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复习摘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861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复习摘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摘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摘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摘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摘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复习摘要.docx

《发展经济学复习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复习摘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复习摘要.docx

发展经济学复习摘要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1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

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一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

(一)收入水平低下

(二)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

(三)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四)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

(五)失业严重,隐蔽性失业显著(六)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

(七)生态环境恶化(八)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

(九)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3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特点(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区别之处)

(1)着重探讨与长期变化有关的制度、结构、战略与政策问题。

(2)着重结构分析。

(3)强调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分析。

(4)更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新增长理论(或内生增长理论)

这些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内生化。

内生技术进步,产生于对人力资本和科学研究的投资,这种投资具有溢出效应,产生递的规模收益,导致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

新增长理论政策含义:

政府通过对人力资本和科技研究进行投资,以及对生产知识的部门和个人提供刺激,可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发展,因为可以从国际贸易和技术引进中获得知识溢出的好处;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为重要,前者更能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

1经济增长:

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

2经济发展:

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投入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产品构成变化与质量改进,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分配状况改善和贫困下降。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3)增长果实的“滴注效应”。

让低收入阶层和贫困者得到增长实惠。

4五种有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情况

1)无工作的增长:

工作意味着生活保障,没有工作就等于剥夺了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的能力,以及损害尊严和自尊。

2)无声的增长:

应让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自由表达意见和观点。

3)无情的增长: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收入分配不平等反而加重。

4)无根的增长:

具有包容性和参与性的增长模式能够培育和增强文化传统,以丰富方式享受文化;

5)无未来的增长:

不顾自然资源耗竭和人类居住环境恶化而换来的增长是不可能、也不值得持续下去。

5发展的度量:

一、增长的度量指标

(1)最好的综合指标是实际GDP增长率。

增长度量指标在准确性方面的缺陷有些产品和服务不经过市场交换,地下经济(undergroundeconomy)的存在,,没有扣除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所引起的人类福利的损失与防治成本,进行国际比较时,汇率换算不准确。

(2)购买力平价

二、发展的度量指标

(1)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

1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

(2)人类发展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由三个指标构成: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指标加权平均获得)。

,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NP来表示)。

三、千年发展目标

包括:

消除极端贫困与饥饿、实现普及初等教育、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女性权力、减少儿童死亡率、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防止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发展而建立全球伙伴关系。

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

1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一、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模型建立最初是为了把凯恩斯主义的静态和短期扩展为动态和长期分析。

按照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要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

意愿投资(I)必须等于意愿储蓄(S)

I(t)=S(t)

投资使一个经济的资本存量(K)增长,同时又有一部分资本存量由于折旧被消费掉。

设资本存量的折旧率为δ

K(t+1)=(1-δ)K(t)+I(t)

一个经济的意愿储蓄总额,它等于储蓄倾向或储蓄率(s)与国民产品或国民收入(Y)的乘积

S(t)=sY(t)

设资本-产出比为θ,表示一元产出需要几元资本生产出来假定,不变。

K(t)=θY(t)

θY(t+1)=(1-δ)θY(t)+sY(t)

g=国民收入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储蓄倾向除以资本-产出比,再减去资本存量折旧率。

结论:

储蓄意味着放弃消费,意味着资本积累。

这个模型不仅消极显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停滞的根源——资本匮乏阻碍经济增长,也积极地表明:

增加资本积累是加速经济增长的关键。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模型只考虑两种要素,即资本与劳动,假定技术不变。

索洛模型是在两个方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个是生产函数,另一个资本积累方程。

1.生产函数。

科布-道格拉斯型

Y=F(K,L)=KαL1-α其中0<α<1

资本来自储蓄,即一个社会总产品中未被消费的部分,扣除一个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一个净投资,这就是资本的增加。

假定劳动力参与率在长期不变,这样,人口增长率就与劳动力增长率相一致了。

这里假定人口以n的速率增长

劳均形式表示的资本积累方程

表示每个阶段劳均资本的增加取决于三个因素:

劳均总储蓄sy、折旧(dk)和人口增长对劳均资本的占用(nk)

每个时期增加的总储蓄中必须扣除掉新增劳动力的人均资本以及折旧,剩下部分才是资本的净增加。

三、新增长理论(罗默考虑了三种要素,资本、劳动和技术。

第一项与索洛模型是一样的,即投资率与人均收入成正比,人口增长率与人均收入成反比。

第二项表示从事生产的劳动者比例(1-sR)越大,人均收入越高。

第三项表示从事研究的人越大,人均收入就越高。

实际上,这两项的作用是相互抵消的。

从事生产的人多,从事研究的人就少;反之亦然,这就要看哪一项对收入的影响更大了。

创新:

1.突破了传统理论中报酬递减或不变的假定,将思想(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引入增长模型,并通过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公共物品特征和正外部性产生报酬递增,说明长期增长的源泉和动力;2.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决定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增长“趋异”;3.放弃了新古典模型中技术外生的假定,强调大部分技术是生产者和个人旨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的投资产物,对技术进步给出了一个微观基础;3.认为人口增长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把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模型化,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创新;4.指出技术是由发达国家发明创造,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来实现追赶。

意义:

1.新增长理论突破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局限及其令人不愉快的结论,重新唤起人们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兴趣,研究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2.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引入报酬递增的假定,将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内生化,描述了一幅激动人心的长期增长前景;3.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缺陷:

1.新增长理论以固定要素替代弹性和柯—道函数为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新增长理论与新古典模型没有多少本质区别;只是加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因素,并提出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2.新增长理论仍然依赖传统新古典假定,而这些假定对第三世界经济往往是不适当的。

发展中国家常常受到无效率的阻碍——产生于很差的基础设施、不适当的制度结构以及不完善的资本与商品市场。

2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的经济增长是18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运用历史统计方法,研究长期经济增长。

库兹涅茨把现代经济增长概括为6个基本特征。

1.人均产出和人口增长率都高,人均产出增长率更高。

2.生产率高且增长迅速。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4.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迅速变革。

5.国际经济扩张迅速6.经济增长在国际间的有限扩散。

3经济增长阶段与起飞理论(罗斯托)

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六个阶段:

传统社会,起飞前提,起飞,迈向成熟,大众高消费时代,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4后发优势

定义:

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发达国家所没有的、因发展落后而具有的优势,即后发优势,指后进国家相对于先进国家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各种有利条件。

特征:

客观性;相对性;潜在性;递减性。

后发优势的五种类型:

(一)资本后发优势

(二)技术后发优势(三)人力后发优势

(四)制度后发优势(五)结构后发优势

收入分配与贫困

1度量收入分配的4个基本准则

1、匿名准则。

收入在个人之间的互换对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没有影响。

2、人口比例准则。

在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方面,人口规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同收入水平上的人口比例。

3、相对收入准则。

与人口规模一样,收入的绝对水平也没有多少意义,对于收入分配不平等而言,有意义的是相对收入。

4、达尔顿准则。

如果一种收入分配状态是由另一种收入分配状态经过一系列的累退性转移得到的,那么前者的不平等程度一定要比后者高。

2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

将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序(匿名准则),将人口累积百分比(人口比例准则)和收入累积百分比(相对收入准则)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茨曲线,表示每一个百分比人口所获得的相应百分比收入。

基尼系数:

G=A/(A+B)基尼系数值大小表示收入不平等程度,系数值越大,表示收入不平等程度越大。

3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贫穷),收入分配较为平等,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上升;到经济增长后期阶段(富裕),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下降。

4贫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不利影响有三大类

(1)物质缺乏,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造成人际交往中的不体面,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2)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储蓄、投资和政治稳定性影响,对于贫困的影响也是适用的。

(3)贫困作用于储蓄、投资和政治稳定性,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由贫困所带来的营养不良、健康受损,从而造成的对劳动能力、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5马太效应:

个人拥有资源不同,得到的收入和财富不一样,会有一个累积性效应,即掌握资源多的人获得的收入和财富将会越来越多,掌握资源少的人获得越来越少。

6三种贫困概念,即:

1)收入贫困:

从人类生存的最低物质需要来定义,是最直接表现形式。

2)能力贫困:

从个人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角度来定义,强调人的生存能力,即贫困的个人原因。

3)权力贫困:

将政治、社会、文化等制度因素融入贫困概念,其中以社会排斥概念强调得最多,指出了贫困的社会根源。

第四章资本形成

1发展中国家调动投资资源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不注重私人储蓄的动员2.强制性转移农业剩余

发展中国家培育一种储蓄转化为投资良好机制异常重要

首先,积极构建家庭和企业自我积累的新机制

其次,转换政府积累功能

最后,尽可能采用市场化手段来转移农村经济剩余

2储蓄动机:

(1)预防动机

(2)养老动机(3)遗赠动机(4)投资动机

3资本形成的来源

国内来源由三个部分构成

(1)私人储蓄(自愿储蓄),即自愿削减当前消费;

(2)政府储蓄或公共储蓄(非自愿储蓄),即通过增加税收和强制性政府借款或通货膨胀而强迫减少消费;

(3)闲置资源的生产性利用。

国外来源,则包括外国援助、外国资本投资。

4资本的后发优势

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边际报酬率大多要高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所以资本报酬率较高;而发达国家资本充裕,所以资本报酬率较低。

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为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第五章人口与发展

1隐蔽的人口增长:

即使在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之后,迅速的人口增长往往保持强大的惯性,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滑行”时间可能是几十年。

2人口转变:

按照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动关系,把人口增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

高出生与高死亡率,第二:

死亡率下降而出生率仍然很高,

第三:

死亡率继续下降但出生率下降得更快,第四:

出生率下降趋缓死亡率下降很少。

这一双高到双低的过程导致人口增长率的转变。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育率差别

发达国家出生率很低,因为:

养育孩子的成本很大;生育观也发生变化;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很高:

养育子女的成本低廉;传统生育观;还有经济上原因工业社会的体力劳动强度小,男女之间劳动生产率差别很小,儿女都可以抚养父母,生男生女从经济角度考虑,没有多大差别。

4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高速人口增长对粮食供给产生了重大的压力

(二)沉重的赡养负担耗费了大量可用于发展的资源

(三)人口增长迅速加剧环境恶化

(四)人口增长迅速使失业问题严重

5一胎化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政策建议

负面影响

(一)人口素质逆淘汰

(二)人口老龄化(中国的未富先老)

(三)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调

政策建议

第一,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第二,完善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严禁胎儿鉴别,避免婴儿比例失调。

第四,将计划生育工作重点转向提高人口素质。

人力资源

1人力资本(舒尔茨):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的身上,反映人的质量和能力的非物质资本。

2发展中国家教育的问题

(一)数量发展较快,质量还比较低下

(二)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三)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严重

(四)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教育过度现象over-education

知识失业(educatedunemployment):

随着教育迅猛发展,学校培养的知识劳动者人数超出现代部门所能够提供的新就业机会,导致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

教育深化(educationaldeepening):

教育的供给一般是被动地适应教育的需求。

面临无限的教育需求,在财力许可范围内不得不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机会,结果是教育发展异常迅速。

(五)智力外流braindrain(“内在的”(internal)智力外流:

身体留在国内而脑袋迁往国外)

3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政策

一、提高教育投资效率

第一,调整教育投资方向第二,改革教育体制第三,改变教育之外的刺激

第四,实施公平的教育原则第五,鼓励企业技能培训第六,动员民间力量办教育

第七,重视智力外流问题

二、增加就业机会

一方面,遏制人口迅猛增长势头,避免生育高峰、就业高峰冲击,摆脱人口陷阱。

另一方面,必须制定全面的城乡就业战略。

第六章技术进步

1技术进步:

是指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

2单要素生产率(如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概念的扩展

定义为:

包括劳动、资本等全部生产要素的每单位投入的产量,或者总产出量与将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

3技术进步的源泉:

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引进、创新、边干边学和人力资本投资。

着重讨论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扩散)问题。

4技术引进方式

(1)以商品贸易的方式引进技术

(2)许可证贸易

(3)外国政府和私人企业的技术援助(4)外国直接投资(FDI)

5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普遍处于受支配的地位

其次,技术引进没有象预期的那样发挥促进国内技术进步的作用

第三,盲目引进问题普遍

6熊彼特指出创新具有五种形式

(1)引入新产品

(2)引入新技术和新生产方法

(3)开辟新市场(4)开拓原料的新来源(5)重组一个工业

7国家创新系统

由参加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是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政府对创新政策的制定着眼于创造、应用和扩散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各类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8发展中国家缺乏创新机制的原因

根本原因:

缺乏一个良好的创新机制,创新机制所依托的制度基础存在缺陷。

第一,经济较为落后,素质较低,缺乏管理经验,从客观上说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制度。

第二,是主观因素,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即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受前苏联影响,强调计划的作用和政府控制的重要性,不相信市场机制。

因此,采取的战略和经济政策普遍是反市场倾向的,从而压制了竞争和创新的环境,使经济效率低下。

第九章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荷兰病:

由自然资源的发现和随之而来的出口剧增所带来的暂时繁荣但又不能持续的情况1960年,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储备。

天然气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促进经济和收入大幅度增加。

然而好景不长,到1970年代,荷兰发生较严重通货膨胀,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减慢和失业增加。

“荷兰病”主要由政府错误政策引起。

2“资源诅咒论”:

资源丰富而导致经济停滞。

许多自然资源丰裕、初级产品出口迅速的国家,增长缓慢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应该是正面的,但同时也会对其他因素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负面影响。

3资源丰裕所产生的挤出效应

1.挤出教育。

初级部门并不需要高技能劳动力,易忽视人力资本

2.挤出投资。

通过对储蓄、就业等的负面影响抑制物质资本投资

3.挤出创新。

自然资源限制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还有:

导致掠夺和腐败,导致专制和独裁。

4环境支持经济活动4种功能

生命支持、自然资源的供给、废弃物的吸收、舒适服务提供

5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较低发展水平:

环境状况好,自然界基本保持原始状态

经济开始起飞:

经济增长迅速,同时环境开始恶化

实现工业化之后:

环境又会得到改善。

6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产生的原因

首先,经济结构转变必然导致环境恶化

其次,对环境服务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提高

再次,环境保护意识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增强

又次,治理环境污染的财力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得雄厚

最后,后发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而导致环境恶化更为严重

7资源过度使用与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经济学角度分析,根源是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市场失败和政策失误。

8“公地的悲剧”(thetragedyofcommons):

是产权缺位造成

9资源与环境的主要政策

明确产权、政府管制和税收调节;

组织资源过度使用和恶化;

提高资源定价或者让市场决定资源价格;必须纠正市场失败和政策失误。

10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4个主要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4.系统性原则

11循环经济的实施三大生产原则

(1)减量化原则

(2)再利用原则(3)资源化原则

1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工业化加快推进,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必然带来能源消费增长。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

工业部门快速扩张尤其是重化工业迅速发展决定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

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加重高碳特征。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第十章农业的发展

1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第十一章工业化与信息化

1工业化的定义: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工业部门持续扩张,特别是制造业增长迅速,使得农业部门净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而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比重持续上升,服务业部门比重大体上保持不变,结果,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渐占优势。

2基要生产函数:

是指在整个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函数,亦即联系效应很大的生产函数,它的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

3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促进总量生产率增长

4工业化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是主要工业部门,比资本品工业以更快速度发展。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产值比重趋于上升,但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都仍占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比消费品工业以更快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

5工业化发展战略

(1)平衡发展战略:

1940年代,美国罗森斯坦-罗丹提出大推进战略(thebigpush),指在工业部门中的各个行业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求在短期内起动停滞经济,迅速地推进工业化。

需求不可分性(indivisibilities)指市场必须达到一定规模。

市场规模太小,厂商因考虑到需求不足而不愿意投资和从事该产品生产。

(2)不平衡发展战略:

部门优先发展战略,基于资源有限假定所提出。

发展中国家普遍资本稀缺,技术水平较低,只能采取渐进式工业化战略,让一些关键部门优先发展。

通过这些部门发展增加收入、扩大市场、积累资金,提高技术,带动越来越多的部门相继发展起来,最后使得整个国家实现工业化。

其中有两种观点: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优先发展主导部门

第十二章人口流动与城市

1刘易斯模型

把发展中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

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极低的非资本主义部门,以农业部门作为代表;

另一个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作为代表。

(一)无限的劳动供给:

指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一个固定的工资水平上能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

(二)工业扩张与劳动力转移过程:

假定工业部门获得利润被全部用于投资,形成新资本积累。

最终,劳动供给不再无限丰富,而是像资本一样相对稀缺;农业像工业一样现代化,二元经济变为一元经济,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

从水平线到上升的线的转折点被称为是刘易斯转折

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无限的劳动供给阶段,即非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个发展阶段为上升的劳动供给曲线所示,即资本主义阶段。

刘易斯把资本积累看成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

资本积累即包含技术进步,两者密不可分,被看成是单一现象。

2拉尼斯—费模型

直接由刘易斯模型中发展而来的,清楚揭示了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突出了农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把不变的平均收入水平叫做不变制度工资(constantinstitutionalwage),因为在有农业剩余劳动存在时,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是由制度决定的,而不是由市场决定的。

拉尼斯和费景汉把经济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把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农业劳动力称为多余的劳动力(redundantlaborforce))

第二阶段:

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农业劳动者的平均收入水平,或小于不变制度工资。

把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低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力定义为隐蔽失业者(thedisguisedunemployed),即剩余劳动力。

第三阶段:

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

横轴OT表示时间;纵轴OP表示人口数量

beP曲线为人口增长曲线

adIR为必要的工业化曲线,表明在T年的转折点上,工业部门实现工业化时必须吸收的人口数量。

拉尼斯和费景汉把实际工业化曲线与必要工业化曲线相交时的实际努力定义为临界最小努力(criticalminimumeffort)。

3城市化:

指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

4城市化动因

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指由于固定成本和专业化分工的存在,随着规模扩大而单位成本下降和单位收益递增)

企业规模和行业规模扩大依赖同类企业的聚集,通过专业化协作,降低成本,促进竞争,加速创新及扩散。

促进专有技术和专业劳动市场。

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业和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便形成了城市。

城市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比较成本优势

地区之间在资源秉赋方面存有差异,某些产品的生产在拥有资源优势的地区比在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