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208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中日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甲午中日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甲午中日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甲午中日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甲午中日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甲午中日战争.docx

《甲午中日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中日战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甲午中日战争.docx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它和浓厚的封建残余及天皇制国家机构相结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侵略性。

为满足资产阶级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斗争视线,制定了以侵略朝鲜和中国为中心的“征韩侵华”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

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19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

列强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对世界领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半)殖民地,在扩张中同时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上,各国都默许和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下面来了解列强和日本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

他们对日本的这种态度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反对本国腐朽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为维持反动统治,要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日本为给自己出兵制造借口,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日本驻朝使馆译员郑永邦,奉命向清廷派驻朝鲜任总理通商交涉事务的袁世凯表示:

“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

”清朝听信日本的保证,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1500人到朝鲜牙山,并根据《天津会议专条》的有关规定行文通知日本政府,并声明,一旦朝鲜局势安定,立即将清军撤回中国。

这样清政府落入日本预谋的圈套。

清军出动之前,日本内阁已于6月2日通过决议,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兵朝鲜。

日本政府派出数倍于清军的兵力在朝鲜仁川登陆,并控制汉城等战略要地,为进一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进行军事部署。

起义平息后;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军,日本不仅拒绝,而且增兵到一万多人。

中国军队被日军隔绝在牙山一带,孤立无援,落入日军的陷阱之中。

1894年7月23日,日本突然包围朝鲜王宫,俘虏并囚禁朝鲜国王李熙,组织起傀儡政权,并迫令其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清军。

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对此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

此时,国内舆论强烈要求清政府备战,北洋海军的广大官兵也要求立即投入抗击日军的战斗。

然而,李鸿章拒绝出动北洋海军,主张“避战自保”,因为他深知,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成军后,没有再添任何舰只;1891年以后又停止购买枪炮弹药,海防经费被慈禧挪用去修颐和园。

到这时,北洋海军不仅总吨位远远落在日本舰队之后,而且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较差。

李鸿章对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不肯轻于一试,力主乞求列强出面调停,希望依靠第三国的力量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军。

慈禧既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忙于自己六十寿辰的庆典,一心力保“和局”,苟安目前,她支持李鸿章的求和主张,由此可以证明,战争不可避免,清政府的失败不可避免。

二、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1.时间、战役

时间1894年7月1894年7月~1894年9月1894年10月~1895年4月

战役丰岛战役平壤战役辽东战役

黄海战役威海战役

日军偷袭丰岛,是为了阻止清军从海道增援牙山,保证其陆路战斗首战获胜。

丰岛海战的同一天,日陆军从汉城出发,偷袭牙山清军,清军战斗失利,叶志超率军逃跑,退守平壤。

清政府见日本侵略者已公然揭开战幕,被迫于8月1日对日宣战,日本也于同日宣战,中日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三、平壤之战和黄海之战

1.李鸿章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

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清政府一直避战求和,寄希望于英、俄等列强“调停”。

中日战争爆发后,慈禧太后既怕战火冲击她的万寿庆典,更怕在战争中削弱她的最高统治地位,所以一心只想保持和局,早了战事。

李鸿章从来把淮军、北洋海军当作私产和个人升官发财的资本。

为保他的权势,也竭力迎合慈禧太后意旨,主张保持和局,把希望寄托在帝国主义调停上。

在军事上,他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这样,清军既不能主动进攻,也不能择险拒守,致使万余名清军滞留平壤,贻误战机。

2.平壤之战。

叶志超从牙山败退后于8月底到达平壤。

他谎慌报牙山大捷,并称沿路以少胜多,击退敌军。

在李鸿章庇护下,不仅未受惩处,反被赏银二万两,并被任命为平壤各军总统。

及至9月,侵朝日军已达5万多人,中国军队在平壤的约2万人。

叶志超不积极布置防务,坐守孤城,等待挨打。

在日军发起总攻前夕,叶志超主张弃城撤退,被左宝贵制止。

1894年9月15日,日军分四路进攻平壤,清军仓促应战。

当时,清军依城划分各军防区。

其中左宝贵守北城玄武门,牙山军(叶志超原部)守西门,卫汝贵所部盛军守西南门及南门,马玉昆所部毅军守东门及大同江东岸。

清军主力分布于东门及大同江东岸,所以东路战斗非常激烈。

马玉昆率军在大同江东岸拚死抵抗,浴血杀敌,打死打伤许多敌人。

据日本官方记载,东路战斗中日军将佐以下死者约140名,伤者约290名。

激战自清晨4时延续到午后,最后迫使日军败退。

北路战斗也极为激烈。

15日拂晓前,日军两支队联合进攻北城。

左宝贵亲自登城指挥,士兵拚死奋战。

敌炮兵占领附近山头,居高临下,发炮轰击清军,平壤北门外炮兵阵地相继失守,制高点牡丹台也为敌军攻陷。

左宝贵决心与城共存亡,身穿黄马褂,继续指挥,11时,左宝贵中炮牺牲,士气大挫,玄武门遂被日军攻占。

此时,叶志超立即下令撤军。

正当东西两路清军准备乘胜出击时,忽闻北路失利,并接叶志超的撤军命令,只得率部回城。

夜间,叶志超率诸将弃平壤城逃走,退到鸭绿江北岸。

日本占领了平壤。

此后,战火燃到中国境内。

在战火烧及国门的危难之秋,慈禧正筹备庆贺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大事铺张,她挪用海军军费修建的颐和园工程,仍在继续进行,完全置民族和国家安危于不顾。

可谓“太后不识国事险,危亡犹筹万寿典,挪用军费修颐和园,此战岂能不失败。

3.黄海之战。

平壤战役后两天,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

9月17日,日本舰队侵入我鸭绿江口大东沟海面,向刚完成运兵任务准备返航的中国舰队进行突然袭击。

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缺乏准备,率军匆忙迎战。

战争开始后,中国定远号等10舰排成人字形阵,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居中领先,居人字顶部,其它各舰分列两翼。

国旗舰定远号的飞桥被大炮震断,丁汝昌从桥上坠落负重伤,右翼总兵兼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代替指挥作战。

海战初,两军交锋互有胜负。

战斗打响后不久,敌舰炮弹正中定远号信号装置,旗舰不能再发信号,舰队失去指挥能力。

日本乘势发起攻势,北洋舰队处境十分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爱国官兵不畏牺牲,英勇战斗。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致远”号在舰身多处受伤、炮弹将尽的情况下,与日主力舰“吉野”相遇,邓世昌认为“倭(日)舰专恃吉野,沉是船,则我军足以夺其气而济事”,遂开足马力向“吉野”撞去,誓与敌同归于尽,不幸中鱼雷沉没,全船官兵250人为捍卫国土葬身鱼腹。

经远舰被击中起火,管带林永升和全舰官兵边激水灭火,边发炮攻敌,当他们遥见一日舰,似已受伤,即鼓轮追之,被日舰释放的水雷击中,顷刻间全船碎裂,舰中270人除少数遇救外,其余同沉于海。

这次海战,中国海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给日军以巨大打击,日本旗舰松岛号中弹起火,弹药仓爆炸,侵略军死伤100多人。

西京丸被击毁,吉野号被打得丧失了战斗力。

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舰沉没。

战至傍晚,日本联合舰队首先转舵逃出战场,北洋舰队追击10余海里,然后整队驶回旅顺。

此战历时5小时之久,为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

黄海一战中日双方互有损失,中国损失大于日本,它使中国北洋海军实力大为削弱,但主力尚存。

李鸿章为保存实力,极为夸大战败程度,说北洋海军“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使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从而大大便利了日本的进一步侵略。

四、辽东、威海之战

1.辽东之战。

辽东半岛面临黄海,不仅是日军从海上进攻东北的唯一通道,更重要的是它与山东半岛遥望相对,共同封锁着渤海海峡,是保卫京津的重要门户。

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是北洋舰队的重要基地之一,又是日军从渤海湾登陆,进行直隶平原决战方针的严重障碍。

黄海之战后,日军经一个多月休整后于10月下旬分两路同时向辽东发动进攻。

一路从朝鲜义州渡鸭绿江入侵,中国聂士成军交战失利,其余各军相率惊溃。

另一路日军于10月24日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从背后袭击旅顺和大连。

11月初,日军进攻大连,由于守将赵怀业事先只守炮台,不顾后路且临阵逃脱,日军不战而占领大连。

18日,日军猛攻旅顺,清军将领纷纷准备逃跑,只有徐邦道率残军抵抗。

北洋舰队躲在威海卫“避战保船”,坐视大连旅顺落入虎口。

22日旅顺陷落。

旅顺失陷后,日军对当地手无寸铁的平民实行惨无人道和灭绝人性的野蛮屠杀。

全城有1.8万多人被屠杀,仅36位埋藏尸体者幸免。

教材中列举的文献资料“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欧柏的一份报告”是日军野蛮屠杀旅顺平民的有力旁证。

2.威海之战。

威海卫军港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顶端,与旅顺港隔海相望,是北洋海军的重要军事基地。

甲午中日战争最后一次战役,在这里进行。

威海卫港岸呈半圆形,如两臂环抱,港内的刘公岛、日岛是两座天然门户,地势极为险要。

军港分南岸、北岸与刘公岛三个防区,沿岸有南北两帮炮台共15座,刘公岛、日岛计有炮台5座,总计安设火炮100多门。

北洋舰队的15艘舰船泊于北口,可以水陆呼应,日军从正面进攻极端困难。

因此,日军采取从威海卫以南的荣城弯登陆,从背后包抄威海卫的战术。

同时,也从海面发炮轰击威海卫。

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令北洋舰队躲在威海卫消极避战,如“违令进战,虽胜亦罪”。

故日军在荣城弯登陆时,北洋舰队只能坐失战机。

1895年1月26日,日军开始进攻威海卫,1月底,南北两帮炮台先后被日军攻占。

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形势十分危急。

丁汝昌下令刘公岛、日岛各炮台集中火力反击,并下令各军舰开炮还击,击沉日舰2艘,鱼雷艇5艘,但终难挽回败局。

日军利用占领的南北两帮炮台,配合海军舰队夹攻刘公岛、日岛及港内北岸舰队,先后击沉定远、来远、威远等舰。

危难中,丁汝昌拒绝献船投敌的要求,决意冒死突围,遭到马格禄、浩威等洋员和一些将领的极力反对。

后来,这些败类唆使暴徒手持刀矛逼丁汝昌尽快投降。

丁汝昌气愤之下,服毒自杀。

第二天,他们盗用丁汝昌的名义起草投降书,率舰队投降。

李鸿章经营十几年的北洋舰队就这样全军覆没了。

回顾战争中的四场战役的战况:

平壤战役:

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

日军占领平壤。

黄海战役:

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

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

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辽东战役:

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威海战役:

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总之,四场战役除黄海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

从四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是由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那么,是不是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李鸿章一人所造成的呢?

他虽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一个人不能左右政局。

他之所以采取投降政策是受其他因素决定的,作为一国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仍免不了讨列强的欢心,仍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所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助长了李鸿章避战求和的决心。

清政府的腐败成为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陆、海军的实力,长期推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导致平壤战役贻误战机,日本占领平壤;在黄海战役中根据教材对照表中中日双方实力及损失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舰队完全有能力与日交战,但李鸿章有意夸大战败程度,虽然出现了像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这些清朝爱国官兵,但仍挽回不了败局,使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辽东一战,清军没有做出任何防守,使日军顺利占领旅顺、大连,并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给中国社会带来沉重的灾难和耻辱。

威海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由此可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从而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提供了条件。

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战后,日本又向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五、《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及主要内容。

1895年3月19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今下关),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

4月17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内容

为了便于同学们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大家回忆一下《南京条约》的内容要点包括几个方面?

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

两个条约相比,可以看出前三项要点相同,第四项不一样,那么《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四)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比,只有第四项,《南京条约》是协定关税,而《马关条约》是关于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免交内地税。

这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的一种新的经济侵略方式——资本输出,这比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的利润高得多。

什么是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

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到国外市场倾销,获取利润。

以上咱们通过比较法,学习了《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咱们来分析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马关条约》的影响

(1)割地:

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

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

它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款:

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口岸:

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4)开设工厂:

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都享有这项新的特权。

他们很快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轻工业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通过甲午战争迅速地膨胀起来。

它从中国掠得的巨额赔款,填满了日本财阀的钱袋,增加了资本的积累,刺激了与军需有关工业的发展,使它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

从此,日本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加紧侵略中国和亚洲的道路。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使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矛盾和斗争尖锐化。

日本侵占辽东半岛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俄国在我国东北的利益,而且也影响到俄国在太平洋的霸权。

日俄两国争夺我国东北的矛盾尖锐化,使俄国决定不惜一战,强迫日本退还辽东。

德国当时已成为后起的工业国,它正在千方百计向远东伸张势力,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自然支持盟国的主张,并期望在干涉还辽中从中国勒索报酬。

4月17日,在《马关条约》签字这一天,俄国政府正式邀请德、法两国,联合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

其后,警告日本退还辽东,并限期答复。

同时,俄、德、法三国军舰纷纷出现于日本附近海面,大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

日本鉴于国内海陆军备空虚和舰队长期疲劳、军需缺乏诸原因,于5月5日向三国表示完全接受劝告,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水久占领。

日本对中国则寸步不让,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此同时,台湾大片领土的丧失,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他们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

中国的战败,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之后,列强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25分钟)

一、选择题:

1.甲午战争,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是在

A.丰岛海战后B.平壤之战后

C.黄海之战后D.日军进攻辽东后

2.下列战役发生在1894年的是

①丰岛海战②平壤之战③黄海海战④威海卫之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

3.在甲午中日战争平壤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清军回族将领是

A.邓世昌B.左宝贵C.叶志超D.聂士成

4.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

A.平壤战役B.黄海战役C威海卫战役D.辽东半岛战役

5.1895年,在长江航线上帝国主义势力最远可达的通商口岸是

A.九江B.汉口C.宜昌D.重庆

6.反映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的条约是

A.《北京条约》B.《南京条约》C.《天津条约》D.《马关条约》

7.《马关条约》中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内容是

A.赔款白银二亿两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厂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D.台湾、澎湖列岛等大片领土被割让

8.《马关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割让给日本的中国领土是

①琉球群岛②辽东半岛③澎湖列岛④台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下列何地是《马关条约》中增开的商埠

①苏州杭州②武汉重庆③沙市重庆④杭州南京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0.三国干涉还辽中的三国是指

A.美、英、法B.俄、德、法C.美、德、法D.美、俄、法

二、材料解析题:

关于甲午战争,请回答:

(1)下图反映了甲午战争中发生的哪一事件?

你对这一事件有何评论?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如何?

签订了什么条约?

(3)结合下面所列的该条约主要内容,说明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梁启超曾说: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联系甲午战后的有关史实,说明你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B4、C5、D6、D7、B8、D9、B10、B

二、材料解析题:

(1)日军在旅顺对当地的平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

说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性、侵略性。

历史不会忘记!

(2)中国战败。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3)割地,使台湾和祖国隔离数十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并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增开口岸与内河新航线,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强烈的刺激。

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开始深刻地反省,寻求“救亡图存”的出路。

因此,甲午战争的惨败,又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契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