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八下地理第六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8371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下地理第六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下地理第六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下地理第六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下地理第六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下地理第六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下地理第六章教案.docx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下地理第六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教科书八下地理第六章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下地理第六章教案.docx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下地理第六章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课题

§6.1自然特征与农业

课型

新授

时间

备课组成员

于再红

主备

吕坤林

课时

1

教学目标

和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特征,通过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重点

1.北方地区的范围与自然特征;2.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条件以及农作物。

难点

1.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分析;2.北方地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旁注

〖导入新课〗

展示我国四大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

A____、B____C_____、D___。

2、其中B、C两地区的分界线①是____,②是_____。

〖讲解新课〗

多媒体展示北方的景观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初步了解北方地区。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雪世界,去了解北方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北方的概况:

范围,

地形,

气候。

〖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及P9的文字,归纳北方的范围、地形、气候。

用彩笔杠出重点内容。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平原组成,山脉多东北─西南走向。

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温自南向北降低;年降水量自东向西有所减少。

地处中纬度,东面濒临海洋。

〖活动〗P10页活动题,通过活动分析,认识北方的气候差异。

 

在气候、地形等影响下,北方是什么类型的土壤,成因是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在书本中找出来。

二、黑土地黄土地

东北地区的冷、湿环境形成黑色土壤;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黄色泥沙在下游形成冲积扇平原,逐渐形成今天的华北平原;所以东北是黑土地、华北是黄土地。

北方的耕地利用方式以旱地为主,会种植什么作物:

农业生产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以及解决措施是什么?

三、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D

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

甜菜、棉花、大豆

问题:

春旱。

措施:

南水北调、节水农业

〖课堂小结〗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链接会考〗1.下列省区全部位于北方地区的是()

A.黑、吉、辽B.鲁、苏、皖

C.甘、宁、川D.鄂、豫、赣

2.北方地区的气候属于是()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作业布置〗地理填空图册

 

口答。

 

先阅读P8第一段的文字,后归纳北方地区冬季的特点。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小组合作学习,找北方的范围。

 

思考发言。

东北:

黑土地

(冷湿环境)

华北:

黄土地

(冲积扇平原)

阅读P11文字,了解北方的农业。

阅读并发言。

 

完成P12活动题:

认识华北地区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思考并回答。

 

教后记:

柳堡镇中心初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地理教案

课题

§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课型

新授

时间

备课组成员

于再红

主备

吕坤林

课时

2

教学目标

和要求

1.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东北地形图上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2.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东北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归纳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3.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比较东北三省内地形和气候差异。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布局特点;根据东北三省主要城市的工业结构统计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结构特点。

5.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资料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重点

1.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2.东北三省的农业与工业的地位与发展条件。

难点

1.东北三省地理特征的分析;2.工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旁注

〖导入新课〗

根据北方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主要的气候、三大地形区、土壤类型、耕作类型、农业作物。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东北三省,看看那面的环境与我们学习北方地区的有什么相关。

〖讲授新课〗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提问:

什么是白山、黑水?

白山黑水的白山是指:

长白山,黑水是指:

黑龙江;说到东北三省,大家想到什么,或者说东北三省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包括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特征。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范围:

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

地形与河流:

山环: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水绕:

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

沃野千里: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气候: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多

多媒体展示:

基本了解了东北的概况,下面来看屏幕,欣赏东北的自然特征。

〖课堂活动〗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简单解释雪期始期和终期以及雪厚数据。

提问:

根据小组的共同学习以及活动探讨,对于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我们基本能掌握,下面我们思考:

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展示:

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东北三省吃、穿、住等特点。

〖课堂练习〗巩固课堂知识。

〖链接会考〗

1、关于东北平原与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广阔低平,分布于东北三省境内

B.我国春小麦、甜菜、大豆等农作物最大的生产基地

C.处于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D.无霜期长,生产期短,不能满足水稻所需的热量

2、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多一年一熟,而海南岛则可以一年三熟,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条件不同B.热量条件不同

C.地形条件不同D.海陆位置的差异

〖课堂小结〗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作业布置〗

地理填空图册

 

 

讨论交流,口答。

 

口答。

讨论交流。

小组通过观察、归纳,小组代表上讲台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

 

完成P16活动题。

观察地图,根据活动题目,发表小组看法。

 

教后记: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旁注

〖讲解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东北三省这样的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又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东北三省“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化。

板书: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农业发展的条件:

人口、河流、气候、科技……

提问:

东北三省地区通过改善从北大荒发展到北大仓,那么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

2.主要农作物:

小麦、

玉米、大豆、水稻等

展示:

图6.18东北三省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通过图表数据显示可知东北三省经过大力开荒,成为了我们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开发能带来发展,但我们必须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东北在开发的过程中带来了哪些生态问题?

3.生态问题:

湿地锐减、生态恶化

面对这样的生态问题,国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4.合理开发利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

 

了东北工业的发展历史。

展示:

播放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创造的“工业之最”的图片和资料,导入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学习。

提问:

东北三省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

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并板书。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

资源、科技、政策等,

东北三省工业特点是以重工业为主。

东北的工业在我国地位重要,重工业基地,但发展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

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对“东北现象”,国家出台了政策: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活动〗P21-22

〖课堂小结〗东北三省农业与工业发展情况,工业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链接会考〗

1.下列表述东北三省气候正确的是()

A.气候冷湿B.雪期自北向南越来越长

C.冬短夏长D.降水集中于秋季

2.不属于东北三省农业发展有利条件的是()

A.地势平坦B.土壤肥沃C.人口稀少D.雨热同期

3.在春秋季节,东北三省经常受到哪种灾害的影响()

A.干旱B.寒潮C.台风D.洪涝

4.下列不属于东北三省形成产业是()

A.钢铁、机械B.石油、化工C.煤炭、电力D.轻纺、电子

〖布置作业〗

地理填空图册

阅读书本P17文字,归纳东北三省的环境以及发展农业的条件。

阅读、讨论并发表意见。

 

回答。

 

阅读书本P18,并归纳生态问题。

 

结合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小组讨论交流。

 

思考并发表个人想法。

阅读:

图6.20,分析图中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

充分讨论、交流。

对于“活动”第1题,城市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工业中心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地区。

对于“活动”第2题,先阅读教材图6.20,找出东北三省主要的矿产资源,说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然后再对教材图6.21,分析主要矿产地和铁路线的关系。

对于“活动”第3题,先依据教材图6.22明确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再依据教材图6.20找出该城市的主要自然资源,最后分析两者的对应关系。

 

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

新中国工业摇篮。

 

教后记:

柳堡镇中心初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地理教案

课题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课型

新授

时间

备课组成员

于再红

主备

吕坤林

课时

2

教学目标

和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认识。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影响。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在地形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塬、梁、岇、川等多种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结合图文资料,要分析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念。

重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难点

1.黄土高原的成因;2.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旁注

〖导入新课〗

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

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解新课〗板书:

一、文明的摇篮

阅读书本P23—25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

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窑洞与黄土,白羊肚头巾、信天游与高原环境。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低秦岭。

多彩的文化

名胜古迹

文化遗存

2.地形:

高原

3.河流:

黄河(黄河流域)

4.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归纳〗:

探究与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

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人的推测“风成说”。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

2.地貌特征:

地貌破碎、沟壑纵横。

3.形成过程。

〖链接会考〗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云贵高原D.黄土高原

2、“五岳”中位于黄土高原的是(  )

A.泰山B.衡山C.华山D.嵩山

3、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

A.上游B.中游C.下游D.中下游

〖课堂小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高原“风成说”,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

〖布置作业〗

地理填空图册。

 

阅读、讨论。

完成P25活动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书上杠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各抒己见。

阅读P26“阅读材料”,认识“风成说”。

完成P27活动题第1题。

阅读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阅读图6.29,认识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教后记: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旁注

〖导入新课〗

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三级阶梯中的(  )

A.第一级阶梯B.第二级阶梯

C.第三级阶梯D.第二、第三级阶梯广泛分布

2、P29活动题: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

1.阅读图6.34说出水土流失于地表植被的关系。

 

〖讲解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这里长期的水土流失;我们简单了解到水土流失的原因。

阅读教材P28,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自然:

土质疏松、地表裸露、降水集中等

人为:

过渡开垦、放牧,采矿、修路等

探讨:

水土流失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

展示图片后归纳水土流失的后果。

2.后果:

①带走肥沃的土壤

②破坏农田、村庄

③生态环境恶化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流域,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环境问题一定要寻找解决措施,谈谈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策略。

四、水土保持

1.方法:

生物措施:

植树植草

工程措施:

建梯田,修挡土坝

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凡事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黄土高原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长期进行,相信一定有效果的,我们来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

多媒体展示:

黄土高原变绿了——大规模植被建设前后对比。

思考:

为什么黄河下游很少有支流汇入?

“地上河”是黄河的景观出现在黄河的上游还是中游、下游?

〖课堂活动〗P30─31

〖课堂小结〗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链接会考〗

1、在黄土高原的治理中,叙述正确的是()

A.主动采取工程措施

B.主要采取生态措施、工程措施和合理安排生产的措施

C.农业生产技术对治理影响不大

D.采取全部退耕的措施

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生态建设

B.只要植树种草就可以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C.应该在坡度陡的地方种植山杏和优质牧草

D.不能在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畜牧业和种植农作物

3、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土流失导致黄土高原地震频发

B.台风是黄土高原主要的自然灾害

C.夏季多暴雨是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D.围湖造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布置作业〗

地理填空图册

阅读、观察P24图6.34图,初步了解植被覆盖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强,水土流失的状况相对不会特别严重。

讨论不同的土质(沙土和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强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判断

 

思考、讨论、交流。

上游:

保护植被,适度放牧。

中游: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下游:

加固黄河大堤。

治理黄河最根本的解决措施是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

 

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面,支流难以汇入。

 

阅读第30页、31页活动题,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教后记:

柳堡镇中心初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地理教案

课题

§6.4祖国的首都───北京

课型

新授

时间

备课组成员

于再红

主备

吕坤林

课时

2

教学目标

和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评价北京的地理。

2.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说出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举例说明北京的城市建设成就。

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旁注

〖导入新课〗

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

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

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讲解新课〗

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

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

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961.9万人(2010年)。

一.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上,北京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干湿适中。

海陆位置,居于内陆,但距离海洋较近。

交通位置上,海路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2.地形:

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地势较高。

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

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

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

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

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

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

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的西北角。

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

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

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

3.北京的气候:

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秋短,冬夏长。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

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

4.北京的河流:

北京市的河流属海河水系(板书)。

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条大河,分别自西北和东北向东南流入天津,汇入海河,最终流入渤海。

二.政治文化中心

〖活动〗阅读课文和图6.40、6.41,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

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课堂小结〗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

〖作业布置〗

地理填空图册

 

北京

阅读图6.42“北京的地形”和图6.44“北京古今城区的地理位置示意”,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讨论、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1、2组讨论第1、2题,3、4组讨论第3、4题。

完成P35活动题

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

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

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

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教后记: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旁注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职能,谁来说说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北京的这种城市职能与它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同时也决定着它的未来。

〖讲解新课〗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大都市。

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历史?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

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这样布局?

北京旧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曾不断变化。

请大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自辽代以来,北京旧城在空间上是怎样变化的?

2.北京旧城城址的变迁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归纳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古城的空间变化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空间分布上从辽南京城原址逐渐向北、向东扩展,至明清时又向南缩,使旧城轮廓由辽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长方形,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凸”字形。

北京旧城城址的不断变化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