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8834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0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传播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传播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传播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传播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docx

《传播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docx

传播学

1、大众传播(复旦大学2004年)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有: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首先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术语说就是“受众”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麻醉理论(北京大学2007年)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观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者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

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之中

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他们把听看当作行动的替代物

他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是到了睡觉的时间了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当作是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面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3、简述大众传播的功能(武汉大学2003年)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分析的是拉斯韦尔,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被称为传播的三功能说,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突出作用的作用。

赖特的四功能说

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

功能的探讨》中,继承了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

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对拉斯韦尔和赖特的观点,施拉姆在《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施拉姆把环境监测,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归入了政治功能的范畴,而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入了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他的主要贡献是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总之,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信息系统,其功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任何一种分类都不可能概括他所有的功能,大众传播既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有消极负面的社会功能,传播学研究的任务,正在于找到正确发挥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机制和规律,而最大限度的防治消极功能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4、媒介控制(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对传播媒介实行管理规范和监督控制,通常包括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媒介控制不仅包含国家和政府与媒介的关系,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和媒介的关系,广大受众和媒介的关系,而且包括了自由和责任,权利和义务,竞争和秩序,生产和消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各种复杂的矛盾,因而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5、民主参与理论/受众参与理论(人大2004、厦门大学2003年)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传播事业集中垄断的加剧,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媒介理论。

它要求大众传媒应向一般市民开放,允许市民个人和团体的自由参与,其主要观点有:

每个市民或团体都有知晓权,对媒介的使用权以及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为垄断组织、职业宣传或赞助人而存在

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有自己的媒介

与大规模、单向的、垄断的媒介相比,小规模、双向的、参与的媒体更合乎社会理想

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媒介的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性、社区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和平等性。

它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失望心理,因为社会责任理论并没有改变言论为少数人垄断的状况。

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

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史的信息和传播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每个社会成员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联系

另一方面,现实的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在资本主义的排他性私人占有制下,一般民众接近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少

民主参与理论正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增强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

在民主参与理论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美国学者巴隆的《媒介接近权:

为了谁的出版》和巴格迪坎的《传播媒介的垄断》产生过重要作用。

5、发展媒介理论

提倡媒介对现有政权及其发展国民经济的努力给予支持

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洪都拉斯和巴西都是发展媒介理论的例证

该理论主张,除非一个国家已经被很好的建立起来,它的经济已经步入正轨,否则媒介对政府必须支持而非批评,新闻记者不必政府试图谋求发展的努力,而应该辅助政府贯彻相关的政策,媒介通过支持政府为发展所作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了社会。

6、公民新闻/公共新闻(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也称为公民新闻,是积极的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

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需要的直接反映。

这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使报纸积极的募集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人,让他们生产新闻故事和新闻报道

公共新闻的支持者将它看作一种社会责任理论的体现,一种社区服务的可靠形式

7、1947年的哈钦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

是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又称哈钦斯委员会发表的一篇著名报告,后来成为以《报刊的四种理论》为名的著作所提出的大众传播社会责任理论的渊源,搞报告被誉为研究新闻自由委员会的经典之作。

8、大众传播理论中的社会责任理论和自由主义媒介规范论各自的要点是什么?

有什么不同?

(北京大学2001年)

社会责任论的要点:

1、

大众传播有很强的公共性,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2、媒介的新闻报道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行法律和制度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和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利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自由主义规范理论的要点:

1、

任何人都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员,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受任何限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两者的不同点:

1、背景不同

社会责任理论的背景:

进入20世纪,媒介垄断日益严重,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论和实际情况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营利动机驱使信息传播日益浅薄化、刺激化、煽情化,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自由主义规范理论提出的背景:

17、18世纪,资产阶级和极权主义制度进行了斗争,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提出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的基本假设,《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确定了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的实现和巩固。

2、强调的重点不同

社会责任理论突出强调了媒介的社会责任和受众的权利

自由主义规范理论极端强调了媒介的言论出版自由的重要性,突出了新闻从业者的权利,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自由主义理论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这种变化的反应,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9、热媒介和冷媒介(北大、厦大、南大、华中科技大学)

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对这两个概念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根据他的叙述推测为:

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收者无需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冷媒介是指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热媒介、冷媒介的分类本身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了人们提示:

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

10、地球村(南大2007、交大2006年)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关于理解新媒介的报告》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20世纪著名的概念之一,包含三层含义:

1、

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的差异不复存在,整个地球在时空范围内已经缩小成一个很小的地方,人们具有获得公共信息的相等机会

2、电子媒介的同步化性质使得人类社会结成了一个具有密切联系,无法独处,紧密联系的小社区,信息的暴露更为充分全面

3、人类从远古至今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

11、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其含义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1、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

2、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他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和带来的社会变革

3、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12、媒介是人的延伸

1、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2、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3、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

4、这个观点说明,不同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

13、电视人和容器人

电视人

是日本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箱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在与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父辈重理性、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背靠沙发,面向荧幕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容器人

是日本学者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的影响。

他认为:

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权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14、媒介生态(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是指某一特定时代中媒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最早是由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

媒介因素:

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出版、音乐制作等;环境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技术等。

15、从传播学角度谈对博客的理解(北京大学2007年)

博客也称为网络日志,英文blog是彼得.麦霍兹于1999年命名的,中文“博客”的冠名是由博客中国的创始人方兴东于2002年完成的。

“博客”具有指代物和人两种区别,指代物时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表达个人思想的、文章内容按照年月日时间顺序排列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指代人时也可称之为“博客作者”,是指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包括个人和团体。

从相关传播学角度来看,博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博客是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信息的整合发布

博客被一些人称为“草根记者”,因为他们从事类似记者的信息汇集、梳理、评价和向导工作,充当了信息中介服务的角色,但同时他们的身份相对简单,只是代表个人,因为这种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播又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博客是小群体的多对多互动传播

博客们按照个人的欣赏标准和评价尺度,选择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帖子,推荐给别人,这种内容制作并非是盲目的,而是将小部分有相同趣味的群体视作目标读者,博客族是个不断扩充的庞大群体,群体中的每个人又有各自的读者群,构成了一种大规模的多对多互动传播景象。

博客并非专职传播者从事的非制度化社会传播

博客的起源是有个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网站,用电子邮件寄给亲朋好友,并告诉大家有趣的地方在哪里。

以后就发展成了一个网站称之为博客,包含网站的链接和评判。

博客不是媒介专业人士,也不按照传统大众传媒的职业规范操作,即使有的博客是专职传媒工作者出身,当他撰写网络日志的时候也是以网上自由人的身份出现的,博客网站既不同于传统媒体及其网站,也不同于商业网站,它只是一个众博客集中发布信息的区域,博客们来去自由,不受至于工作章程,也不谋求经济利益,博客网站的这种民间性,还表现在它们没有像传统媒体那样被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它不在国家的控制范围内,因而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得天独厚的出版自由。

16、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价(北师大、华师大、交大、上大、武汉理工)

意义在于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从唯物史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已经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所证实。

此外,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人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

麦克卢汉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因而他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这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他的理论中,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

3、他的理论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感觉是重要的,但人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理性活动。

这种理性活动反过来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

人们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着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正如美国学者切特罗姆所指出的:

“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的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虽然他想通过传播媒介来追踪人类文化的发展,他的历史学却难以置信的缺乏真正的人民。

17、结合当前的网络传播,谈谈对“把关人”理论的看法?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把关人”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进新闻传播领域,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播组织成为了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不自觉行为成为了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随着电子传媒的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后,网络带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和不可理喻的特殊魔力,为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不是一个单纯的大众传播媒介质,它还散发了人际传播的活力,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而大众传播是通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活动,很明显,网络既有大众传播媒介的专业化、组织性、广泛性等,同时又有人际传播的多渠道、多含义、双向性、互动性及非制度化,但从整体上宏观上看,网络作为大众传播的特性强于人际传播,它是新兴的具有虚拟现场交往感的公开传播媒介,正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殊性,在大众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把关人”面孔也随之发生改变,下面将把关人理论具化成实际中的新闻选择,在这个层面上对网络新闻时代的把关人理论进行探讨:

1、把关的标准更趋向市场化

商业网站凭借精明的商业头脑,建立伊始便以受众喜好作为新闻的把关标准,果然在很短的时间内确立了形象的可亲性,点击率直线上升,从而带来可预测性的隐形效益,走上资本的良性循环。

商业网站的成功使新闻媒体网站审视自身,纷纷为新闻选择重定关卡,抛弃过分政治化的宣传导向,力求走受众路线,向市场化过度。

2、把关的可行性弱化

☆网络的海量降低了把关的必要性。

网络的容量能达到无线大,没有版面,播放时间的限制,所以在网络上发布新闻不必顾忌版面,而且为了更大的发挥网络优势,吸引受众注意,网站刊登新闻力求丰富,一般能得到的信息都尽量放在版面上,把关失去了一般存在的价值,起码编辑很说会因为版面不够对新闻挑挑拣拣了。

☆十分强调速度的网络无暇把关。

网络胜于传统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神速,更够及时更新,使受众看到最新的新闻内容,所以网络编辑的速度也必须快,往往没有充分时间对稿件进行筛选,忽略了“把关”的重要性。

☆网络的简单操作导致把关非组织化。

在传统媒体中,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必须经过记者,编辑,总编的层层审核,最终完成这个任务,而新闻网站的工作相对比较简单,常常是采编法合一,从采集到写作再到上传都由一个人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把关趋于弱化,由组织行为变得单一,操作上更加简单

3、把关人角色泛化

☆兼有人际传播特点的网络媒体具备了传统大众传媒梦寐以求的特点—互动,它能够及时收到受众的反馈,得到受众发送来的信息,这是对大众传播理论的一大挑战,因为在互动传播的过程中,传者和受者的主体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此时,人可以主动的发出信息,彼时这个人又在被动的接收信息,传统的单向型传播模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了。

☆网络传播还有管理非中心化的特点,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彼此相连,没有哪一台是其他的中心枢纽,因此这里没有集权

☆随机变换的传受定位,无集权的管理机制,造成了互联网空间的把关人角色不断变化,在这个非中心化的空间里,传统媒体中绝对的把关人已经不复存在,网络编辑在发布新闻的瞬间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但在下一秒,也可能成为受众,正在接受信息。

总之,网络传播的出现给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带了了震撼性的冲击,把关人理论也必须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根据网络的特点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在新的形势下,变障碍为动力,使网络时代的大众传播走向良性的发展。

18、谈谈大众传播的受众控制(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传播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受众的利益,因此,广大受众对传媒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个人的信息反馈

即以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直接表达对媒介活动的意见、建议、批评和抗议。

这种一种最常见的受众监督方式。

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施加影响

例如日本有个“大众传播市民议会”的受众团体,他们从一般受众的立场对传媒活动进行分析和批评,并发行自己的月刊,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诉诸于法律手段

如果媒体提供的虚假报道或广告直接损害了受众的实际利益,或媒介内容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或隐私权等等,公民可以向法律机构提起诉讼,要求对传播机构的违法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和补偿自己的损失。

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大多数媒介机构都有经营目的,发行量和收视率是他们的生命线,对那些性质恶劣的媒介或信息产品,受众可以采取拒买,拒看,拒听行为,这也是受众对媒介活动发挥影响的最后手段。

由于大众传播是一个公共性很强而且处于市场运作机制下的事业,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受众的社会监督力量都是不能被忽视的,即使是在媒介集中和垄断程度最高的美国,“公共利益”也是制约媒介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则,它使得垄断资本也不能利用他们控制的媒介为所欲为。

19、何谓“社会关系论”?

它有何特点和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社会关系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归纳的西方的一种受众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主要受益于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

社会关系论的特点:

社会关系论强调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对受众会产生重大影响

1、

在传播过程中,如果传者与受众保持着紧密的社会联系,就会明显作用于传播的效果,关系越密切,影响越大

2、受众彼此之间、受众与其有关的社会群体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其影响并不亚于大众传播,

3、与这一理论相关的“群体压力理论”认为,受众所处的社会组织,团体的意见和倾向会构成压力,影响受众的传播行为。

社会关系论的意义:

社会关系论打破了大众传媒有巨大影响力的定见,描述和揭示了大众传媒的信息如何到达受众那里,以及他们是怎么样做出反应的复杂关系

20、媒介效果/传播效果(清华大学2007年)

它指带有说服效果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狭义)

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广义)

21、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南开大学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

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和卡茨等人在时代生活公司的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

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是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等。

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作用,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22、意见领袖/舆论领袖/舆论权威(北师大、上海交大、华师大、浙江大学)

拉扎斯菲尔德在两级传播理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指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他人的人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

其特点是:

被影响者与意见领袖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中,而均匀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