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在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0148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在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长沙在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长沙在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长沙在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长沙在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在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docx

《长沙在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在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沙在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docx

长沙在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

题目长沙在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

学生姓名易启泰

学生学号1915110111

指导老师刘立耘

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业班级城规1101班

完成时间2015年5月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

《区域规划与区域经济》课程论文

 

 

长沙在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

 

【摘要】本文将所研究的区域核心增长极界定为具有经济空间意义和地理空间意义共同特征(偏向于后者)的中国区域增长极系统中第四级区域增长极,文中的长株潭区域增长极是指长株潭区域内部的核心增长城市。

长沙市作为增长极有以下方面的作用:

第一,极化作用;第二,集聚作用;第三,辐射作用。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增长极集聚辐射法

1增长极概念界定

1.1增长极概念

自佩鲁提出增长极概念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增长极理论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

研究的成果也非常多,但迄今为止,很难寻找到一个解决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统一的“增长极”概念。

“增长极”除了被通常使用为“发展极”外,还表现为“发展点”、“生长极”、“增长点”、“增长中心”等诸多表达方式。

增长极概念大致来分有以下一些观点:

经济空间意义上的增长极概念强调的是具有推进作用的单元,这种推动型的单元不存在于地理上的区位,而是存在于产业间的数字关系中,只是一种片面的产业增长极;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增长极概念把增长极逐渐过渡到城市上来,强调区域增长极是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能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因此,归纳一下,区域经济文献中对增长极的定义主要有:

1.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即产业增长极;

2.增长极是一个可以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即城市增长极,它在自身持续增长的同时能够促进周围腹地的增长。

本文将所研究的区域核心增长极界定为具有经济空间意义和地理空间意义共同特征(偏向于后者)的中国区域增长极系统中第四级区域增长极,文中的长株潭区域增长极是指长株潭区域内部的核心增长城市。

1.2区域增长极理论实质

区域增长极理论对于研究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较大的国家,它们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空间上的非平衡发展,一部分地区较早地发展起来,另一部分地区较晚地发展起来,可以说非平衡发展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增长极理论的实质就是强调区域经济的非平衡发展,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部门或区位,使增长极的经济实力强化,同周围区域形成一个势差,通过市场经济机制中的传导力量推动不发达地区通过非平衡发展达到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缩小区域差距,引导整个区域经济非平衡协调发展。

2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现状

2.1长株潭经济互补性较强

所谓经济互补性是指由于客观上存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区域与区域之间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十分密切,从经济交往中,相互间取长补短、各取所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经济互补性构成了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经济互补性越强则越有利于增长极扩散效应的发挥。

长株潭三地在资源上存在资源禀赋的差异构成了长株潭三地经济互补的基础。

长沙农副产品资源、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株洲的有色金属资源、森林资源丰富,湘潭农产品资源相当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湘莲生产集散地,并具有发展历史名人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另一方面,长株潭一体化过程中凸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成为长株潭三地经济互补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上存在的互补性构成了长株潭三地合作的良好基础,有利于三地相互影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2区域一体化获得较大发展空间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及长株潭三市多次明确提出加快推进长株潭经济

一体化进程,获取更高的发展平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按照“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目标编制了基础设施一体化五个网络规划,以及《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并相继开始实施。

2.3长株潭内部差距拉大

长株潭地区作为湖南的优势地区,通过推进一体化战略,经济保持持续快速

增长,对全省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长株潭“金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

发展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且已具有一定的经济能量,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一体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

与此同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以来,长沙的经济地位扶摇直上,但株、潭特别是湘潭发展缓慢。

通过考察近20年长沙与株洲、湘潭之间的人均实际GDP数据可以看出长株潭地区的绝对差距在拉大。

长沙与株洲、湘潭两地的人均实际GDP比值在在1997-2003这段时间内呈不断增大的趋势,2004年比值有所缩小,但是其后比值仍在增大。

可见,长沙与株洲、湘潭的绝对差距不断明显。

3长株潭一体化中区域增长极的确定

3.1确定区域增长极要考虑的因素

增长极的确定应以区域优势为基础。

根据增长极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选择区域增长极时应主要考虑该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1.地理位置。

选择区域增长极首先要考虑的是地理位置,该地区应该具有较优越的自然条件,能够吸引各大企业,同时应该具备现代化交通、通讯网络等发达的运输条件,便于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增强增长极的吸引力。

因此,许多区域增长极往往选择在重要的港口、沿海城市等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

2.经济条件。

一个地区已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潜在的经济发展能力是选择区域增长极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经济条件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规模、收入水平等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一定的人口规模带来的较大的市场需求,较高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是区域增长极形成的保障。

3.历史文化因素。

选择区域增长极应考虑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该地区的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软环境。

3.2长沙成为长株潭区域增长极的优势

从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分析可以看出,长株潭地区有培育区域增长极的良好基础。

首先,长沙、株洲、湘潭地理位置非常接近,三市相隔30-50公里,地理位置越接近,越有利于发挥增长极的辐射作用。

其次,长株潭一体化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一体化过程中,区域内部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方面有了很好的合作基础和合作经验,为增长极发展后扩散效应的发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株洲与湘潭的经济发展虽与长沙存在差距,但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三地资源比较丰富,经济互补性较强,能够承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避免了区域增长极最终成为“嵌在落后地区的飞地”。

另外,无论是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还是科技文化方面,长沙都具有突出的优势,这种优势使长沙具备了成为长株潭区域增长极的基础。

区域增长极培育的基础与增长极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区域增长极培育的基础是增长极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它能有效的促进区域增长极的壮大和发展;区域增长极的发展和壮大又能强化区域增长极的培育基础,从而促进它们的改进和进一步发展。

4一体化进程中长沙市作为增长极的作用分析

对于长沙市的增长极作用的研究,我们可以从长沙市的极化作用、集聚作用、辐射作用、示范作用这几个方面入手,来研究长沙市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的核心地位。

4.1长沙市的极化作用

以产业的视角来看,核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可以通过第二、第三产业、非农人口来传递。

这种传递可以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业人口的弹性来度量,非农业人口弹性的大小与极化效应的大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ai代表第二产业弹性,a2代表第三产业弹性,a3代表非农人口弹性,G0代表地区生产总值,Gi代表第二产业增加值,G2代表第三产业增加值,G3代表非农业人口数量。

附表1:

2009-2012长株潭三市非农产业以及非农人口平均弹性

通过对比长株潭三市第二产业的极化效应,长沙市第二产业弹性相对较高,代表着长沙在第二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长沙市第二产业弹性小于1,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长沙市第二产业规模比较小。

2012年长沙规模工业企业平均产值为3.1亿元,大中型企业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6O%从中部六个省会城市对比情况看,长沙规模工业平均规模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

长沙市第二产业极化效应有待进一步强化。

长沙市第三产业的极化效应与非农业人口极化效应也均大于株洲、湘潭二市。

长沙市在第三产业发展上具有比较优势。

而非农业人口极化效应的强大也正是得益于长株潭一体化实施后,通过不断的进行E域规划,大力推进市化政策的实施。

2012年长沙城市化率为69.4%,比株洲、湘潭分别高出11.4、15.4个百分点。

4.2长沙市的集聚作用

中心城市拥有竞争力强的企业集群,有着众多的高新技术人才,有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优越条件。

中心城市有着高效率的内生机制体系,也是中心城市具有集聚作用的根本所在。

城市的经济联系度就是度量城市相互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座城市集聚作用的大小以及周边地区对其辐射的吸收情况。

从绝对量来说,城市经济联系度可以分析城市聚集作用的强度。

计算公式为:

Rij为绝对量指标,Pi、Pj分别代表城市i、j的人口数;Vi、Vj是城市i、j的地区生产总值,Dij为i、j两城市间的最短交通距离。

附表2:

2009-2012长株潭三市绝对经济联系量

通过上表可以知道,长沙与株洲、湘潭有着很强的经济联系,但是株洲与湘潭的经济联系度较为欠缺,这说明长沙对株洲、湘潭的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长沙的中心地位是非常突出的,集聚作用是明显的。

4.3长沙市的辐射作用

中心城市的辖射作用,就是发挥中心城市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中心城市自身的发展,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壮大。

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人财物力在中心城市的聚集,也使得中心城市的辖射范围越来越广,辐射作用不断加强。

发挥长沙市的中心城市作用,一是按照移低扩高的原则,着力打造以高端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高端要素为主的平台体系、高端服务为主的服务体系,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是着力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不断完善居住、就业、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商业、市政、生态、政务服务等城市综合功能。

三是强化交通枢纽地位,形成以空港、海港、高快速路、城际轨道为主的综合交通体系。

四是加强与长株潭城市群、周边省份、长江经济带的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在以长沙市为核心的长株潭区域经济中,长沙市、岳阳市、常德市、衡阳市经济发展速度快,这四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大约为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对描述长株潭区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此计算四座城市的经济指数。

根据经济指数公式,Pe=G1/(G2+G3+G4),其中,Pe代表经济指数,Gl、G2、G3和分别表示长株潭区域内排名前四位的城市-长沙市、岳阳市、常德市、衡阳市的GDP,选取2002年-201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度量四城市的经济指数如图1所示:

图1:

长株潭城市群四城市经济指数

由四城市经济指数我们可以得知,如果四城市经济指数的增幅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的话,这也就代表中心城市辖射能力的加强,中心城市与次核心城市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反之说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差距正在不断的扩大。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后,城市经济指数增幅呈现减缓的趋势。

一直以来,长沙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在长株潭区域排名第一,因此,四城市经济指数反映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长沙市这些年对周边城市的拉动作用开始产生,福射能力迅速增强。

4.4长沙市的示范作用

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通过制度创新,成为其他城市发展的模范。

长沙市通过改革,先行先试,以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不断研发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淘汰落后产能,关闭高污染企业,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作用。

2012年,长沙市取缔高污染企业近四百家。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长沙市非常重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2012年,长沙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3.4%,新建13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值得注意的是,长沙曾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被评为绿化模范城市。

长沙市经济的高效率发展,为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其他城市做出了好的榜样。

5一体化进程中长沙市经济发展成效分析

长沙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主核,在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长沙拓南战略的实施以及省政府的南迁,有力地推动了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

5.1长沙市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分析

城市经济中的总量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城市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实力,从经济总量上来看,2012年长沙市GDP为6399亿元,显著高于株洲、湘潭等其他长株潭城市群中的城市。

人均GDP能够体现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反映出城市效率竞争力。

2012年长沙市的人均GDP约为株洲、湘潭市的2倍,岳阳、常德市、衡阳的2.5倍,益阳、娄底市的4倍,长沙市居民高的人均GDP反映出居民具有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

附表3:

2012

年长沙市与周边城市经济总量与结构比较单位:

万人;亿元;元

地方财政收入的高度反映出地方政府获取经济资源能力的大小,地方财政收入是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人均财政收入反映地方财政资源的人均水平,是政府实现职能的财力保障。

2012年,长沙市的地方财政收入为796亿元,在长株潭城市群中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为长沙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经济支撑。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如果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小于百分之十,同时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时,说明这座城市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长沙市正处在工业化发展加速阶段。

5.2长沙市的城市化进程分析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几年来,长沙城市化率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进入到2003年后,城市化更是快速发展。

长沙市政府关于城市化的研究小组认为,长沙市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普通发达国家的水平。

图2:

长沙市城市化率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50%的时候,城市的聚集能力幵始减弱,分散能力开始增强。

而2004年的数据表明,长沙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2.2%,为了避免逆城市化给长沙经济发展带来危害,长沙市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不断增强其福射和带动作用。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呈品字形分布,通过打造三市之间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城市绿化带的建设、同周边十二个县市形成生态化的特大网状城市群,逐步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一体化建设,将长沙的单项优势整合为整个区域内的优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

力争2020年长沙市城市化率达到85%

5.3长沙市科技发展力量分析

在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长沙市为了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壮大,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不断推出有利于长沙市科技创新的发展政策,长沙市科技投入不断

增加。

图3:

长沙市R&D经费占GDP百分比

如图4所示,长沙市R&D经费逐年增加,占长沙市GDP的比重也在不断攀升,2012年长沙市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1.48%达到2.1%,已经非常接近长沙市设定的2.5%的目标。

从表3-4可以看出长沙市的专利数量从2002年的1647增加到2012年的14973,约为2002年的10倍,万人专利授权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表4:

2002-2012年长沙市GDP、R&D经费与专利申请量单位:

亿元;件

2012年,长沙市技术交易额达到30亿元以上,而且随着2007年国家技术成果转化交易会在长沙市的落户,必将有利于推动长沙市科技成果的转化,获得科技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收益。

近几年长沙市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长沙市每年完成技术评估论证项目1000个以上,平均每年获得省级科技成果的奖励在300项以上,特别是“高性能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获得了国家级技术发明的一等奖,填补了六年无人获取的空白。

6结论

本文在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践,分析说明了长沙市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作为增长极的作用。

长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能够作为长株潭区域的增长极,本文认为长沙市作为增长极有以下方面的作用:

第一,极化作用。

长沙市的经济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正是区域极化效应最强的时期,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总体发展利好因素较多,产业结构也日渐合理,能够有效地产生经济极化;第二,集聚作用。

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体现在长沙的资本、技术、人才高度集中,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第三,辐射作用。

发挥中心城市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中心城市自身的发展,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壮大,反哺周边地区,扩散效应凸显;第四,示范作用。

区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通过制度创新,成为长其他城市发展的模范。

长沙市通过改革,先行先试,以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不断研发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淘汰落后产能,关闭高污染企业,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作用。

长株潭一体化的长期发展,不能仅依靠这三个城市的单独发展,需要整个区域内的合作,这样才能共赢,并且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对城市进行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专业化程度,要逐步消除行政壁垒,做好区域规划衔接,拓展发展空间,优化投资环境,强化主导产业发展等,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白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大事记[N],长沙晚报,2010-06-26(6).

[2]赵伟,程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溯源及最新进展[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6).

[3]张永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M],格致出版社,2010,11.

[4]赵民,吴志城.关于物权法与土地制度及城市规划的若干讨论[J1],城市规划学刊,2005(03)

[5]祝尔娟,藏学英.中国“三大增长极”发展之比较.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

(1):

38-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