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徐远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0518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徐远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徐远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徐远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徐远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徐远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徐远征.docx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徐远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徐远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徐远征.docx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徐远征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修订情况介绍

湖南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徐远征

一、修订的相关背景

1.广泛征求意见

(1)2007年4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向29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42个国家级实验区发出了“关于组织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

通知的主要精神:

●认为六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全面检验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积累了丰富的修改建议,具备了修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修订工作的主要背景

●要求重点征求各学科优秀骨干教师的意见;征求教研部门、教科研部门、本行政区域内高等学校、省级教育学会等各有关部门或学术团体的意见。

并设计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征求意见提纲》”。

●要求优秀骨干教师、教研员主要采取填写《课程标准(实验稿)征求意见表》的方式。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则要形成修订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建议报告。

(2010年教育部对12个省、7个大学课程中心、部分市县和出版社下发试卷,征求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2)总体意见反馈:

●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总体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

一是认为实验稿倡导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基本理念,认为三维课程目标的确立是合理的;

二是认为实验稿较好地解决了“繁、难、偏、旧”的问题;

三是认为“教学建议”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改善教学和教学研究行为;

四是认同“评价建议”有利于引导教师积极地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和成就。

●提出的重要问题和建议有以下四条:

一是课程容量和难度仍需要调整;

二是不同学科、不同年段、不同经验背景的教师对某些知识内容的安排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三是要进一步提高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希望内容范围和教学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四是要加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学科意见反馈:

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意见和建议,由有关单位分别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于2007年下半年将整理结果反馈给各学科修订组。

其中,省一级对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意见归纳、整理为55条。

修订组全体会议对此进行了逐条讨论,有56.7%的意见被采纳、部分采纳或有类似的其他变动。

例如:

●天津市提出的修订意见:

前言部分关于“化学”的论述是否应和高中课程标准一致——意见被采纳,同时修订组也有相同考虑。

●湖南省提出的修订意见:

科学探究实例3难度太大,学生无法操作——意见被采纳,删去了实验稿中的例3。

●安徽、海南、黑龙江、四川、吉林、宁夏和重庆提出的修订意见:

建议提供较多的可实施的案例供教师参考——意见也被采纳,与实验稿相比,增加了11个实例。

●安徽省、辽宁省提出的修订意见:

要求“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有关实验内容至少要有50%是让学生动手完成的;学会理事长反复嘱咐:

“一定要加强化学实验环节”——修订组也有类似的考虑,增加了八类学生至少要完成的“基础的学生实验”。

2.修订启动会议

●教育部于2007年4月5日至6日,在北京万寿庄宾馆,召开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会议”,各学科修订组核心成员出席会议,修订工作正式启动。

在主席台就坐的领导有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原副部长韦钰、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程东红、东北师大校长、数学教授、博导、数学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还有姜培民、李宇民、高洪、朱慕菊等司长、副司长。

时任副部长陈小亚因陪同人大副委员长在外地调研未出席本次会议。

●程东红代表中国科协讲话:

教育部办公厅致函中国科协,诚意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相关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她表示:

中科协167个全国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交叉学科的学会都愿意支持、参与教育部的此项工作,以此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追求、对科学探究的体验,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养成。

●史宁中校长发言:

——修订示范

介绍了从2005年启动修订数学课程标准的过程。

在7省7地区的调查表明:

70%以上的教师都认同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改革的大方向,由此确定修订工作的定位是:

充分肯定成绩,看到存在的问题,完善课程标准。

修订中,提出了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二是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老师教得太聪明,学生就要笨了”);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试一试与严格证明)的关系;四是生活情景与知识系统的关系。

以上四个关系,其实是各学科特别是科学学科课程标准修订中都应关注并处理好的基本问题。

提出了修订中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认为教学大纲主要关注的是“应该教什么”和“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两件事。

所以教学大纲中都详细规定了每一学年、学期的教学内容,特别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俗称“双基”),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

他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双基”功不可没,它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

但是,在今天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育人为本”的大背景下,“双基”缺少创造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的来说,教学大纲的要义是以知识为本,其教学目标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果性目标”。

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科学、人文素养的提高,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每一个学科都应为培养合格的公民做出贡献。

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并例举三段论来说明演绎推理的思想方法:

“凡人都会死,我是人,我必死”。

从化学的角度也可例举:

金属都能导电,铜是金属,铜一定导电。

所有教师都要学好课程标准,你是教师,你必须学好课程标准。

凡是高水平的化学教师一定了解化学教材的编写思想,李桢老师是高水平的化学教师,李桢老师一定了解化学教材的编写思想。

另举上述三例,是希望引起各位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包含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解决化学问题时也同样需要。

掌握这些基本思想方法无论是对于教好化学还是研究化学都十分重要。

与此对应,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是质疑,其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逻辑起点,没有思就无所谓疑,没有疑就不可能发现问题,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

我国教育教学的传统是十分重视“思”和“疑”的。

如强调“学思习行”、强调“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

明代教育家张载还提出:

“学则疑”“学贵疑”“于无疑处生疑”等重要观点。

这些都说明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主要的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理念由“知识为本”转变为“育人为本”;

课程目标由“双基”转变为“四基”;

内容方法由“结果性”转变为“结果性”、“过程性”并重;

评价目标与方法由“单一”转变为“多元”。

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三维目标的落实。

史宁中校长认为,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结果,而智慧主要表现在过程之中,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是无法传授的,如同幸福是不能传授的一样。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其实主要在基础教育阶段。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参与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修订的基础和原则

(一)修订的基础

1.充分肯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突出化学学科的重要价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着力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坚持三维课程目标,继续倡导科学探究,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2.整体认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

如调研中,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本理念是否体现改革纲要的精神”,90.5%的教师完全肯定或基本肯定,否定意见仅占0.5%;对“内容标准的主体设计是否合理”,95.9%的教师完全肯定或基本肯定,否定意见也仅占0.5%。

这些数据表明,经过十年改革实践的磨砺,化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

修订的基础:

3.高度重视科学探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目标、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已成为国际共识。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主题是:

物资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研究与实验;

英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主题是:

科学探究、生命过程与生物体、物资及其性质、物理过程;

加拿大安大略省科学与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主题是:

科学探究与技术问题解决技能、理解生命系统、结构与机理、物资与能量、地球与空间系统;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科学与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主题是:

重要领域、知识与理解、技能;

中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主题是:

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资构成的奥秘、物资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美国、澳大利亚虽没有专门设置科学探究主题,但其“研究与实验”及“技能”主题中均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内容。

修订的基础:

4.密切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围绕社会性主题选择学习内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都在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中设立了相关的内容主题。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是:

科学与技术、个人与社会视野中的科学、科学的历史与本质;

英国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是:

有机资源的有用产品;

加拿大安大略省科学与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是: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科学与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是:

科学的应用领域;

中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是:

第五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涉及能源、资源、材料、健康、环境等内容)。

修订的基础:

5.力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若干国家教材内容“学习难度”的国际比较,我国目前初中化学教材“学习难度”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主要是化学用语的抽象性与化学计算的复杂性要求偏高。

其他国家很少涉及化学计算。

本次修订:

(1)不扩充内容,不提高要求。

(2)课时不变,内容适当调整,要求适当降低。

●原子结构、化学计算低要求;

●突出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学科价值,为高中化学顺利衔接奠定基础。

(二)修订的原则

1.立足科学素养:

从未来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趋势出发,进一步审视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化学核心知识、过程方法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的目标追求。

2.突出课程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其基础性,通过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并领悟化学学科的独特价值,倡导科学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这些方面都属于基础性的范畴,或者说具有基础性的特征。

修订的原则:

3.重视修订意见:

修订组十分重视来自各地化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提出的修订意见,在修订组全体成员会上集体讨论,逐条分析,反复研究,确定拟修订的内容和方案。

4.加强比较研究:

修订组结合六年实验所取得的成绩、共识和不足,在“化学课程目标建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内容标准描述”和“科学探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国际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更适合我国学生发展的判断和决策。

三、修订后的主要变化

(一)前言的变化

1.导言:

第1自然段对“化学”这一概念作了全新的阐释,在阐述化学的作用中增加了“信息科学”、在阐述人类面临的问题中增加了“资源匮乏”这两个概念;

第2自然段重新、更明确地阐述了化学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作用和深远影响。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课程性质”:

实验稿分两个自然段阐述课程性质,一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功能,二是其启蒙性和基础性。

修订后分三个自然段阐述,更清晰更完整地突出了化学课程三方面的特点和功能,即:

一是课程的基础性(删去了启蒙性)、二是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三是学习化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

其中第二自然段内容是实验稿中没有涉及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3.“课程的基本理念”:

仍然是从六个方面阐述,但在理念“1”中增加了“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理念“4”中增加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念“5”中增加了“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

4.“课程目标”:

增加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增加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敢于质疑”等重要观念。

(二)有关“科学探究”内容要求的变化

1.“科学探究”主题中的变化:

原来三个方面的内容调整为四个方面,增加了“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要求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以下8类实验: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燃烧的条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溶液酸碱性的检验、酸碱的化学性质。

这是在教学实践层面最大的变化。

(修订讨论稿原有9类实验,去掉了“钢铁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常见氮肥的检验实验”;将“粗盐的提纯实验”改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将“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实验”改为“溶液酸碱性的检验”;补充了“燃烧的条件”。

此外:

在第三条“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教学建议”中也增加了“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删去了实验稿中难度较大的活动例3“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会改变吗?

”;

修改了例2“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发生变化吗?

”,提出的三种假设更加具体,并在原有两个实验方案(蜡烛在天平上燃烧、在天平上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方案(在天平上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2.“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删去了5个难度较大的实验活动:

(1)“水与常见的溶液”二级主题中,删去了“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和“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

(2)“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二级主题中,删去了“分离氯化钠固体与铁粉组成的混合物”。

(3)“认识几种化学反应”二级主题中,删去了“用实验证明:

铁粉和硫粉混合加热生成了新的物质”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氯化铜溶液用石墨电极通电分解;在加热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铜反应。

3.“活动与探究建议”中降低了5个实验活动的要求:

(1)“我们周围的空气”二级主题中,“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

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降低为“实验探究: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的差异”。

(2)“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二级主题中,“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降低为“……检验……”;“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降低为“常用铵态氮肥的鉴别”。

(3)“物质的化学变化”二级主题中,“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或碱式碳酸铜)分解的产物”降低为“设计实验证明加热碱式碳酸铜有新物质生成”;“观察硫酸铜溶液(或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快慢的影响”降低为“观察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影响”。

(三)“内容标准”中降低了9个核心知识点的学习水平

1.“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级主题中:

“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降低为“知道”;“了解结晶现象”降低为“能举例说明”;“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降低为“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会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降低为“了解…的方法”。

2.“物质的化学变化”一级主题中:

“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降低为“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降低为“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为“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3.“化学与社会发展”一级主题中:

“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降低为“知道…”;“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降低为“知道一些…”。

(四)“内容标准”中对一些条目的学习要求表述得更明确

1.“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级主题中:

“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表述为“能结合实例说明…”;“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变为两条,分别表述为“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和“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表述为“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表述为“认识常见…,知道…”。

2.“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级主题中:

“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变为两条,分别表述为“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和“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表述为“记住并能书写…”。

3.“物质的化学变化”一级主题中:

“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表述为“知道…,认识…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变为两条,分别表述为“能正确…”“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从四个视角增加了一批新的“学习情景素材”

删去了一些针对性不强的情景素材(红墨水的纸上层析、服

装干洗、照相底片的感光、中国古代的黑火药、光化学烟雾)

1.化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的视角:

“自来水的生产工艺;宇航、潜水的呼吸供氧;氮气的用途;现代汽车、潜艇、宇宙飞船所用的合金材料的发展;氢能源汽车;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的防保措施;我国能源消耗和化石燃料分布;新型陶瓷;二氧化硫排放与酸雨”

2.化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视角:

“不锈钢餐具;食品中的乳化剂;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桂花十里飘香;葡萄糖在体内氧化释放能量;干电池和充电电池;用食醋清洗水瓶中的水垢”。

3.元素化学知识的视角:

常见铵态氮肥的性质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海水的主要成分;铁的几种氧化物;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4.化学实验的视角:

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固体质量的变化;电解水实验及其微观解释。

(六)重写或调整了“实施建议”,增加了11个典型实例

1.重写了“教学建议”:

本次修订中,结合十年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实验稿中的7条建议整合为4条,突出了重点,增强了建议的针对性。

(1)“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

本建议对如何落实、统整三维目标,学会规划、设计教学目标体系进行了指导。

——例4.给出了“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单元教学目标。

特点:

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2)“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

实施“科学探究”和“加强实验教学”既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又是教学实践中的弱点,本建议从探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强调学生必做实验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如强调了探究的实效性,避免泛化、表面化和程式化;强调了探究的适度性,避免随意性和高难度;强调了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避免包办或放任自流。

(3)“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本建议从帮组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和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两方面进行了指导。

(4)“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低效”、“形式化”问题仍然是当前需要下功夫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建议从学习情境创设、多样化教学方式、复习和习题教学、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指导。

——例5.给出了一位教师的教学反思“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在教学中,有些问题要引导学生提,有些话要留给学生讲,有些事要留给学生做”。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

2.重写了“评价建议”:

本次修订,从5个方面清晰地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业评价的策略与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1)“评价目标的确定”。

“评价目标必须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吻合”。

“可以根据学习目标描述学生的行为表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测验题目和评价任务的类型。

”——例6.给出了“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评价目标。

特点:

是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建立的。

(2)“评价方式的选择”。

“纸笔测验”和“活动表现评价”。

——例7.对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能力的评价(测定、分析学校所在地雨水的pH)。

——例8.在调查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金属材料的利用的调查”)。

——例9.学习档案收集的资料实例(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认识”)。

(3)“评价标准的制订”。

分纸笔测验的评分标准和活动表现的评价标准。

——例10.化学实验活动表现评价标准。

(4)“评价工作的实施”。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和评价方式多样。

——例11.化学实验活动表现的评价。

——例12.同伴之间的评价。

(5)“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

参照教学目标解释评价结果,评价反馈应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3.调整了“教材编写建议”(略)

4.调整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建议由实验稿的7条调整为8条,突出了化学实验仪器和试剂的使用、实验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的组织、教与学经验的总结等内容;明确提出了“

(二)提倡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五)及时总结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践经验”“(八)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环境”等合情合理的建议;增加了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完整的实例。

——例15.“山中之宝——石灰石”

课程资源背景

某农村中学地处山区小镇,这里群山环抱,溪流纵横。

石灰石是该山区的主要矿产,烧制生石灰曾经是该镇的支柱产业,该校许多学生的家长从事过烧制生石灰的工作。

石灰石、生石灰等知识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该校学生在石灰石及其加工方面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校决定围绕“石灰石”做文章,开发和利用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

1.现场调研。

教师到石灰厂和几个采石点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到全镇原有6家石灰厂、12个石灰窑和8个采石点。

后来当地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了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关闭了4家石灰厂、8个石灰窑和5个采石点。

现场观察发现,石灰窑附近的植被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石灰窑多年积累的大量窑渣已经堆积在溪涧,使溪流的水质严重碱化,鱼虾绝迹。

2.校本研究。

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化学课程的实施,教师分头查阅石灰石矿、石灰石加工、水质检测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丰富和拓展了对石灰石的认识。

经教研组反复研究和讨论,逐步形成了资源开发的专题:

“山中之宝——石灰石”。

教研组将这一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设计成“情景创设”“课堂探究”“课外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根据教学的需求,计划在不同的教学时段分别实施和利用。

课程资源利用

1.情境创设:

石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