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0647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模板.docx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模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模板.docx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模板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三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实主义的格局与气质

梁鸿鹰

古今中外文艺家的长期实践,使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精神气质被广为认可,这种认可不是靠外部力量强加的。

现实主义一直在发展中丰富,它与任何一种创作方法一样,在接受着时间和实践的考验。

对现实主义而言,只不过因为存在时间长,经受的检验就格外多,但在赞扬和质疑、拥护和反对中,反而不断增添着它的艺术光彩。

创作的梏局决定着创作的水平。

格局小,力量就弱;格局大,就能够深入人心,格局来自胸怀,与视野密切相关。

古今中外文学巨匠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对社会生活的强大包容、涵盖能力。

任何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都不可能把自己局限在自我的牢笼里,他们首先需要心里有他人,需要胸怀一个完整的外部世界,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因而心里就容不下功利的盘算,进而看得更远、更开阔。

但同时,伟大的现实主义经典之所以与假大空、概念化、抽象化势不两立,还在于能够在具体创作中落“小”。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总是能够让思想从细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通过对人的生存、对一切情感的细枝束节进行“事无巨细”的描绘,以足够丰沛的生活原貌表达对社会的认识。

真正的现实主义大家是生活细节的收集者,在别人忽略的地方开掘出题材的富矿,在作品中建造起细节的迷宫,让人性的多棱镜发出光彩。

现在不少作品达不到现实主义的高度,更多的时候可能不在于选材不好、立意不高、志向不大,而在于没有立足于细致入微的表达。

这样的作品即使书名被记住了,但没有一个细节能留在人的头脑中,更谈不上有助于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力量。

现实主义强调忠实于现实生活,需要作家、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现实,但更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理想照亮现实,启迪人,引领人。

当前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不单单指艺术高峰的缺乏,也包括“真实”的缺乏、思想价值高度的缺乏。

现实主义的“实”常常表现为直面现实存在的复杂性、矛盾性,对社会进行由表及里的调查、探究,从而冷峻地解剖生活,目光如炬地见他人之未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目前不少作品引不起社会的关注,在于多是浮光掠影地描写现实表层,没有触摸社会进步发展的真正脉搏,没有捕捉到变革中人心向上的深层律动,因而不免陷入庸俗化,流于表面化,难说有真情实感,难为社会提供有益的精神价值。

究其原因是创作者没有深刻理解现实主义的精髓,没有学到拨开社会历史迷雾的真经,导致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失语,自然不会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

文艺之所以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长,在于能够树立标尺、指明理想,由现实落笔,再超拔于现实之上。

人们之所以认为作家、艺术家的工作不是手艺,不是职业,而是一种使命,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提升人们对社会历史认识的本领,人们推崇的正是文艺化腐朽为神奇,将生活经验上升为精神启示力量的深刻担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精神气质能够被广为认可,主要得益于古今中外文艺家的长期实践。

B.一个人要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需要的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能够心中装着整个世界。

C.现实主义解剖生活,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生活本质,所以它能直面现实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D.由现实落笔又超拔于现实,给人树立标尺,指明理想的文艺作品对人的精神成长会有帮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和其他创作方法都要接受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只不过相比较而言,现实主义所经受的考验格外多。

B.创作格局跟一个人的胸怀、视野有关,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创作水平,现实主义作家都具有对生活的强大包容、涵盖能力。

C.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创作中能够落到“小”处,而现在不少作品达不到现实主义的高度,原因往往在于表达不够细致入微。

D.作家、艺术家的使命感体现在提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将生活经验上升为对人们具有启示作用的精神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在发展中受到了赞扬和拥护的同时也遭受到了质疑,甚至是反对,但这些却不断增添着它的艺术光彩。

B.现实主义大家往往收集生活细节,一般人都忽略的地方也能发现题材,能用细致入微的表达把作品的细节留在读者的头脑中。

C.目前不少现实主义作品只是简单描写现实,陷入庸俗化,主要是因为作者对现实主义精髓理解不够透彻,社会知识不够。

D.现实主义强调忠实于现实生活,体现在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现实和透过现象看本质两个方面,其中第二方面更重要。

(2)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陈翰伯:

文化的先行者

中国出版界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记忆。

他重要的标志,不但在后30年,也在前30年;不但在政治上,也在文化上。

他不但是一位政治的执行者,也是一位文化的先行者。

他,就是陈翰伯。

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就读于燕京大学。

他曾与姚依林、黄华、黄敬等人一起,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

那时他们经常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客厅中聚会,讨论时势与未来,陈翰伯也因此与斯诺结下友谊。

他曾经陪同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到延安,拜见毛泽东、朱德,为他们当翻译。

1936年7月,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陈翰伯作为一位“潜伏”的红色报人,用笔名王孝风、梅碧华等,写了许多好文章。

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

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国民党政府不愿意登载的消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有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他不可能不暴露左派的面目,因而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58年8月。

陈翰伯奉命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他十分注重文化传承的力量。

他上任后首先跑到上海,找寻老商务留下的资料,恢复商务印书馆种种出版建制,延续“百年商务”文化香火。

有趣的是,陈翰伯的这一份苦心,竟然在他文革时期写的一份检讨书中,清晰地表达出来。

“我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我一九五九年在上海办事处查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以后都运到北京,我请胡愈之等人做了馆史的报告,后来就设立了馆史研究室,举办展览会和六十五周年的纪念。

与此同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消息,到一九六二年,在我的招魂纸下,旧商务这具僵尸,已经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散发臭气,毒害人性。

”这样的文字,读来让人心酸。

接手商务印书馆后,陈翰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

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该奉献什么,我们能奉献什么。

此后8年,可谓功勋卓著。

汪家熔曾详细罗列出那个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点图书项目:

社会科学经典395种;经济学著作115种;政治学著作,不算大量提供给中央理论小组的,有93种;历史和历史学66种;工具书,包括修订《辞源》,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和《俄汉大辞典》等;此外,还有英、法、德、日、西、阿拉伯、越南、印尼等外语方面的词典、语法书和其他读物。

正是这些图书的出版,托起了陈翰伯作为出版家的历史地位。

说到先行者,是说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是一个时代的启蒙者与引路人。

略举两例:

其一,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

1972年,遭受迫害的陈翰伯从干校调回北京。

1975年,着手制订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批准的“中外文辞书出版十年编辑规划”。

那时,很少人相信这个规划能够实现,但是陈翰伯却固执地认为它可以实现,因为有人民。

陈原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

“1975年,翰伯抓住这个机会,要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

……13年的实践,证明这项基础工程对于国家现代化有多么巨大的意义;13年的事实,也证明翰伯的信心来自人民,是现实的。

其二,创办《读书》杂志。

《读书》创刊号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

在叫好声中,也引起了数不清的质疑。

1981年4月,陈翰伯在亲自撰写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

文中写道:

“我们重申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

‘四人帮’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书禁的还大有人在。

当时我们针砭时弊,喊出‘读书无禁区’,深受读者欢迎,我们非常感激。

”《读书》就是这样,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在社会大势中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成为一面旗帜。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翰伯(1914~1988),中共党员,新闻家、编辑出版家、国际问题评论家。

解放后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人民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出版局局长、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

(摘自“XX百科”)

②在政治运动中,一批学者和翻译家被划为“右派”,丧失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权利。

陈翰伯曾冒着很大的风险,卷着铺盖到北大“蹲点”,按照拟定的学者名录一个个寻访。

众多“靠边站”的专家学者如朱光潜、贺麟、王以铸得以出山,担当古典名著的翻译工作。

这段经历当时虽未给陈翰伯带来大的影响,但在“文革”中,陈翰伯没能躲过打击,被批判为“招降纳叛”。

(摘自吉祥《陈翰伯是谁?

》)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曾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在美国经常参加记者埃德加。

斯诺组织的聚会,与斯诺结下友谊。

B.陈翰伯曾作为翻译陪同埃德加·斯诺及夫人拜见毛泽东、朱德;大学毕业后,潜伏在国民党统治区,有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C.陈翰伯在检讨书中,称自己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委婉地陈述自己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

D.本文由总到分,按时问顺序安排材料,表现了陈翰伯既是红色的报人,是优秀的出版家,还是文化的先行者的三方面特点。

5、陈翰伯是文化的先行者,他的做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6、陈翰伯为什么能在出版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卖树

胡天翔

晌午了。

一团团青烟从烟囱里蹿出来,南风一吹,向北漫过堂屋的脊瓦,溜进屋后树木繁茂的叶子间,消失了。

那是一片白杨树。

一棵棵白杨长得又高又粗,无数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摆动。

在院门左边的灶屋里,女人坐在锅台前的木墩子上烧火。

中午吃捞面,把锅里烩的番茄鸡蛋汤盛进汤盆,女人在锅里又加了两瓢水。

一把把芝麻秆顺进灶里,火舌舔着锅底。

水响了、滚了,一锅面条下了锅。

怕面条搅成团,女人用双筷子往锅里荡了荡。

面条一熟,女人用漏勺捞进铝盆里,浇上凉水,过了两遍。

女人坐在院子里捣蒜泥。

这时,一阵呼呼啦啦的响声由远及近而来,是自行车的声音。

男人回来了?

女人停下来,拿着捣槌望着院门。

呼啦声小了,虚掩的院门开了,男人推着自行车进来了。

怎么回来这么晚?

女人问。

吴小利进城送板材了,晌午才回来。

男人说。

将自行车支好,拉开车把上帆布兜的拉锁,男人从里抓出一卷粉红票子,蹲在地上一张张数起来。

男人数了两遍,女人数了一遍,都是四十六张。

四千六百块钱,不多不少。

啥时去给石头寄学费?

女人问。

吃过饭就去。

男人说。

嗯,都开学半个月了。

女人说。

吃饭吧!

男人在井台边的水盆洗脸洗手。

女人进了灶屋,去盛饭,捞面条。

吃过饭,男人拉开堂屋东边桌的抽屉,拿出一个小本子,翻开,找到石头的地址,抄在一张烟盒纸的背面。

四十六张“大团结”.男人数了三十张,用烟盒纸卷住,又塞进了帆布兜,推着自行车出了院子。

男人去了镇上的邮政所。

洗碗刷锅,女人端了一大盆麦麸子水出了院子。

“老黄”还拴在屋后的树林里。

“老黄”是头老母牛,刚怀上牛犊子。

天热,女人要给“老黄”饮点水。

卧在树荫下的“老黄”看见女人,哞哞叫着站起来。

“老黄”喝着水,牛虻和蝇子却趴在“老黄”的屁股上、腰上吸血,女人一巴掌一巴掌地拍过去,拍死了五六只大牛虻。

盆里的水浅了,“老黄”伸出舌头卷、舔盆底的麦麸子。

女人挠着牛的脖子说,“老黄”,明年,你就不能在这树荫下乘凉了。

是啊,这些杨树已经卖了。

到了冬天,买树的吴小利就要来锯树了。

这片杨树一共三列、十五棵,还是女人来相看那年种的。

是三月吧,女人来相看。

女人对男人还满意,也不嫌弃作为新房的三间黄泥屋,虽然除了墙根是砖垒的,墙是黄泥砌,屋顶没有一片瓦,铺的是茅草。

只是看到宅子外面光秃秃的,女人要男人栽些树。

栽!

栽树!

男人的父母说。

男人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

看着儿子们一个接一个都长出了胡子,男人的父母也心急,成家一个是一个呢。

女人前脚刚走,男人后脚就去林场赊了四十棵杨树苗。

一家人全动手,挖坑,掂水,浇水,培土,天黑之前,四+棵杨树都栽上了。

亲事就这样订下了。

过了年,青麦扬花,二十岁的女人穿着红袄、披着红围巾、坐着娶亲的马车,从小谢庄来到了杨楼,嫁给了男人。

女人先是生了个丫头,取名叫小荷;后又生了儿子,取名叫石头。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荷和石头越长越高,四十棵杨树也越来越粗。

石头去城里读高中那年,扒旧屋盖新房,架梁、用檩条,男人锯了十棵杨树;小荷出嫁那年,拉院墙盖灶屋,买砖头、水泥,男人又卖了十五棵;四十棵树,就剩屋后的十五棵了。

昨天,这十五棵杨树也卖了。

要给读大学的石头缴最后一年的学费。

给石头缴学费要紧,明天去小吴庄拿现钱。

吴小利说。

树叶没落哩,树还长,等冬天我再来锯树。

吴小利说。

不能让树在宅子里白长,多给你一百块钱。

吴小利还说。

树贩子吴小利是真相中这十五棵白杨树了。

日子过得真快啊。

这些杨树已经长了二十八年,都有一搂粗了。

特别是挨粪堆的那一棵,女人张开双臂抱住树干,两条胳膊使劲伸,两只手的中指还挨不到一起。

看到日头偏西了,该下地除草了,女人拿着空盆回了院子。

石头爹到镇上了吧?

女人想。

到了镇上邮政所,男人走进了营业厅。

在一张汇款单上,填了金额,抄下烟盒上的地址,按照惯例,男人会在附言栏里,写上“好好学习、别乱花钱”八个字。

可是,想到石头明年就毕业了,男人就不想写这句话了。

写什么好呢?

男人想了想,写了一句话。

三天后,省城某学院的学生杨小石收到了一张汇款通知单。

在汇款单的附言栏里,他看到了七个字:

屋后的杨树卖了。

(选自2015年3月9日《羊城晚报》)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品以舒缓的笔调叙述了夫妇二人卖树的故事,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窦,既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B.男人回来后,把钱数了两遍,女人又数了一遍,都是四十六张。

四千六百块钱,不多不少。

由此可见,他们非常担心吴小利少给他们钱。

C.男人把儿子的地址抄在一张烟盒纸的背面,把一些钱用烟盒纸卷住塞进了帆布兜寄给儿子。

这个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男人喜欢抽烟的特点。

D.男人去了镇上的邮政所,女人去给自家的老母牛“老黄”饮水,拍牛虻,还挠着牛的脖子和牛说话,这些内容和卖树无关,属多余的笔墨。

E.作品中对白杨树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写出了白杨树的粗壮和繁茂,也从侧面表现了夫妇二人的某种心理和某些性格特征。

8.作品中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9.本文在叙事方面极具特色,请从叙事角度、叙事线索和叙述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作用。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纲传

纲字文纪,少明经学。

父张皓,封留侯。

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

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

纲常慨然叹曰:

“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

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遂奏曰:

“大将军冀,荷国厚恩,而纵恣无底,诚天威所不赦,大辟所宜加也。

谨务其无君之心十五事,斯皆臣子所切齿者也。

”书御,京师震竦。

时冀妹为皇后,内宠方盛,诸梁姻族满朝,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

冀乃讽尚书,以纲为广陵太守,因欲以事中之。

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

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

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

婴闻,泣下,深感悟,乃辞还营。

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

纲乃散遣其部众,任从所之。

亲为卜居宅,相田畴。

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

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朝廷论功当封,梁冀遏绝,乃止。

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

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

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

纲自被疾,吏人咸为祠祀祈福。

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诏曰:

“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

婴等缞杖,若丧考妣,朕甚愍焉。

”拜纲子续为郎中,赐钱百万。

(《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

B.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

C.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

D.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本指孝悌与清廉之士,后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

B.“汉安”是汉顺帝年号。

“年号”是古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有些皇帝会因祥瑞或重大事故改元。

C.大辟,指严刑、重刑。

古五刑之一。

对深受国恩而冒犯君威、怠慢君命的巨子就要使用重刑。

D.考妣,是父亲、母亲的别称,一般指死去的父母。

但也可指活在或死去的父母以上的祖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纲出身高贵,砥砺节操。

他身为贵族子弟,征召为侍御史;心中感激顺帝的知遇之恩,立志誓死解除国家危难。

B.张纲痛恨权奸,勇于直谏。

他上奏弹劾外戚将军梁冀,认为他肆意妄为,应当严惩。

此事震动朝野,但皇帝没有采纳。

C.张纲真诚仁义,劝服巨盗。

他只带十几人前往张婴营垒,询问疾苦,申明国恩,让张婴大惊流泪,次日率部归降。

D.张纲爱护百姓,深得民心。

张纲生病,史民都为他祭祀求福;去世后,百姓哀悼,张婴等五百多人为他穿戴丧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

 

(2)亲为卜居宅,相田畴。

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大麦行①

杜甫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注解】①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奴剌、党项、羌攻梁州。

诗人故有此作。

②汉桓帝时有童谣: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

丈夫何在西击胡。

”③集、壁、梁、洋:

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

由梁州都督督四州。

④腰镰:

腰问插着镰刀,指收割。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大麦行》与《琵琶行》、《燕歌行》文体相同,“行”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形式较为自由。

B.一、二句,化用童谣,反其意而用之。

麦收时节,却是妇女哭男人逃,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C.三、四句,先言敌寇掠夺范围之广,后句作者呼吁四州军民,同仇敌忾,坚决抵抗胡羌入侵。

D.五、六句,前句设问后句回答,江山远长,虽然调发蜀兵三千,也只能疲于奔命,难以救护。

E.七、八句,与“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抒发思乡之情。

1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恩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

 

(3)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韩愈《师说》是一篇赠序,文中点出“赠序”这一文体特点的一句是

“,”。

(2)李商隐《锦瑟》以“,”两句起兴,引发感慨万千。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指出国家灭亡经常有其内外因,这两句分别是

“,”。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3、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国家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②微信给人们的联系交流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是有时候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式,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家讲清楚。

③品尝之后,你会觉得,重庆武隆获评“中国豆腐干之乡”名不虚传,也会觉得“羊角豆干”传统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实至名归。

④近日,南充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将南充市非营运私家车、客运车辆、非营运单位车辆、校车等7类车辆排名前十的违法行为进行了公开曝光,让这些违法驾驶员无所遁形。

⑤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

往往就会先天不足,无异于饮鸩止渴。

⑥2016年中秋、国庆两节将至,中纪委监察部发出通知,对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背道而驰的党员干部一律从严查处,点明道姓通报曝光。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关于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缺乏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量少以及阅读面窄。

B.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说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后因各种复杂原因,无奈之下才更名为“铜奔马”。

C.电视剧《琅琊榜》自播出以来,就收获了无数好评与赞誉之声,因而被行业内外人士共同称之为“良心之作”。

D.在菲律宾总统杜特尔即将前往南部陷入动乱的省份视察之际,作为先导部队的总统府卫队车队于11月29日遭到炸弹袭击,导致9人受伤。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古人面对日食,有的以为末日来临,惊恐万分;有人以为天降处罚,跪地求饶;有人举火照明,鸣锣击鼓。

在人类对日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作出预报时,出现这样的现象毫不奇怪。

①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象,②每次能观察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一百平方公里,只占地球面积很少的一部分,③那些地方未必有人居住,观察时还会受到时间和气候的影响,④一个人一生中能看到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

⑤以往见过,⑥听长者说过,一旦日全食真的出现,还是免不了会产生恐惧。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某院士说90%白血病患儿家中都进行豪华装修,这引来一片惊呼,有媒体解读为“家里豪华装修的小孩90%会患白血病”,并以此教育大众。

医学发展到现在,之所以能够逐渐掌握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很大程度上。

对病因的正确了解,则有赖于对各种实验和人群调查数据的正确解读。

利用谎言的恐吓效应来做健康教育,可能一时可以快速提起公众对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认知,但,公众便可能放弃对这个公共卫生问题应有的关注。

所以,谎言恐吓教育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希望各位,尤其要谨慎。

21.下面是某校学生借用教室的流程图,请把该借用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6分)

某校学生借用教室的流程是: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食不言,寝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