类和经济类课程,其他开设门数超过10门次的课程类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

a.统计会计类47门次:

旅游统计、会计财务结算等

b.旅游法规类44门次:

旅游法规和政策以及经济法

c.规划设计类37门次:

区域旅游规划、景区规划、景观设计等

d.市场营销类36门次:

旅游市场营销

e.外语课程36门次:

包括导游外语、及旅游专业英语

f.信息系统技术31门次:

地理信息系统、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等

g.导游30门次:

导游技巧、导游艺术导游原理等

h.心理学30门次:

旅游心理学

i.地理29门次:

旅游地理、客源国概况、普通地理学

j.服务类23门次:

饭店服务、餐饮服务、酒店服务、礼仪形体等

k.文化民俗21门次:

文化学、旅游文化、民族文化、民俗等

l.生态环境13门次:

生态旅游、景观生态、生态学等

m.会展11门次:

会展概论、会展策划、会展营销等

除了以上所列的课程以外,部分院校还开设了旅游交通、交通航线运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化学、组织行为与公共关系等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全国的普及程度普遍较低。

图3中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状况

对各高校所开设的管理类课程进一步细分,发现管理类课程主要涉及饭店客房管理、餐饮酒店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区管理这7个具体类别,此外还包括1门次纯粹管理学的课程。

在管理学课程中,排在首位的是旅行社经营管理,其占到管理类课程总数的27.7%,其次是管理学原理性质的课程,该类型占管理类课程总数的24.1%。

饭店客房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餐饮酒店管理课程的普及程度较为相近,所占比例在12%左右。

管理类课程中普及程度最低的为旅游景区管理。

图4中国旅游院系管理类课程细分情况

2)国内外课程设置对比

a、理论性课程设置较为接轨

理论性课程是指那些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研究性较强的课程,从国外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旅游专业较为普及的理论性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旅游政治学、旅游美学等。

通过对国内旅游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国内旅游专业的理论性课程,同样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学概论等,并且可以看到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些国外较为普及的课程在国内普及程度同样很高,这表明国内旅游专业理论性课程设置已经与国际较为接轨了。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理论性课程开设情况与国外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国外较为普及的旅游政治学,国内尚未开设相关课程,这方面国内的研究也相当欠缺,旅游政治学是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一个盲区。

b、应用性课程设置差别较大

应用性课程则指偏向实用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课程。

国外较为普遍的应用性课程包括旅游规划与设计、户外游憩与环境解说、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等旅游直系课程,还有包括与旅游关系密切的饭店餐饮服务、运动健康、烹饪、交通运营等旁系课程。

纵观国内各院校旅游课程设置,直接为旅游服务的应用性课程有景观规划设计、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管理等,而与旅游关系密切的旁系课程则有餐饮服务、外语、导游、食品营养等。

相比之下,应用性的课程与国际衔接的情况要差于理论性课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直接为旅游服务的应用性课程,国外较为常见的是旅游地管理,而国内则为景区管理,旅游地管理比景区管理更为复杂的管理系统。

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发展,如何对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旅游目的地进行管理变得十分重要,而开设旅游地管理课程则能解决这一问题。

国外较为重视的户外游憩与环境解说教育在国内少有开展,而国内较为常见的导游课程,只能算是环境解说教育的一个分支。

随着国内旅游消费文化品味的逐渐提高,环境解说也日益重要,国内需要开设比导游专业更为宽泛的环境解说教育课程以便为社会服务。

国外的交通运营、交通管理是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从国内69所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交通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开设仅占所有课程的0.3%,显然,国内对旅游中的交通管理和交通运营不甚重视。

国外旅游专业课程还包括运动健康教育,而国内则没有这方面的课程。

因为体育旅游在我国尚未形成气候,但是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内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因而有必要增设相关课程。

国内将旅游外语作为一门相当重要的应用性课程,而国外,尤其是欧美的旅游院校中则鲜有外语教育,这也折射出入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主要类型,随着国内旅游的兴起,这种状况会有所改变。

(3)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材评估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量的飞速攀升,旅游教材开始涌现,这一方面缓解了社会对旅游人才、旅游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却也出现了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材编写缺乏科学性、与产业实况脱节等不良现象。

为此,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于2005年5月对北京市各大书城所出售的旅游教材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地点选取了国内图书种类最为齐全的海淀图书城、海淀购书中心、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这4个书城。

通过对这四大书城进行调查,能够反映目前国内旅游教材市场发行的总体情况。

1)数量与类别

本次调查共搜集到旅游教材类图书543种,其中面向本科及专科教育的有212种,面向研究生教育27种,面向高职、中专教育的有258种,面向自考、成人教育的有46种。

图5所示,反映了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旅游教材很大一部分(近一半)是面向高职、中专教育的,此类教材占到了教材总数的48%,这类教材主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知识;居于第二位的是面向本科和专科教育教材,这类教材较多涉及理论性知识的传授,此类教材占教材总数的39%;排在第三位的是自考和成人教育类旅游教材,所占比例为8%,这类教材与面向本科、专科的教材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数量最少的是面向研究生教育的旅游教材,这类教材仅占教材总数的5%。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旅游教材的供应基本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层次结构,即面向高校本科和专科、普通职业技术学校这两大教育体系的教材供应量很大,共占所有类型教材的83%。

面向研究生教育和面向自考及成人教育的教材相对较少。

图5中国旅游类教材适用群体调查结果

按其是否为翻译类教材对所得样本进行分类统计,则发现面向本科专科、面向高职中专以及面向成教自考的这三类旅游教材,其从国外引进的比例全都低于1%。

但是,面向研究生教育的旅游教材中,却有高达70.4%的比例为国外引进教材。

这说明我国旅游教材整体原创性较高,但是理论较强、层次较高的研究性旅游教材却对国外存在严重依赖。

2)教材内容

对543种教材书名进行词频统计,出现频率超过20次的书名有:

饭店经营67次;管理学43次;英语29次;导游30次;旅行社经营25次;旅游营销24次;旅游法规23;旅游学21次;地理21次。

这表明,饭店经营及管理类教材的市场供应量最大,英语、导游类实用性较强的教材也较为热门。

按课程统计所使用的关键词对旅游教材书名进行词频统计,以便与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比较,进而看旅游教材编写与旅游管理教育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

将各类型在旅游教材和旅游课程设置中各自所占的比例值绘制成图,图6为两者叠加结果。

从图中,我们可以判断,总体上来说,旅游教材编写与旅游管理教育需求吻合情况良好。

各类别中,教材编写比例超过旅游课程设置比例的有管理类、食品营养卫生类和导游类教材,其中管理类教材超过教育需求程度最大,教材编写大于课程设置需求。

另一方面,教材编写比例低于旅游课程设置比例的教材有旅游法规类、旅游统计及会计类、信息技术类、旅游经济学类、会展旅游类和旅游学概论类教材。

图6旅游管理教材与旅游管理课程吻合状况

3)旅游教材种类丰富但发行量有限、质量普遍不高

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旅游类书籍的大量涌现,国内旅游管理教材的编写组织也呈现活跃势头。

内容相近、甚至名称一样的旅游教材会有十几家乃至二十几家出版社都有组织发行,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对旅游教材的需求量十分庞大,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低质量的旅游教材泛滥成灾。

通过比较教材编写与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发现教材编写在管理专业领域较为集中,而在其他一些专业领域,如投资与会计、旅游经济和会展旅游、旅游地管理等领域却又存在严重缺失。

国内旅游教材编写大多集中在应用性较强、理论要求不高的实用类教材上,而对理论要求较高的研究型教材国内鲜有编写,这类教材大多依靠从国外引进。

国内旅游教材体系缺乏层次感,大量教材内容重复或者大同小异,创新性不强。

虽然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办学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经费短缺造成旅游教育重课堂轻实践。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

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很多,但因为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学科刚刚“蜕变、转轨”后的稚嫩性,致使整个高等旅游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只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无暇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许多在外延式扩张战略指导下涉足高等旅游教育的院校,在培养模式上,大多数旅游高校(系、专业)仍困于传统培养模式,以学历教育为本位的理论化教育模式,从国家教育部到高等院校都十分强调理论教学,现在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所占比例达到了75%以上,而实践教学往往缺乏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造成理论性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基础性知识偏多,应用性知识偏少。

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现在许多旅游企业宁可要低学历的员工,而不要本科生的现象。

(2)旅游高校与产业界合作流于形式。

目前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

即使旅游高校有教学实习计划,由于企业的不合作,往往只能摆在纸上,难以落实。

目前,我国饭店接受大学生实习的时间要求至少在6个月,而大学的实习计划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时间为3个月左右。

从而与企业的要求产生了一定的距离,造成实习难的局面。

加之大学生的分配体制改革后,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忙于找工作,又导致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的局面。

(3)人才培养供求错位。

我国旅游行业急需的人才主要有四类:

一是懂旅游的领导人才,包括政府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和旅游局局长。

二是旅游理论研究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人才。

三是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才。

四是紧缺专业人才,包括高级导游人才、旅游规划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旅游市场营销人才、旅游项目策划人才、旅游商品开发和设计人才、度假区管理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等等。

从供给看,目前我国高校每年能为旅游行业输送大约15万旅游管理类毕业生,但基本上集中在旅游管理、饭店管理和导游等少数几个专业,且越是优秀的毕业生,毕业后到旅游行业工作的可能性越小。

旅游业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高校却难以供给。

(4)专业定位不明确。

目前,不少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注重更多的是生存,考虑发展的少,究竟为旅游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服务操作人才、初级管理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教学人才),目标定位十分模糊,盲目模仿的现象较多。

不少院校关起门来办学,与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等联系少,使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的状况突出,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2.旅游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及发展趋势

在我国,旅游业经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稳步发展,已经成为近30个省、市、自治区发展目标定位中的支柱产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

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起了各国政府、旅游组织对旅游专业教育的普遍重视。

在各部门的重视与配合下,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必将朝积极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必将表现在:

(1)树立“大旅游”的教育观

继续完善建立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和中等职业教育层次,使旅游人才培养立体化;旅游企业应重视岗前培训、上岗培训、轮岗培训等基本制度的形成,使培训朝着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要建立一套系统、高效的旅游人才开发体系和开发机制,使旅游业各种人才的供给,在数量、素质和结构等方面适应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为我国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积极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早已落伍,而针对旅游专业的实际,课程实践环节完全可以实现学中练、练中学的效果,现场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互为补充成为未来旅游专业教学方法的主流。

(3)办学目标要明确,专业设置要合理,突出旅游教育特色

过去从办学目标来看,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受利益驱动,许多院校跟风开办旅游专业。

至于要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院校考虑不多,目标定位也不够明确,以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差。

目前,许多高校在暂时摆脱了竞争压力之后已经在主动思考专业建设将何去何从的问题,在旅游组织、旅游企业和旅游高校共同努力之下,旅游高校必将明显各自的办学目标,设置有特色的且能满足市场需要的特色专业课程,重新整合资源,办出自己的教育特色。

(4)尝试新的办学模式,努力推进校企合作

借鉴国外旅游教育的成功经验,努力推进校合作。

旅游教育单位与旅游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联系,旅游企业将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支持教学实习等各种实践性教学活动,使得实践教学计划容易实施;学校经常与企业保持联系,经常组织学生和潜在的企业主见面交流。

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地域特征和市场需求,今后我国旅游就业将形成六大人才需求领域。

(1)以大型景区为龙头,形成了丰富的就业体系和就业方式,包括住宿接待、餐饮、娱乐、旅游购物、劳务服务等。

(2)在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和集散基地,以住宿接待为中心,形成了综合性的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