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557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天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天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天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天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天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天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

第I卷(共36分)

一、(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曲线(q“)笨拙(zhu?

)磕睡(k…)祈祷(qŠ)归取其孥(n’)

B.针炙(ji“)珐琅(f„)庇祐(pŒ)傩送(nuŽ)兔起鹘落(h’)

C.长锸(ch?

)漩涡(xu‚n)肐察(g…)凝睇(dŒ)风乎舞雩(y’)

D.废驰(chŠ)瘦瘠(jŠ)契诃夫(k…)仇雠(chŽu)扃牖而居(ji?

ng)

2.下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______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______的时间。

③办理网上银行对外支付业务时,使用_______密码和支付密码的客户,需要保护自己的卡号和密码,以确保网上银行的安全。

A.纷纷扬扬邈远登录B.沸沸扬扬幽远登录

C.纷纷扬扬幽远登陆D.沸沸扬扬邈远登陆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教育部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要求签订校园诚信承诺书,涵盖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内容,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依据。

B.我们提倡勤俭,并不是留恋过去物质贫乏的生活,而是想在这个浮躁喧哗的时代,保住那份对勤俭精神的珍惜之心、珍爱之情。

C.平民文化的重新崛起,不仅会对我国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更会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D.某报记者一篇报道地方强制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的文章,惹恼了当地官员,他们竟派公安人员到报社拘传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4.下面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代“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三十。

②“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束发”古代指男子15岁,“冠者五六人”中“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代表成人。

③“彭泽之樽”“临川之笔”,“彭泽”“临川”指代曹植、谢灵运。

“三径就荒”中的“三径”代指隐士居所,此典故与西汉末年蒋诩有关。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春秋中期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楚辞”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这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京华烟云》《文明的碎片》《缘缘堂随笔》《合欢树》的作者分别是林语堂、余秋雨、丰子恺、史铁生。

A.①

B.③

C.②

D.②

二、(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

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

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

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

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

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

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

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

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

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

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

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

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

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

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

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

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

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包括自然精神在内的许多精神氛围都发生了改变。

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

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的人生社会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陶渊明的诗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有浓厚的自然之趣,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精神氛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后世理解唐诗就非常难了。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中心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田园诗爽朗明澈的诗境,也表现精神澄明。

C.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精神来自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澄澈宁静的诗境。

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表现豪迈奔放的情怀。

三、(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

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

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

行前定,则不困。

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特卉木也特:

只是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信:

确实

C.必有义焉,不可胶也胶:

固执D.故让国,大节也让:

责备

9.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谖草取其忘忧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然则以节言竹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C.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杳不知其所之也

D.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辩乎荣辱之境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1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春夏秋冬之分至”说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太阳运动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制定的。

B.《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是指经、史、子、集,而解释经书的著作就称为“传”,如《左传》。

C.古代科举制中的会试、乡试、殿试分别为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其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探花、榜眼。

D.古代把星空与地域相对应,某星宿对着地面的某区域,称为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星分翼轸”是说滕王阁所在地区为翼、轸二星所对的地面区域。

12.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文中作者认为,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作者援引泰伯、曾子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子思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

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4分)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7分)

多景楼①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

鸿!

注释:

①多景楼:

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

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曾于夕阳西下时登临此楼,写下此诗。

②钟呗:

梵音的歌咏。

冥:

深远。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

试分析“浮”和“入”的妙处。

(4分)

(2)尾联“冥鸿”指什么,这一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9分)

(1)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3)岂敢盘桓,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4)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

(杜甫《蜀相》)

(5)心非木石岂无感?

____________。

(鲍照《拟行路难》)

(6)鸟雀呼晴,____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

(7)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8)况阳春召我以烟景,____________。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9)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五、(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

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

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

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

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

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

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

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

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

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

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

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

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

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

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

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

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

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

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

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

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

它木性软,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

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

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①②段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的顽强的意志。

C.文章第⑤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表现柳树顽强的生命力,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17.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6分)

18.文章第⑤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19.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

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6分)

六、(10分)

20.下列回目中的第一个字很好地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参照示例补充完整。

(2分)

()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平儿情掩虾须镯

()晴雯病补雀金裘()紫鹃情辞试忙玉(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21.通灵宝玉上有一句话: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莺儿看了说“与姑娘项圈上的倒像一对儿”,宝钗项圈錾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2.“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四个女子的命运,简述其中一个人物的一个故事。

(4分)

人物______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

①?

崔永元老师在主持时这样解释道:

语文的魅力就在于一个乞丐和一个诗人晒太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语文是什么?

②。

在物理学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物理量;而在语文课堂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生命量。

语文学习经历告诉我,语文素养的核心就在于阅读。

而且,我认为,③。

因为中学生的时间是紧张有序的,中学生的生活是单纯而无干扰的。

青春的空白期需要书籍来充实,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这个时间很关键。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说:

“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说:

“我因为放弃了不喜欢的公务员职位,才在十年中设计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近千个独一无二的楼房样板间。

歌手王杰说:

“我做过茶楼伙计、油漆工、的士司机……我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

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

请结合材料和你的思考进行权衡、选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目自拟,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

1.C【A曲线q‘瞌睡B针灸庇祐bŒD废弛契诃夫(h…)】

2.A【纷纷扬扬:

形容雪、花等多而杂乱地在空中飘舞或者形容消息、流言广为传布。

沸沸扬扬:

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

邈远:

指年代久远,历史悠长。

幽远:

深远,远而幽静。

登陆:

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特指作战的军队登上敌方的陆地;比喻商品打入某地市场。

登录:

登记,注册。

3.B【A成分残缺。

“涵盖”主语应是“承诺书”,“将成为”的主语应该是“诚信档案”。

C递进不当。

D句式杂糅,可去掉“在作怪”。

4.D【①“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③指代陶渊明、谢灵运。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战国。

二、

5.C【A“现实的人生社会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错,原文“常常是”。

B“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是在唐代呈现的,陶渊明所在的晋代开启了自然之美的画卷。

D“唐诗赖以形成的精神氛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后世理解唐诗就非常难了”错,原文“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

6.D【A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自然精神。

B应为“山水诗”,且证明其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C是对比论证,不是类比论证。

7.A【A项,逻辑错误,由“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推导不出“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

三、

8.D【“让”应解释为“辞让”,避王位】

9.D【A项,前一个“其”,代词,它;后一个“其”,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B项,前一个“以”,介词,用、拿;后一个“以”,原因。

C项,前一个“之”是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往到。

D项,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表示引出对象。

10.A【本题画线句子中,“者……也”表判断,“者”后应断开,排除BD两项。

再比较AC两项,“竹”是名词,在句中做主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意思是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态柔弱,当中还是空的,而“夫竹之为物柔体”则解释不通,故排除C项】

11.C【顺序应为“乡试”“会试”;顺序应为“状元、榜眼、探花”】

12.C【“子思”“曾子”颠倒了】

四、(22分)

13.(8分) 

(1)这的确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为他高兴呢(或“我又怎能不欣赏他呢”)?

【“是”,这,1分;“诚”,确实,的确,1分;“安得”,怎能,1分;“之”代指他,译为“此”亦可,1分】

(2)既然这样那么黄中立从竹中取来含义来命名他的亭子,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

【“然则”,这样那么,1分;“诸”相当于“之于”,1分;“徒”,类,这些人,1分;“苟然”,随便这样,1分】

14.(8分)

(1)颔联描绘了黄昏时分在多景楼上所见的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壮丽图景(2分)。

“浮”和“入”两个动词分别写出了波光云影中显现碧瓦红楼,霞光山色掩映着黄昏远天(1分)。

化静为动,赋予动感(1分)。

(2)尾联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