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阅读121之五总1179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花朵 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534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星期四阅读121之五总1179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花朵 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星期四阅读121之五总1179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花朵 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星期四阅读121之五总1179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花朵 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星期四阅读121之五总1179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花朵 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星期四阅读121之五总1179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花朵 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星期四阅读121之五总1179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花朵 档.docx

《星期四阅读121之五总1179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花朵 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星期四阅读121之五总1179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花朵 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星期四阅读121之五总1179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花朵 档.docx

星期四阅读121之五总1179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花朵档

“慢人”与“慢作”

2016年08月25日10:

品艺·连载·广告稿件来源:

解放日报

陈鲁民

  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自称是个“慢人”,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腾腾,不急不忙,而且在艺术创作中也是慢得出奇,他历时十年创作完成《大家都有病》,又花了9年时间完成了《绝对小孩》。

对于自己的作品,他称之为“慢作”,他深有体会地说:

“创作是一个很单纯的慢生活,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做好作品创作。

”因为“世界太大,我们的心太小,生活节奏太快,每个人都被裹挟加速,但什么都能快,文艺创作不能快,要想有精品,就必须慢工出细活。

  麦家也是个出“慢作”的“慢人”,他从1986年开始写作,15年才写了150余万字,年均10万字,不及那些高产作家一个月的产量。

但他创作的几部小说《解密》《暗算》《风语》一时洛阳纸贵,红透半边天,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更是好评如潮。

谈到创作体会,麦家说:

“我的《解密》和《暗算》,写了10年。

《风语》写了4年。

我也可以3个月写出一部来,但是我不愿那样做。

某种意义上,缓慢是成功的捷径。

虽然我花了10年才写成一部作品,但相对那些10年就推出5部作品,但到最后一部都流传不下来的人而言,我比他们更接近成功。

我通过一两部作品就在文坛崛起了。

这就是缓慢的力量。

  还有许多“慢人”与“慢作”,钱钟书写《围城》,平均每天写500字,足足写了两年多。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历10年之功。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3年。

柳青写《创业史》用了14年。

张炜写《你在高原》用了20年,自称“像个行动迟缓的笨重动物”。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

这些“慢”出来的作品最后大都成了不朽经典。

精雕细刻出佳作,谁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所谓“又快又好”,至少在文学创作上尚无先例。

  相反,那些日成万字,落笔如风的高产作家,写得快,出版得快,被人遗忘得更快。

两年前,国内有个女作家就曾不无得意地宣称,她一年写过3个长篇,9个中篇,22个短篇,可如今谁还能记得她写的都是什么吗?

现在文坛“提速很快”,以至于我国目前每年出版长篇小说5000多部,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三。

网络作品则更达到10万部的惊人数字。

但国内评论家则普遍认为,每年的长篇小说,精品不过5部到8部,大部分都是平平之作。

这些高产作家不妨听听歌德对雨果的多产和粗制滥造的批评:

“他那样大胆,在一年之内居然写出两部悲剧和一部小说,这怎么能不愈写愈坏,糟蹋了他那很好的才能呢?

我们并不责怪他想发财和贪图眼前名声,不过他如果指望将来长享盛名,就得少写些才行。

  不仅是作家,各个门类的文艺创作都需要降低速度,提高质量。

时下中国文化人最需要的是克服浮躁心理,淡化功利之心,多一些“慢人”与“慢作”。

这样,或许一时稿费会拿得少一些,“知名度”会暂时低一点,上排行榜露脸的机会少了一点,但出精品的可能性就大了。

反之,倘若还是盲目追求高产,不管质量,辛辛苦苦写一辈子,画一辈子,演一辈子,但却没一件作品称得上是精品,没一本书、一张画、一个角色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乍一看,写的书近乎著作等身了,画的画能办个画展了,演出的角色也有百十个了,可翻来覆去,全是低水平自我复制的垃圾,到那时候再惭愧可就悔之晚矣。

  一边是慢人与慢作的精品,一边是快人与快作的次品,等待艺术家选择。

在这里,不妨参考“慢人”麦家的箴言:

“无名前,要守得住寂寞;成名后,要经得起名利的诱惑。

灞桥

2016年08月25日10:

品艺·连载·广告稿件来源:

解放日报

陈鹏举

  鲈乡闲居,此刻要说起灞桥,不觉暗笑起来。

灞桥是故城长安的地名,数千年来有许多故事,也就一个主题,那就是离别。

也就是这个主题,今天就想起它来了。

很惭愧,我没到过灞桥。

除了没机会到,更是不大想到。

史上的胜迹,大都是经不起看的。

流落在人间的胜迹,实在只是人事的关系,而不在本身的不凡。

  在中国,人是活在诗意里的。

中国人的眼睛,生来喜欢欺骗自己。

所有的看见,满是诗一般的美。

灞桥美得很真实吗?

还是别去这么想。

失望极易伤心,远隔千里,真不必自寻伤心。

  触碰到了离别之事,故作镇定,就此刻扯上灞桥去:

“沽酒听风雪,此意在灞桥。

春秋离散后,逢生亦萧条。

泠泠飞木叶,凄凄泣麒麟。

一苇或向隅,空空执象人。

酩酊岂能辞,香雪寒彻骨。

身轻合飘零,坠入梅花窟。

  离别总有离筵。

滚烫的酒,喝起来像冰镇的一般。

纷披的柳条,纷飞的柳絮,葱茏着沧桑的灞桥。

离愁别恨,凝成了此刻的灞桥。

  前人的心肠大抵是诗做的。

他们说离别二字,离是短短的分离,别是永远的告别。

这意思,灞桥该是明白的。

灞桥更明白的,可能还有初以为是离的,结果成了别。

许多年里,人活得局促。

没有咫尺千里的能力,只有千里咫尺的诗力。

卑微的才华,诗的才华,以此经受离散,经受萧条。

  生命枯萎了,看一下凋谢的叶。

世事衰败了,哭一声被擒的麒麟。

千百回渡江,一个人面壁,结果是,都成了眼空无物的写诗人。

  离筵的酒还是要喝的,哪怕这酒冷到了骨子里。

离别的人,总是被折断的柳条,感动得飘零起来,和着离别的愁恨,开出了违时的梅花。

  离别的人,犯愁、有恨,总期待离别有个后来。

我也是离别的人,我以《所依》为题,诉说离别的后来:

  “所依在星斗,所思坠遥春。

尘外匏枯叶,灯前眼向人。

窈窕知音旧,丁香带雨愁。

迢迢望不见,隐隐两淹留。

夏木蝉鸣急,秋矶野渡舟。

清风吹短衣,抱膝松林下。

此意在飘零,萧萧过白马。

  离别的时候,是星斗很亮的那个夜。

转过身去,靠着星斗的光芒,走向前去。

不知天亮以后,我的行程可以在哪里?

我的思念呢,竟是没带走。

留在了身后,留在了离我渐渐远去的身后的春天。

  我们消受过的,真是些好日子。

就像不省人事的枯了叶子的八月的匏瓜,到时了,就得做个渡河的小筏。

四目相视,最清晰的是在灯下。

阳光下的相见,反而很模糊。

人世间美好、美丽的人,是称得上知音的人。

为着知音的离别,哀愁,总是像雨中的丁香。

丁香是哀愁,是离。

到了别,是另一种奈何天的恨了。

那时候,即使在雨中,也不会去注意丁香了。

人,谁能经受知音之别呢?

  星斗暗淡了,离别的人,看不见了,各自留在了各自的时空里。

不知你怎样了?

夏天的蝉鸣,茂密的枝叶里不住的蝉鸣。

秋天的渡口,空蒙的烟波里放舟的渡口。

我听见了,我渡过了。

一个人的行走,改变的是行程,改变不了的是这个人。

  梦见你鼓着锦瑟,清风吹动你的衣裳。

你的梦里呢?

是否听见苍松之下,我弹出的琴声?

人生更多时候就是故事,就是些一见如故的事,一些可能书写的动人的事。

即使这些事只是在梦里出现,也有理由保存在做梦人的人生里。

  我还在行走。

离别之后,后来还有着后来。

在天门的缝隙、残山断崖的缝隙,说是能看见白马飘过的景象。

离别后的我,是挨着缝隙看白马,还是和白马一起飘过的那个人呢?

骑过一匹白马,还曾经和白马走得很近。

白马神明,朋友送我,我不敢要。

只是,我奢望我是和白马一起飘过缝隙的那个人,即使这是一种千真万确的飘零。

读书与功利

2016年08月25日11:

综合·广告稿件来源:

解放日报于文岗

“读书好”这件事,古今中外圣贤大师们都有不少神评高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在西汉刘向眼里,书简直就是药,读好了是可以医疗愚昧的。

在“读书好”的论丛里,把书喻作“灯、塔、路、桥、帆”的最多,大都熟知,无须赘述。

  近代出版家张元济先生有句话: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国学大家季羡林对此话的解读是:

人类脱离了兽界以后,就开始积累智慧,文字发明后,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人类智慧代代相传贮存的宝库。

后一代人可通过读书,继承前人智慧,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

而禽兽没有这种本领,每一代都退回原点,从零开始,一只蠢猪从一万年以前到今天仍然是这样蠢。

这么一说,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严文井先生也说:

“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制造出来。

读书,人才更加像人”。

不仅如此,列夫托尔斯泰还认为“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就是说,读书不仅是把前人智慧传承过来的接力,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通过阅读,进入无垠之境,未知之域,擦出火花,激发灵感,进行新的创造。

至于现代与当代说“读书好”的,就更多了。

杨绛的“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从提升素质说的,另有“读书是世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是从提高品位说的,“读书是世上门槛最低的投资”是从价值增值角度看的,还有“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则是从改变气质说的,多了去了。

然而,古今中外,最实际、最功利、最著名、最生动形象、最具诱惑力的还是宋真宗赵恒,为大力倡导读书,他御笔亲作《励学篇》说: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其中“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四句,则成为最忽悠人读书的名句。

试想,有此四样儿,哪个男儿见书不读?

近千年来,《励学篇》寥寥数语,迷醉天下士子,并由此引出北宋晚期汪洙的《神童诗》。

诗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与元代刘祁“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等名篇名句一起助推“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风气和思想的流传。

  近代、现代尤其当代,尽管“读书好”的言论林林总总,特别是有了当代的“读书投资说”和“价值增值说”,但从其功利、诱惑力和生动形象上说,真还没有超过宋人的。

由此猜想,宋代尤其是北宋,读书之风该有多么兴盛。

纸上烟云,贵乎精短

2016年08月25日11:

综合·广告稿件来源:

解放日报

沈 扬

  何为先生与我一样,都有长期旅居福建的经历,并先后回到“出发地”——上海定居。

笔者在沪上编《朝花》,稍后回来的何先生则是过他的退休生活了。

同城居住联系方便,信件自然不多,手头的一件,是1997年何为先生惠寄《客居小楼》散文稿的附信,内中写道:

  “限于体力,所作甚少,无以应命,甚感惶愧。

两年前我的右眼老年性黄斑变性,无法医治,且有影响左眼之势,字体每成歪形,老病如此,夫复何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为庆祝建社纪念,命题集稿写该社的招待所,我有些感受,草成一稿。

日前在《朝花》读到高晓声同志的同一题材散文,乃想起将此文寄上,或可供读者一粲。

盖同一题材,而角度不同也……”

  那段时间我曾不止一次向何老约稿,所以他在信中说了因眼疾趋重“所作甚少”的状况。

上海文艺出版社过去有一个“创作之家”(也称招待所),设在建国西路一条弄堂的三层小楼里,编辑们常常邀约作家到这里来写稿改稿,光顾“小楼”的不乏各路文坛名流,这里便成了文友会面交集的好所在。

1997年出版社拟了个选题,让一些作家写一写与那栋小楼有关的经历和故事,最终集合起来出一本书。

何为先生的《客居小楼》 就是其中的一篇。

文稿记述的是1982年的事情,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消失的文学”、作家之间断绝的联系、沉寂已久的文坛信息在那几年里渐次“复活”,这方面的相关“动静”,在这座三层小楼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那时何为先生还是福建的作家(他上世纪50年代赴闽工作,沪上老宅被人占住,当时尚未解决,“客居”便有另一份酸楚心绪在里头),在小楼住了两个多月,有关写稿改稿的事情这里不说了,让他喜悦让他百感交集的,是乱世人生中暌隔多年的好些作家在小楼见面叙怀,包括何为和其他住楼作家在内,两个月中在这里会见来自南北各省市的文友竟有四五十人之多。

徐迟先生就来小楼看望过何为,两人畅谈两小时,何先生在文章中还记下两个细节,一是徐迟“突然认真地说了一句‘我是当仁不让的现代派’”,何为觉得他“似乎在传递一个信息”;二是谈到兴头处,徐先生看到桌上有包中华烟,业已戒烟的他举手取烟,接连猛吸,竟连续吸了四支。

“过后我再敬烟,却绝口不沾了。

”十年离乱一朝相聚的文友不在常情之中的举止,让何为感慨系之。

也是在这些日子,何为先生从小楼出发,前去看望在艰难岁月中受尽煎熬的巴金和柯灵两老,劫后重逢,又有多少言语要倾诉啊!

  《客居小楼》于5月24日见报,比高晓声同样写“小楼”的《今夜投何处》只隔了21天。

文稿刊登后我去陕西南路63弄(经艰苦努力终于物归原主的何家旧楼)看望先生,他正在为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写文章(那些年在“夜光杯”开了一个“纸上烟云”短文专栏)。

虽然眼疾缠身,这位散文名家仍然一如既往地认真为文,字斟句酌,惜墨如金。

在临窗的客厅里,我们从《客居小楼》说到“纸上烟云”,我说何先生您自早年的《青弋江》《第二次考试》《临江楼记》到晚年的《纸上烟云》,做文章总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倾注自己的情感和心血,这样的作文精神很值得我们后来者借鉴和学习。

何老说他一直觉得文章之道不是那么简单的,在过去特定的年代,外在因素很多,个人无法排除,所以自己在某些时段里也写过一些“废品”。

退休生活中的这些年,随着社会清明空气的到来,能够在文字中充分表达自由心性,不再有杂音相扰,是最感高兴的事情。

何为散文作品大多篇幅较短,晚期文字更是如此,谈到这个话题,何老说他并不一概鄙薄长文章,人家写得好的长散文也喜欢看,但他觉得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传世之作,“五四”以来的散文名篇,绝大多数都是短篇章,所以他是“在精短散文的写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愿为此练笔到老”(何老常谦称自己的写作为“练笔”)。

  《客居小楼》之后,除整理旧作应付出版等事宜,何老动笔更少,他在寄我另一篇稿子时附信中说,“……目力不济,只能节省使用,因此写稿很困难,现遵嘱寄上拙稿,请斧正。

”此次寄我的文章,仍是千字精短散文。

由于视力的困扰,何为老人不得不最大限度减少写作活动,这是当时他最感苦恼的事情。

上世纪90年代的好些年头,徐开垒、陈诏和我曾经好多次相约去何府,同主人一道在客厅里喝茶聊天(还有几次餐聚,在家中或到近处的餐馆),其间常有关于写作的话题,比如印象深刻的两次,一次说到了散文的表现力,何为先生说他在若干篇作品中吸纳了一些小说元素,但核心结构、精神气韵和文字风格不改,就是有意识地对于散文表现力的一种探索。

他说写散文,他总是不忘追求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美”。

何为深信文学的美学功能是天然存在的,换句话说,文学对于提携一个民族的趣味、格调,有着一种天然的义务和责任。

2010年秋季的那次叙谈(这次是同陈诏先生一道往访,也是我俩与何老最后一次见面),我提起一个话题——读到一篇文章,内中说余光中先生的有些作品写得过于精致,读来觉得有点儿雕琢,问何先生对此的看法。

何老说余的文章他看过一些,很欣赏,并无所谓雕琢的感觉。

他说文章还是要认真写的,有“美文”之称的散文,其“美”包括了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内容固然要紧,表现角度、文字选择等也不能一点不讲究。

何老最后的一句话是:

“如果文章写得很讲究,又没有‘雕琢’的痕迹,就是真本领。

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花朵

2016年08月25日11:

综合·广告稿件来源:

解放日报

陈先法

  在出版社工作的许多年里,我曾去过国外的一些地方,美国的纽约、华盛顿,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哥德堡,丹麦的哥本哈根,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新西兰的奥克兰……说实话都很喜欢,然而有一个地方却给我更别样的感觉,至今想来还心生温润,还有点恍惚,那就是意大利的罗马。

  谁都知道,罗马是全世界艺术爱好者向往的圣地之一,那里任何一个博物馆的各个角落都收纳、陈列着稀世珍宝,雕塑、浮雕、壁画……哪一件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硕果,就是遍布罗马城的宫殿遗迹和废墟,都能让人感受到浓烈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美的气息。

所以,我收到邀请函时喜出望外。

  有意思的是,那次邀请我去的是罗马机场,去参加一个会议。

我把邀请函给社长看时,领导眼睛瞪圆了:

“没搞错吧,怎么是罗马机场呢?

”其实我也狐疑,以往任何一次出国,都是出版社或书店、书展等邀请,怎么会有飞机场呢?

而且,对方已经把我来回的机票订好了,让我尽早办理护照和签证。

  我在去浦东机场搭机前去指定的航空公司票务处取机票。

没想到他们的电脑订票名单中没有我的名字,跳出来的是“陈法先”,而出版社的名字是对的。

因为名字不符就不能取票,我交涉了半天都不行。

此时,离登机时间正一点点靠近,我去罗马的喜悦被焦虑击得一败涂地,几乎要无望地放弃了。

最后我让出版社人事科打电话给取票处,作个证明,订票处又给航空公司打了电话后才把我名字改过来,打出来给了我。

我惊出一身冷汗,拿了机票就叫出租车直奔浦东机场。

当我满头大汗登上机后,舱门就在我身后关上了。

当时,我不禁想起有人说过,意大利人比较散淡。

说得是呐,也太散淡了。

  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完全没有“散淡”二字了,相反,让我频生温暖。

  飞机在罗马机场降落时,我不禁忧虑起来,会有人接我吗?

我可是两眼一抹黑呀。

茫然地走出机舱,突然看见写在一张4开白纸上很醒目的四个中文字:

接陈先法,边上还画了个向上的尖头,意即别颠倒了。

双手高举着的是一个金发碧眼、身材高挑的意大利女郎。

人在迷茫中,突然得到明确的指引,舒心之感可想而知是油然而生,我急忙上前指指纸上的名字,再指指自己,意思我就是你接的人。

女郎微笑着收起纸,摆了一下手,让我跟她走。

  意大利女郎是罗马机场工作人员,带我一道道顺利办妥出境手续,最后把我带到机场门口。

那里停着一辆长长的黑色轿车,车旁站着一个深色西装革履白手套的司机。

女郎把我交待给了司机,司机就帮我打开车门。

女郎含笑礼貌地与我道别,手里还拿着那张卷着的白纸。

司机载着我朝罗马城里驶去,沿路满眼的古建筑和形态各异的松树,最后司机把我载到热闹地段的一家旅店。

小小的门,里面的门厅和走廊也不宽敞,但房间不小,而且富丽精致。

我进入不一会儿就听得门铃响,打开一看,是厨师推着一辆餐车进来,餐车上是各色面包、色拉和红酒,让我享用。

我如坠梦幻中。

我后来知道,这旅店每晚的房费可抵我几个月的工资。

  在来的飞机上,我还以为这次来罗马只是参加一次寻常的会议,但受到这般接待和安排,让我受宠若惊,心情荡漾起来。

  罗马机场恢宏大气,一派繁忙,给人一种冲击力。

然而,真正震撼我的不是气派的机场,而是这次会议。

会场就辟在宽阔大厅的一角。

那天下午,天空清新而明媚,阳光透过一尘不染的宽大玻璃窗照射进来,暖意融融。

在会场我意外见到了常年漂泊在海外的诗人杨炼,我这才恍然大悟,这次会议是他向罗马机场推荐了我,事先不告诉我是为了给我一个惊喜。

这次会议真够让我惊喜的。

罗马机场要成立一家包括出版业务在内的文化公司,邀请我这个中国上海的出版人前来交流,寻找合作机会。

与会者除了机场的有关人员,还有意大利和挪威、西班牙等周边几个国家的作家、诗人和出版商。

主席台上,除了罗马机场总裁等人外,杨炼和我也被安排在列。

我边上还专门配了个翻译,是个帅气的意大利小伙子,没想到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普通话说得比我还标准,似窗外泄进来的阳光。

原来他母亲曾是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他随母亲在北京生活了十年。

总裁在讲话时,他同声告诉我,大意是:

今天是一次跨界的会议,一是机场和文化的跨界,二是意大利和外国的跨界。

我们要尊重、包容和了解不同文化。

机场是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每天有无数的人经过这里,所以也是一个人们交流思想和文化的地方……我们机场办文化公司,就是为了提供一个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和了解的平台……

  我坐在主席台上,心里很紧张,明摆着会让自己发言,但不知说啥妥当。

总裁的那番话无疑点燃了我内心出版人的情结,我暗暗把相关思路在心里反复折叠整理,并理出头绪。

待到我发言时(事实上总裁讲完话后就让我发言),我就把自己出版社的概况和特色,一些重要作家和他们的图书等作了介绍,当然结束时没忘记说:

罗马的艺术举世瞩目,《罗马假日》电影在中国深入人心,今天罗马机场举办这个会议也让我欣喜和感动,我回去后一定把这个创意告诉给上海的机场;愿我们的合作像窗外的飞机一样来来往往。

  我的发言获得了不少掌声,让我忐忑的心平静下来。

杨炼在会上用中文朗诵了一首他的诗歌,虽然没有翻译,但是老外被杨炼生动的表情和抑扬顿挫的朗诵节奏打动了,所以也反响热烈。

整个会议在时间的流淌中感觉愉悦而又颇具意义,大家讲话中出现得最多的词就是文化的交流、包容和合作,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和严肃态度,让人起敬。

  会议结束后,好几个作家和出版商上前来与我交换名片、交谈,一时间我好像成了明星似的。

  令人感动的是,总裁邀我去咖啡厅喝咖啡。

他问我:

“喜欢喝美式咖啡还是意大利咖啡?

”我颇感他的雅意,说:

“在罗马,当然喝意大利咖啡。

”意大利咖啡有着摄人心魄的独特的香味,味觉浓烈,一小杯一小杯下肚,感觉有一种生命丰沛的本质在瞬间被接纳。

我平时一般不喝意大利咖啡,如果说此时我开始迷恋它的话,倒不如说我迷恋的是总裁与我交谈中的话:

“我喜欢做机场,也喜欢做文化,做文化为了更好地做机场……”总裁六十来岁,满头青丝,风度儒雅,好几次说到高兴处就像孩子般笑逐颜开。

他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我在里面看到了创新的思维和力量。

  在我们喝咖啡的不远处,高大宽敞的候机大厅的一处,有个少女背靠着小丘似的行李席地而坐,手里捧着一本书,正聚精会神地阅读,一会儿抬起头来望一眼窗外的蓝天碧空,那里一架架飞机正起飞、降落,阳光安静地铺盖在她身上。

情歌和绘画一般静默,却妙不可言,好像是总裁创新思维的印证和践行。

  我不禁想起罗曼-罗兰在给情人梅森葆的一封信里说:

“天气好极了,好极了!

天那么蓝,那么蓝!

我花了很多思念给你写信,好让你更思念罗马——”罗马这座在人类文明史上功勋赫赫的英雄城市,从此会让我更思念。

是呀,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不缺乏创新的思维总会让人更迷恋,更思念,因为海涅说过:

“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花朵。

秦岭的路

□吕敏讷

秦岭的路

亿万年的地壳运动,沧海桑田,横亘于中国中部的秦岭,如巨龙出海,昂起头颅,挺起脊梁,逆淮河向西,拖着长长的尾翼,以父亲的姿势,在中国的大地上站出了1600余公里的轨迹,成就了中华龙脉之气象。

他的北侧,汩汩奔流的72峪尽收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注定了中华母亲河之阔厚雄浑;他的南麓,舒缓的溪流携着山谷的温婉,汇入汉江,投入长江的怀抱,滋润孕育着南国的万种柔情。

他挺身而出,成为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他北仰南俯,成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

他造就了“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也护佑了“天府之国”的沃野千里。

然而,“秦岭,天下之大阻也”!

林密险峻的悬崖绝壁间,深山峡谷的沿河陡壁上,自然界并没有给人留下可以行走的迹象和可能。

可是,早在两千多年前,铁凿铁锤的叮当就开始在没有人迹的山岩间回荡,逢河架桥,遇山凿孔,插木为梁,铺木架板,一项早于万里长城的巨大土木工程,在一条条穿越云雾、森林、绝壁、深渊的栈道上延伸,穿行于高山河谷的古栈道,踏出了秦岭南北沟通川陕屏障的路,人类道路史上,它是蜀道,是路难行的代名词,但它是古代国道,是古代的高速公路。

如今,绝壁之上,江水早已湮没了奇险的高度,虽已只剩下规则整齐的方孔,不腐烂的石头却会长久地将记忆刻入山河的年轮,用以记录和佐证曾经的沧海桑田,映照着今日脚下的路,如此宽阔平坦。

滔滔嘉陵江,是自然界系在秦岭脚下的一条绿色丝带,它让连绵起伏的秦岭巨人一般伸出无数的手臂,将他的一个个孩子揽入温暖的怀抱,孕育在千里沃野般的摇篮里。

古陈仓道上的金徽大地,一身华贵,被秦岭宠爱在怀里。

披着银杏的金发,身着彩色的锦衣,慢酌豪饮,吟诗唱词。

悠悠古道通向哪里?

去看看先前的路难行!

青泥岭,1746米的主峰铁山,高耸于群山之巅。

悬崖万仞,云雨泥淖的青泥古道,却是入蜀的必经要道。

大唐的马帮驼队挤满悠长弯曲的青泥古道,脚夫的身影络绎不绝,人背马驮的浩浩长队承载着茶叶、丝绸、布匹纸张顺嘉陵江而上,再载着盐铁下江南。

古道一片繁忙景象,沿途古朴的乡村集镇,歇脚的驿站灯火通明,交易的店铺人头攒动,酒旗飘扬,骡马嘶鸣,马蹄嗒嗒响彻山谷。

唐代,青泥岭前的青泥驿就是108个驿站其中之一。

公元757年,也是这条官路为一位皇帝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