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8454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教案

 

宾川县力角初级中学2015-2016学年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备课成员:

李志宇罗红亮王成军

张春发唐琴芳俞家银

 

力角初级中学物理教研组

2015年9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物理现象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批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

谁起来说一下?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几个实验:

(1)漏斗,乒乓球。

(2)鸡蛋分别放入清水,盐水中有浮有沉

(3)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灯变亮。

2.物理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提问1:

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

为什么?

提问2:

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提问3:

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提问4:

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

小结:

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

三、作业:

阅读“科学之旅”,说说你打算怎样学好物理课。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

2、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批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

1μm=10-6m;1nm=10-9m。

例如:

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

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问题2:

估测教室的长度。

3、长度的测量

1:

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填入P22的表格中)。

2:

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4、特殊长度的测量

问题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问题2.如何测出一盘蚊香燃完所需的时间?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时间:

1h=60min;1min=60s;

三、测量误差、布置作业

自制一个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测量课桌的高度和长度。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过程:

批注:

一、机械运动

1.现象

(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

(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2.概念

机械运动: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1.概念

1.参照物: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另选一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

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3.练习:

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B.河岸C.水D.岸上的树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

①、②、③、④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速度公式2.匀速直线运动;3.平均速度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

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

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

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二)速度:

V=s/t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常用单位是km/h单位换算:

1m/s=1×=3.6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批注: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分组:

每组3人或

2.测距离:

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记号。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批注: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过程: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布置作业

4.人们感知声音的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5.骨能传声: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6.双耳效应:

人的两只耳朵能感受到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从而能判断出声音的位置。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和要求:

批注:

1.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过程:

一.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

2.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其中20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二.超声波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

(2)超声波清洗污垢.

(3)声纳利用超声波探测水中的暗礁、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

(4)超声波探伤仪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

(5)医院利用B超分析体内的病变.

(6)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

三.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第三节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3.药液雾化器:

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

2.在工业生产中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

2.声纳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2.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和要求: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防治噪声的途径

教学过程:

1: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批注:

3:

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

(1)交通运输噪声:

各种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

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

筑路、盖楼、打桩等.

(4)社会生活噪声:

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4:

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decibel,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

5.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影响:

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

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6.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3)鼓膜的振动.

7.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批注:

教学目标和要求:

温度计测量温度.

教学过程: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温度计的使用:

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4.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1℃).

5.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读做“37摄氏度”.

a.沸水的温度是100℃

b.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c.人的正常体温是37℃

d.我国最低气温为-52.3℃(漠河镇)

e.南极洲(1983年)最低气温为-89.2℃

6.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体温计不可以。

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

7.温度计测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和要求:

批注:

熔化、凝固的含义,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教学过程: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方案一]看海波的熔化录像.

[方案二]看石蜡熔化录像.

2.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

3.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5.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6.这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7.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和要求:

汽化、液化.沸腾现象

教学过程:

批注: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投影仪、毛玻璃片

1.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2.沸腾[看水沸腾录像]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3.蒸发

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4.使气体液化有两种途径: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液化过程要放热.

100℃水蒸气的烫伤比100℃开水烫伤更严重.100℃水蒸气要液化就要放热这样烫伤更严重.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批注:

教学目标和要求:

升华和凝华

教学过程:

1.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例如:

a.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

b.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升华现象.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a.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

b.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

c.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

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第四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批注:

教学目标和要求:

光沿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c=3×108m/s.

教学过程:

1.光源:

①能发光的物体.

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

①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

②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

4.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A.影子的形成

B.日食、月食的成因

C.小孔成像

5.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6.光年是长度的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和要求:

光反射的规律,作图,镜面反射,漫反射.

批注:

教学过程:

(一)光的反射定律.

入射点:

(O)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

法线(ON):

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和要求: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教学过程: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批注: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3.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三)平面镜的应用

练功房里,牙科医生,潜望镜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1.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凹面镜的性质,反射光会聚在一点上.

b.凹面镜的应用:

太阳灶、太阳炉,反射式望远镜

d.凸面镜的应用

汽车上的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镜子

第四节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和要求:

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作图,光路的可逆性

批注:

教学过程:

一、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二、光的折射规律

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2.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为0°,折射角也为0°.

4.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三、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1.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2.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小石头,加上水又会看得见.

 

第五节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和要求:

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

批注:

教学过程:

一.光的色散:

(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

二、色光的三原色

(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三、看不见的光

(一)红外线:

红外线位于红光外,

1.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②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2.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②红外线遥感③红外线遥控.

(二)紫外线

1.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很强.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很强.

③紫外线具有荧光作用.

2.应用

①医用消毒.②防伪措施.③生理作用.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教学目标和要求: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批注:

教学过程:

1.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2.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凸透镜和凹透镜

主光轴:

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

光心:

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a.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

b.凸透镜能使平行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c.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虚焦点.

d.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

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和要求:

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批注:

教学过程:

(一)照相机

1.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

照机机原理图

2.光经过照相机镜头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幻灯机)

投影仪(幻灯机)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课后试验

1.手持一个凸透镜在窗户和室内的白墙之间移动,移到某个位置时,窗框外的景物能在墙上形成一个清晰、缩小、倒立的像.

2.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时,有两个位置可以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清晰的像.离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的,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3.在透明的玻璃板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水滴放大镜,用它观察课本,看课本上的字,字就被放大了.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和要求: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批注:

教学过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2.实验过程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在标尺上标出焦距和2倍焦距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凸透镜成像规律:

(1).照相机的原理:

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u=2f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4).的原理: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规律总结:

(1).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光屏上得不到的是虚像.

(2).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

(3).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5.作业:

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原理图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和要求:

视力的矫正

批注:

教学过程:

眼球的结构(投影片)

1.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2.眼睛主要构造:

3.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4.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5.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Φ表示,即Φ=

(.例如:

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m-1,它的焦距是1m.)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标和要求:

质量、天平的使用方法

批注:

教学过程:

1.质量:

(1)物质:

物体的材料。

(2)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用符号:

“m”表示。

(3)3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单位:

主单位:

kg;常用单位:

吨(t);克(g);毫克(mg)。

进率: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3.质量的测量——天平。

4.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1).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