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单元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0096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五单元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四五单元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四五单元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四五单元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四五单元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五单元笔记.docx

《第四五单元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五单元笔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五单元笔记.docx

第四五单元笔记

12.《为人民服务》

这篇演讲词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的讲演。

在本文中,毛泽东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

“为人民服务”就是替人民作事、为人民着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

毛泽东利用悼念张思德大会的场合讲这番话是有深刻用意的。

一是高度赞扬张思德的高尚品德,二是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三是在共产党人中要大力宣传和倡导“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基础知识

文学(文体)常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为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包括_______、_______。

本文是_______在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_______的会议上的讲演。

【参考答案】论点 论据 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毛泽东 张思德

二、课文学习 

1、这篇演讲词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讲了哪些内容?

2、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却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许多语句被人们视为格言警句而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

找出你印象最深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3、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指出其他各句与中心句的关系。

4、下列句中关联词语能去掉吗?

为什么?

①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②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6、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段落分析

这篇演讲词的主题是“为人民服务”,围绕着这一主题,作者主要讲了以下内容:

第一段:

指出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这一段由三句话组成,每句话表达一层意思。

第一句表明我们的队伍是革命的队伍,第二句话写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第三句话指出张思德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二段:

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作者的逻辑思路是这样的:

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是队伍中的一员,所以他也是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他的死就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因此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毛泽东的讲话,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有感而发。

张思德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在战斗部队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过线、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其高尚品质十分可贵。

所以,毛泽东在演讲中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第三段:

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作者举出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被采纳这一事例,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第四段:

指出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这一段内容丰富,主要有几点:

①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②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与光明,提高勇气;③我们要努力奋斗,奋斗就难免有牺牲;④我们应当减少不必要的牺牲;⑤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大家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第五段:

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世界上的未知世界。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丁肇中( )     授予( )  遵照  ( )

彷徨 ( )( )  实践( )  不知所措( )

2、文学(文体)常识

丁肇中,当代第一流的________。

一九七六年他获得了________奖。

本文是作者于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日在北京_________举行的“_________”大会上接受________奖时发表的演讲。

【参考答案】

1、

丁肇中(zhào)    授予(yǔ)   遵照(zūn)

彷徨(pánghuáng)  实践(jiàn)   不知所措(cuò)

2、实验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 人民大会堂 情系中华 特别荣誉

二、课文学习 

1、课文的标题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它最早在什么地方提出来的?

2、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3、作者在概述了《大学》本身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后指出: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

”请以作者所举王阳明“格物”这一事例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细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应怎样改变?

5、读下列语句,注意标有粗体字词的作用。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3)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4)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6、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可举事例很多,为什么文中只举了明朝的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来论证呢?

8、请你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9、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10、本篇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这是为什么?

11、“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是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请说出理由。

12、在“格物致知”方面,中国学生有哪些不足?

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应如何弥补这些不足?

13、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哪几个方面?

请你联系实例谈一谈。

14、段落分析

课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

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这段中,作者告诉听众,自己的演讲内容是基于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了解。

第二部分(2—5)段:

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2段中,作者首先谈到《大学》中提出的“格物”和“致知”,认为用“格物致知”来描写现代学术再适当也没有了。

但作者接着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针对这种传统教育,作者严肃指出:

已经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了。

第三部分(6—12段):

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这一部分既有讲道理又有生动事例,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6—10段):

指出“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在作者看来,新的知识是从实验中得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而且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

第二层(11、12段):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轻视实验、不愿动手是无法取得学术上的进展的。

在这一层中,作者指出传统教育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而作者自己初到美国时,就发现了光埋头读书是不能应付一切的。

在经历了一番彷徨恐慌之后,作者悟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

(13段):

提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部分中,作者帮助听众拓宽视野,让听众意识到格物致知精神不仅在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所以在一般的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这种精神怎样体现出来呢?

作者认为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三、深入探究

1、对文章结构思路的理解。

【明确】课文围绕了解自然的方法这一问题,整体上从古代目的不在于求知而在于平天下,说到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从而论证了“应有格物致知”这一中心论点。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

介绍演讲的

(2)事实论证。

文中列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论明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以自己的切身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的内涵。

(3)对比论证。

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论点。

 

2、谈谈你对本文通俗易懂的演讲语言的理解。

【明确】本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使听众易于接受。

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重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如第12段中,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

第二,作者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对着竹子硬想七天来“格物”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真正重视格物致知。

14.《我有一个梦想》

“梦想”是人的一种充满美好愿望的想法。

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事情,在梦中却常常变为现实,并圆满地解决了人们的愿望。

本文的“梦想”应是对平等、自由、人权的一种追求。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签署(  ) 束缚(  ) 压榨(  ) 枷锁(  ) 飓风(  ) 镣铐(  )

一隅(  ) 骇人(  ) 缔造(  ) 蜕变(  ) 履行(  ) 戳子(  )

侈谈(  ) 崛起(  ) 磐石(  ) 填膺(  ) 赎罪(  ) 蜿蜒(  )(  )

2、形近字

┏签:

签署   ┏署:

行署   ┏骇:

骇人听闻

┗鉴:

鉴别   ┗曙:

曙光   ┗赅:

言简意赅

┏缔:

缔造   ┏崛:

崛起   ┏戳:

戳穿

┗谛:

真谛   ┗倔:

倔犟   ┗戮:

杀戮

┏缚:

束缚   ┏隅:

一隅   ┏赎:

赎罪

┗搏:

拼搏   ┗偶:

偶然   ┗渎:

渎职

┏榨:

压榨   ┏枷:

枷锁   ┏磐:

坚如磐石

┗窄:

狭窄   ┗茄:

茄子   ┗罄:

罄竹难书

3、词语解释

【煎熬】原指烹煮;熔炼;熬制。

课文里比喻焦虑、痛苦;受折磨。

【充裕】富足宽余。

【一隅(yú)】课文中指一个角落。

亦泛指事物的一个方面。

引申为片面。

如“一隅之见”“一隅之说”。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十分震惊。

【兑(duì)现】课文中指诺言的实现。

原指凭证券换取现款。

【崛起】课文中指兴起,奋起。

【磐(pán)石】厚而大的石头。

一般用以比喻坚固稳定。

【义愤填膺】形容心中充满了愤怒。

膺(yīng),胸。

【安之若素】指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极为焦急。

【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

[近义]嬗(shàn)变

【摇摇欲坠】 摇动着好像要落下来。

也用来形容极不稳固,岌岌可危。

【赎罪】 用财物或行动抵消、弥补罪过。

【真谛】 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谛(dì),原为佛教语,指真实而正确的道理,泛指道理。

【匿迹】 隐藏起来,不露形迹。

【凤毛麟角】凤凰的毛,麒麟的角。

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才或事物。

4、词语辨析

蜕变 嬗变

【辨析】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变化、改变的意思。

主要区别:

“嬗变”重在表明一种过程的演变。

“蜕变”则强调性质的改变和转化。

5、文学(文体)常识

马丁·路德·金,___国黑人___运动著名领袖,浸礼会____,曾获___学位。

他一贯主张___,倡导___原则。

一九六四年,马丁·路德·金获得了_____。

一九六七年,他组织“____”,途中被种族主义分子刺杀身亡。

二、课文学习 

1、“我”的梦想是什么?

找出文中勾勒“我”的梦想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些语句的特点。

“我”的梦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这一梦想,作者向美国政府、黑人同胞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美国政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黑人同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丁·路德·金一生为争取黑人自由而斗争,他在1964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他被授予和平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读课文,谈谈作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5、怎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马丁·路德·金的态度?

6、课文的标题是“我有一个梦想”,作者的梦想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来勾勒自己的梦想的?

7、为实现这一梦想,作者提出了哪些主张?

8、这篇演讲词感情充沛、语言生动,并且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仔细体味。

9、阅读附文《马丁·路德·金》,结合课文谈谈作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明确】此题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作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表现出了勇于忍受痛苦的精神,坚持自己的主张毫不动摇的精神、反对暴力行动的精神。

正是具有这样一些伟大的精神,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今天,他的这些精神依然给人们以启发。

10.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全文共23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伟大的美国人┓

             ┃解放黑奴宣言┃ 种族隔离的镣铐━┓

   ┏第一部分(1~2)━┫结束黑人长夜┣━        ┃

   ┃         ┃百年后的今天┃ 种放歧视的枷锁 ┃

   ┃         ┗黑人仍未自由┛         ┃

   ┃                           ┃  渴

我  ┃         ┏要求兑现诺言┓         ┃

   ┃         ┃来到这里集会┃         ┃  望

有  ┃         ┃提醒美国政府┃  回到居住地等待 ┃

   ┃第二部分(3~9)━┫黑人不可低估┣━        ┃  人

一  ┃         ┃希望集会黑人┃ 不要陷入绝望中 ┃

   ┃         ┃不要采取暴力┃         ┃  人

个 ━┫         ┗永远举止得体┛         ┣━

   ┃                           ┃  自

梦  ┃          ┏人人生而平等┓         ┃ 

   ┃          ┃奴隶主仆之子┃ 相信我们会自由 ┃  由

想  ┃第三部分(10~18)━┫共叙兄弟情谊┣━        ┃  

   ┃          ┃自由正义之声┃ 自由之声彻山冈 ┃  平

   ┃          ┗汇成交响之曲┛         ┃ 

   ┃                           ┃  等

   ┃          ┏成为伟大国家┓         ┃ 

   ┃          ┃必须实现梦想┃ 黑人白人共携手 ┃

   ┗第四部分(19~23)━┫自由之声响起┣━        ┃

             ┃响彻全美各地┃ 合唱黑人的灵歌━┛

             ┗我们都是兄弟┛

课外拓展

作者简介

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著名领袖,浸礼会牧师。

生于一个牧师家庭,曾获神学博士学位。

他一贯主张非暴力主义,倡导非暴力抵抗原则。

1954年起,参加了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活动。

1955年,他率先在蒙哥马利抵制公共汽车上的种族隔离制度。

1957年,他当选为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主席。

1963年,他领导了25万人参加的“向华盛顿进军”的示威游行集会,这次集会成为美国民权运动重要的里程碑。

1964年,马丁·路德·金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1968年,他组织“贫民进军”,途中被种族主义分子刺杀身亡。

15.《你是你的船长》

“船长”是一船之主,他应该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具有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心理素质,具有临危决断、指挥若定的能力。

人生是一个过程,也是一次远航,同样也需要这样一位船长。

这个船长的人选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只能是你自己。

课文从同情心说起,深入论证了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提出养成公平、公正的正义观念,学会用理性正确地把握、主宰自己生命的方向。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坠地(  ) 掐 (  )  抽屉(  )  敞开(  )

障碍(  ) 歧视(  )  鄙视(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是一位_________在女儿所在班级举行的一次主题班会上的发言,作者用_________的语言和孩子们进行了__________的交流,完全符合___________的基本特征。

二、课文学习

1、“你是你的船长”是什么含义?

2、文章的正文与题目是否矛盾?

3、作者为什么以“你是你的船长”为题?

4、作者为了提出中心观点,设计了哪三个问题?

5、作者设置三个问题的目的何在?

6、读下面语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1)既然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就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没有障碍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于是,“一身化作千万身”,许许多多人的幸福和快乐便都印在我们的心中,许许多多人的不幸和痛苦便都看在我们眼里。

(2)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就不应该对别人的弱点和不幸抱讥讽嘲笑的态度,不应该对别人暂时的失败或某些缺陷持幸灾乐祸的立场,因为你自己也同样会有弱点、不幸、失败或缺陷。

你没有任何理由对别人居高临下、歧视或鄙视,没有任何理由伤害或继续伤害一个人。

(3)现在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手来,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己的脸,看疼不疼。

(4)同学们,让我们逐渐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等你们长大了,从中还要发展出更重要的观念——正义的观念。

7、试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并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别人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疼痛,而我们是不是也能够感受到别人的疼痛?

②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类原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不是孤独的、孤立的,作为人类成员我们在生命的根部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8、正标题“你是你的船长”的含义是什么?

副标题为“寄语十五岁”,你认为作者最想对十五岁的我们说些什么?

9、文章开头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好,就从这里开始”,其中“这里”指什么?

作者是怎样“开始”的?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10、在孩子们集体过十五岁生日的主题班会上,作者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在自己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她是怎样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考的?

11、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文章结构图

           ┏主题班会┓

你 ┏第一部分

(1) ┫应邀发言┣ 年轻的生命┓

  ┃        ┃讲些什么┃      ┃

是 ┃        ┗健康有力┛      ┃         

  ┃        ┏掐掐胳膊┓      ┃

你 ┃       ┃掐掐脸面┃ 幸福你幸福┣ 中国的未来

  ┫第二部分(2~13)┫自觉疼痛┣ 痛苦你痛苦┃ 这代人的希望

的 ┃        ┃别人知道┃      ┃  

  ┃        ┗感觉别人┛      ┃          

船 ┃        ┏公平正义┓      ┃

  ┗第三部分(14) ┫有正义感┣ 未来有希望┛        

长          ┃有同情心┃  

           ┗把握航程┛

(2)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段),作者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提出本文要议论的问题。

第二部分(2~13段),由同情心入手,逐层深入地议论为什么要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

第三部分(14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正确驾御人生的观点。

三、深入探究

1、对本文说理方法的理解

【明确】

①运用人人都熟知的具体事例生动地说理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如文中让同学掐胳膊或脸;看见妈妈切菜时切破了手指该怎么办,使同学们很有切身感受地接受了作者所讲道理,加强了说服力。

②抓住关键逐层深入地说理,体现了文章构思的巧妙。

文章要讲的观念,是人生应向正义的方向正确地把握人生。

作者说理时先反复讲同情心。

因为只有同情心,才使公平、公正、正义有扎实的基础。

2、本文是一位家长在女儿所在班级举行的一次主题班会上的发言,作者用真切的语言和孩子们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请你谈谈它是否符合演讲的基本特征。

【明确】本文完全符合演讲的基本特征。

第一,演讲要面对着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个人的思想、观点、看法。

本篇作者面对的听众是北京101中学初三(4)班全体学生和家长,她紧紧扣住“你是你的船长”这一主题代表全体家长表达了心声。

第二,演讲要有中心、有条理,结构比较完整。

本篇的中心是希望学生逐渐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要做自己的船长,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为了表达这一中心,作者巧妙地提出几个问题,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逐步地引导孩子们思考,使这篇演讲体现出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结构。

作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让孩子们掐一掐自己的胳膊或自己的脸,看疼不疼,得到孩子们肯定的回答后,作者说:

“知道自己的疼痛,你们有着人类正常的感觉和感受。

”接着,她提出第二个问题:

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

这个问题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意识到:

“除了我们自己,别人也能感到我们的疼痛。

”作者随之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

我们是不是也能够感到别人的疼痛?

这个问题同样也得到了孩子们肯定的回答。

演讲到此,作者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就用抒情的语言做了一个小结:

“我们就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没有障碍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

”紧接着,作者又用设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从根本上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顺理成章地得出演讲的中心观点:

要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将来还要发展自己的正义感,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第三,演讲带有鼓动性。

从文中括号部分可以看出,作者抛出的几个由浅人深的问题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孩子和家长。

他们认真地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做出积极的反应,使整个演讲的场面热烈而感人。

演讲结尾处的语言更是掷地有声,冲击着在场每一个听众的心灵。

总之,这是一次成功的演讲,具有生活的真实与质朴,可以激励听众。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演讲者不仅有超群的智力、娴熟的技巧,而且也具备较高的思想品格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

演讲的语调

适当地调节好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态度,对演讲的成功取到辅助作用。

语调与情感态度的关系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重音/慢速:

关切  轻音/慢速:

思索

高音/慢速:

傲慢  低音/慢速:

沉重

重音/快速:

粗暴  轻音/快速:

轻松

高音/快速:

急躁  低音/快速:

焦急(选自《演讲基础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