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教程2》思考题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8396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基础教程2》思考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佛教基础教程2》思考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佛教基础教程2》思考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佛教基础教程2》思考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佛教基础教程2》思考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基础教程2》思考题解析.docx

《《佛教基础教程2》思考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基础教程2》思考题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教基础教程2》思考题解析.docx

《佛教基础教程2》思考题解析

《佛教基础教程2》思考题

第一节课

1、《亲友书》的作者是谁?

他有什么样的功德?

了知作者功德后,对你学习本论有哪些帮助?

《亲友书》的作者是龙树菩萨又称龙猛菩萨。

佛教历史上,龙猛菩萨是公认的登地菩萨,佛陀在《楞伽经》中亲自授记:

“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

”意即南方碑达国有一位吉祥比丘,名叫龙猛,在佛陀涅槃之后,佛教内部产生争论时,他站出来弘扬大乘中观,破除有边与无边,诠释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在《大鼓经》、《大云经》、《文殊根本续》等大乘经续中,对龙猛菩萨也有明显的授记,有些说他是一地菩萨,有些说是七地菩萨,有些甚至说获得了佛果。

藏传佛教中他被喻为“二胜六庄严”之一,汉传佛教中他被八大宗派奉为开山始祖,这样的大菩萨、大圣者,佛教徒没有一个不承认。

2、按照古大德的要求,听法者、传法者分别应具备什么条件?

你欠缺什么?

今后会怎么做?

真正的求法者,应像《中观四百论》所讲的“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一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心要正直,不能贪执自方、嗔恨他方,要有公平正直的心态;

第二、具足一定的智慧,能分析辨别善说恶说,不被他人所转;

第三、对真义有希求之心,对真理有向往之心,若没有这样的意乐,不可能无缘无故去闻受正法。

这三条是闻法者的基本素质。

除此之外,很多高僧大德又补充了两条:

第一、对佛法和上师必须有恭敬;

第二、听受佛法时一定要专心致志。

闻法者理应具足这些条件,否则,如来的教言虽然很殊胜,可是你的行为不如法,再殊胜的教言也不能接受。

对于传法者,同样也有一些要求。

古大德云:

“离经一字,允为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传法者若对佛经望文生义、依文错解,实则冤枉了三世诸佛,因此,传法需要有传承,懂得一些佛经。

很多大德对传法者有几点要求:

第一、正直无倒,心要公正,不能贪执自宗、嗔恨他宗,以不平等的眼光毁谤别人;

第二、说法明了,无论是佛经的内容还是论典的意义,一定要吐字清晰,表达恰当;

第三、不错乱法义;

第四、不求名闻利养;

第五、善解意乐,能够了解闻法者的兴趣。

3、有些法师讲法时诙谐幽默,而有些法师则词句拙劣,假如你是听法者,你会选择哪一位?

为什么?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

有些大德要求穿法者:

“一定要吐字清晰,表达恰当”。

词句拙劣便不能表达恰当。

便不具备传法者的条件。

(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的看,不应该以诙谐幽默或词句拙劣来判断听哪位的传讲,应该以哪位传讲的是真正的佛法义理能真正带来我们的对佛法生起正知正见。

其他师兄的答案)

第二节课

4、佛陀的教诲具备初、中、后哪三善?

你对此有什么体会?

佛陀的教诲具备初善、中善、后善,就像《随念三宝经》中所说:

不管是哪一个众生,最初如理听闻佛法,就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种下殊胜善根,这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此为“初善”(闻);对所听闻的法义抉择思维,将自心的染污和烦恼予以遣除,并直接享受法乐,此为“中善”(思);最后依靠修慧来行持,彻底远离三有,获得殊胜果位,此为“后善”(修)。

5、名词解释:

四魔六随念十善业道

四魔:

一为烦恼魔,即对五蕴执著而产生贪嗔痴烦恼;

二为蕴魔,即轮回的一切痛苦是由五蕴所生。

三为死魔,即五蕴刹那变迁、无常坏灭;

四为天子魔,即对证得无生无死的果位从中作梗,令人散乱放逸的天魔(如魔王波旬及其眷属)。

六随念:

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布施、随念戒律、随念天尊。

十善业道:

所谓十善,即身体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三种罪业,而奉行爱护生命、慷慨布施、守持戒律三种善法;语言断绝妄语、两舌、粗语、绮语,而尽量说谛实语、化解怨恨、说悦耳语、精进念诵;内心断除贪心、害心、邪见,而满怀舍心、修饶益心、依止正见。

身体和语言的七种善法叫做“业”,三种意善业叫做“道”,共称为“十善业道”。

6、怎么样修持六种随念?

如此做有什么功德?

六种随念是:

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布施、随念持戒、随念天尊。

倘若修持这六种随念,则可往生极乐世界。

佛在《观无量寿经》中说:

“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

”如果我们修行不用功,有些境界退失了,什么感应都没有,也可通过六种随念将其恢复。

7、种什么样的因才能得生天界?

衡量一下自己,你有把握吗?

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行持十善、断绝美酒能转生天界。

8、我们辛苦积累的财富,为什么要布施出去?

请从今生、来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今生,财富如梦幻泡影,非可靠处,终将散尽,与其饱受积聚守护之苦,不如布施。

知足少欲才是最快乐的。

布施对来世的利益相当大,为了来世,再没有比布施更殊胜的亲友了。

世间亲友在你离开人间时,一个也带不走,但如果尽心尽力地布施,来世定有福报和功德伴随着你,即使转生为饿鬼,也会变成守财饿鬼[生前经常布施,但由于戒律不清净,死后沦为饿鬼。

不过以布施的果报,做饿鬼时仍拥有大量的财富。

]

9、你现在守的是什么戒?

如何让它具备四种功德?

为什么要守持清净的戒律?

所持之戒远离一切破戒的过患,清净无损,这叫做“未失”;在这个过程中,具足强有力的对治,未被违品的烦恼所沾染,这叫做“无缺憾”;勤于追求寂灭之果,未混杂希求小乘寂灭的发心,这叫做“未混”;也没有染上破戒之因的烦恼和恶心,这叫做“未染”。

概而言之,远离一切破戒过患之未失,圆满一切对治智慧之无缺憾,远离希求世间果报之未混,断除一切破戒因之未染,具足这四种条件的戒体,诚如《普贤行愿品》所言:

“无垢无破无穿漏。

有了清净戒律,一切功德才有产生的可能。

《遗教经》中说:

“当知戒为德所依。

”有了清净的戒律,一切功德自然而然可以增长。

如《赞戒论》所言:

“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

”。

清净戒律对每个修行人都非常重要,它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一切功德的依处。

第三节课

10、什么叫做六度?

请分别解释各自法相及其果报。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圆满六度?

六度:

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和智慧度。

布施度:

是指将自己拥有的一切给众生,以斩断对我所的贪执。

布施又分为财布施(又分为普通布施、广大布施和极大布施三种)、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持戒度:

制止恶行、行持善法的一种心,包括禁恶行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安忍度:

在各种违缘面前,心不脆弱,不容易退缩(分为:

安受苦忍、耐怨害忍和谛察法忍(闻甚深法时,不生邪见))。

精进度:

对行持善法极其欢喜,即精进的本体(分为盔甲、加行和不退转精进。

月称论师说:

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

禅定度:

心一直专注于善法,就是禅定的本体(禅定是增长善根的根本因)。

智慧度:

能辨别万法的真相,就是智慧度的本体。

六度所感的果报:

《善戒经》说:

施感富、戒感具色、忍感力、进施寿、禅施安、智感辩。

当圆满色身和法身时,也是六度圆满之时。

11、宣讲布施度时,为何布施的对境只提到了父母?

孝顺父母有什么必要?

会获得哪些功德?

你是一个孝子吗?

平时如何对待父母?

因为作为大乘的修行人,要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应该对今生的父母孝顺恭敬,否则,想把其他众生视为父母是不现实的。

若没有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我们根本不懂文化知识、取舍智慧。

功德:

恭敬父母的人,其家族中不离护法天尊的加持,以及善知识的转世。

同时,今生会以感恩图报等功德而美名远扬,处处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来世也将转生到善趣中。

12、八关斋戒有哪些戒律分支?

它具备什么特点?

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的戒律?

八关斋戒的分支是:

(1)、该日不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

(2)、不通过各种方式不与取。

(3)、断除一切不净行。

(4)、不说妄语。

(5)、不喝酒。

(6)、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可断除饿鬼道的因)

(7)、不睡高广大床。

(8)、不唱歌、跳舞,不化妆和佩戴饰品。

前四条是根本戒,属于戒律支,戒酒为不放逸支,后三条是禁行支。

持此长净将来可投生为欲天的悦意身体,根本不会转为略身。

在小乘佛教中它是在家人受持的戒律。

在大乘佛教中,出家在家人都可以受持。

属于短戒。

在殊胜日受持一日。

13、守持净戒的违品,有哪十三种烦恼?

请一一说明。

你相续中有什么烦恼?

打算如何断除?

守持净戒的违品,有13种烦恼:

1、奸吝。

自己的财务不愿意布施给众生。

2、谄。

《俱舍论》中说,这种烦恼是心不正直,将自己的过失覆盖藏起来。

3、诳。

本来不是自己的功德,却装模作样显出有功德的摸样,在众人面前虚伪诳行。

4、贪。

对受用财务十分执著。

5、懈怠。

是精进的违品。

有的人把休息当做快乐,把宝贵的时光都浪费掉了。

6、贪欲。

对与异性淫行的欲乐非常贪著。

7、嗔恨。

忿怒为体,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8、增上慢。

以自己不具有的功德为傲。

9、种姓骄。

10、相貌骄。

11、广闻骄。

12、韶华骄。

13、权势骄。

应了之烦恼的过患,认识其本来面目。

还要经常祈祷三世诸佛、传承上师,使他们的加持融入自心。

第四节课

14、持戒的同品是什么?

为何一定要具足它?

你平时是如何行持的?

持戒的同品是不放逸,所谓的不放逸即是制止不善,行持善法。

因为不放逸是成就佛果的根本因。

佛经中说:

“不放逸是甘露处,放逸则是死亡处,不放逸者不死亡,放逸之人恒死殆。

”佛陀所说的大乘善法中,持戒、广闻、布施、安忍等,皆以不放逸为根本,它被称为佛陀最殊胜的财富。

15、有些人没有遇到佛法之前,造过许多堕恶趣的重罪,如此是否没有解脱的希望了?

为什么?

请举一则公案进行说明。

不是。

有些人以前造下滔天大罪,只要有后悔心,不放逸地行持善法,最后也可以机会。

比如难陀、指鬘、具见、能乐等一样。

16、请从因的角度、果的角度分别阐述:

修安忍的必要性。

《俱舍论》中:

欲界之因就是嗔恨和欲贪。

倘若断了嗔恨,欲贪也可断除,这样一来,便不用再流转欲界了。

若能断除嗔恨,则可永断轮回之根。

从果的角度看,如果对“我”无有执着,把别人的加害视为如幻如梦,一切嗔恨和怀恨就不会生起,今生很快乐,也不会为来世造罪业。

死的时候很安详。

(《入行论.安忍品》中有许多窍诀)

17、众生的心千差万别,请以比喻说明大致有哪三种?

善法方面、烦恼方面应当如何对应?

你自己属于哪一种?

1、不稳固,如同水面上的图画,刚画完就消失了。

2、稳固,如同土上写的文字,除非遇到刮风下雨,否则不会轻易消失。

3、极稳固,犹如石头上刻的花纹,历经百年也不会改变。

在希求、行持善法方面,我们应当像石头上的花纹那样稳固不变。

(龙猛菩萨还说:

智者不会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下来,犹如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纵遇命难也不改变。

在对治烦恼方面,应向水中花纹,刚才气得不得了,一会儿就没有了,又非常开心,不会想报仇。

(每个人的心态不同,但长期串习特别重要。

通过善知识的引导,可以慢慢改变相续的种子。

第五节课

18、众生的语言,归纳起来有几种?

请具体阐述,并以比喻一一对应。

你应该选择哪一种?

为什么?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亲口说,众生的语言大致归纳为三种:

称心如意语、真实语和虚语或颠倒语。

佛经云:

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

19、众生的今生来世,各自有什么明暗差别?

分为哪几种形式?

请举例说明。

有4种差别:

(1)今生光明,来世光明。

(2)今生黑暗,来世黑暗。

(3)今生黑暗,来世光明。

(4)今生光明,来世黑暗。

20、请以芒果为喻进行分析,众生内心与外表的不同类型。

你属于哪一种?

明白此理对你有什么帮助?

有4种类型:

(1)外表成熟,内里未熟。

(2)外表未熟,内里成熟。

(3)内外都未熟。

(4)内外都成熟。

21、为了避免对异性产生不正当贪念,作为一个在家居士,应当如何守护根门?

请从各个角度加以剖析。

应该根据《杂阿含经》中说的:

“若见宿人,当作母(父)想,见中年者,作姊妹(兄弟)想;见幼稚者,作女(儿)想”。

假使这样也不能避免生贪,那应该观其不清净性。

《中观宝鬘论》、《入行论静虑品》及《智慧品》中有相应调伏相续的方式。

22、面对形形色色的外境诱惑,我们要如何守护这颗动摇不定的心?

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要向守护闻法、孩子、宝藏和生命一样,千方百计地守护根门。

防止形形色色的外境诱惑。

第六节课

23、请以比喻说明未护根门的过患。

佛陀如何赞叹护根门者?

你周围的道友中,谁防护根门做得最好?

他平时是怎么做的?

欲妙犹如木憋果。

无论贪执哪一种外境(色、声、香、味、触),表面上看似乎不错,能带来各种快乐,但从本质上看,它却是一切祸患的根本,令人不由自主地被欲妙的铁镣束缚在轮回的牢狱中。

佛陀赞叹那种能降服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使之不散于外境,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心不随根转,根不随境转)的防护根门的人,是真正的大英雄。

24、欲界众生最贪执的是什么?

应当怎么样断除?

若不断除有什么祸患?

对欲界众生来讲,对异性的贪执比较强烈。

应当以智慧来观察,作不净观。

若不断除会堕入三恶道中。

因为贪欲是堕入三恶道的根本因,《圣月女授记经》中说:

“以贪堕入众生狱,以贪堕入恶鬼畜。

”所以,我们要时时注意断除贪欲,若想断贪欲,务必要精进修行。

25、要想对治世间欲妙,最有力的窍诀是什么?

修持它有什么功德?

请具体阐述。

对治世间欲妙最有力的窍诀,修不净观等还是不够,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一定要照见无常、空、无我的胜义实相。

此举的功德非常大,念诵、转绕等其他法均无法与之相比,所以我们一定要修持真实义。

真实义是胜义中,空性和无我是最甚深的发,叫做“四法印”。

麦彭仁波切说:

“世间最大的三种功德,是发菩提心、宣说大乘佛法、观想空性。

”佛经中说:

“弹指间修持四法印的功德,远胜于其他功德。

”还有些经典中说:

“如果修持四法印,则与修持八万四千法门功德等同。

”因此空性不二法门非常重要。

《四百论》中的教证中说:

“无我和空性的妙理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它能毁坏各种邪见,包括外道和世间的最高见解,故被称为涅槃不二法门,或者叫般若波罗蜜多。

第七节课

26、作为一个修行人,就算你没有其他功德,至少也应具备什么功德?

为什么?

要具足佛教的智慧和守持清净的戒律。

因为:

《华严经》云:

“戒为无上菩提本。

”有了戒律,就有了无上菩提的基础。

《般若经》云:

“布施之前行乃为智慧。

”一切功德随智慧而行,若没有眼目般的智慧,其他功德无法产生。

27、在本论中,作者教诫如何断除世间八法?

有人认为:

“不被八风所动,是出家人很高的境界,在家人根本做不到。

”这种说法正确吗?

请说明理由。

世间八法:

得、失、乐、忧、美言、恶语、赞、毁。

《世间苦恼经》中说:

“八法推转着世间,世间随着八法转。

”很多人愿意得到名闻利养四法,不愿意遭遇它的违品四法,其实,一切法都是空性,统统都是假象,对今生来世没有意义。

可以用一些教言不断地提醒自己:

我是一个希求解脱的人,不能以名声、恭敬等法来束缚相续。

28、有些人为了孝顺父母、供养上师而造恶业,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如果你周围有这种人,你打算如何劝阻他?

就算为了孝顺父母、供养上师等应供处而杀生,这种过失非常大。

《地藏经》云: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所以在轮回的道路上,当堕入地狱感受异熟果报时,他们一丝一毫都不能分担。

善恶业果自作自受,就如蚕作茧自缚一样,早善业感召人天福报,造恶业则会堕入恶趣。

就像在世间,有人让你去杀人放火,违背了法律以后,只有你自己坐牢,谁也替代不了。

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能造恶业。

29、现在有些贪官无恶不作,但他们家庭事业样样顺利,而有些人修行非常好,却一贫如洗、重病缠身,这是否说明业因果不存在?

为什么?

请谈谈你自己的体会。

不是的。

因为人们所造的业,有些是现世现报,今生造业,今生成熟果报;有些是今生造业,下辈子感果。

业的差别非常大,虽然业力不会耗尽,但也不像人们所想象的,做了善事就马上现前果报,造了恶业马上感受痛苦。

30、什么叫圣者七财?

你具备哪些?

你是修行上的富翁,还是生活上的富翁?

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圣者七财:

信心财;持戒财;多闻财;布施财;观待自己无垢的知惭财;观待他人的有愧财;智慧财。

第八节课

31、能毁坏自己名声的有哪六法?

请详细解释。

并对照自己观察,看你具备哪几种?

今后有什么打算?

赌博:

看聚会:

看电影、参加娱乐活动、看体育盛会及在家看电视。

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说:

“不可去处有三种:

怨仇争处、众人聚处、玩乐之处。

懒惰:

对佛法或者世间法不精进,懒洋洋的,什么事都不想做,最终一无所成。

依止恶友:

所有的危害中,恶友的危害最大。

饮酒:

饮酒的过患在《圣欢喜经》中归纳了三十六条。

夜晚入村落:

有智慧的人晚上应该在家里安住,不要到处闲逛。

32、“财富”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才叫真正的财富?

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财富的含义:

之所以命名为“财富”,是因为它能让人得以满足,不管精神还是物质财富,都会带来一种满足感。

真正的财富是知足少欲。

33、为什么说财富越多越痛苦?

请以比喻说明此理。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拥有财富不会成为痛苦之因?

华智仁波切说:

“有一条茶叶,就有一条茶叶的痛苦;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痛苦。

财富越多,痛苦就越大。

比如龙王由于业力不同,有的有三个头,有的有十个头,有的有很多很多头……头上面有很多珠宝,因此头越多珠宝就越多,这个龙王越富裕。

可是龙王因恶业所感,大鹏每天给它们降下热沙,又烫又痛难以忍受。

热沙往往是降临到龙王的头上,若只有一个头,那保护一个头就可以了,若有100个头,每一个头上都降下热沙,它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见,若凭自己的分别念和世间愚者的传统,全力追求金钱财富,最后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招感无量无边的痛苦,获得人身也没有多大意义。

我们修行人应该对钱财学会取舍。

当然,倘若你的财富用来弘法利生,且能将之观为如幻如梦,那不管别人有没有看法,你拥有财富也不会对自己造成障碍。

34、作为一个男居士,应取和应舍的女人分别是哪几种?

假如在一起生活的女人并不贤惠,那你应该怎么办?

有三种女人不应接受:

1、性情恶劣的。

2、横行霸道,对自己丈夫轻视凌辱。

3、对微不足道的财物也不放过的。

有四种女人应该接受:

1、夫唱妇随,随顺自己犹如姐妹,2、心心相印,就像亲密的挚友般情投意合,3、利济自己,好似慈爱的母亲般诚心诚意,4、言听计从,如同仆女般任凭吩咐。

跟不太好的女人在一起,和睦也是很重要的。

有些论典中说,就像市场上两个人碰巧见面一样,不管是一家人也好、一个班也有,最终都会分开的,因此大家要好好珍惜。

第九节课

35、作为一个修行人,在饮食方面有什么要求?

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作为一个修行人,在吃饭时也能增长善根。

比如刚开始吃饭的时候,按密宗的做法,将身体观为会供坛城进行供养;或者上师瑜伽中说,供养根本上师为主的三世诸佛;或者对食物来源之农民产生悲心,把身体当作五蕴假合,对它滋养之后,用它来修持正法。

36、我们每天应当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

乐于睡眠会有哪些过失?

在白天应当神清气爽,最好不要睡觉。

晚上也应该分成三时,上夜行持善法,中夜可以入眠,下夜要早点起来修行。

《大宝积经》中讲了乐于睡眠的二十种过失:

1、懈怠懒惰。

2、身体沉重。

3、颜色憔悴。

4、增诸疾病。

5、火界羸弱。

6、食不消化。

7、体生疮包。

8、不勤修行。

9、增长愚痴。

10、智慧赢劣。

11、皮肤暗浊。

12、非人不敬。

13、为行愚钝。

14、烦恼缠缚。

15、随眠覆心。

16、不乐善法。

17、白法减损。

18、行下劣行。

19、憎嫌精进。

20、为人轻贱。

37、什么是四无量心?

它分为哪几种?

为什么说修持它的功德非常大?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想到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正在受苦,愿他们远离十不善业为主的苦因和流转六道轮回的哭过,这种拔苦之心即是“悲无量心”。

愿他们行持善法,得到暂时、究竟的乐因和乐果,此予乐之心就叫“慈无量心”。

愿他们身心所有的乐因和乐果永远不要离开,一直具足,这叫“喜无量心”。

对众生一视同仁,不贪著亲友、不嗔恨冤敌,达到亲冤平等的境界,就是“舍无量心”。

38、色界四禅有哪些天?

怎么样通过修持寂止,分别转生到四禅中去?

作者教诫我们修四禅,是为了让我们转生到天界去吗?

四禅天共有17处,其中

一禅天有3处: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龙猛菩萨把大梵天作为一禅的代表)

二禅天有3处:

少光天、无量光天、光明天(光明天二禅的代表)

三禅天有3处:

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遍净三禅的代表)

四禅天有8处,分为凡夫地和圣地。

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由凡夫居住;它的上方为五净居天即:

无热天、无烦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居住的全部是圣者。

寂止:

让心得以寂静清凉的这种状态。

通过修持殊胜的寂止,可以转生到色界四禅中去。

《俱舍论》中说,对外境的事物笼统的了之,叫“寻”;详细的了之,叫“伺”。

通过寻伺而断除贪结和嗔结(转生一禅的因),获得禅定所产生的喜乐,并将心安住于一缘(转生一禅的果),这种境界称为一禅。

依靠禅定的明清之心,断除一禅的寻伺而获得的境界,就是“二禅”。

通过舍心与正知正念断除喜心,仅剩下乐心,此为“三禅”。

以念清净与舍清净断除乐心,完全远离禅定的八种过失——欲界的痛苦与忧恼、一禅的寻伺、二禅的喜与乐、三禅的入息与出息,这种无有执著和过患的清净境界,即是“四禅”。

欲界众生想要显示神通,必须入于四禅的禅定。

以四种禅定为因,依次可转生到相应的四禅中。

要转生到四禅,必须断除五结——疑结、戒禁取见、萨迦耶见、贪结和嗔结。

当然,作者并不是要我们发愿转生到天界去,而是强调在行持善法时,心要安住,与禅定相结合,如果我们发了广大的菩提心要超越一切世间,对所有的禅定支不了解是不行的。

39、无论善法还是恶业,其轻重界限是什么?

请详细说明。

如果你不小心杀了生,其果报将会怎样?

为什么?

无论是善法还是恶法其轻重的界限是:

时间、意乐、有无对治、功德田、主田五方面的差别。

由于不是经常杀生,杀生时没有强烈的意乐,并不是故意在三宝面前杀,杀生后马上产生后悔心,拼命地忏悔,虽然杀了生,这个业也不一定成熟。

因为用佛经来衡量,有些业虽然属于恶业,但它并不重,通过忏悔即可清净。

第十节课

40、修禅定的过程中有哪五种障碍?

请一一说明。

为什么说它是特别可怕的一种道障?

修禅定过程中的五种障碍有:

1、棹悔:

棹举与后悔合为一种。

棹举:

心散乱到色声香味等外境上,一直不能收回来,看见美色就起耽著,听到妙音又去贪执等;后悔:

是对以前所做之事追悔莫及,对那段经历放不下,想不开。

2、害心:

指嗔恚,即对不悦的对境产生愤恨之心。

3、昏睡:

昏沉和睡眠合为一种。

4、贪欲:

对人或财物的贪心比较严重。

5、怀疑:

对道果等满腹怀疑。

因为它能将我们辛辛苦苦积累的圣者七财夺走。

如果产生嗔恨心,会马上意识到善根被夺走了,如果生起其他一些烦恼,自己虽然没有察觉,但修行已经悄然退失了,原来拥有的信心、惭愧等财富,慢慢变得荡然无存,所以这是特别可怕的一种道障。

41、要想获得出世间智慧,必先圆满哪一道的功德?

如何才能圆满?

你具备其中哪些功德?

想要获得出世间的智慧,必须产生道的功德,这些功德世间人是不具备的,只有出世间的圣者才拥有。

加行道最接近出世间智慧,所以要获得出世间的智慧,必先圆满加行道。

所谓的道,依次可分为:

资粮道、加行道(凡夫之道)、见道(一地菩萨)、修道(二至十地菩萨)、无学道(究竟佛果)。

加行道依靠修持五根和五力获得圆满。

即信心:

信为道源功德之母,增长一切诸善法。

信心是五种自圆满的根本。

精进:

对善法有强烈的欢喜心,身口意具备精勤的行为。

正念:

对善法念念不忘,始终不忘失。

等持:

即一心安住于所缘境的禅定。

智慧:

能辨别取舍善恶、功过、真假。

这五种殊胜的法,是加行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