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033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房室传导阻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房室传导阻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房室传导阻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房室传导阻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房室传导阻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房室传导阻滞.docx

《房室传导阻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室传导阻滞.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房室传导阻滞.docx

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firstdegreeatrioventricularblockⅠ°AVB)是指房室传导时间延长,超过正常范围,但每个心房激动仍能传入心室,亦称房室传导延迟。

在心电图上,P-R间期达到或超过0.21s(14岁以下儿童达到或超过0.18s),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

疾病病因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正常人,有的P-R间期可超过0.24s,中青年人发病率为0.65%~1.1%,在50岁以上的正常人中可达1.3%左右。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是其产生的原因,一些运动员中发生率可达8.7%。

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钾盐、β受体阻滞药和钙拮抗药,中枢和周围交感神经阻滞药如甲基多巴、可乐定等均可致P-R间期延长。

许多学者常把这类因素引起的P-R间期延长称为房室传导延迟,而不称为房室传导阻滞。

预后良好。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风湿性心肌炎、急性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发生率为4%~15%,尤其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也见于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等。

大多为暂时性的,可迅速消失或经过一段时间后消失。

在老年人原发性传导系统纤维化是较常见的原因,呈长期渐进性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亦可称为房室传导延迟,它是由于心房、房室结、希氏束或希-浦系统内的传导延迟,也是由于多于一处传导延迟的组合。

但是在大多数病例约90%发生在房室结内,少数发生于心房内,个别发生于希-浦系统,希-浦系统内的传导延迟常不引起异常延长的P-R间期,然而亦有例外。

发生于希氏束内罕见。

这是由于房室结的迷路样结构有利于递减性传导的形成,而希氏束的传导纤维呈纵行排列,不利于递减传导的发生。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于房室交接区的相对不应期延长,导致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一次心房激动均能传入心室。

症状体征 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诱发的房室传导阻滞多为一度或二度Ⅰ型,很少发生二度Ⅱ型,并不产生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所以一度、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害形成的。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完全在希-浦系统内。

希氏束电图证实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中段或下段者占35%,在希氏束下者占65%。

陈新等(1997)指出未见到阻滞部位在房室结或心房的报告。

在体表心电图上,约29%的患者QRS波是窄的(≤0.10s),约71%的患者QRS波是宽的(≥0.12s)。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程度可轻可重。

可由P波偶尔不能下传心室(如3∶2、4∶3、5∶4阻滞等)至大多数P波被阻滞(3∶1、4∶1、5∶1阻滞)。

阻滞程度较重的患者(3∶1、4∶1或更重)可见到源自阻滞部位以下的逸搏或逸搏心律。

3∶1、4∶1传导以上者已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

诊断检查诊断:

心电图表现  1.每个窦性P波均能下传至心室并产生QRS-T波群。

  2.P-R间期>0.20s(成人),P-R间期≥0.18s(14岁以下小儿)。

  其他辅助检查:

心电图特点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典型心电图特点  

(1)每一个窦性P波均能下传心室并产生QRS-T波群。

  

(2)P-R间期>0.20s(成人);小儿(14岁以下)P-R间期≥0.18s。

  (3)P-R间期大于正常最高值(视心率而定)。

  (4)心率无显著改变时,P-R间期较先前增加0.04s以上,即使P-R间期在正常范围仍可诊断。

  2.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在心电图上的表现  

(1)发生于心房内引起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

  ①P波增宽,有切迹,P-R间期延长,但P-R段大多不延长。

而房室结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P-R段延长,可伴或不伴有P波增宽。

P-R间期延长的程度显著者(>0.40s)大多为房室结内一度阻滞,其次是由于心房内阻滞。

  ②只有P-R间期延长,而无P波增宽或切迹。

严重的心房内传导延迟常使体表心电图上的P波振幅显著减小,此类型很难和房室结的一度阻滞鉴别,只有用希氏束电图检查,如P-A间期延长,才可确诊。

  ③发生于房室结内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

通常P-R间期>0.40s者。

大多为房室结内一度传导阻滞所致。

在希氏束电图上表现是A-H间期延长,曾有A-H间期延长达900ms的一度房室结内延迟的报道。

  (3)发生于希-浦系统引起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有两种表现:

  ①P-R间期延长伴有束支阻滞或分支阻滞:

很可能是不对称性的不完全性左加右束支阻滞(即一侧束支完全阻滞,对侧束支一度阻滞)。

房室结的一度阻滞多不伴有束支阻滞。

所以房室结一度阻滞伴一侧束支完全阻滞时。

不能除外双水平阻滞。

  ②仅有P-R间期延长而不伴有束支或分支阻滞:

此由对称性左加右束支一度阻滞所致。

在体表心电图上无法与房室结的一度阻滞鉴别。

根据希氏束电图观察,P-R间期>0.28s者,系房室结阻滞所产生。

如在复查中发现束支图形时隐时现时,应确定为双侧束支阻滞所致。

希氏束电图中房室结一度阻滞表现为A-H间期延长,而双侧束支阻滞为H-V间期延长。

所以,用希氏束电图来确定阻滞部位最可靠。

  3.对典型心电图的详细描述  

(1)P-R间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在正常心脏,当心率明显增快时,P-R间期可随之缩短;但在有心脏病时,心率增快反可使P-R间期延长。

无论心率是多少,只要成人P-R间期>0.20s、儿童>0.18s,或超过相应心率时P-R间期的正常上限值,即应诊断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描记的心电图上如果心率无明显改变,而P-R间期增加了0.04s以上,应考虑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即使延长的P-R间期仍在正常上限值以内。

这是因为P-R间期通常不会改变,除非心率十分快速。

此外,当心率增快时,P-R间期不缩短,反而比原来延长了0.04s以上,也应考虑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3)通常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P-R间期大多为0.21~0.35s,但有时可以更长,偶可达到1.0s。

有时由于P-R间期显著延长,QRS波发生得较晚。

因此,下一个P波可能重叠在其前的T波内,容易误诊为房室交接区心律。

此时必须仔细观察。

  (4)由于心房、房室结或希氏束内传导延迟所致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经常伴以正常的QRS波群,而伴以宽的QRS波(双侧束支水平的阻滞),则以希氏束下阻滞的可能性大,呈一侧束支阻滞的图形。

但若双侧束支内的传导延迟程度相等,其QRS波群也可以是正常的(狭窄的≤0.10s)。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以宽的QRS波时,心电图图形对判断发生房室传导延迟的部位有一定帮助。

当呈现右束支阻滞图形和正常额面心电轴时,提示伴以房室结内传导延迟;而当右束支阻滞图形和额面心电轴左偏时,传导延迟的部位可在房室结内或在希-浦系统内;当呈现左束支阻滞图形伴额面心电轴右偏时,提示有50%以上的患者其房室传导延迟的部位在希-浦系统内。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双分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和左前分支阻滞)不应认为是三分支阻滞,尤其当P-R间期很长时,因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发生在房室结内。

当左束支阻滞与P-R间期延长并存时,希氏束内病变的可能性很大。

  (5)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表现为正常心电图。

即P-R间期正常(≤0.20s)。

QRS波为室上性(时限<0.10s)。

这可见于下列情况:

在希氏束内阻滞(希氏束分叉前的病变)时,QRS波的时限不延长。

即使希氏束内传导时间加倍延长,而房室传导系统近端(心房和房室结内)的传导时间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可不超过0.20s。

只有当希氏束内传导显著延迟(>50ms)并伴有正常上限值的P-A间期值(45ms)和A-H间期值(130ms)时,才可出现P-R间期延长。

此外,当心房内有轻度延迟(P-A间期>45ms),而A-H间期在正常下限(45ms)和H-V间期也在正常下限值(35ms)时,P-R间期可表现正常。

希氏束电图H-V间期延长诊为一度希氏束下阻滞者中,有少数患者P-R间期可在正常范围,所以不能只依据P-R间期正常、QRS正常而完全排除房室传导阻滞。

  4.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分型

(1)一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亦称文氏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或P-R间期递增型。

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但未继以漏搏,其阻滞水平在房室结。

文氏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下列3型。

  ①完全隐匿型文氏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在常规心电图上仅表现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只有在给予人工期前刺激引起较长的代偿期后方能出现P-R间期的文氏现象。

  ②不完全隐匿型文氏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多在期前收缩的代偿期以后出现P-R间期缩短和逐搏延长的文氏现象。

这是由于在期前收缩的代偿期后A-V区脱离了不应期而传导功能暂时改善引起的。

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由于没有代偿期常引起期前收缩后P-R间期更延长而形成逆文氏现象。

  ③完全显示型文氏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主要是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二度窦房阻滞。

窦房阻滞无论系Ⅰ型还是Ⅱ型均可引起P-P间期有规律地长短交替。

长的P-P间期使A-V区的传导功能得以恢复,P-R间期缩短;以后由于P-P间期变短,下传的P波逐搏落在A-V区相对不应期的更早阶段而使P-R间期逐搏延长;窦房阻滞出现长的P-P间期时,P-R间期的文氏周期也终止。

此型在联律性期前收缩时也有机会得以完全显示。

  

(2)一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亦称P-R间期固定型房室传导阻滞。

即通常所说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

  (3)一度Ⅲ型房室传导阻滞:

亦称P-R间期不定型房室传导阻滞。

延长的P-R间期长短不一。

P-R间期亦可随心率快慢而改变,在长的R-R间距之后,P-R间期较短,在短的R-R间距之后,P-R间期较长。

其原因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的波动有关。

鉴别诊断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特殊现象的鉴别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窦性心动过速或房性心动过速时,由于P波的发生可以在舒张中期、舒张早期、收缩晚期和收缩中期,甚至收缩中期的早期等,导致P-R间期的不等,出现P-R间期大于P-P间期或等于P-P间期,或稍小于P-P间期时,容易误诊为其他心律失常。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窦性或房性心动过速时,若P-R间期大于P-P间期,则窦性P波需跨越后一个P波下传心室,称跨越传导。

此P波称“跨越性P波”,易误诊为2∶1房室传导。

  

(2)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窦性或房性心动过速时,若P-R间期等于P-P间期,此时由于P波重叠在QRS波中,只见一系列没有P波(或P′波)的室上性QRS-T波群,此时易误诊为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

如果刺激迷走神经,如压迫颈动脉窦使心率减慢,或注射阿托品使心率加快,均可使P波(P′波)从QRS波群中分开而确定诊断。

  (3)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窦性或房性心动过速时,若P-R间期略小于P-P间期,此时由于P波出现在收缩中期的早期,即P波位于J点至T波顶峰这段时间内的偏前部分,易误诊为超常传导和假超常传导(空隙现象)。

区别点在于超常传导或假超常传导是由于在窦性心动过速的基础上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其出现于收缩中期,而且能意外地下传。

而窦性心动过速(或房性心动过速)伴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只有一种P波(P′波),并且P-R间期(或P′-R间期)明显延长。

  2.与干扰性P-R间期的鉴别插入性期前收缩后可产生P-R间期延长,此因期前收缩的逆行性房室交接区内的隐匿性传导,使期前收缩后的第1个窦性心动的P-R间期或连续几个心动的P-R间期延长;房性心动过速由于心房激动P′波下传到房室交接区时,恰遇该区处在生理性相对不应期,P′波常在前一个心动T波的后支上而引起P-R间期延长。

上述两种情况即所谓房室干扰引起的P-R间期延长。

  3.与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所引起的P-R间期延长的鉴别有时在窦性心律时出现的“一过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实际上是房室结双径路的表现。

此时P-R(A-H)间期的延长是由于房室结内快径路的阻滞、慢径路的传导所致。

有时窦性心律这次是通过房室结内快径路传导。

下一次是通过房室结内慢径路传导。

在心电图上则表现为短的和长的P-R间期交替出现。

流行病学在健康人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延长至280ms约占1.6%。

Mathewson及同事随访了4000例病人长达27年,其中有148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与P-R间期正常人一样,尤其在睡眠时,主要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率在各种心律失常中占第4位,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和心房颤动。

其发病率比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高2~6倍,比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高6~14倍。

家族心脏传导阻滞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表现为房室结传导障碍,有时可发生希氏束及分支阻滞,其导致高度房室阻滞或完全性房室阻滞引起晕厥和猝死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时控制、消除原因和诱因是预防发生本病的关键。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舒畅、劳逸适度,避外邪。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治疗方案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不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对无症状、亦无低血压或窦性心动过缓者无需特殊处理,主要针对原发病因治疗;对心率较慢又有明显症状者可用阿托品0.3mg,2~3次/d口服;或氨茶碱100~200mg,2~3次/d口服。

青少年出现P-R间期延长,但无明显症状,经抗风湿治疗后P-R间期恢复正常,应考虑为风湿热所致。

对位于希-浦系统内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无症状的患者,必须紧密随访观察,因为它可能突然转变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甚至转变为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如果患者有晕厥发作病史而又排除了其他原因。

尽管心电图上只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但希氏束电图证实是希氏束内或希氏束下的一度阻滞,仍应考虑安置起搏器治疗。

当患者有晕厥史,心电图P-R间期正常,但希氏束电图表现为H-V间期显著延长(>60ms),也应考虑安置起搏器。

预后预防预后: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如果稳定而不发展,通常无临床意义,预后良好,短时即可消失。

阻滞部位在房室结者预后良好。

但少数一度和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部位在希氏束内或希氏束下(双侧束支水平),它们均由于急性或慢性心肌病变所致。

它们的预后不同于房室结内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很可能会进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对它们的正确诊断必须依靠希氏束电图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伴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前壁梗死患者,常发展为结下阻滞,可发展为二度Ⅱ型甚至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是短暂的,但亦可发展为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有报告发生率可达5%~30%。

故必须严密追踪观察。

阻滞常于心肌梗死发病3天后出现,如不发展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大多在7天左右自行消失,少见永久存在者。

  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时控制、消除原因和诱因是预防发生本病的关键  2.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舒畅、劳逸适度,避外邪。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疾病概述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seconddegreeatrioventricularblock,Ⅱ°AVB)是激动自心房传至心室过程中有部分传导中断,即有心室脱漏现象,可同时伴有房室传导延迟。

疾病描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seconddegreeatrioventricularblock,Ⅱ°AVB)是激动自心房传至心室过程中有部分传导中断,即有心室脱漏现象,可同时伴有房室传导延迟。

在体表心电图上,一部分P波后不继有QRS波(心搏脱漏)。

1924年莫氏(Mobitz)将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莫氏Ⅰ型和莫氏Ⅱ型,亦称二度Ⅰ型和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前者亦称文氏现象(Wenckebach’sphenomenon)或文氏周期。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亦称莫氏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其特征是一个心房激动突然不能下传,其前并无P-R间期延长。

在发生心搏脱漏之前和之后的所有下传搏动的P-R间期是恒定的,即P波突然受阻不能下传以及无文氏现象存在,这是Ⅱ型不同于Ⅰ型的主要区别点。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症状体征

  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诱发的房室传导阻滞多为一度或二度Ⅰ型,很少发生二度Ⅱ型,并几乎不产生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所以二度Ⅱ型、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害形成的。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几乎完全在希-浦系统内。

希氏束电图证实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中段或下段者占35%,在希氏束下者占65%。

陈新等(1997)指出尚未见到阻滞部位在房室结或心房的报告。

在体表心电图上,约29%的患者QRS波是窄的(≤0.10s),约71%的患者QRS波是宽的(≥0.12s)。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程度可轻可重。

可由P波偶尔不能下传心室(如3∶2、4∶3、5∶4阻滞等)至大多数P波被阻滞(3∶1、4∶1、5∶1阻滞)。

阻滞程度较重的患者(3∶1、4∶1或更重)可见到源自阻滞部位以下的逸搏或逸搏心律。

3∶1、4∶1传导以上者已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概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atrioventricularblock),亦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

这是最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50岁以上较多,年轻患者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暂时性的较多。

男性患者较女性多。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决于心室率减慢的程度及心肌的病变与功能状态。

体力活动时可有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

如心室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心脏同时有明显的缺血或其他病变,或并发于广泛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急性心肌炎者,则症状可较重,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进而发展为晕厥(发生率可达60%)、阿-斯综合征。

  如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往往提示发生阻滞的部位较低。

由于心房与心室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起搏点激动,各保持自身的节律,心电图上表现为:

P波与QRS波毫无关系(PR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如果偶尔出现P波下传心室者,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颤动时,如果出现心室律慢而绝对规则,则为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症状体征1、急性心肌梗死时伴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有其特点: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程度,取决于梗死的部位、传导阻滞发生的速度、心室起搏点的部位与心室率。

下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如是由一度或二度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逐渐发展来的,心室率不是过于缓慢,可不引起临床病情恶化。

相反,多数前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时,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及严重左心衰竭。

不论前壁或下壁梗死,若突然出现QRS波增宽,心室率过于缓慢,低于40次/min以下的三度房室阻滞者,皆易诱发心室停搏或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前壁比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死率要高2倍。

但当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因右心室对左心室的充盈作用减低,而使心排血量进一步下降,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病死率明显增加。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多为暂时性的,仅少数患者于梗死后永不恢复。

心电图中心室率慢、QRS波增宽明显者特别容易发生晕厥或心力衰竭。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第1心音轻重不等,有时特别响,如开炮音,这是由于心房和心室收缩时间的相互关系经常有变动所致。

2、临床分类  

(1)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多数与先天性心脏病并存,与房室结、希氏束及其束支发育不全或存在缺陷有关。

当合并复杂的心脏畸形、逸搏心律的QRS波宽大畸形及Q-T间期延长者,提示预后不良。

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大部分无症状。

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日后可出现晕厥而需安置起搏器,少数可发生猝死。

逸搏点对阿托品的反应和房室交接性逸搏恢复时间有助于估计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及预后。

  

(2)急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由急性心肌梗死、药物、心脏外科手术、心导管检查和导管消融等损伤所致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是暂时性的。

约有10%的病例阻滞可在希氏束,逸搏点常位于束支-浦氏纤维内,频率<4次/min,且不恒定,QRS波常宽大畸形。

这种损伤常是不可逆的,需要安置起搏器。

原有希-浦系统病变者,在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特别是抑制钠快通道的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丙吡胺后,可以出现二度或三度希-浦系统阻滞。

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和室间隔缺损时,容易损伤希氏束,其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高。

原有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在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时,可由于产生右束支阻滞而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在大多数病例心导管所致的束支损伤是暂时的,数小时后即可恢复。

射频或直流电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当导管消融靠近房室结时,同样可产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3)慢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通常见于不同病因所致的广泛心肌瘢痕形成,尤其是动脉硬化、扩张型心肌病和高血压病,特发性心脏纤维支架硬化症(Lev病)和传导系统的纤维性变(Lenegre病)可以导致慢性进行性加重的束支及分支阻滞。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环钙化、退行性变、狭窄、钙化的二叶主动脉瓣亦可引起严重房室传导阻滞,且主要累及希氏束近端。

其他一些疾病,如结节病、风湿性关节炎、血色病、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梅毒、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房室结转移性肿瘤等均可引起慢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这些阻滞趋向于永久性,常需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

疾病原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的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1.8%~8%,阜外医院报告为2.6%。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前壁心肌梗死高2~4倍。

多发生于发病后1~4天,持续时间可以数秒钟至数天不等。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于下壁者,在发生之前或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消除时,多出现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于前壁梗死者,在发生之前或之后,多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右束支阻滞,少数自梗死开始时就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认为不少慢性或持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由原因不明的双侧束支纤维性变所致。

有报告Lev病(即左侧心脏支架硬化症,亦称心脏支架病、室间隔钙质沉着症或特发性束支阻滞纤维化,或束支硬化变性疾病)和Lenegre病(亦称特发性双侧束支纤维化,或称室内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占引起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因的42%,居首位。

其他如扩张型心肌病,15%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病毒性心肌炎三度阻滞并不少见,通常为暂时性的,但偶尔也可成为急性心肌炎患者的初发表现和猝死原因。

急性风湿热以一度多见,其次为二度,三度少见。

此外,如先天畸形、心脏外科手术、外伤、各种感染性心肌炎、心肌病等也可导致永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尚有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所致,但多数为暂时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发病机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是房室交接区的病理性绝对不应期极度延长,占据了全部心动周期。

所有的心房激动均落在了房室交接区的绝对不应期内,使心房激动全部受阻在交接区而不能下传至心室。

心室则由房室交接区或心室起搏点所控制,形成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或室性逸搏心律,或是房室传导系统因手术损伤或先天畸形而发生解剖上房室传导的中断,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诊断检查诊断:

1、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

  2、心电图诊断标准  

(1)在完全性房室脱节中寻找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2)根据P(P′、F、f)波的频率、出现时相与QRS形态、时间、频率进行比较,P与QRS无关系,心室率<60次/min,初步鉴别完全性房室脱节是阻滞性的,还有干扰性的,或阻滞与干扰并存,是以干扰为主,还是以阻滞为主。

大多数P波位于T波之后至下一个P波之后的一定时间仍不能下传者,可确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实验室检查: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

(1)典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

  ①心房(P)与心室(QRS)各自激动,互不相干,呈完全性房室分离。

P-R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②心房节律可以为窦性心律、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