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环境监测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0645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区环境监测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景区环境监测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景区环境监测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景区环境监测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景区环境监测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景区环境监测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

《景区环境监测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区环境监测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景区环境监测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

景区环境监测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景区环境监测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1系统概述

2建设概况

为了园区安全,也为了向广大游客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及环境质量数据,非常有必要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监测山林火情、水库水情、气象异常等各种环境因素,环境监测系统既是及时发现山林火情火警、水库水情水警、气象异常等及各种环境因素,为指挥机构及时提供决策依据,确保世园会安全举办的重要技防措施,同时也可以及时提供给游客各类环境监测、环保数据,提升园区管理形象和游客满意度。

本系统设计世园会环境监测及森林防火系统可提供如下信息:

●森林、园区火情监测及自动报警:

红外热感火情监控图像;

●水库水情监测及自动报警:

水位、水温度、溶解氧、PH值、电导率、浊度;

●气象信息监测:

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雨量、气压;

●PM2.5等空气质量监测信息:

PM2.5、SO2、紫外辐射;

通过在园区各处安放联网环境监测传感器和相关检测设备,及时获取环境监测信息,并通过覆盖全园区的通信网络,及时传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经系统统一汇总和分析处理后,统一在指挥中心展现。

实现园区环境实时监测,在统一的可视化图形界面下,实现对各监测点的实时监测数据直观、可视化监测,做到智能化集中监测管理,支持仪表盘、饼图、条形图、折线图、变化趋势图、历史数据变化图、指定时段数据变化推演、条件查询等多种智能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

2.1需求分析

2.1.1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环境监测及森林防火系统可提供如下信息:

●森林、园区火情监测及自动报警:

红外热感火情监控图像;

●水库水情监测及自动报警:

水位、水温度、溶解氧、PH值、电导率、浊度;

●气象信息监测:

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雨量、气压;

●PM2.5等空气质量监测信息:

PM2.5、SO2、紫外辐射;

通过在园区各处安放联网环境监测传感器和相关检测设备,及时获取环境监测信息,并通过覆盖全园区的通信网络,及时传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经系统统一汇总和分析处理后,经信息发布系统发布至相关信息发布终端和客户端。

建立一套基于TCP/IP,应用于物联网平台的,集气象、水位、水质、火情、环境于一体的综合监控平台软件。

其完全建立在标准的WEB构架上,采用.NET技术,提供XML数据接口,处理来自各个监测点的报警信息,供值班人员管理。

这些数据通过采集、分析、处理、校验等处理过程,保证报警信息及时、正确地得到记录分析,同时为维护部门提供日常维护报表、性能状况统计报表等分析数据。

2.1.2森林防火、园区火情监测

火情监测系统:

为便于发现火情,在园区制高点百花山、凤凰台各设置森林防火监控设备,安置于5米高的通讯塔上,采用200W高清枪式摄像机配备长焦透雾镜头及变速定位回传云台,通过热成像温度报警模块和后端图像智能分析识别软件实现火灾防护报警。

●实时视频监控

系统要求能对重点林区的火情监测、动植物资源保护形势严峻的地段视频进行实时访问。

●报警联动

前端联动后台:

前端发生火情时,将火点GIS定位报警信息在平台上进行报警,报警后平台可通过相关设置进行录像以及向监控人员报警;

后台联动前端:

后台监控人员在发现火情或者林业资源遭到破坏事件时,

可通过语音、报警设备或文字提醒前端部分人员对危险情况进行规避或处理,同时短信通知相关领导及时做出相关决策,或抵达前端现场,做出应急指挥,使火情事故或者违法行为降到最低。

●录像及回放

系统要求能对前端视频进行录像,可以在平台端进行计划存储和报警存储,保障录像的完整性。

●设备、用户、平台管理功能

系统要求能对前端设备、在线用户、平台各个服务进行实时管理与维护。

●火险预警

结合现场气象信息、防火季节、地理信息、区域历史数据等对不同地理片区进行火险等级预警及火险预报。

●应急指挥

可与应急指挥系统融合,实现救火现场视频实时回传和语音双向通讯。

2.1.3水位、水环境监测

水位监测系统:

大小南湖各设置一处水位监测点,用于洪水预警;

水质监测系统:

大小南湖各设置一处水质监测点,用于检测水质,内容包含:

水温度、溶解氧、PH值、电导率、浊度;

2.1.4气象、空气环境监测

气象观测点:

在园区的百花山、凤凰台各设置1处,用于气象信息的采集;

系统测量参数:

SO2:

现有参数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主要反映一次污染

PM2.5:

造成能见度降低(灰霾天气)的元凶;已被WHO、EPA和EU等列入空气评价指标体系

气象基本参数:

室外温湿度、大气压、风向和风速以及雨量监测.

2.2设计原则

规范性原则

本系统是一个严谨的综合性系统,在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各方面的标准与规范,并遵从各项技术规定,做好系统的标准化设计与施工。

各配套设备的性能和技术要求稳定可靠,所有的器材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先进性原则

无论是软件配置,还是硬件选型,力求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防范严密。

兼容性原则

即系统设计合理,无论是硬件的匹配,还是系统与特定环境的适应性,都要求有很好的兼容性。

硬件方面,要求将来系统升级时对既有硬件设备能上下兼容,节省投资。

前瞻性原则

即系统的设计能充分考虑森林防火监测指挥系统的发展需要,能充分适应科技的快速进步,对系统的扩展性预留可持续发展的接口和技术空间。

易用性原则

系统在设计时能充分考虑林业系统的行业特点和管理人员的操作习惯,运行过程简单易行,人工操作易学易用,监测管理快捷高效,应急指挥科学可行,灾后评估快速准确。

能做到开机即可工作,通电即可运行的程度。

安全与保密原则

系统的设计和设备配置必须保证森林防火信息的安全,有较好的数据安全措施,有较强的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功能。

系统的数据库必须分层次和级别、保证数据库在各种级别保密程度上的查询访问,防止信息被任意查询和破坏,对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病毒,系统都应具有高度的免疫力;同时野外设备因具有良好的防盗能力。

阶段性和可扩充性原则

系统设计应符合统一规划、阶段性实施的原则,充分考虑林火监测的需求和未来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系统扩充的需求,预留足够的接口空间,可满足以后的软件升级及设备扩容,应留有向上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传输监测图像和控制权的接口。

2.3设计依据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

●《视频安防监测系统技术要求》(GA/T367-01)

●《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GB/T6677-96)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94)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管理办法》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安部令第12号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BGJ232。

90。

92)

●《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

1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5-2001

●《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森林资源非空间数据》DF01-1110

●《林业数字矢量基础地理数据标准》DF01-1311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务院,1988年10月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T8566-88)

●《软件维护指南》(GB/T14079-93)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GB/T8566-1995)

●《工业计算机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规范》(CECS81:

96)

3森林防火/火情监测系统设计

森林防火/园区火情监测系统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森林防火技术,以森林火情监测为主,将GIS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高新技术综合应用于森林资源管理中。

该系统以数字化、网络化视频监控为基础,与一般的网络化视频监控相比,它是一种更高端的智能化应用。

森林防火智能分析系统能够实现无人值守不间断工作,自动对视频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发现监控区域内的异常烟雾和火灾苗头,以最快、最佳的方式进行火灾告警和火势分析;能有效的协助消防人员处理火灾危机,并最大限度的降低误报和漏报现象;同时还可查看现场实时图像,根据直观的画面直接指挥调度救火。

系统中每个前端采集站有独立地址编码,且每个前端采集站的坐标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位置一一对应,通过安装在前端采集站的定位云台巡回监控覆盖区域的林区火情,一旦发现火情,GIS系统接收到特定地址编码的定位云台回传的位置数据,即可实现火点定位功能。

同时,启动后台的短信发布平台第一时间通知防火相关领导和人员。

依据系统监控视频和电子地图等信息,相关领导可以在监控中心进行远程调度指挥。

系统以数字设备的监控方式,通过传输网络将采集的信息、数据传输到森林防火预警监控中心,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对发生的火情、火警区域实现定位,并实时做出分析判断,确定扑救方案,将火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同时对大量资料数据进行储存、处理和分析,对今后的森林防火预防工作起到指导和参考决策价值。

3.1系统组成(拓扑图)

森林防火视频监控预警管理系统主要有三部分组成:

园区前端监控、系统传输和终端管理平台。

园区前端监控包括采集定位系统(高清摄像机、长焦镜头、重型云台、热成像摄像机),以及相应的供电系统(稳压电源或不间断电源)、传输系统(微波或3G、4G)、设备防盗监控系统(防盗摄像机、语音呼叫设备、室外设备箱)、基塔和避雷接地系统等设施;

系统传输主要以微波传输方式为主,森林防火预警监控中心依靠现有的网络或行业专网;

终端管理平台由数字视频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森林烟火自动识别报警与预警系统、短信发布平台、传输系统、电视墙系统、UPS电源等组成。

系统拓扑图如下所示:

森林防火视频监控预警管理系统由前端设备和后端视频管理系统构成。

前端设备由红外热成像仪+林火报警模块+可见光摄像机+高精度智能云台+网络传输设备组成,主要负责图像的采集、分析和报警检测。

后端视频管理系统由中心服务器+录像存储服务器+GIS管理服务器+报警联动服务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应急指挥服务器+智能电源及故障管理服务器+客户端监控软件组成,主要负责设备管理、用户管理、视频监控录像、流媒体转发、火情确认及分析、火源定位、GIS地图标注等功能。

一般情况下,前端设备以巡航或定点监控的方式进行火情探测。

一旦发现火情,设备会马上停止巡航,对火源进行锁定,并将火源自动居中放大,同时向后端视频管理系统发送报警信息。

视频管理系统接收到报警后,触发声光报警器,提醒值班人员有疑似火情发生,然后值班人员进行火情确认,如果是误报,则解除报警,前端设备按照设定的规则继续监视,如果是火情,则向巡逻人员下达指挥命令,同时启动报警录像,并通过短信报警模块将报警信息及时通知给相关人员。

3.2系统功能

●监控电视墙可以实时显示前端采集点的视频图像;

●所有视频图像进行按预案录像存储,并可以对以往的历史图像进行查询和回放。

●野外采用重载数字回显云台,具有实时回显位置信息功能;可以通过专用操作键盘或监控软件控制云台和镜头;

●通过设置的监测点,实现整个有林面积的监视范围达到95%以上;

●系统安全性高,采用人员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功能和审核功能等方式保证系统安全可靠;

●查询简便性:

采用时间流设计,可由时间、日期、前端采集点完成资料检索;

●采用微波、3G、4G或有线传输模式,可根据实际使用环境特点进行选择;

●气象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对森林气候实时分析,掌握森林防火等级;

●火情识别报警:

当监控摄像机扑捉到林火时,由GIS系统确认火点位置,通过短信或彩信平台发布报警信息;

●GIS管理系统:

以电子地图为基础,实现地图基本操作功能;

●火灾定位功能:

利用前端采集系统中的数字回显云台,在地理信息系统里将每一个监控点进行地址编码,同时将每一个监控点的坐标直接落实在电子地图上,这样地理信息系统一旦接收到特定编码的数字云台回传的位置数据,通过建立特定的位置转换数学模型,实现定位功能。

同时,系统具备实现人工定位功能;

●电源系统:

电源供给在全天候的环境下,保证系统不间断供电;

●防雷接地系统:

系统要有安全的防雷接地保障措施,确保系统能够安全运行。

3.3前端监控设备

森林防火双光谱测温报警云台摄像机专为森林/园区防火行业研发,满足行业对前端设备的特殊使用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连续变焦热成像技术,成像清晰、探测距离远,既可以大范围搜索火情,又可以近距离观察火况

●专用型高温报警机芯,灵敏度高,最小温度分辨率达50mK

●前端直接高温数字报警,专业林火报警算法,效率及准确率更高

●报警后,火源能自动居中放大,便于火情确认

●日夜型低照度透雾摄像机,可配合细节观察

●出色的自动聚焦技术,可实现多种聚焦方式和触发方式

●可设置监控屏蔽区域,降低误报

●热像仪预置位,热像仪和可见光镜头均能实现预置位功能,记忆每个预置位点的视场角,当调用预置位时,镜头可以自动调整到记忆的视场角,避免了传统热像仪每次手动调整的繁琐,提高了工作效率

●万向变速云台,实现了全方位无盲角监控,并做到了高精度定位

●专业设计外壳,美观、轻巧、坚固、耐高温、抗腐蚀、防水、防酸雨

3.4防雷接地

前端监控点防雷又包含直击雷防护、供电系统感应雷防护、电子设备感应雷防护、接地系统、线缆屏蔽等;监控中心防雷包含直击雷防护、供电系统感应雷防护、电子设备感应雷防护、接地系统、线缆屏蔽、等电位连接处理等。

3.4.1雷电侵袭主要途径

●直接雷击的侵袭

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暴露在空间的各种设备、各种架空金属线缆(如电力电缆、通信线路、网络布线等)。

它可能在数微秒之内产生数万伏乃至数十万伏的高压,产生火花放电,形成巨大的热能和机械能量,摧毁建筑物、设备,危及人身安全。

●雷电波侵入

雷电虽然未直接击中建筑物或设备,但击中与本建筑物或设备相连的金属管、线,通过传导的方式经电阻性耦合将雷电波引入建筑物内,损害与之相连接的用电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等设备乃至危害人身安全。

●雷击电磁脉冲干扰

雷击发生时,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诱发强大的雷击电磁脉冲,经感性耦合、容性耦合或电磁辐射产生脉冲过电压和过电流损坏有关设备。

●地电位反击

当设备没有采取等电位接地措施的情况下,由于各接地系统本身的接地途径不同,冲击接地电阻差异,以及在泄放雷击电流时,所通过的雷击电流存在差异,导致地电位升高和不平衡,当地电位差超过设备的抗电强度时,即引起反击,损坏设备。

3.4.216.2.4.2雷电防护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雷电侵入机房及计算机、通信等网络系统的途径主要有:

经电源系统引入;信号传输通道引入;由于多点接地而产生地电位反击及因机房屏蔽不良而造成雷击对网络及其设备的电磁脉冲干扰等。

现代防雷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建筑物防雷和电器设备安全防护两大部分,即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防雷工程设计强调全方位防护,综合治理,层层设防。

为了提高机房设备及网络系统的运行可靠度,为机房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一方面需要架设良好的避雷针,避雷带,采取完善的直击雷防护措施。

另一方面,还应在建筑物的电源系统(所有供电设备、用电设备、备用发电设备)、天馈系统、信号采集传输系统、程控交换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设备进行可靠有效的防护,在拦截、分流、均衡、屏蔽、接地、布线等六大方面均作完整的,多层次的防护。

雷电波侵入和雷击电磁脉冲干扰防护

A.供电系统防护措施

1)GA267-2000第7.8条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的供电系统宜采用三相五线制,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建筑物的低压电力线路宜用电缆由地下引入机房。

电缆埋地部分不应小于15米,电缆外护套应与保护接地连结。

”以防止或减少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电磁脉冲。

2)GA267-2000第8.1条要求,“凡设在年平均雷电日大于5的地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原则上均应装设防雷保安器,以防止雷电电磁脉冲过电压和过电流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

”因此信息系统的供电系统应安装电涌保护器,采用多级防护的方式,逐级分流,降低残留电压,保护系统用电设备。

B.信号系统防护措施

1)GA267-2000第7.5条要求,“进入机房的电线路宜用有屏蔽层的电缆,非屏蔽电缆应穿钢管敷设。

”因此引入或引出机房的全部信号电缆,包括电话通信线路、网络线路、卫星馈线及其他信号线路在室外布线时,应穿金属钢管,金属钢管必需作良好接地。

起到对信号线路的屏蔽作用,防止或减少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电磁脉冲。

也可以采用线路埋地敷设的方法,达到同样的防护目的。

2)YD/T5098-2001第3.3.2条要求,“进局电缆的信号线均应加装信号SPD后,再接入通信设备。

”第3.2.3条要求,“建在城市郊区或山区地处多雷区、强雷区的通信局(站)各类网管系统的金属数据线,若长度大于30m且小于50m,其数据线一侧终端设备输入口应具有SPD;若长度大于50m,其数据线两侧的终端设备输入口均应具有SPD。

”即在各类信号线、网络数据线进出机房应在设备端安装SPD(电涌保护器),建筑物内的信号、数据线应根据布线长度在其一端或两端安装电涌保护器。

C.屏蔽与接地系统

1)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应采取屏蔽措施,可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的钢筋、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等自然构件构成格栅型大空间屏蔽,并实施等电位连接,使建筑物内部处于LPZ1防雷区。

2)信息系统机房可利用装修吊顶、间隔和防静电地板的金属龙骨组成六面屏蔽网格,形成LPZ2防雷区。

重要信息系统机房和有条件的机房应增设电磁屏蔽设施,进一步降低机房内雷击电磁脉冲干扰。

3)室外卫星馈线和其它各种通信电缆应采用具有双层金属防护层的电缆,其外层金属防护层在顶部及进入机房入口处的外侧就近接地。

当采用单层屏蔽电缆或无屏蔽线缆时,应穿金属管或金属线槽引入建筑物内,金属管(或线槽)的两端就近接地,金属管(或线槽)的连接处应有效跨接。

4)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的接地系统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

宜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地网或桩基网作为共用接地系统的基础接地装置。

无条件采用共用接地系统的机房,可设独立接地装置引入机房。

独立接地装置不能与避雷带、避雷针及其引下线连接。

5)机房内设置环型接地体或接地母线,环型接地体与建筑物基础接地系统(或独立接地体)连接。

电涌保护器地线、电源保护地(PE线)、机房防静电地板、金属走线架、机架、重要设备不带电金属机壳、金属穿线管道、大面积金属门窗、吊顶和间隔用金属龙骨以及其它金属管线,均应与均压环连接,采用M型或S型接地方式,形成等电位网。

D.布线布局

1)机房供电线路与信号线路应分开布线,并采用屏蔽电缆。

非屏蔽电缆应穿钢管或走金属布线槽。

钢管、金属布线槽与环型接地体连接,钢管、线槽连接处应有效跨接。

2)机房内信号传输线路和低压电力线的排列应远离建筑物有引下线、格栅或接地主筋的墙体。

机房尽可能设置在建筑物顶四层以下楼面中心位置,以减少电磁脉冲干扰。

设备不宜放置在外墙窗口,且离外墙至少0.83米。

3)防雷应包括两大方面:

一、前端监控点防雷;二、监控中心防雷。

前端监控点防雷又包含直击雷防护,供电系统感应雷防护,电子设备感应雷防护,接地系统,线缆屏蔽;监控中心防雷包含直击雷防护,供电系统感应雷防护,电子设备感应雷防护,接地系统,线缆屏蔽,等电位连接处理。

3.5传输部分

传输网路是实现森林防火智能监测系统前端基站视频图像及各种信号传输到后端监控中心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森林防火智能监测系统的传输网络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采用有线光缆进行传输,第二种方式采用无线网络进行传输,对于距离较近或者已有光缆的情况下采用有线光缆,在可以选择传输网络时,优先考虑采用无线网络传输系统,这是由于森林防火监控自身的特点所决定,森林防火监控基一般都建在山区中,不同监控基站的地理情况以及地势都比较复杂,面对复杂的地形,采用有线光缆不仅施工复杂,而且成本也非常高,沿途施工还会对植被造成破坏,是一种既破坏环境又不经济的一种方式,而采用无线传输方式以施工简便,成本低,一次性投入等优势,成为森里防火监控系统传输链路的首选。

图像实时传输、清晰,传输频率可选,并且可根据传输距离的远近、现场自然条件的不同,其功率的大小可以按要求配制,在遇障碍物阻挡的情况下,可采用架设中继系统。

目前,无限制的无线网络主要有2种,一种是2.4G无线网络,一种是5.8G无线网络,由于使用2.4G无线网络设备非常多极易造成干扰,而5.8G无线网络使用的设备较少,而且抗干扰能力强,所以我们优先考虑采用5.8G无线网络。

用于森林防火智能监控系统的5.8G无线网络主要包括:

5.8G无线网桥、增益天线、馈线、POE供电模块、同轴避雷器或防浪涌保护器等构成。

5.8G无线网桥:

根据森林防火智能监控视频所需的的传输带宽,无线网桥有:

27M、54M、108M、150M、300M可选,对于单路监控视频,采用D1格式,建议采用27M或54M的无线网桥就可以满足要求,采用高清格式,距离较近时可以采用54M无线网桥,较远时建议采用108M或150M无线网桥,对于超过30公里传输距离的无线网桥,无论传输带宽大小,建议优先考虑知名品牌。

增益天线:

选择增益天线是根据传输距离而定,一般情况下,在可视距离3公里内建议采用内置天线即可满足要求,10公里以内建议采用30dBi栅状抛物面定向天线(φ0.8或φ0.9),超过10公里建议采用33dBi碟状抛物面定向天线(φ1.0或φ1.2)。

Poe供电适配器:

采用Poe供电适配器通过网线为无线网桥供电。

同轴避雷器:

保护无线网桥,避免增益天线通过馈线将感应雷引入到无线网桥。

森林防火智能监测系统的无线传输系统不仅需要考虑设备选型情况,对于涉及到较多的无线传输点时,传输网络的路由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可视的情况下,优先采用已有的监控基站铁塔实现无线网络的传输和中继可以节省较多费用,因为通过已有的监控基站铁塔无线网络设备可以共享铁塔、电源保障、防雷接地等,所以无线传输网络的路由十分重要。

对于必须单独采用中继站点的基站,我们建议采用独管塔和配置较小功率的发电系统即可满足要求,因为单独的无线网络中继站点设备较少,功耗非常低、而且比较设备自重也非常轻,配置独管塔和小功率发电系统就可以实现中继站点的要求。

对于铺设线缆成本过高的情况,传输系统可采用微波或者3G、4G进行传输,使用无线网桥或者3G、4G视频服务器,将前端设备回传的视音频及控制数据传输至森林防火预警监控中心。

从前端监控点到监控中心的视频及控制信号通过5.8G无线网桥建立无线链路,无线网络采用点对点的网络传输模式,点对点最远距离可达50公里。

无线传输系统主要由无线网桥、高增益天线、高频馈线和避雷器组成。

网桥和天线分离式设计,其RF射频接口连接高频避雷器后,通过高频馈线连接定向天线,发射功率200mw,外接28dBi抛物面定向天线。

采用同时支持802.11a/b/g/n标准的高性能、高带宽、多功能、室外型电信级无线设备,基于802.11n的MIMO(多进多出)技术,采用2T2R的构架,两个天线接口,最高带宽可达300Mbps。

支持IEEE802.11a/n标准,工作在5.8G免许可证频段,在54Mbps模式下时,发射功率为21dBm,接收灵敏度高达-80dBm,可实现20KM以上无中继桥接。

当设备工作在11N模式下时,最高接收灵敏度高达-96dBm,实际无线链路带宽超过100Mbps有线网络的速度,完全满足高速联接的需求。

系统微波传输拓扑图如下:

3.6监控中心

在指挥中心设立联网监控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浏览、调度、控制、管理各分控监控点的前端设备以及录像资料。

在各个分控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