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精品教案全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0730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精品教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精品教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精品教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精品教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精品教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精品教案全套.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精品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精品教案全套.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精品教案全套.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精品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精品教案全套

第一节 天体和天体系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宇宙的物质单位——天体,了解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的基本特征,明白星座的概念,能根据星座辨认九月星空,理解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

2.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恒星之间的距离和运动、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从而感受天文尺度的时空概念,增强现代宇宙意识。

教学重点

1.恒星、星云和星座。

2.天体系统。

教学难点

1.恒星间的距离和恒星的运动。

2.恒星、星云的区别和联系。

3.天球。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媒体

地球的卫星照片,天球仪,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北斗七星图形的变化”投影片,天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初中学习地理,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而只将地球作为茫茫宇宙中一个普通的行星。

【板书】 第一章 地球在宇宙中

【设问】 宇宙中都有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 宇宙之含义包括两方面:

空间和时间。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微观来看,无非是各种基本物理粒子、物理场和化学原子、分子,从宏观来看,像地球、月球、太阳、星星等,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天体,不同的天体可组成不同的天体系统。

【板书】 第一节 天体和天体系统

一、天体

【介绍】 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提问】 进入航天时代以后,出现了许多人造天体,请同学们举一些例子。

【过渡】 我们在初中研究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时,首先要确定它们的位置,当时我们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地球仪)同样,在研究天体时,我们也可用同样的思路来确定天体的位置,请看,这就是天球仪(演示讲解教具)。

学生阅读:

课本中楷体字“天球”一段。

【过渡】 “天上星,数不清”,天上有许多星星,它们模样都差不多,那么如何区分它们呢?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想到了将较亮的恒星连成一定图形的方法,在中国是以地上的国家都城等来构成这些图形,每一颗亮星都给出一个有意义的名字;而在古希腊,人们用神话来命名这些图形,这就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星座。

【板书】 二、天球与星座

请看幻灯片:

四季星空。

那么到底天上有多少颗星呢?

人类在世界各地用肉眼可看到的星大约有6000多颗。

【讨论】 四季星空为何不同?

不同纬度看到的星空是否相同?

【讲解】 星座就将天球分成了许多区域,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正式规定了88个星座,这样,天球上的每一个天体都属于某一星座。

大熊星座的主要亮星连结起来,就像一个勺子,在我国称其为北斗星。

而小熊星座最亮的一颗星就是北极星。

通过北斗星可找到北极星。

【板图】 大熊星座与小熊星座。

北极星位于北天极附近,可用来确定正北的方向。

另一个找北极星的方法是通过仙后座。

【板图】 仙后星座与小熊星座。

小熊、大熊和仙后星座都位于北天极附近,是北半球中高纬终年可见的星座。

另外北半球中纬度九月初的21时左右,在天顶附近有牛郎星所在的天鹰座和织女星所在的天琴座,它们分别位于银河两侧。

而引颈饮银河水的天鹅座,其尾部的天津四恰与牛郎星、织女星形成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是天空中最灿烂的星座。

【板图】 天鹅星座、织女星座与天鹰星座。

【总结全课】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星座数目及九月星空图。

【设问导入】 宇宙中有各种各样的天体,那么最基本的天体是什么呢?

是恒星和星云。

【板书】 三、恒星和星云

【设问】 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哪颗?

【引申】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而且太阳也是一颗典型的主序星。

由此你能说说恒星的特点吗?

学生讨论。

【总结】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恒星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的天体,其物质状态是气态的。

【板书】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

【启发】 恒星体积同地球比,要大得多。

但我们观测它们时,有的却只能看到一个亮点,即使用世界上最高倍的望远镜来看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呢?

是的,恒星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以至于我们在量算其距离时,不得不借助于一个极大的距离单位——光年。

哪位同学知道光年是指什么呢?

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距离。

光是已知传播速度最快的,其速度为多少呢?

好,那就请你粗略地计算一下一光年相当于多少千米。

(94605亿千米)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那么,距太阳最近的恒星又是哪一颗呢?

(半人马座的南门二丙星,即比邻星)它距我们有多远呢?

(距地球4.2光年)

【启发】 恒星之所以称为恒星,是因为其相对位置似乎是不变的,它们静静地挂在夜空中,一动不动,可它们是否真的静止不动呢?

当然不是,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质,恒星也不例外。

只是,恒星相对于我们作的纵深方向上的移动是不可能由肉眼观测出来的,而且即使是横向的移动,由于恒星距离我们过于遥远,我们通常也不能在短时期内看到它们的位置移动。

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和计算发现,恒星在各个方向上都有移动,以北斗七星为例,其十万年前、现在、十万年后的形状都不一样。

【投影】 北斗七星图形的变化图。

【引导】 科学家在观测天空时发现,天空中除了人们最常见的恒星之外,还有一些与恒星明显不同的天体,看上去它们不是一个亮点,而是弥散的不规则的一团,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星云。

请看科学家们拍摄的一些著名星云图片。

【幻灯】 猎户座大星云、马头暗星云、蟹状星云、环状星云、羽状星云。

【启发】 星云离我们同恒星一样遥远,其外貌却不仅是一亮点而已了,这说明什么呢?

(体积巨大)

【深化】 是的,与恒星相比,星云的体积要大得多,一般来说,一个普通星云的半径大约为10光年,把太阳和比邻星都包进去是没问题的。

星云与恒星之间关系是很紧密的,现在天文学家们一般认为恒星是星云收缩后形成的,而恒星演化到最后会将一部分或全部物质抛向宇宙空间中,如超新星的爆发,这些物质又是星云物质的来源之一。

像刚才我们看到的环状星云,就是超新星爆发而形成的。

这样看来,与恒星相比,星云在质量和密度方面有何不同呢?

(质量大、密度小)

【引导】 星云与恒星相比,还有哪些不同呢?

星云是不发光的,当其中有正在形成的恒星或背景上有亮的恒星时,可以受激发光。

从其发光的光谱分析来看,其主要成分是氢。

【过渡】 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天体,它们本身有许多类型。

除此之外,宇宙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天体,有些人们对其了解得还很少,如类星体、黑洞等。

宇宙中的天体之间距离都很遥远,是不是它们之间就没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还是从最近来说吧。

我们生活的地球与哪些天体有联系呢?

它们是如何联系的呢?

【总结】 请同学们填一下表。

 

外貌

组成

发光

质量

体积

密度

主要成分

恒星

球状

气体

自己发光

较大

氢、氦等

星云

云雾状

气体和尘埃

自己不发光

较小

 

【过渡】 星云、恒星、行星等天体在宇宙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往往彼此相关,形成一些系统。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

【引导】 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

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

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

(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概括】 天体是在不断的运动着的。

运动着的天体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

【板书】 四、天体系统

【启发】 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

(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挂图讲解】 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401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数十颗卫星及其它天体,整个太阳系的直径至少100亿千米以上;而银河系则拥有2000多亿颗太阳恒星及恒星系统,包括了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所有恒星,其主体部分的直径达7万光年,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3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 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呢?

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

还远远不是。

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幻灯】 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目前能够探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为200亿光年。

从时间的角度说,我们所观测到的最远天体的信息(电磁波)是它们在200亿年前发出的!

这就是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

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练习】 请同学们将下面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按照它们的相互包含的关系画给出示意图: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总结全书】 

宇宙中有什么?

如何确定天体的位置?

最基本的天体是什么?

它们有何不同?

天体之间的关系怎样?

天体系统的层次?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在宇宙中

第一节 天体和天体系统

一、天体

二、天球与星座

三、恒星和星云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教案)

课型;新课

具体内容

教学设计的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宇宙探测,开发,保护的现状,明确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宇宙新探索学习,学会全面分析的方法,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2)通过对宇宙环境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辨别是非的能力

3,感悟目标:

通过神州5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加强爱国,爱科学教育.

说大纲:

该部分是大纲中的理解应用部分,是考点之一,也是研究性学习重要课题.

说教材:

1,本节课的内容从世界宇宙新探索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及开发宇宙资源的意义.是联系1.1―1.2节和1.4节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仪宇宙探索和开发为线索,展示了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过程和各过发展状况.

3,教材中对中国航天发展的内容,有利于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材处理:

教师引导学生对美,苏,中三国的航天事业发展的比较法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宇宙空间资源、宇宙探测的意义

确立依据:

这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当今科技发展热点问题;,对于理解和掌握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发展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展示航天照片,神州5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录像播放来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课件展示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教学法、世界宇宙新探索利用案例展示法、世界宇宙开发新阶段―跨学科分析法、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列表法

宇宙资源―课件展示法、宇宙环境保护―讨论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辨证分析,读―看---议―讲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地理课学习的重要方法;而实例分析法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读―看----议―讲是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讨论,归纳得出清晰的知识线索.

教学手段:

WINDOWS―XP平台、和POWERPOINT2003工具、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用直观教学法化抽象为具体,同时为学生查阅资料,处理信息等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给予了可操作性的指导.

教学环节

(一)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1)人类认识宇宙经过了那些阶段

(2)人类在20世界发现了那些天体宇宙观察有了哪些新发展?

通过对1.1-1.2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宇宙的本质是物质的,它回答了"宇宙是什么样"的问题,那么人类宇宙探索是有了那些发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再现旧知识为导入新课做准备.

(二)新课教学

1、世界宇宙的探索

(1)世界宇宙新探索

(2)世界宇宙探索新时代

(3)世界宇宙开发新阶段

2、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1)中国航天事业起步

(2)中国航天事业在世界的地位

(3)神州5号飞船成功发射的意义及神州5号飞船发射基地和回收地点的自然,人文环境分析.

3、宇宙资源

(1)宇宙资源的类型

(2)宇宙资源的分布

(3)宇宙资源的开发现状

(4)我国对宇宙资源的利用情况

(5)宇宙资源开发的意义.

4、宇宙环境保护

(1)太空垃圾的来源

(2)太空垃圾的危害

(3)太空垃圾的处理方法

5、展示课件

展示课件讲述并提出问题、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设疑,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知识。

观看、思考;学生边看边思考并列举有关事例。

学生阅读分析,学生讨论、学生回忆并思考、学生思考讨论

通过对"世界上科技大国美,苏航天事业发展过程列表对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通过观看课件引导学生对各种航天器的了解,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宇宙环境的特点.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澄清知识盲点―我国航天事业接近并超过发达国家.

要求学生根据前后联系自己得出结论.体现学生主体

设疑,引进热点主要是要学生明白:

宇宙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例题练习

2004年高考大综合地36题

展示习题

学生做

让学生走近高考了解高考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点总结、教师做思想方法的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说知识点

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掌握.

使学生能坚持用科学的观点分析发现各种新问题.

(四)布置作业

用发展的观点谈谈对中国加强航天事业发展的看法.

巩固所学知识:

联系实际为下节课学习做铺垫.

板书设计

世界宇宙新探索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宇宙资源开发

宇宙资源

宇宙环境问题的产生

宇宙环境保护

教后记:

学生根据板书归纳本届知识.结构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有清晰的了解.并为巩固本节知识提供清晰的思路,形成地理知识的记忆方法.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

红巨星、超巨星、中子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

(2)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变过程。

(3)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

(4)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2、情感目标: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Ø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

Ø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宇宙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很缺乏的,教学过程中也很难找到直观的实验和真实的模型支持,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同时学生对未知的宇宙充满了好奇。

这节课开始带领学生进入神秘的宇宙,为学生发展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法点拨

Ø学生在课前应阅读有关宇宙的书籍,如霍金的《果壳中的宇宙》和《时间简史》等,了解一些关于宇宙的信息,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的兴趣,同时为课堂的发言和提问做好准备。

Ø学生通过交流了解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小组讨论,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是和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Ø做好“气球膨胀和黑点运动”实验有助于学生对星系运动的正确理解,如果学生讨论后没有的结论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帮助学生建立假说——大爆炸宇宙论。

教前准备  

Ø一人一机学习环境,(黑马教学软件组织教学)。

Ø《宇宙起源》网络课件一个,课前在网络教室的服务器上调试好。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网络协作式学习、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 教师通过多媒体回顾恒星的形成,展示各种各样的恒星。

在地球上遥望夜空,宇宙是恒星的世界。

恒星诞生于太空中的星际尘埃(星云),恒星是在熊熊燃烧着的星球。

一般来说,恒星的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大,只是由于距离地球太遥远的缘故,星光才显得那么微弱。

恒星发光的能力有强有弱,恒星表面的温度也有高有低。

一般说来,恒星表面的温度越低,它的光越偏红;温度越高,光则越偏蓝。

2、 学生欣赏的过程中,课件出示问题。

(1)      各种恒星诞生后,会发生变化吗?

(以上是恒星不同演变阶段的实物照片。

(2)    图片中哪张是红巨星?

它有什么特点?

(3)      图片中的白矮星在哪里?

为什么看不到?

这说明它的亮度大还是小?

(4)      图片是想象黑洞是个空洞吗?

你能想象看不到它有原因吗?

(5)      图片中哪张是超新星大爆炸?

3、学生讨论讲述新知

1、 恒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它们之间转化的关系。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在对应的图片旁边出示说明。

(1)红巨星:

红色直径比太阳大10~100倍,亮度比类似太阳的恒星大得多。

(2)白矮星:

密度很大,体积和亮度很小,由红巨星转变而来。

(3)黑洞:

质量更加大的恒星爆炸形成的,密度非常巨大,任何物质,甚至光线都无法逃脱它的吸引。

(4)      超新星:

超新星在超红巨星的爆炸中诞生,密度巨大。

(5)      中子星:

超新星爆炸后形成,体积很小,密度极大的星核

二、自然过渡,接着讲授宇宙的起源

(一)教师展示课件,播放新闻。

新华网浙江频道8月13日电依靠手指拨动着轮椅机器前行的霍金,“拨动”了杭州城,“拨动”了长江三角洲,甚至轰动了整个中国——在他到达杭州之前,他的科普名著《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已在当地连续畅销了好几个星期;印有霍金头像的文化衫,风靡了杭城的大街小巷;8月9日,当他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转道杭州时,媒体热情的“长枪短炮”再一次对准了他;昨天,霍金召开记者见面会,来自沪浙两地的数十家媒体蜂拥而至;8月15日他关于“膜的新奇世界”的公众演讲,成为杭州市民眼下最为期盼的盛事……

1、请学生谈谈关于霍金的事迹和他的著作,或者谈谈关于宇宙的话题。

(学生自由谈话,可以说说你知道的东西,也可以说说你想知道的东西;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学生的发言多表扬。

2、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的秘密:

太阳的光和热昼夜交替,月亮的柔和与相位变化,满天星斗的旋转循回,寒暑变化的周而复始,流星的出没,日食、月食的奇迹,彗星的来临,天有无边际?

天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二)、 演示动画、分析难点

1、介绍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的发现。

发现1:

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发现2:

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

发现3:

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星系运动的特点:

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就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即哈勃定律)

2、问:

如果你得到了哈勃的发现,你对宇宙起源作作如何的猜测。

3、教材P3页活动,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宇宙中星系运动模型

4、根据刚才我们建立的星系运动模型,你能想象出宇宙中的星系在怎样运动吗?

5、如果我们把气球比作宇宙的话,那么你能想象现在的宇宙处在怎样的状态之中?

我们的宇宙处在不断的膨胀当中

1、宇宙形成的理论之一——大爆炸宇宙论

演示动画,理解大爆炸宇宙论

主要观点:

Ø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极大的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Ø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2、其它宇宙形成理——稳定理论

3、大胆猜测:

宇宙的将来

史蒂芬·霍金是英国物理学家,他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

  霍金的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宇宙是无边的。

  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霍金预言宇宙有两种结局:

永远膨胀下去,不断地扩大,我们将看到所有星系的星球老化、死亡,剩下我们孤零零的,在一片黑暗当中。

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科学巨人霍金:

探索的精神)

三、归纳总结、拾漏补缺 

四、板书设计略

 

太阳和太阳系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及太阳的能量来源。

教学重点

太阳大气结构,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在宇宙中,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到地球只不过是千千万万颗普通天体中的一个,然而地球又以其具有生命存在而大大不同于一般天体,这其中,地球和太阳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学习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和恒星系统——太阳和太阳系。

【板书】 第二节 太阳和太阳系

一、太阳概况

【启发引导】 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有了太阳,地球上才有了万物生机。

你们知道太阳有多大吗?

它又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太阳同所有的恒星一样,也是由炽热的气体构成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

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也有1.5亿千米远。

光走过这段距离,也需要8分18秒的时间。

跟地球相比,太阳到底有多大?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板书】 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

【出示投影】 地球与太阳的几组对比数据

项目

太阳

地球

倍数

半径(R)

70万千米

6371千米

109

体积(V)

1.41×1018千米3

11000亿千米3

130万

质量(m)

1.989×1027吨

5.976×1021吨

33万

密度(ρ)

1.41克/厘米3

5.5189克/厘米3

1/4

表面重力加速度(g)

27300厘米/秒2

980厘米/秒2

28

 

【指导学生看书】 

【承转过渡】 我们许多同学都听说过太阳黑子,这黑子到底是什么物质?

存在于太阳的什么地方?

除了黑子之外,太阳上还有些什么?

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去了解太阳的结构了。

事实上,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是太少了。

太阳的内部结构,直到目前我们也知之甚少,大多只能根据理论推算,从太阳中心到边缘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太阳大气。

【边介绍边画太阳内部结构板图】 

太阳的中心是核反应区,通过热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能量通过辐射区、对流区向外传递。

我们现在借助探测仪器可以直接观测到的,实际上是太阳的大气层——外部构造,人们发现太阳大气从里向外分为三层。

太阳大气分为哪三层呢?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太阳的外部构造。

学生快速阅读。

【启发提问】 

(1)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是什么层?

为什么叫光球层?

(2)太阳黑子是怎么回事?

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是光球层,我们用肉眼看到的明亮夺目的太阳光就是从这一层发出的,所以称之为“光”球层。

光球层的太阳大气很薄,只有500千米厚,温度也不高,只有6000K,对于巨大炽热的太阳来说,光球层确实太薄了,温度也的确不高。

【边讲边画太阳外部结构板图】 

太阳黑子实际上就是光球层表面温度比较低的区域,这里比光球表面低1500℃左右,因而显得比光球暗,由此得名。

指导学生读“太阳”挂图,看太阳黑子。

【启发提问】 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些关于黑子的情况?

根据回答情况,补充介绍:

(1)黑子的周期:

数目具有周期性,极大年,极小年,11年周期(指导读书中的插图);

(2)黑子的大小:

大小不一,小的直径有2千米,大的直径3000~7000千米;

(3)寿命:

很短,几小时——几个月;

(4)一般成群出现,一个点→一对→一群→消失;

(5)黑子有强大的磁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