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六单元教材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111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六单元教材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六单元教材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六单元教材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六单元教材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六单元教材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六单元教材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六单元教材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六单元教材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六单元教材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六单元教材解析

第四单元教材解析

一、单元选文情况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

选编的课文中,《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纪念性文章,全文以说理为主,兼叙述和抒情,思路清晰,逻辑谨严。

作者对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值得当代人学习的优秀品质。

《植树的牧羊人》是绘本书中的名作,法国作家让·乔诺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种树、以只手之力创造了一片森林的故事,这位牧羊人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一篇记叙文。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自己童年的一段经历:

“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最终在爸爸只关注眼前的一小步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此类困境的人生经验。

《诫子书》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同时也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的家书。

这封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信,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文中名句大家耳熟能详,加之文章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读背之中就能体味人生经验。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既有对美好人生的礼赞,也有对人生的憧憬和感悟,还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回顾。

选择这些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珍爱生命。

二、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四篇课文,包含四种体裁。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纪念性文章,《植树的牧羊人》是一个绘本小说,《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记叙文,《诫子书》是一封书信正文的节录。

相关文体的知识,将在八九年级集中学习,本单元可不做要求。

本单元教学的核心是: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及对人生的思考。

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把握人物形象(白求恩、牧羊人)、知人论世(诸葛亮),理解作者从人物身上或者生活中获得的人生思考,从而汲取人生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获得熏陶和感染,也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自由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认识;不能采取贴标签的方式,将人生启示概括成抽象的教条,让学生死记硬背。

还要注意联系当代生活,理解这些人生智慧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2.在第三单元基础上,继续学习默读,重点是做到“三到”,学会圈点勾画。

默读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眼到,就是每一个字都要认清,不能随便放过;手到,就是动手,做些标记,查阅资料,抄录摘要,写下感想等;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间的内在联系。

圈点勾画是本单元默读的训练点。

圈点是古人读书的一种方式,用在字句旁边(古书为竖排)加圆圈或点,表示语句精彩或重要。

要引导学生借鉴古人读书的方式,圈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关键语句,勾画出重点词句,标出段落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在书的空白处写下阅读感想等。

教师可做示范,教会学生圈点勾画;也可在全班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圈点勾画涉及的点:

词句层面———精彩的炼字、富有文采或富有哲理的句子、让你心有感触的语句;

理解层面———不理解的语句、有所质疑的语句;

结构层面———关键词语或句子(总括句、总起句、点题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句等)、段落层次划分等。

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做标示,比如,用波浪线画出富有文采的句子,用横线画出关键语句,用问号标出不理解的语句,用三角号标出关键词语等。

但符号不宜过多过繁,以免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

3.理清作者思路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理清思路的关键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因此,把握整体思路,就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同样,要理清文章局部的思路,也要从理解句意入手。

可以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的方式来进行。

比如《植树的牧羊人》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牧羊人几次见面的情形,抓住文中标志时间转换的词语,就能清晰把握作者的思路。

本单元课文均思路清晰,叙述议论有条理,教学时要注意通过把握课文脉络、划分段落结构、概括各段大意等方式,以结构图、思维导图或者表格的形式,把握作者行文展开的思路。

教学完本单元,建议以课文为例,花一些时间跟学生共同梳理一般文章思路展开的常见方式,比如:

《纪念白求恩》作为一篇纪念性文章,一般遵循“叙—论—颂”的思路。

《植树的牧羊人》作为一篇绘本故事,以叙事为主,以时间为顺序,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是先叙后议的典型。

《走一步,再走一步》,也是先叙后议的文章,主体部分也是以时间为序展开叙事。

与《植树的牧羊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文章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事情,最后的议论,是将个别经验提升为普遍经验。

《诫子书》,重在说理,先提出观点,再做阐发,接下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是典型的逻辑顺序。

本单元教学,建议《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诫子书》各2课时完成;《走一步,再走一步》,1课时,由学生根据批注和阅读提示,自主阅读解决。

基于教科书“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教学时一定要重视课外阅读。

教材在课后练习或阅读提示中,提供了一些课外阅读的建议;还编有配套的自读课本。

教师可将相关文章提供给学生,供学生课外阅读,以拓展视野,拓宽知识面。

三、各课讲解

12《纪念白求恩》

这是一篇教读课文,在完成单元整体任务方面承担很重要的功能。

既要在人文性方面做足文章,让学生充分学习白求恩的伟大品格,又要在语文能力和阅读策略上使学生获得提升。

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三方面的价值:

其一,训练圈点勾画。

文章内容很精粹,语言简明,要言不烦,线索明晰,几乎没有多余的话语,很适合训练圈点勾画。

文中有些精彩的语句,值得细细品味,可以勾画出来,反复阅读,并写点个人感受;有些句子运用特殊句式,或者运用排比修辞,态度斩钉截铁,旗帜鲜明,充满热情洋溢,可作为文笔精华的内容画出来。

还可以针对文章写作特点,做一些专项的圈点勾画练习。

比如文章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分别圈出相应内容,梳理白求恩的行状、作者对其品质精神的概括、作者对他的情感等;再如,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既有正面的对于白求恩精神的阐发,又运用俭省的笔墨描摹反面的典型,可以用不同的线条分别画出正反的内容,通过比较,更好地理解白求恩精神品质的可贵,以及作者弘扬白求恩精神的现实针对性。

其二,思路明晰,条理分明。

课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写作思路可概括为“叙—论—颂”,明晰而有条理。

一开始叙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支援中国的抗战,由此引出对其国际主义精神的论述;接下来专门论述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处处结合正反两面展开论述;最后一段,先是叙述与白求恩的交往,暗含未能多多交流的遗憾,接下来抒情,表达个人痛惜之情,最后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精神,用一个排比句高扬其品格而收尾。

这一点的教学,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一和三完成。

其三,语言鲜明有力,富有说服力。

这是一篇议论文,其语言简练、鲜明、有力,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表现在句式上,文章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且句式整齐中有变化,富于节奏感。

例如结尾部分,作者运用“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一组排比句,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感情真挚,句式流畅,极富号召力。

另外,文中多处运用整齐的句式增强说理力量。

如第一段论述列宁主义原理,进而强调世界无产阶级要互相支援,才能“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样的句子都让人感到气势宏大,富有感染力。

此外,文章在用词方面也极其讲究,因而非常准确、生动、凝练。

例如在解说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时运用两个“极端”,这个副词从程度上深刻地体现了白求恩对工作对同志的态度,而在批评一些人时,运用了“拈轻怕重”“喜欢自吹”“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词语,寥寥数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些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与白求恩的两个“极端”形成鲜明对照。

这些词和成语言简意赅,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中心。

习题设计:

本课紧紧围绕单元能力点进行设题。

“思考探究”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句的方式,理清课文的思路。

“思考探究”二针对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点———对比手法来设题,旨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在对比中把握白求恩的高贵品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思考探究”三在前面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落实文本细读,以第4段为例,理清课文局部的写作思路。

“积累拓展”四旨在通过两个特殊的句式的理解,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积累拓展”五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探讨白求恩优秀品质的现代价值。

教学建议:

(1)课文中所反映的白求恩的事迹及抗战的背景都离学生生活较远。

因此,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感受,是教学中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跟学生讲一些白求恩生活中的故事,而不是泛泛介绍他的经历,以使学生感受白求恩身上所具有的人格力量、信仰力量。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白求恩,再来学习这篇文章,态度上会更虔诚,而且他们有了感性的认识,理解上也会更容易。

(2)课文中有许多政治术语,有些需要做点儿解释,比如“国际主义”,但不要陷入术语的纠缠,不要在课堂上牵扯太多精力;有些则不需要特别解释,如“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列宁主义”等。

(3)这篇文章提供了准确、精密、简明、生动的语言范例,词语运用丰富准确,生动形象;句式整齐有力,且富于变化。

有些句子应该特别指出,让学生理解它们在表达思想上的作用;有些可以布置训练,使他们学会模仿运用。

13《植树的牧羊人》

这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作者采用纪实笔法来写,曾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甚至有人去普罗旺斯地区寻访这位老人。

作为一篇教读课文,本文与《纪念白求恩》有着不同的风格,承担着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重要功能。

其教学价值有如下几个:

其一,课文篇幅较长,适合训练默读。

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这样做,可将注意力集中在语句的层面,而不是单个字、单个词,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印象,保持语感的连续性,从而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意蕴。

可采取多遍默读的方式,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第二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

,把握人物形象,再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

其二,把握课文的思路,理解一般记叙文的写作思路。

课文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采取先总起议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最后又以议论升华主题。

一般记叙文,往往采取这样的写作思路。

而文章主体部分的叙事,则采取时间顺序,写牧羊人二十年来的工作,写高原由荒凉逐渐变为繁荣的经过;同时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避免“我”的过度参与,影响叙事的客观性。

“我”只是长期地观察,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孤独工作着,一点点积累,最终形成惊人的质变。

这前后的对比,这不图回报的行事,客观写来,比任何激情洋溢的抒情,效果都更好。

其三,文章中有一些议论性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腻,生动形象的语句。

可让学生将其勾画出来,认真揣摩。

前者如:

“这地方没有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等。

后者如: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等。

习题设计:

“思考探究”一旨在练习默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结构,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培养学生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思考探究”二结合具体描写理解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多角度评价,但要言之有据,要能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思考探究”三旨在训练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能结合文本及相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

“积累拓展”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文外,在前面练习感受人物人格、体会故事主旨的基础上,思考这些品质的现实意义。

教学建议:

(1)第一课时练习默读,感知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落实基本字词,圈点勾画关键语句。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一是牧羊人种树的过程,一是荒原前后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做抽象分析,把握文章思路展开的方式。

第二课时可进行精读、细读,关注描写性段落,把握细节和文章的点睛之笔,分析叙事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主题。

(2)对于主题的探讨,要注意结合关键语句的品味进行。

可从两方面把握:

其一,从环保的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出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其二,从人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人类毅力、勇气和担当精神的赞美。

(3)课文是从原文中节选出来的,可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并欣赏绘本图片,进一步思考文章的意蕴;也可观看奥斯卡获奖动画影片《种树的牧羊人》,联系自身经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种树的牧羊人》的现实意义。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是一篇叙事性作品,叙述了作者童年的一件事情,将解决个别问题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人生经验,对学生来说有启发意义。

文章难度不大,学生自读应能解决,教师可在如下方面做出提醒:

其一,要学习如何条理清晰地叙述一件事。

与《植树的牧羊人》不同,课文记叙的是一个完整的事情,主要故事情节之间是前后相承的有机整体,因而有起因,有经过,有发展,有高潮,更有结局。

为了保证叙事的主干清晰有致,且血肉丰满,作者采用了一些方法,比如借助时空转换,呈现事情的不同阶段性;设置伏笔(小时候体弱的现状、杰里看起来很担心等)和悬念(渲染“我”在攀爬途中的紧张心理;爸爸很粗壮,爬不上来,那他怎么帮“我”脱险呢?

),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人物处境、解决关切的心理;着重描绘了“我”初爬时和爬到岩脊上再也不敢前进时的心理,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

其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又是回忆自己的往事,作者对自己心理的描写真实而细腻。

这一方面体现了事情的刻骨铭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善于体察自己的内心。

文章心理描写的真实性,使得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入式地体验文中“我”的心理,从而能产生同情共感,由此也更能领会爸爸引导“我”一步步走下来策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其三,把握文章思路展开的方式。

这篇文章,主体部分写一件事情———脱险的经历,是具体的;结尾部分则将个人经验升华为普遍的人生经验。

这是由实到虚,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写作思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模式。

许多文章和诗歌都采用这种写法,只是表现不同。

比如《春》,先描写春的实景,最后以三个比喻结尾,描写春的气质,这是由实到虚;再如《散步》,先叙事,写一家四口的散步,写中间的分歧,写分歧的解决,最后将实写的背负亲人,升华为对亲情和家庭伦理的思考。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由学生参考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完成。

教师可提供一些阅读的方法(比如画出标志时空转换的语句,理清故事情节)作为支撑,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阅读中的难点组织讨论。

(2)可以将复述作为阅读学习的主活动。

复述的角度不妨多样,可以从情节结构角度,按照“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方式,也可以依照内容,按“冒险—入险—脱险”的方式进行情节梳理。

(3)将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

借助默读,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借助朗读,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我”在悬崖上的心理感受,把握前后心理的变化。

(4)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涵,并能将这种“目标分解”的做法应用于实践中。

但要注意,只关注眼前一小步的策略,适用于因目标过远过大而产生畏难情绪的场合,不要将其适用场合泛化。

(5)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按时间顺序叙事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

并联系学过的课文,深入认识这种写作思路。

(6)课文中有些不太积极的方面,教师要注意正面做出引导。

一是爬悬崖是个危险事情,要告诉学生不要模仿;二是五个小孩子抛下“我”径自离开,是很不友好的表现,也要对学生有所提醒。

15《诫子书》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在当下,物欲纷繁,尘世喧嚣,各种诱惑,各种干扰;对学生来说,如何做到立定志向,专一向学,是一个大课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章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虽然有些内容,初一的孩子未必全能领悟,但读了这篇文章,可在他们的内心埋下一个宁静淡泊的种子,对他们的未来会有裨益。

除了人文性方面,本文还有如下提升语文素养的价值。

其一,勾画关键词,理解其内在联系。

“静”是一个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同义词,“淫慢”“险躁”则是其反义词。

阅读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考虑其内在联系。

其二,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一开头,作者就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接下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之处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

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需“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

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

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这样,先立论,再阐发,又从正反论证,逻辑谨严,前后相承,语虽短却意蕴悠长。

其三,不仅理解字面意思,更要把握深层内蕴。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要深入下去则不易。

比如“非淡泊无以明志”,字面意思就是“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但为什么“淡泊自守才能明确志向”,何为“淡泊”,理解上就有一定难度了。

一方面要调动抽象思维,理解关键词,明确:

“淡泊”就是恬淡自然,不汲汲于富贵功利,不受外界诱惑干扰,知道自己的本分和职责是什么;而内心纷纷扰扰,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又如何能明确自己志向呢?

另一方面,可联系生活,联系一些名人的事例,理解语句的含义。

其四,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义项和用法,每一个词都要放在语句中理解,并能通过反复诵读熟记相关语句;要善于联想,将来读其他文章碰到同样一个词,能很快联想到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并套进去理解。

这才是实词、虚词积累的有效率的方式。

习题设计:

“思考探究”一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本内容。

“思考探究”二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文中关键语句,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体会。

“思考探究”三引导学生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

“积累拓展”四旨在提高学生诵读文言的能力,通过诵读深化理解,体会美感。

“积累拓展”五要求背诵文章,增加积累,增强文言语感。

教学建议:

(1)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可从介绍诸葛亮生平经历,或从相关的小故事进入。

尤其要介绍诸葛亮的个人修养和自身品行。

(2)初读,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再读,尝试解决疑难。

如不能解决,可以在组内讨论,或请老师指点。

(3)字句疏通,理解字面意思容易,体会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是难点。

因此,需要抓住“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字词,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

教师不妨将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体悟。

(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养成查阅字典和相关资料的学习习惯。

(5)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本,并熟读成诵。

 

第五单元解析

一、单元选文情况

本单元围绕着“生命之趣”选编了三篇描写动物的文章,分别是郑振铎的《猫》、康德拉·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和蒲松龄的文言小说《狼》。

这三篇文章体裁各异,内容不同,但都跟动物有关。

《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身边的小生命,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动物笑谈》则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从一个动物学家的角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记述自己观察动物习性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也刻画出动物们的调皮可爱,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狼》是一篇文言小说,写的是人与动物的争斗,这是人与动物关系的另一面。

故事虽短,但写得矛盾激烈,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总而言之,这三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记述了人与动物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二、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语文能力点主要是继续学习默读,进一步培养学生默读和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

本册教材第三、四、五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默读,第三单元侧重默读感知的完整性,在保证一定的速度的前提下把握基本内容。

第四单元默读的重点在于勾画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路。

本单元的默读则侧重学会做摘录,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学做摘录,并且在把握段落大意和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

如果说前两个单元重在培养学生全神贯注默读的习惯和默读的速度,把握文章的结构,本单元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默读的技巧,提高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要提醒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将注意力从字句逐渐过渡到句子的主干,再进一步抓住段落的中心句,理解所读文章的深层意蕴。

教学这个单元,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课文的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它们所象征的可贵精神。

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除了文言文《狼》,都重在倡导对生命的尊重,对动物的关爱。

如《猫》中作者对猫、特别是第三只猫命运的关注,反映了有着人文主义观念的知识分子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动物笑谈》更是把动物视为朋友,与它们和谐相处,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有一种观念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靠人类的智慧可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这种观念长期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人类早就应该反思,是否因为我们拥有超过其他动物的智慧和物质手段,就有权主宰其他生命形式的生存方式,甚至主宰它们的生死呢?

从这个角度解读本单元课文,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2.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圈点勾画、做摘录等,继续训练默读的技巧,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教师在对学生默读能力进行提高的训练当中,可以充分借助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

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一定的时间内看完一篇文章并写出其内容梗概。

另外,本单元的课文词汇丰富,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无论对动物还是人的心理都刻画得非常精当、传神,其中不少语句和语段文辞优美、含义深刻,可以圈点勾画出来,同学之间讨论,然后加以摘录。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增加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3.从多方面入手,训练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

本单元的文章大多偏长,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的内涵也比较深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需要学生细读课文,把握每一段课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概括和归纳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还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动物有关的文章和话题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本单元课文中值得深思的观点,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猫》中“我”的悔恨、内疚之情,《动物笑谈》中作者与动物的融洽关系,《狼》中两只狼的下场,等等。

4.结合生活实际来把握文章的内容。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大多有养动物的经历,对这个单元课文所描写的内容有切身的体会。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讲述自己在跟动物相处的过程中体验到的趣事,讲讲他们各自与动物相处的故事和感受,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狼》这篇文言文中狼的形象比较负面,与少数民族观念中的狼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