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 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0728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1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人教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人教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人教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人教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 3.docx

《届人教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 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 3.docx

届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3

2019届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伍必端的艺术人生

第一次见伍必端先生,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为其举办的“九十刻痕——伍必端艺术研究展”上。

伍必端坐在主席台上,红光满面,声如洪钟,丝毫看不出90岁老人的疲态。

伍必端是重庆育才学校(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育才7年,伍必端接受了完整的绘画教育。

“不仅我们的学习始终是与生活、劳动联系在一起的,陶先生还教我们自己创造条件学习。

”在伍必端的记忆中,那个昏黄的下午时常浮现:

那一天正好日食,陶行知让孩子们提前准备一块碎玻璃,用桐油灯熏黑,日食开始的时候就拿着这块玻璃去看太阳。

陶先生邀请全校师生进城看话剧《莫扎特》。

“男孩子走路,女孩子坐船,100多里地,走了整整一天。

但我们很兴奋,第二天晚上就坐在剧院的过道里看戏。

”伍必端十分感慨:

“陶先生是想让我们知道,做一个艺术家,就要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忠于艺术。

有一次陶行知在“精神讲话”时说,绘画组应该要“为老百姓画画,画老百姓”。

这对他影响很深,“这个理念从那时起就扎根在我脑海里了”。

版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木刻刀削斧凿的刚硬线条,黑白分明的气势,切合时代需求,被广泛用于革命宣传,发挥了投枪、匕首的作用。

1941年伍必端15岁,他创作的第一幅木刻《血的仇恨》控诉日本帝国主义滥炸无辜儿童的罪行。

天津解放时,他创作的《蒋介石罪恶史》系列版画,在版画界引起极大反响。

《上甘岭上的英雄》《我的三峡》《喀什印象之一》《喀什印象之二》《寂静的草地》,每一个时期,伍必端的作品都有着不同主题、不同风格。

1973年,伍必端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绘制了巨幅工笔重彩画《李自成进北京》。

他笔下的李自成没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而是带着庄敬严肃的神态进入北京。

这幅画在艺术界和史学界引起了极大争议。

“我查了很多历史资料,拜访了数位历史学家,画了十来幅草图,最终形成了目前的人物造型和构图。

在当时内外夹击、外忧内患的历史环境下,闯王是不可能志得意满的。

”伍必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这也是他的一次创新。

1984年,伍必端到东北参加版画展览会,经过一片一望无际的葵花地。

那是个晴天,微风,风一吹,葵花随着风向一会儿向这倒,一会儿向那倒,像一首交响曲。

伍必端看到这样的情景,真切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以及这种美带来的心灵震颤,胸中的感情无法抑制,当即画了多幅速写。

回到北京后,他想用一种特殊的技法来表现这片葵花田,最终,他决定采用套色铜版画,在一条条刻痕上凹印出了这幅随风舞动、灿烂无比的《葵花地》。

像这样的创作,还有很多。

“写生,画家一定要写生,这是基本功,也是最见功力的地方。

”他常这样说。

在他的画展上,有这样一段开幕词:

作为从20世纪前半叶走向新中国的艺术家,在艺术的道路上,他始终将个人的境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任务到兴趣,从兴趣到热爱,从热爱而专业。

要为老百姓而画。

这是伍必端的思想和感受。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02月10日第4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版画家王炜说,现实主义是伍必端一以贯之的艺术风格。

伍必端的艺术始终与生活为伴,与时代同行,塑造的是生活中的美。

乱,恰恰说明了他的创作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探索的状态中。

②20世纪50年代,留苏3年,伍必端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素描、速写、水彩、版画技法的学习,3年间,伍必端创作了近百幅作品。

伍必端回国后积极推进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向学科化方向发展,实行木板、铜版、石版工作室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伍必端先生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重庆育才学校学习了7年,也因此树立起了“为老百姓画画,画老百姓”的绘画创作理念。

B.版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伍必端先生15岁时开始创作版画作品,从此他的艺术创作再也与木刻分不开了。

C.多年来,伍必端先生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作品都富有时代特点,在推进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向学科化方向发展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D.材料结尾照应第一段,写到了“九十刻痕”画展的开幕词,这一开幕词高度评价了伍必端先生在绘画事业上的突出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中对看日食的故事的叙述,表现了伍必端先生对此记忆的深刻,这让他悟出了学习绘画的一个道理——学会自己创造条件学习。

B.伍必端先生的《李自成进北京》中,李自成是一个庄敬严肃的形象,这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但他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他是有资料支持的。

C.伍必端先生偶然经过一片葵花田时发现了葵花的美,就开始了创作,这一事件照应了版画家王炜对他“塑造的是生活中的美”的评价。

D.在学画之初,伍必端先生在学习理念上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影响;后来,伍必端先生又到苏联留学,在绘画技法上受到了影响。

3.有哪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伍必端先生在中国绘画界的地位?

请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揣摩诺奖的“潜规则”有点酸

①人的味觉能分辨酸性味道,有的人也喜欢吃酸性的食品,这很正常。

为人处世,遇到比自己强的就吐酸水,言语酸溜溜的,难免有点讨人嫌。

个人如此,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度,羡慕他人(国)的成就是自己前进的动力,如果羡慕变成胃酸,这样的酸葡萄心理就值得警惕了。

②诺贝尔医学奖揭晓,汤森路透对华裔科学家钱泽南获奖的预测并未成真。

诺奖评选到底有何规矩规则?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葛惟昆表示,诺贝尔奖评委会会遵循一系列评奖规则,也有轮流坐庄的潜规则,同时喜欢“锦上添花”,不会给完全的新人或者什么奖都没有获得过的人。

③传说中的华裔科学家获奖落空,我们感觉有点失望并不奇怪。

失望可能产生两种反应:

检讨不足,孕育希望;怨天尤人,找借口给自己开脱。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奖,审视自己研究对象的合适与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进而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比去揣摩评奖的规则更有意义。

拿中国潜规则的行规,用猜疑的办法曝诺奖“潜规则”的光,也许能让中国公众心理获得短暂的平衡,怎奈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

好像我们的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是风水没能轮流到咱们这边、是因为诺奖评选“喜旧厌新”所致。

如此说来,这个新闻选题的角度及其受访者的心态,都不大正常。

正如网友所言:

“又开始研究‘潜规则’了!

”“怎么有股葡萄的酸味?

④凡事皆有规则,评奖也不例外。

只是科学成果的评奖规则,讲究的是发现的新、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高。

严肃的科学家懂得这个道理,也自觉遵循这个规则,去开展各自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者面对诺奖,不熟悉这个规则,可以趁机补课,但不宜去揣度诺奖评选中所谓的“潜规则”。

汉语中的“潜规则”,专指拿不到台面上、只能暗箱操作的那些事情。

诺奖即便有风水轮流转的规则,也是学科平衡的需要,这样的平衡显然不是通过暗箱操作,用不法手段交易的结果。

葛教授把人家的常规做法称作“潜规则”,要么是用语不当,要么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转嫁中国科学界的声誉危机。

至少,国内的读者都不能服气。

对此,不妨听听网友的说法吧:

“诺奖的科学领域中国压根连个边都没资格碰下,你们就只有剩下在一边说风凉话的人品了。

”“和中国评院士相比,诺奖那点就不好意思称潜规则了。

⑤社会浮躁,科学界难免受到这方面的精神污染。

越是这样,我们的科学界越应该保持与世俗社会的距离,杜绝将科学探索和GDP贡献挂钩的研究目的,也是遵循“无意插柳”的原则,那些为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研究,失望的可能性也往往较大。

失望不气馁,失望不说酸溜溜的话语,为获奖者的成就真心喝彩,这样的心态才是真正的科学自信。

目前来看,在科学界,这样的自信是不是稍嫌不足呢?

1.围绕“诺奖潜规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酸葡萄心理”的具体内容。

2.为什么说“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

3.结合文本,谈谈你认为中国科学界应如何缩小与“诺奖”的距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

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沿线国家深入交往的全新图景。

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

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

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

从驰骋于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到非洲东海岸的道桥施工现场,从中南半岛的跨国铁路项目到南亚次大陆的现代化港口,“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已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

“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

仅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514.5亿美元。

凡此种种,反映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

(摘自2016年7月27日《人民日报》《奏响“一带一路”的时代和声》,有删改)

材料二:

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给白俄罗斯不仅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人文精神。

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他说,中白工业园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而且是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企业。

中白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是前十年免税,后十年税减半。

(摘自央视新闻《斯诺普科夫:

“一带一路”拉近欧亚大陆》,2015年7月26日)

材料三:

《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等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37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的程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2016年的评估相比,2017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的国家则有所减少。

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和西亚、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

但是,从整体上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

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三点:

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

(摘自中国证券网《人民大学评估报告:

“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2017年1月15日,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战略,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

B.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引出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介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白俄罗斯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

D.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报告对2016、2017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三则材料来源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战略,说明最近几年“一带一路”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热点。

B.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战略。

C.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D.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可见其是最权威的。

E.三则材料的来源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络媒体,它们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对事件的报道都是客观真实的。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一、【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

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

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

“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

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

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

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

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

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

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

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

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

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施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

3月正式投入运行。

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

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

“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了,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

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

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

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

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

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跨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

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

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注:

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

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

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

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

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

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

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

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

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

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

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

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三、【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

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

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

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

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

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

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