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考试重点难点梳理.docx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重点难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考试重点难点梳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重点难点梳理
1.基本知识
1.1教育技术及其相关概念
1.2几种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习理论的概念:
学习理论实际上就是对学习现象的一些思考,严格地说,学习理论是一门研究学习实质、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都对学习理论有所贡献,所以学习理论也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由经验的反复练习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比如,学生反复地练习乘法口诀表,最后能背出乘法口诀表。
行为主义只研究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试图解释行为变化是如何受环境影响而发生的。
在行为主义看来,行为变化的实质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如刺激“4*6”和反应“24”之间形成联结;在行为之后出现的事件(即后果)被看作强化,例如,当老师向一个学生提问“4*6=?
”,学生回答24,老师说“很好,你答的很对”,这就是强化。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强化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事件都叫强化物。
对行为主义者来说,对强化的控制就意味着对行为的控制,对目标行为进行强化是学习的关键。
(点击查看)
行为主义理论的教学遵循的过程是:
首先选择终点行为,即教学目标,越具体越好;其次,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即目前能做什么,已经知道什么;第三,步调划分,就是将知识划分成若干小步,步子的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第四,呈现小步任务给学生,对学生在每一小步上的反应予以反馈和强化,直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为止。
这种教学模式被称为程序教学。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关心学习时学习者头脑内部所发生的事。
他们把学习看作是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认为学习是由接收、短期存储、编码、长期存储以及提取信息等几部分构成。
认知理论家们关心知识的认知结构或系统,关心建立和改变这些结构的过程。
在认知主义理论看来,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
认知主义理论家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们积极地做出选择、注意等反应;积极地组织已经知道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学习;积极地寻求相关信息来解决问题。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认知主义具有以下增强学习的原则:
定向与回忆:
在教学时需要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引起学生对学习结果的预期,激活学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
智力技能:
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策略和方法来学习新的信息,提高学习的效率。
个别化:
教师需要调整教学,以适应个别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提高学习的效率。
直接教学是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典型教学模式。
它的教学过程将在第六模块详细介绍。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主观经验系统的变化。
学习时,学习者不是像接受东西一样接受客观的知识,而是在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理解。
这种建构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以其特殊的方式,来建构对新信息、新现象、新事物、新问题的理解,形成个人的意义。
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因此教学需要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发展了许多教学模式。
著名的模式有:
*随机进入式教学:
随机进入式教学主张,不要抽象的讲解如何运用概念,而要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
对于同一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多次进行学习,每次学习的情景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不同的侧面,从而促进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将概念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
*情境性教学:
情境性教学批评传统教学远离生活实际,倡导教学要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主张采用真实性任务,创设与问题情景相似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展开与现实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获取隐含在情景教学中的知识、工具,并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学习。
*认知学徒制:
认知学徒制主张,让学习者像手工艺行业中徒弟跟随师傅那样在实际情景中进行学习,从多个角度观察、模仿专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外显出来认知过程,从而获得可应用的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主张,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的给以帮助和支持,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增长,教师逐渐减少支持,直到学生完全独立而全部撤出支持,让学生承担学习的责任,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主张,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性的、界定了知识应用范围的问题情景,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考察所学主题,理解知识的使用情景,发展学习者灵活的可应用的知识、并迁移到其它问题情景之中。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自由、尊严、价值、选择和责任,探讨人的友爱、创造、自我、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生成长、高峰体验等问题。
在教育上,人本主义主张,不要客观地判定教师应当教授学生什么知识,而应当从学生的主观要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们喜欢而且感觉有价值的知识,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开展自由的学习,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一个“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学习的促进者”。
人本主义理论提倡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学习、情感教育、真实性评定、合作学习以及开放课堂和开放学校。
1.3教育技术应用的意义
2.教案设计
2.1教学设计的相关概念及流程
形象地说,教学设计是为老师们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
是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一门桥梁科学。
具体地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概念应从三个方面去把握:
1)要运用系统方法,即从学习需求出发,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而不能孤立地去处理教学中的各个具体问题;
2)要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
3)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前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在我们这个课程的教学中,介绍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包括:
2.2教学目标分析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包括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①知道:
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
例如能够叙述生殖和遗传的生物规律、牛顿三大定律。
②理解:
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
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
例如:
说出一个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对一个抽象概念举例等、古文或外文的翻译等。
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括。
例如:
对数学公式含义的说明、对文章大意的概括、对某一物理定律的说明等;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例如:
让学生判断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球受到一个推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地理中根据湖的纵截面图判断咸水湖或淡水湖等。
③运用: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
例如:
运用运算法则解题、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安装电路电灯、外语中运用造词法写出一个单词不同词性的系列词汇等。
④分析:
把复杂的知识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例如:
分析数学定理所给出的条件和结论、外语中复合句的构成成分、记叙文构成要素分析等。
⑤综合:
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
例如:
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的词汇归纳造词法等。
⑥评价:
对材料(如论文,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做价值判断的能力。
例如:
能判断自己所证明的几何题目的正确性、能判断自己所写的作文是否切题等。
2)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等。
克拉斯伍(D.R.Krathwohl)等制定的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依据是价值内化的程度。
该领域的目标共分五级:
①接受或注意:
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
②反应:
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③评价:
学习者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判断;
④组织:
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呈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
例如,先处理集体的事,再处理个人的事等;或是形成一种与自身能力、兴趣、信仰等协调的生活方式等;
⑤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
3)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动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运用、发展和协调。
在体育课中,这常是主要的教学目标。
1956年布卢姆等人在创立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时,仅意识到这一领域的存在,但未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体系。
后来,辛普森(E.J.Simpson)等人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但目前尚无公认的最好分类。
这里仅将最常用的辛普森分类法做一简介。
①感知:
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主要了解某动作技能的有关知识、性质、功用等。
②准备:
指对固定动作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准备(愿意活动)。
感知是其先决条件,在我国将感知和准备阶段统称为动作技能学习的认知阶段。
③有指导的反应:
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
通过教师评价或一套适当的标准可判断操作的适当性。
④机械动作:
指学习者的反应已成习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涉及各种形式的操作技能,但动作模式并不复杂。
⑤复杂的外显反应:
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操作。
操作的熟练性以精确、迅速、连贯协调和轻松稳定为指标。
⑥适应:
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习者能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设施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
⑦创新:
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合具体情境。
要有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才能进行创新。
我国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划分,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其实这三个维度是与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相对应的,如下图所示:
教学目标的陈述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说明教学对象是谁,即这个教学目标是为谁确定的。
必须要指出需要展示的行为或者能力,即必须要包含一个具体的行为动词;还要明确条件,即这些能力应该在什么条件下观察到。
最后,要定义新技能的熟练程度——即新技能的评价标准。
当然,在对象很清楚或者是条件要求不明确的情况下也可以省掉对象或条件,但行为和标准是必须包含的。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称之为教学目标的ABCD(Audience、Behavior、Condition、Degree)。
教学对象(Audience)
描述学习目标时,首先要明确是谁的技能发生了变化。
——例如,“9年级代数课的学生”、“3年级语文课的学生”等。
当然,文字出现重复的地方,最好非正式地用“你”来指代教学对象。
行为(Behavior)
目标描述的核心是动词,以说明教学完成后,学生将具有什么样的新能力。
如果动作是可观察的行为,最有可能明确地表达你的意图。
例如,要求学生写出若干大城市的别称,解多位数乘法,安装一架摄像机,列举爬行动物等。
像知道、理解、意识等含糊不清的词汇,应该避免出现在教学目标陈述中。
条件(Conditions)
教学目标描述中要说明,学生在什么条件下,展示他们习得的技能。
例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辨认鸟类,就需要说明,使用彩色图片还是黑白照片?
在展示习得的技能的时候,允许学生使用哪些工具和设备,不允许使用那些工具和设备?
举例来说,一个教学目标可以这样描述:
“在欧洲行政区划图(politicalmap)上,请学生标出主要的煤炭产地”。
标准(Degree)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要说明判断学生表现可被接受的“标准”。
例如,“学生解题时正确率应达到75%以上”、“操作程序中不能出现三个错误”。
除了“好到什么程度”这方面的标准之外,另外还可以包括速度方面的要求,例如:
“10分钟内做完这套动作”。
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确定以后,还要对目标做进一步的分析即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系的各种子目标,直到学生起始状态的过程。
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的教学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即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然后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排列出来。
通过任务分析,教师要能够确定出学生的起始状态;能够分析出从起始状态到最终目标之间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通过任务分析,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勾画出一个内容范围,确定重点,安排内容的顺序。
•范围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常常涉及面却很广,所以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做出选择。
教学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通常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1)所教事实、概念和规则在全部课程中的相对重要性;
(2)学生的社会背景、年龄、兴趣、需要和能力。
•重点
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后,教师还需要确定内容的重点。
教师将教学内容中的事实、概念、规则以一定的形式(如网络关系图、层次结构图、双向表、一览表等)罗列出来,标明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整理出几条主线,便能确定学习的重点内容了。
•难点
是指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
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不是,而且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
2.3分析学习者特征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要想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必须使教学方法、媒体和技术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
因此,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适应,或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学习者的特征,是衡量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分析学习者的每一种特征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需要分析几种对于媒体技术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起决定作用的特征,例如:
•一般特征
•入门能力
•学习风格:
知觉偏好和强度;信息处理习惯;动机因素;生理因素
一般特征包括年龄、年级、工作或职位、以及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
入门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已经具备或者缺乏的知识和技能,如:
已具备的能力、目标技能和态度等。
第三个因素,学习风格指的是影响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和反应的一组心理特质。
例如,焦虑、天资、视觉或者声音偏好、动机等。
2.4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以内化习得的内容或信息,而选择的教学过程。
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是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包括:
讨论、协作学习、游戏、模拟、发现教学和问题求解。
一是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包括:
演讲、示范、练习,和辅导等。
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教材的内容有效地连接起来,使这些基本要素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常情况下,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例如,体育操作技能的培养,就更适合采用示范、练习的教学方法。
●教材内容特点: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要求的不同。
●学生特征: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年龄、智力发展水平、学习风格等因素相适应。
●教学环境:
选择教学方法时,综合考虑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
●教师自身素质:
即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教师自身的表达能力、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特征、组织能力以及教学控制能力。
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刚开始,教师可以安排讨论或者模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呈现新的教学信息时,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然后,安排练习反馈活动,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最后,利用小组讨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他们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2.5教学媒体选择
媒体的概念、分类和环境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媒体是信息的载体,表示任何可以在信息源和接受者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
在今天的各类教学活动中,媒体已经成为当然的组成部分,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了“教师”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媒体”。
Smaldino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有六种媒体用的最多,分别是视频、电视、图表(diagram)、印刷资料、计算机和教师。
(注)这六大类都符合媒体的定义,当这些媒体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就成为教学媒体。
按照不同的标准,教学媒体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
1、按具体—抽象程度分类:
2、按感官通道分类:
依据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不同,也可以将教学媒体分为非投影视觉媒体、投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和综合媒体
所谓教学媒体环境,是指将不同种类的教学媒体有机组合,以达到促进、优化教学的目的,这样构建而成的教学环境即为教学媒体环境。
常见的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可分为:
1)多媒体教室环境
2)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
教学媒体的作用
一、媒体支持的符号系统
教学媒体的作用,首先是通过一种媒体技术所支持的符号表示系统表现的。
媒体能够建立符号和实物之间的对应,也可以在不同符号系统之间建立同步、对应关系。
这一点在外语教学中表现尤为明显。
二、媒体的处理能力
不同媒体的处理能力,也影响着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何克抗教授对媒体作用的概括
除了上面列举的两个例子以外,教学媒体在营造情景、陶冶情操和启发思维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何克抗教授用下面的80个字,综合概括了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他认为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辩;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其他(包括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化解教学难点等)。
教学媒体的选择
一、选择教学媒体的理论基础:
戴尔的“经验之塔”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戴尔“经验之塔”对媒体选择的指导作用:
1、具体到抽象
戴尔认为学习应该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展开。
儿童正处于从具体的生活经历向抽象的文字理解过渡的阶段,教学一定要从具体经验入手。
成人学习者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也要从具体的经验入手。
由于成人学习者已经具备了文字识读能力和一定的生活阅历。
这个“具体”可以通过文字表述的案例来体现。
2、效率和效果
选择教学媒体,既要考虑到其传递效率,又要考虑到认知效果。
传递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抽象的文字描述,教学传递的效率比较高;采用做中学等具体体验的方式,教学效率比较低。
然而,如果媒体的抽象层次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匹配,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字信息,那么在“传授”过程中节约的时间,将会浪费在“理解”和“内化”的过程中。
因此,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媒体的抽象层次。
3、促进知识的迁移
对大多数人而言,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学术研究,而是用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从书面知识向实践的迁移,也是影响我们媒体选择的重要因素。
沿着戴尔“经验之塔”自底向上,呈现了“知识来自于实践”这样的一个真理性的命题。
而通过教学设计,我们还要实现从书面“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二、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通常情况下,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有四方面:
(1)依据教学目标:
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
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有不同要求。
(3)依据教学对象。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
(4)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此外,还要考虑媒体的特性,以及使用成本,可获得性、便利性、学生的偏爱等因素。
总之,教学媒体的选择是一个决策过程。
三、媒体选择的方法
上述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为教学中根据不同目标,不同教学内容,学生不同的特征,以及学校现在的教学设备来选择不同性能的教学媒体提供了参考。
在实际操作中,常见的媒体选择工具有流程图法和评价量规。
1、流程图法
教师可以依据下列流程图为你的教学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2、选择量规
另外一种常用的教学媒体选择工具是评价量规。
多年来,为了指导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人们积累了一系列的选择量规,以比较、判断某一教学媒体是否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境。
所谓量规就是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的评级指标。
媒体选择量规从媒体的表现力、内容的明确性、时效性、是否符合学习者特点等方面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有效地降低媒体选择的主观随意性。
2.6教学评价方案制定
对学习者的评价
制定针对学习者的评价方案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
评价方案本身就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准确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以便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一般的评价过程为:
三种评价方式
一、客观测验
1.考试的质量标准
(1)效度:
指考试对教学目标测量的有效性程度
(2)信度:
指测量的可靠性,它反映考试分数可准确重复的程度。
2.试题的质量标准
(1) 区分度:
区分度是反映试题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
试题区分度高,可以有效拉开不同水平应试者分数的距离,使高水平者得高分,低水平者得低分,而区分度低则反映不出不同应试者的水平差异。
区分度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D=(H-L)÷N(D代表区分度指数,H代表高分组答对题的人数,比如考试成绩前27%的人;L代表低分组答对题的人数,比如考试成绩后27%的人;N代表一个组的人数即高分组与低分组人数之和)。
区分度指数越高,试题的区分度就越强。
一般认为,区分度指数高于0.3,试题便可以被接受。
(2)难度:
难度是指应试者解答试题的难易程度,它是衡量测评试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参数,它和区分度共同影响并决定人才测评的鉴别性。
难度一般用以下公式计算:
P=R÷N(P代表试题的难度指数,R代表试题的答对人数,N代表考生人数)。
难度指数越高,表示试题越容易;难度指数越低,则表示试题越难。
一般认为,试题的难度指数在0.3-0.7之间比较合适。
二、表现性评估(PerformanceAssessment)
表现性评价直接测量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而不是仅仅说明已经发生的认知的、情感的和心理的过程的指标。
教师通过设计表现性任务,对学生的高级思维、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设计和计划表现性评价的4个步骤如下:
三、档案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
档案袋评价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参与感,在给别人提供反馈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了。
3.资源准备
3.1常用教学媒体及其选择同2.5
3.2常用数字教学资源的格式特点及使用方法:
如文本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件、动画文件等)
4.教学实施
4.1教学实施的基本知识:
教学准备、教学活动的开展评价与反思
教学实施就是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顺序,从起点成功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