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是如何炼成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816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是如何炼成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领导是如何炼成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领导是如何炼成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领导是如何炼成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领导是如何炼成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领导是如何炼成的.docx

《领导是如何炼成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是如何炼成的.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领导是如何炼成的.docx

领导是如何炼成的

领导是如何炼成的

第一节自我修炼——斩断分别心

一、“桌子”也可以是“床”

领导是管人的,管人就要看人。

如果你眼中看到的都是一群恶魔,那你的管理当然会火药味十足。

如果你眼中看到的是一群天使,你的管理自然也会充满爱心。

你怎么管人,取决于你怎么看人,取决于你把人当成什么看。

管理观取决于世界观。

所以,我们探讨领导管人要从世界观谈起,从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说起。

那么,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呢?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

佛教的核心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面有一句话:

“色即是空”。

佛家讲的“色”,就是我们的物质世界,那么,“色即是空”,就是说这个世界的本性就是“空”。

“空”并不是说这个世界不存在,而是说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具备自己的属性、自性、本性。

我们平时说的这个人、这件事具有什么样的本性,比如说:

这个人很坏,这件事很好,其实都是有条件的,有缘由的,很多的时候都跟我们自身有关,跟我们看待这件事情的角度、心态、眼光有关。

一件在太阳光下看起来是红色的衣服,如果在蓝色的灯光下,就会变成灰色甚至黑色。

为什么呢?

其实衣服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它只反射红光,那么,当太阳光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照上去的时候,只有红光被它反射进入我们眼中,其它六种光线都被这件衣服吸收了,我们当然只看到红色了,这件衣服就成了红色。

那么,将这件红色的衣服置于纯蓝色灯光下,会发生什么事呢?

这件衣服只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余的光线,结果,环境中的蓝光被衣服吸收了,而又没有红光可以反射,这件衣服就没有光反射出来,没光的地方叫黑暗,你只能看到黑色,但因为蓝光不纯,所以,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灰色。

这也是聪明的女士不太喜欢晚上去商场买衣服的原因。

一件衣服的颜色实际上是由周围的光线决定的,是由外界决定的,有条件的,没有什么“本来的颜色”。

衣服当然一定会有“颜色”,但这个“颜色”不是它自身的“属性”,不是它的“自性”,而是它与外界结合的产物。

推而广之,所有的事物,其实都没有什么自身的“属性”,自性是“空”,都只是各种条件的聚合,是一种“缘”而已,所以万事万物都是“缘起性空”。

世间万事万物都只是各种因素、各种条件的聚散离合,这就叫“缘起”,即“因缘所生”。

这些事物没有任何自己独自的属性,这叫“性空”,即“自性是空”。

很多人还是会认为这件衣服本来是红的,只是在蓝光下变成了灰色。

人们始终会坚持一个看法——本来是红的。

这件事告诉我们,人们经常把一个习惯了的常态的东西当“本来”。

我们经常在太阳光下或七色光下生活,我们就把这种光下的物体的颜色当成了正常的颜色,当成了物体本身的颜色,当成了所谓“本来”的颜色,当成了物体自身的属性。

请一定要明白,这是我们人为加上去的。

事物没有所谓自身的属性,但我们人会把经常看到的一种状态当作事物的属性,这就叫:

错把常态当本来。

如果我们的太阳是蓝色的,只发蓝光,我们一定会认为这件衣服的颜色本来是黑色,但这件衣服还是原来那件衣服呀!

哪有“本来”?

没有“本来”,只有常态——习惯了的状态。

一根筷子,在空气中看是“直”的。

把它插入水杯中,一截在水里,一截在水上,这根筷子立马会变成“弯”的了。

那它究竟是“直”的还是“弯”的呢?

毫无疑问,在空气中“直”的是真实的,放在水杯中“弯”的也是真实的,这两种真实没有谁比谁更真之说,都是“真”的,只是条件不同、环境不同而已。

所以,不能说这根筷子本身是“直”的还是“弯”的,而要看你是在什么环境下看它。

不信,你把这根筷子放在杯中二十年,让一个小孩从小看到大,他一定会说这根筷子是“弯”的。

生活中这样事例比比皆是。

一只玻璃杯在盛茶时可以称作“茶杯”,盛酒时可以叫作“酒杯”,除了名称赋予它的物性外,它本身哪有“茶杯”、“酒杯”之类的自性呢?

它究竟是“茶杯”还是“酒杯”,全看你用它来做什么了,这又是人赋予它的属性。

如果你长期用它喝酒,你就会认为这是个“酒杯”,这个“本来”也只是个“常态”而已。

再比如桌子,绝对是桌子吗?

为什么不能把它当成床呢?

有些人长期睡在桌子上,这个桌子就成了他的床,在他的眼中,这不是桌子而是床。

“桌子”和“床”都不是这个东西的本来属性,而只是人长期使用的状态,但我们把它当桌子用久了就叫它“桌子”,当床当久了就叫它“床”,这又是将我们的“常态”当作了事物的“本来”。

当我们看到一间房子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

这是间房子,房子就是这个建筑物的属性。

但其实你再仔细一看,你只不过是看到几面墙壁、一个屋顶、几个门窗而已,离开这些东西,你还看到“房子”了吗?

你当然不可能看到没有屋顶、没有墙壁、没有门窗的“房子”。

但你看到的这些东西就是“房子”吗?

那我们把它拆了,一件不少,屋顶、墙壁、门窗都还在,“房子”还在吗?

没了!

究竟什么是房子呢?

房子在哪里呢?

在这些材料的相互关联中!

当它们相互搭起来的时候,营造了一个遮风避雨的空间,这叫“房子”,当它们胡乱堆在一起,“房子”就消失了。

东西没少一样,属性却消失了,属性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相互的关联,也就是“缘”,也来自于人的眼光,因为它能“住”,所以叫房子。

“住”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所以,“房子”的属性最终是人们的眼光赋予的,是物料的相互关联,最终是与人的相互关联。

这样看来,房子并没有称其为“房子”的自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像上述事例一样,都无自性,所以叫“性空”。

我举了这么多例子,是在告诉大家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大量的存在都跟我们有关,都跟我们的眼睛有关,都跟我们自己有关,都是相对于我们而言的,没有像我们认为的那么“本来”,那么天经地义。

 二、情人眼里出西施

如果你认为你老婆就是那么一个不讲道理的,蛮横无理的,一天到晚纠缠你的,一天到晚只知道钱的,你就等着离婚吧。

如果你认为你老公就是那么一个花心的,朝三暮四的,那你也就等着离婚吧。

也许她(他)只有一点点痕迹,但是,你就开始把她(他)这样看,看、看、看……你就会看出一个蛮横不讲理的女子来;你看、看、看……你就会看出一个花花公子来。

谨记我们的眼光。

我们的眼光一直在解读这个世界,在定义这个世界,这个是管理者非常要注意的一点。

所以,当你喜欢上某个下属的时候,当你恨上某个下属的时候,我希望你郑重打个问号,他真有那么可爱吗?

他真有那么可恨吗?

当你清清楚楚地把你下属分成这拨好人、那拨坏人、这拨混蛋、那拨什么什么的时候,你在管理中就找不到方法,你就走不出来了。

千万不要认为谁一定是个什么样子,谁本来是个什么样子,没有本来。

所有的本来是我们把常态当成了本来,是我们经常在这个环境下生活。

是因为我们经常抱着仇恨的眼光生活,所以,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敌人。

所以说情人的眼里出西施,仇恨的眼里就出敌人了。

要坚信这一点,没有本来。

没有坏人,没有一定。

也没有好人。

好,是因为他帮你;坏,是因为你吃亏。

但是,也许那个帮你的人恰恰帮你的时候就害了别人。

有时候,害你最深的也许就是那个你认为最可靠的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你还敢肯定谁一定好,谁一定坏吗?

好坏都跟外在的环境和所看的角度相关。

现举一个关于美与丑的真实的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是教授,俩口子到加拿大,后来他老婆不肯回来了,再过了几年,俩人离婚了。

我见过他老婆,我说,咦,你老婆好像也一般般吧。

他说,这个你不知道,老外就欣赏这种女人,西方人欣赏这种脸形,我们中国人比较欣赏那种轮廓分明一点的,老外不是,老外喜欢柔和模糊一点的,不是那个轮廓分明的。

所以,实际上美女都是你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的结果。

世界在我们心中,你有仇恨的心理,你就看到仇人;你用有友善的眼光,你看到的是朋友;你用鄙视的眼光,你所看到的是无能的下层;你用赞赏的眼光,你就会发现有很多人帮你做事。

我遇到的一个老板经常说他的下属如何如何差。

我说:

你千万要记住,你的问题和你这种评价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你一点都不赞赏你的下属,这是致命的。

你所有的管理问题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你一定要改正你的眼光,从明天开始,赞赏他们,谢谢他们,他们的缺点你要帮他们改正,但是,你更要赞赏他们,这是很有用的,你试着去做。

但是,这不代表他们的缺点你也赞赏,你要发掘他们的优点,他们肯定有很多优点。

有些老板说,他们哪有什么优点?

我说你现在的三个亿是你一个人做出来的吗?

你能做三个亿出来吗?

你一个人可以签三个亿的单,但是你一个人绝对做不出三个亿的产品。

你今天这样的成功凭什么?

你公司年产值有三个亿是怎么做出来的?

是大量的人帮你做出来的。

如果说你的成功是建立在那么多你认为无能的下属的基础上,这就出问题了!

常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按你的逻辑,你的下属连臭皮匠都不是,帮你成功的那些人都是混蛋,都是低能儿,那就是成百上千个混蛋、低能儿顶起了你这个成功企业家,你觉得这种逻辑成立吗?

如果不成立,就证明他们有能力,他们的能力造就了你。

佛家说: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你成为企业家是果,你成为企业家的因在哪里?

那么多人帮你才是因。

我告诉各位,这个世界上的好人坏人是我们眼睛里面出来的。

佛家讲过一句话:

说你可以把一个善人的行为当成导师,照着他的做;你可以把一个恶人的行为当成戒师,引以为戒,也是师傅。

所以这个世界上哪来善人和恶人?

都是你的师傅,就像我们所经历的一些磨难成就了我们。

鳌拜、吴三桂、葛尔丹等人都要康熙的命,但是康熙感谢他们。

为什么?

恰恰有这么一些人,人家才觉得康熙是伟大的。

有好坏吗?

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没有善恶,只有糊涂还是明白。

所以,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明白人和糊涂人。

我不希望你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我只希望你做一个明白的管理者,做一个明白的老板,做一个明白的人。

三、不要轻易将人归类

我们很多的人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管理上,有两个错误是经常犯的,什么错误呢?

就是分别心和执着心。

我们去了解佛教里面的“空”的这个概念,搞明白这个道理,是为了把分别心断掉,把执着心断掉。

因为既然是空,那你执着于什么呢?

既然是空,你分什么?

空怎么分?

希望你理解“空”是什么意思,这是让你找到不能分别的根本。

周围是空,你怎么分?

你如何去分?

佛家之所以拿空做基础,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人有很大的一个错,就是总要把事情分、分、分,分别、分别。

就像我们读书一样的,一定要分成好班,差班,要分成优等生,劣等生,结果分出什么来了?

分出一批未来的博士,未来的科学家,但是,也分出一批流氓、小偷、强盗、杀人犯。

那些分不到尖子班去的,那些不能作为优等生看的,是等着下地狱的。

为什么?

小小年纪他就被当作二等人处理,差生里面有还有差生,那就不是二等生了,他是三等生、四等生、五等生,他就不用活了,生下来就是个错。

我们的学校教育很糟糕的一点就在这个地方。

那么,分出了优等生、好生的人呢?

就认为我天生就好。

他天生就是个优等生,他的血液跟别人不同,高高在上,狂妄自大,自以为是。

我发现我们的管理人员有很多是从这两群队伍中来的,一群队伍中是归到了差班的,一群队伍是归到了好班的。

归到好班的就留下一个狂妄的病根,没有感恩之心。

归到了差班的就留下了一个自卑的痕迹,甚至有仇恨心理,当然也没有感恩心。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心理痕迹。

我们人做善事,做恶事,说来说去,看我们心里留下的是什么心理印记,这是西方心理学的说法,其实也是佛教的说法。

自傲的人很难管,自卑的人也很难管,因为他们都没有平常心和感恩心。

说到底,这是学校教育分别心过重留下的祸根。

分别心为何如此糟糕呢?

首先,有分别心以后,就人我有别了,你分成了人和我。

大家知道,每个人都更喜欢自己,才喜欢自己以外的。

这样一来,他做事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只是考虑自己,就很自我。

那么,周围的人允不允许他这样呢?

人我分别心首先是把自己造成了对立面,给自己树了敌人,人与人之间就天天相处在“战争”中。

很多企业的管理,火药味特别浓,人际关系特别紧张。

什么原因呢?

这个企业从老板开始,分别心就很重。

分别心让慈悲都会成为一件坏事。

所以,佛家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佛家反对有分别心的慈悲,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我们一直认为佛家是讲究慈悲的,叫“慈悲为怀”。

你们几时听过“慈悲多祸害”这样的话?

慈悲怎么又是祸害呢?

“慈悲多祸害”跟“慈悲为怀”有什么矛盾呢?

其实,这要从分别心去理解。

如果你是有分别的慈悲,你的这个慈悲不是好事,反而是坏事。

举个例子,我们年长一点的都有小孩,有的朋友小孩还很小。

我们很多这样的父母都不太放心把小孩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去带去教。

什么原因?

他们很宠小孩。

爷爷奶奶要是知道别人家的小孩哭是因为得不到三百块钱一个飞机模型的话,肯定不会掏三百块钱。

为什么?

很简单,那是别人家的孙子。

但是,自己的孙子要是哭闹着要飞机模型的话,爷爷奶奶即使生活还很困难,也一定会想尽办法买飞机模型。

那么,这个小孩就会在爷爷奶奶带的过程中越来越自大,越来越不知道事情的艰难,越来越觉得凡事只要吵一吵闹一闹就能得到,这样的小孩到最后会变成一个很难教的孩子了。

老师不用教他的了,为什么?

老师一教他就哭,因为他已经掌握了一个模式——一不顺心就哭,一哭就能满足。

所以,爷爷奶奶的慈悲是好事还是坏事?

是坏事。

这就是慈悲多祸害的意思。

我们有多少人就是在亲人的手里毁掉的,我们有多少员工就是在老板那种表面的人情化管理当中失去能力的。

所以,佛家提倡的慈悲,不是有情慈悲,不是有缘慈悲,而是没分别心的无缘大慈。

真正的慈悲是不能有分别心的。

你觉得该给孩子买什么就给他买,比如他冻了,你就要给他衣服穿,这是他的健康所必需的。

所以,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管理上对待员工要做到,不管你如何喜欢他,不管如何讨厌他,他做对了,你应该鼓励他;他做错了,你应该批评他。

四、学会与下属等距离

海尔的管理很严厉,《南风窗》就把海尔形容成一口高压锅。

有人问张瑞敏:

你这样,员工为什么会跟着你干?

张瑞敏只说了一句:

我是等距离原则。

请记住,等距离。

等距离就是没有距离感,他不是跟这个员工特别近,跟那个员工特别远。

一定要记住,一个老板可以是表面上很和蔼的,也可以是表面很严厉的,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等距离,不分别。

很和善的老板能带出好员工,很和善的上司能带出好下属,很严厉的也能带出,关键要看他是不是把下属分成好坏,距离有没有远近。

海尔张瑞敏的等距离原则证明他对待下属无分别,他是没有分别心的,你对了,表扬你;你错了,批评你。

哪怕你跟我打了很久的江山,你今天这个事错了,对不起,照样处分你。

当然,没有分别心并不是说不分青红皂白,干得好等于干得不好,干得不好等于干得好。

而是你看人的眼光,一开始的出发点,你是不要有分别心的,你不要认定他是好的,或者认定这个人是不好的,这就是佛家里面的那句话: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说,我们看人的眼光应该采取不分别,一体化。

不分别的意思,是你对下属要有像张瑞敏一样的等距离,不分亲疏。

其实,我觉得在企业里面做管理,严和松都是员工可以适应的。

但是,如果谁被轻视,谁受重视,这是永远不可以适应的。

一个企业的管理风格很严,员工能适应下来;一个企业的管理风格很松,员工自然也能适应下来。

但是,有一件事是永远适应不下来的,那就是有的人在这个企业特别受重视,而有的人在这个企业特别受忽视,这是永远搞不定的。

对这些人松对那些人严的企业,永远不可能平静下来。

为什么?

因为有人受重视,有人被忽视。

被忽视了的人,永远是反抗者,他们永远争取受重视的权利。

所以,你的企业里面如果人的分别心很重,总是有些人受重视有些人被忽视的话,你的企业是难有一刻安宁的。

我希望老板和高层要注意有个现象,那就是老板和高层特别容易重视周围几个人,离远一点他看都看不见,看都不想看。

因为他认为是这拨人的下层,我去看什么?

我就不应该看他,应该看我周围的人就行了。

千万别犯这个错,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很多管理学者和企业家都意识到了“中层”这个问题,中间这个层是很重要的,执行力、效率等都跟它有关。

这个层的问题从哪里来的呢?

我认为这个层的问题从特殊化带来的。

这个层特殊到什么程度呢?

特殊到他既不用像下层一样地去做事,又会受到上司、高层、老板的重视,老板仰仗于他,下面也仰仗于他。

企业这个现象不消除,管理是做不好的。

为什么?

总有一群人是特殊阶层。

欧博公司的管理有几个关键动作,其中有一个动作就是向官僚阶层开战。

作为顾问公司的欧博有一百三十个老师,有九个老总。

我发现九个老总成了特殊阶层,影响了整个管理的效率,我就向它开战。

怎么开战?

我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方式。

员工是根据业绩拿工资的,那么,老总们也要根据业绩拿工资。

以前老总们到项目上,指手划脚,骂起人来头头是道,骂完以后下属真正去做了没有,做到了没有,却没有真正去关心去落实。

怎么办?

我搞了一个挂牌制度,就是每个星期一由各项目组组长提出来,下个星期请哪个老总去解决什么问题,老总的工资按到项目的次数和每次时间来计算,这也是国际惯例。

假如下个星期你被点两次,每次你在项目组呆了三个小时,并且帮项目组解决了实际问题,那么你下个星期的工资就是六千块,那就有六千块。

另外一个老总可能被点了八次,工资就会更多。

这样一来,我发现管理问题马上好办了。

其实这是贯彻了一种原则,什么原则?

不要把什么人当特殊人物,出现特殊人物,你就一定要想办法立即解决。

我认为老板和高层要做的一个核心工作是防止企业出现特殊人物,为什么?

因为特殊人物不是拿多少钱的问题,而是立马造成了跟大多数人的差异化,立马让人觉得你在企业里面有一种分别心很重的文化。

我搞了挂牌制度以后,老总们拿的工资有很大差距,这是分别吗?

这是分别,但这是果上面的分别。

佛家里面讲因果,我在因上面没有分别,都给了他们同等的权力,别人不点他是因为他没有在项目上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我讲的分别心是从因上来谈的,不是从果上面来谈的。

我们如果要在结果上面确保每人个完全平等,那是错的,你应该在因上、在权力上、在起点上给他们一个平等的起点。

我这个平等的起点是让所有的老总面临项目组的挑选,所有的老总和老师一样,受到市场的检验,这一点是没有分别心的。

我发现这样一来,老总的工作态度,老师们的感觉、情绪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其实,这就是海尔做的内部市场化,它把所有人都摆到市场面前。

张瑞敏的很多做法很有佛家精神,真正的大师一定是一个哲学家。

张瑞敏只是个高中生,但这个高中生是把人生把很多问题悟透了的,所以,真正大师级的管理都是有宗教色彩的。

如果你去研究跨国公司就会发现,跨国公司很多做法充满了宗教色彩。

所以,我们谈佛教是说企业里面应该树立一种宗教精神。

 五、无谋即道

我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我有一个客户,老板与一位经理发生了冲突,结果,这位经理将老板告上了劳动仲裁庭,俩人关系剑拔弩张。

老板请教我怎么办?

他说,我并不是在乎官司的输赢,而是我平时待人不错,为何会与员工走到这一步?

我知道他很希望化解与员工的仇视状态和敌对关系,我说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是什么让这位经理采取了如此极端的措施。

第一是这位经理以前在其它企业有过类似经历,习惯于跟老板绝情绝义地对簿公堂;

第二是因为你与这位经理发生冲突的时候,你的语言刺激了他;

第三是他认为你还会有更多的动作来对付他,他就先下手为强,将你告了再说,这样,不管离不离开你这个企业,他都不会吃亏。

总的来讲,是他已经将你视为一个恶人,他也认为你是用仇恨的眼光在看他的,这是根源。

这时你如果立即炒了他或以别的方式对付他,这件事会在其他员工心目中造成恶劣影响,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并且官司还得继续打。

如果你立马妥协,与他和解,这会影响你的形象,这位经理肯定会有经济补偿的要求,而且他留下来就会让很多同事看到斗争的胜利,这对管理是不利的。

这就是说,事已至此,对立没有好处,妥协不是办法,怎么办呢?

既然根源在于“恨”,那么就从这里开始。

你从今天开始,既不要以任何怨恨的眼光看他,也不要动什么心思对付他,只要他还继续工作,也不要为难他,更不要考虑让他走。

当然,也不需要对他说什么妥协的话。

总之,以正常的眼光来对待,该怎样就怎样。

劳动仲裁庭需要你做什么,照做即可。

新的劳动合同你也可以与这位经理来签,要让这位经理看到,你对他没有仇恨,没有招术,你还是把他视为自己的员工,你对他的批评只是正常的上级批评下级而已。

这位老板问:

那最终的结果呢?

我说:

最终的结果如果你输了官司,你应该接受,改正管理中的一些弊端,这叫输了官司,赢了管理,不吃亏。

如果官司赢了,他也不会恨你,因为你并没有为难他,是法律的判决,怨不得你。

而对这位经理来讲,他一直抱着这种仇恨的心理生活和打工,其实他是不可能真正有一个好前途的,这是他自己遭受的最大的惩罚了。

所以,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你这样善待他,你不是输家。

而他如果这次又在官司中尝到了甜头,那他只会使自己在打官司专业户的路上走得更远,这对他好吗?

最好的结果是:

你的态度让他意识到你并无恶意,世界上很多的老板还是很善良的,他心中的仇化解了,或许你们最终会和解。

两个月以后,我接到这位老板的电话,他告诉我:

那位经理已经撤诉了。

什么都没做,一场劳资危机化解了。

这位老板只做了一件事——改变看待这位经理的眼光,将这位经理视为一个企业正常的员工对待。

从没有仇恨的眼光开始,达成了没有仇恨的事实与结果,以不离不弃的意念化解了一场劳资关系的冲突。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位老板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一切忍耐、调整都深深地印在了他自己的心中,成为了管理的智慧,他自身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这位经理也终于看到了可以信赖的企业和老板,心中的“恨”淡化了,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模式。

世界就是如此在我们的眼光中真实的存在着。

第二节自我修炼——斩断执着心

一、人为什么会有烦恼?

佛教里面分析我们的烦恼的根就在执着,执着于过去,执着于未来。

执着于现在那不叫执着,现在正在发生,不需要执着,珍惜现在,这叫“精进”。

所以,执着是一切烦恼的根。

执着为什么会带来烦恼呢?

这跟起心动念有关。

佛家里面有六根六尘六触之说。

哪六根呢?

是眼、耳、鼻、舌、身、意。

眼就是看,耳就是听,鼻就是闻,舌就是尝,身就是触,意就是想。

六根就是我们人体接受信息的六大感受器官,或者叫六大功能。

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呢?

六根清净就是达到了看就是看听只是听的程度,不是说六根没了,只是清静了而已。

看只是看,看了之后不起心动念。

六根未净是什么意思?

拿“看”来说,我们一般的朋友是不是看只是看?

看一个女孩子过去,心想,好漂亮啊!

这是好的,因为你在欣赏,所以很多老外说,小姐,你真美。

他看只是看,他在赞美,他在欣赏。

如果在西方,一个女孩子受到男士的赞美,她会说,谢谢!

咱们中国不行,中国人不能说这个。

因为中国女人知道你看不只是看。

鲁迅先生批评国人说,很多人看到胳膊能想到大腿,哪里只是看。

很多人看不仅仅是看,发现了美,就想着占有,看到鲜花就想摘。

所以,我们不仅仅是看,看了以后就想留住、占有。

得不到就开始痛苦,就开始烦恼,就开始有挫折感。

所以,这个烦恼怎么来的?

是你执着于这件事情来的。

执着就让你自寻烦恼。

中国有句话,叫“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烦恼是自己找的,是你执着于美感造成的。

审美是没错的,赞赏美也是对的,但你要执着于这种感觉就错了,因为你不可能长期拥有这种感受。

要学会放下。

看就看,何必看完还要放到心里去呢?

还不断地想,烦恼不就来了吗?

有一个和尚,带着徒弟到河边。

一个女施主过来,女施主不敢过河,和尚就背她过去了。

小徒弟一看就烦,又不好说,心里就想:

不是不近女色吗?

这个师傅不仅近,还背着她,背的样子还很高兴,小徒弟很烦!

到了晚上,小徒弟说他师傅:

你说话不算数,你骗我,你不该把一个女施主背过去。

那个师傅说:

我是把她背过去了,但是我早就放下了,我一背过去就放下了,你看你现在还在背着。

这是佛家里面很有智慧的比喻。

我们人真是这样的,不是“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做只是做”。

我们总是从看、听、做开始,在不断地起心动念。

管理做得不好,很多时候都是与这点有关。

我们的老师在做咨询项目时,会为了一个流程该不该推,一个部门中的岗位该不该设,而与客户发生一些争论。

其实这很正常,但有些老师就会在这种争论中,去联想到你尊不尊重我?

我有没有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