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139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docx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docx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初三年级

2.课时:

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易错字、注释实词,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网上搜集关于孟子及其著作《孟子》的相关资料;

(3)、网上搜集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及其名人故事。

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亚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

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

1、知识目标:

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2、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3、德育目标: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章是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章。

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

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重难点放在:

1、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2、教学难点:

(1)、了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四、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文章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本教案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

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

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议论文的学习一般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整体感知;

2、抓住关键实词理解文意。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导入新课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课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自学导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录音视频。

注意朗读节奏,教师巡回指导。

2、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指导共同存在的朗读节奏问题及学生易错字。

傅说(不是悦)  ;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两个shì的区别);劳其筋骨(筋下面不是助);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增);人恒过 、 衡于虑(两个héng的区别)

3、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合作精讲

(一)

学生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也可以让学生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1、重点掌握注释中的实词。

(1)、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2)、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

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

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

由于) 

  (3)、古今异义 

①所以 古义:

用来;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②入 古义:

在国内;今义:

进入。

   ③出 古义:

在国外;今义:

出去。

④举于士(今义:

士兵 古义:

狱官)

  (4)、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③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合作精讲

(二)

1、赏析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

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

教师小结: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研读第二段

学生朗读第二段,(可自主朗读)探究问题: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学生回答后归纳: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后归纳:

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

文中在例举古代圣贤事例(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合作精讲(三)

(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

(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

(用于心、衡于虑)

(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

(色、声)

教师归纳:

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

(生畅所欲言:

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

(生畅所欲言:

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

(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

(生齐答:

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

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3、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

 三、知识梳理:

1、文章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你能沿着作者的思路在列举几例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多次被炸伤发明炸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四国外语……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练却没有成才,原因是什么?

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师生评议,归纳:

经历艰苦磨难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经历了磨难又没成才,说明他主观努力不够。

3、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

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

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

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交流,总结: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

我们该忧患:

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阅读浏览题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篇500字左右的感悟,题目自拟。

附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结论(中心论点)

摆事实:

六位圣贤(排比)-→逆境出人才(客观条件) ↘   

                                            生于忧患

讲道理:

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面论证(主观因素)↗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 -→ 死于安乐学生活动

课后反思:

【浙江省绍兴市】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必先苦其心志     ▲  

(3)曾益其所不能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  

1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  

【答案】

15.(4分)

(1) 任用,选拔(或“被任用”、被选拔) 

(2) 使……痛苦 

(3) 通“增”,增加 

(4) 脸色(表情、神情、神色) 

16.(4分)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17.(4分)

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孟子》两章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