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系列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424探究世界的本质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380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系列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424探究世界的本质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师说系列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424探究世界的本质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师说系列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424探究世界的本质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师说系列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424探究世界的本质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师说系列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424探究世界的本质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说系列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424探究世界的本质人教版.docx

《师说系列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424探究世界的本质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系列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424探究世界的本质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说系列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424探究世界的本质人教版.docx

师说系列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424探究世界的本质人教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考典题回顾

例1(2010·全国卷Ⅱ)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

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

这一研究思路体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  )

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

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

④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要求“通过科技创新”,然后具体分析各项题肢,①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错误;②正确,符合题意;③高耗能短期内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但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应选。

例2(2010·江苏卷)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引言类选择题,考查对“引言”的阅读理解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B项否认了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C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例3(2010·四川卷)从哲学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自知》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答案:

B

解析:

材料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属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A项反映规律的客观性,C项为不可知论,D项为客观唯心主义,B项为主观唯心主义,与材料反映寓意一致。

 

思维互动启迪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考点归纳

考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和总结,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考点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重点分析

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1)内涵不同。

客观实在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是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它相对于主观臆造的东西而言,具有真实性。

(2)外延不同。

客观实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客观物质世界。

客观存在的外延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包括意识现象;不仅指向客观世界,而且指向主观世界。

(3)地位不同。

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如客观实在性、可知性、矛盾性、关联性、客观存在性等。

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具有的共同的唯一特性,是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具有的最抽象最概括的特点,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

客观存在性,则是具体存在的事物或现象部分具有的特点,是多变的、易逝的。

2.唯物主义与世界的本原问题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了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样就把问题简单化了,这是不科学的。

(3)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坚持世界是物质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局限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思维辨析

关于物质的思考

(1)正确理解哲学中的物质概念。

①把握物质的含义要从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两个方面理解。

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注意二者的区别。

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

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固有的。

(2)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

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注意] 区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

这个唯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

客观实在性是从总体上泛指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②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或者说物质具体形态是怎样存在的。

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4)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

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

易错明辨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

[明辨] 是客观实在,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不一样。

2.物质是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

[明辨] 物质不是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

[明辨]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意识不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4.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有意识的,所以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明辨]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考点训练

马克思说:

“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据此回答1~2题。

1.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人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C.人类的生产能力是受客观物质条件制约的

D.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答案:

D

解析:

马克思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类改造自然是在遵循自然规律,承认物质的固有属性前提下进行的,故答案选D。

A、B、C不符合题意。

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这是因为(  )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原因。

①②③均符合题目要求;④错误,人的意志不能决定但能影响社会的发展。

近日,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培育出了世界首批能够遗传转入基因的猴子。

科学家在普通猴子体内植入一种来自水母体内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后,繁育出在紫外线照射下,脚底等皮肢能发出绿色荧光的转基因猴。

据此回答3~4题。

3.日本科学家有意识地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转基因,“荧光猴”说明(  )

①人的力量是无穷的,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具体形态,但人并未创造物质本身

③人制造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必须以自然物本身的存在为前提利用自然物本身的规律

④人可以制造出新的物质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

人的力量不能说是无穷的,同时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故①错误。

②③正确且符合题目要求,④错误,因为物质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故本题选B项。

4.自从有了人之后,世界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但我们还是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列宁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下列对“客观实在”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客观实在是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

②客观实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就不是客观实在

③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④客观存在的东西,就是客观实在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③

答案:

B

解析: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是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所以①和③是正确的。

客观实在的物质有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的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电场、磁场、暗物质等,故②错误。

因为客观存在的东西包括精神、意志等,而这些不是物质,所以④不正确。

故本题选B项。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考点归纳

考点三、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第一,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而静止既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又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第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运动和静止的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不可分。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考点四、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含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要求: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重点分析

1.准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含义。

①物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明了物质的客观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指明了物质的可知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运动: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离不开运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和联系

3.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2)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简言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4.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一种联系,也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当然,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唯心主义者把规律看成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东西,因而是错误的。

(3)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

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

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4)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所谓必然联系是指确定不移、必定如此、不可避免的联系。

所谓偶然联系是指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

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是规律。

(5)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概括与总结的结果,绝不能等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思维辨析

1.准确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不是主观的、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3)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不能创造、改造或消灭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具有强制性。

想问题、办事情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辩证地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在行动中必然遭到失败。

因此,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如果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易错明辨

1.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

[明辨]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是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的。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它是指导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

(3)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

在物质所具有的这些属性中,运动属性是最根本的属性,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它是物质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

[明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也可处于不显著的变化之中(相对静止)。

3.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

[明辨] 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4.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

[明辨]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5.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明辨] 颠倒了二者关系。

6.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

(×)

[明辨]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7.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发明、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

[明辨] 规律不可以发明、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但可以被发现、认识、把握和利用。

8.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

(×)

[明辨] 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是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多变的联系。

9.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

[明辨] 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现象。

10.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明辨] 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11.规律有好坏。

(×)

[明辨] 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12.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

[明辨] 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13.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

[明辨] 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14.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

[明辨]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15.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

[明辨] 规律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

16.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明辨] 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考点训练

1.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的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这种说法(  )

A.承认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D.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

D

解析:

柏格森把“心灵”看成是运动的主体,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选D。

2.古希腊有个叫欧布利德的人,有一次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赖账说:

“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

”邻居把他打了一顿,他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

“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

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

”欧布利德无话可说。

故事中这个叫欧布利德的人(  )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也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应正确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承认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

题中欧布利德为了赖账,借故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了“我”的相对静止。

故B符合题意。

3.昔日“风卷黄沙弥漫天,荒沙万里无人烟”,“流沙固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如今,“麦草方格”改写了“沙进人退”的历史,人们还开始向沙漠要地。

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看(  )

①土地沙化的治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土地沙化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遏制

③土地沙化不能被消灭但能够被有效遏制

④人类总有一天能改造规律消灭土地沙化

A.①④B.②④

C.②③D.①③

答案:

D

解析:

②④表述错误,②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④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①③正确表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所以选D。

时政热点链接

【新闻现场】

实现新跨越,再攀新高峰

(1)北京时间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

嫦娥一号原定一年的工作任务已经超期完成,并非常出色地实现了探月工程的四大目标。

(2)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准确入轨;10月9日,实现环月飞行;10月27日至29日,完成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虹湾局部区域成像。

11月8日,温家宝总理为嫦娥二号虹湾局部影像图揭幕,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

(3)2008年9月28日,遨游太空68小时27分钟的“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神舟八号飞船将是一艘无人飞船,它的使命就是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在轨交会对接实验。

神八预计将于2011年下半年发射。

神舟八号发射升空后,与“天宫一号”对接,成为一座小型空间站。

【创新设计】

1.嫦娥一号成功撞月、嫦娥二号准确入轨并完成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虹湾局部区域成像。

、神舟七号飞天成功充分说明了(  )

A.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B.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C.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D.规律是可以创造的

答案:

B

解析:

A项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也是可以认识的,但是不可以被“改造”;B项应选;C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2.“神七”飞天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建立短期有人照料空间实验室,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研究进而发展我国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和技术基础。

这表明(  )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人定胜天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①正确,人们对太空的认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②正确,不发挥主观能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