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0823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2015年10月高二月考检测题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Ⅰ卷

一、基础运用(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挣揣(chuài)淈其泥(gǔ)扃牖而居(jiŏngyǒu)讫今栖栖惶惶

B.顷刻(qīng)白泠泠(línɡ)呱呱而泣(ɡū)绯红陨身不恤

C.缧绁(léixiè)挨时间(ái)更相为命(gēng)寥落前仆后继

D.殉情(xún)衣赭衣(yī) 长歌当哭(dàng)间谍桀骜不驯

2.下列近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任何塑像都不会比______的朱丽叶那一座更为卓越。

(2)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________。

(3)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________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4)我目睹中国女子办事,是始于去年的,是少数,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

回的气概。

A.忠诚悲愤 何至于即使但

B.忠贞悲哀何至于虽然但

C.忠贞悲愤竟至于即使但

D.忠诚悲哀竟至于虽然但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B.白马将军杜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经过历史学家考证,扑朔迷离一千多年的唐代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颜真卿的墓葬竟然藏之名山,埋葬于江南小城句容境内的龙山。

D.每年6亿多美元的联合国会费,对经济总量占全球财富28%的美国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但美国偏偏不肯支付,连续多年大数量地拖欠,去年最多时候竟达18亿美元之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B.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提高生产闹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C.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D.“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一)课内文言阅读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予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   迨:

等到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周:

周围

 C.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

旧时指女子出嫁

 D.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

你的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B.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思垂空文以自见

 C.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7.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

其制稍异于前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圣人不凝滞于物

C.妪,先大母婢也     D.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志” 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慨的一种文体。

 

B.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人亡物在的感慨和对母亲、祖母、妻子的怀念。

C.第二段中,作者用平时、朴素、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自然流露出作者的悲喜之情。

D.归有光的散文以朴素清淡之笔写身边琐事,感情抒发亲切自然,所以用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话说,其文“不事雕琢而自然有风味”.

(二)课外文言文语段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

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

威上表陈让,诏曰: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

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威乃止。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

既而叹曰:

“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

后之君子,谁能弛乎?

”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

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

威见宫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

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

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劫威。

上曰:

“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因谓朝臣曰:

“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

”其见重如此。

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

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

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

威惶惧,免冠顿首。

上曰:

“谢已晚矣。

”于是免威官爵。

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苏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之君子,谁能弛乎放松,减轻

B.上为之改容容貌

C.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遇到

D.上令朝臣厘改旧法改正、订正

10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

B.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

C.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

D.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苏威被高祖器重的原因一组是()

(1)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

(2)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3)有兼人之才(4)朝夕孜孜,志存远大

(5)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

(6)上以《宋书。

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

A.

(1)

(2)(4)B.

(1)(3)(4)C.(3)(4)(6)D.(3)(5)(6)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也一向重视苏威的名望,认为他凭着出众的才华,可以兼任多职,苏威上书陈情辞让。

B.苏威力主采取较轻的赋税和劳役制度,他把改变以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的重税之法作为自己的使命,见到皇宫中用白银作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

C.皇上看重苏威,认为如果没有他,就不知谁来实行自己的主张,杨素才辩天下无双,至于说到古今得失,帮助宣扬教化,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D.皇上令人查实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结为朋党,结果苏威出来道谢,苏威因此让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获罪。

第Ⅱ卷

三古诗文考查(36分)

13翻译下列语句(18分):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分)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4分)

3、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3分)

4、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4分)

5、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

(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1)捻(niǎn):

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4分)

15默写填空(10分)

1、《陈情表》中的“母孙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2、、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亭送别》:

范仲淹《苏幕遮》词中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之语,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将这一意境化而为:

“____,____,____,____。

4、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厥有《国语》。

(司马迁《报任安书》)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一面墙的记忆

青霉素

日本人开进邾镇的那天,是个冬天里少有的好天气,太阳光温暖地洒在邾镇的大街上,也洒在大街两旁看景致的邾镇人身上。

邾镇人棉袄里的虱子似乎也温顺起来,这让人的脸上越发安静。

一个日本兵掏出一把花花绿绿的东西抛过来,散落在邾镇人的脚边,有人说是东洋糖,就有许多人争抢。

拾粪的朱三也抢了两个,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嚼出一嘴甜甜的羊奶子味。

他和周围的人嘎嘎地笑,羊奶子味在笑声里飘散。

朱三又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着嚼着不动了,他看到空旷的邾镇大街另一头,一个人正走过来。

是邬先生。

邬先生是邾镇的私塾先生,和女儿一起住在镇西的学馆里。

此时的邬先生正一手端着书一手拄着竹杖,迎着日本兵的队伍一步一步不紧不慢地走着,阳光下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邾镇人安静起来,他们看到邬先生并不避让越来越近的日本兵,邬先生的目光越过日本兵的钢盔,注视着邾镇的上空。

队伍前面的日本兵忽地亮出枪上的刺刀,一步步向邬先生逼近,邬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一步一步走在邾镇的大街上。

爷爷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说到这里时一口痰憋得他喘不过气来,慌忙给他吸上氧气,慢慢地爷爷平静下来睡着了。

本来这几天爷爷的病情稳定,是昨晚的电视新闻让爷爷烦躁不安的。

新闻说邾镇市为了长远地发展,将把镇西的老城区全部拆除改建成商业区。

爷爷一夜没睡,靠在床上吃力地写字,他说要给市长写一封请求信。

爷爷的睡姿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戎马一生的躯体显得瘦骨嶙峋,刻着战争印记的脸上还悬着一滴眼泪。

一个惊醒,爷爷坐了起来,记忆里的阵痛让他不能入睡,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

一排刺刀插进邬先生的前胸,邬先生倒下去,血染红了他手中的书和竹杖,还有邾镇的大街。

邾镇经历一阵骚乱后也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唯一不同的是,除了多了一群日本兵就是大街上多了一个疯子。

乱蓬蓬的头发遮住疯子大半个脸,一双脏手捧着一个破碗,见谁都笑。

她是邬先生的女儿,邾镇人都知道以前是一个聪慧的女子。

她在大街两旁的店铺门口讨饭也到有日本兵把守的地方去讨饭,她甚至不理会日本兵的狼狗的追咬。

邾镇越来越不安静了,随着日本兵经常遭到的袭击,日本兵就和他们的狼狗一样见谁咬谁。

那一天,邾镇的大街上布满了日本兵的岗哨,一队日本兵推搡着遍体鳞伤的女疯子,不,是邬先生的女儿走来。

她的上衣已是一缕缕带血的布条,一根铁丝穿透她的胸前,又紧紧捆住她的双臂。

翻译官高声宣布她的罪行:

这就是游击队探子的下场,她送给游击队的情报让皇军蒙受重大损失。

邬先生的女儿边走边痛斥翻译官,并对街两旁的人喊着,邾镇的乡亲们,别再容忍日本人了,我们要把鬼子赶出中国赶出我们的家啊!

恼怒的日本兵当众割下她的舌头,她忽地挣脱出来跑向街边,嘴对着一面墙用嘴里的血写出两个字:

中国。

然而,“国”字的一点没写完又被日本兵拉住,她又挣脱出来,一头向墙上撞去。

国字的一点补上了,她也倒在那面墙下。

爷爷眼睛看着窗外,嘴唇抖动着,泪流满面。

那面墙让邾镇的许多人站直了腰,那天晚上邾镇拾粪的朱三、剃头李及裁缝张等人都消失了,一直到多年后的那个秋天他们才出现在邾镇的大街上。

那个秋天日本兵退却了,游击队进镇的那天下着雨。

绵绵的秋雨湿透了邾镇的大街和大街上行进的队伍及街旁站立的邾镇人。

队伍走到那面墙前停下来,对着墙和墙上隐隐约约的字痕齐刷刷地敬礼。

邾镇人在队伍里看到了朱三、剃头李、裁缝张。

邾镇人还透过雨雾看到邬先生正从大街西头走过来,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爷爷的病情一天天加重。

爷爷清醒时就念叨,不知市长有没有看到我的信,昏睡中的梦呓是重复的一句话:

留下那面墙啊。

爷爷又一次昏睡过去,电视里正播放着市长领着一群人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画面。

(选自《山东文学》2012年第8期,有删改)

16.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4分)

 

17.小说是如何安排行文线索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分)

 

18.请对小说最后一段进行赏析。

(4分)

 

19.小说表达了作者多方面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本文加以探究。

(6分)

 

五作文

20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成功,有人狂热,有人冷静;面对挫折,有人沮丧,有人振奋。

面对善良,有人膜拜,有人蔑视;面对罪恶,有人愤怒,有人漠然……面对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往往展现出不同的姿态。

请以“姿态”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

立意自定,文体为议论文,且文体特征明显。

2015年10月高二模块考试测试题参考答案

1.C(A.扃牖jiōngyǒu迄今恓恓惶惶B.顷刻qǐng殒身不恤D.殉情xùn,衣赭衣yì)

2.B.

3.D.(A.气息奄奄:

指人生命垂危,即将断气。

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日薄西山”。

B.破镜重圆,指夫妻之间经离乱或变故后又团圆。

这里对象用错。

c项“藏之名山”指把著作藏在名山中,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这里用错了对象。

D项“九牛一毛”比喻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使用正确。

4.A.(B句“解决”缺少宾语C.句“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中,包含“是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和“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这两种句子结构,句式杂糅,只能保留其中一种结构;D句“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

5.B 6.B 7.A8.C 9.B(容:

神色)10.A11.B

12.D(错在“结果苏威出来道谢”,“谢”应是认错)

课外文言文译文:

苏威字无畏,京兆府万年县人。

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召他。

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

任命他为太子少保,不久又让他兼作纳言、民部尚书。

苏威上书陈情辞让,高谊下诏说“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

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

”苏威才没有推辞。

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任度支尚书,因为国家资财不足,制定了征税的法令,被认为很重。

不久苏威的父亲就感叹说:

“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不是平常时代的法令制度,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

”苏威听到了这些话,常常把这作为自己的责任。

到了此时,苏威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

苏威见到皇宫中用白银作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

皇上为此而改变了神色,对于旧有的雕琢文饰的器物,全都命人清除毁坏。

不久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任的官职全部依旧。

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任五个职务,贪恋于繁多的权位,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就上表极谏弹劾苏威。

皇上说:

“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

”于是就对朝中的大臣说:

“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实行我的主张?

杨素才辩,天下无双,至于说到古今得失,帮助我宣扬教化,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他就是这样被看重。

隋朝接续于战争之后,法令规章杂乱混杂,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法令的标准、样式,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都认为他有才能。

国子博士何妥上奏揭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相互勾结,成为朋党,皇上就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处理这个案件,所揭发的事情都得到了验证。

皇上拿《宋书·谢晦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阅读。

苏威害怕,脱下了官帽叩头认错。

皇上说:

“认错已经晚了。

”于是就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

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

13、15题略

14题【答案】

⑴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⑵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细节描写。

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16、第一段通过描写冬日的暖和,表现出邾镇人面对日军侵入时的安静和麻木,为下文邬先生的出场作出铺垫,烘托了邬先生面对日军时坚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4分)

17、

(1)小说采用双线结构。

一条是爷爷对邾镇抗日英雄往事的回忆,另一条线是重病中的爷爷试图阻止政府拆除那面有着历史烙印、体现民族精神的墙,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2分)

(2)这样写将墙的历史与现实的命运进行对照,使小说行文跌宕起伏,极易吸引读者,同时拓展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2分)

18、小说结尾运用简练的文字,将爷爷的昏睡与市长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电视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文字看似平淡却蕴含情感的波澜,意味深远,既表达了作者对那面墙命运的担忧,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深思考,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2分)

19、 

(1)对邬先生父女的英勇无畏和民族气节的敬佩和赞扬;

(2)对朱三等邬镇人开始的恭顺、麻木的否定和对他们后来觉醒、反抗的赞扬;(3)对重病在床的爷爷不忘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行为的肯定;(4)对当前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民族精神传承现象的担忧;(5)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声讨。

(每条2分,答出3条即可得满分)

20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