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8296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docx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docx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

王晓会12生A124120035

(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

药物基因组学是人类开始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后出现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阐述了从基因水平研究基因序列的多态性与药物效应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药物基因组学应用于临床药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将药物基因组学应用于临床药学是合理用药深入发展乃至实现个体化用药的必经之路.对于深入解释药物治疗的个体差异、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疗效等有重大意义。

药物基因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致力于研究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的关系。

其在药学研究中,特别是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代谢、提高药物疗效及新药研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阅读并分析近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药物基因组学的相关文章,根据有关文献,综合分析、归纳总结了药物基因组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发展和与个体用药的关系,同时阐述了实现个体化用药的基本条件、优点以及个体化用药现阶段的概况、面临的挑战等。

关键词:

药物基因组学;个体化用药

1药物基因组学

1.1药物基因组学的概念

药物基因组学是基因功能学与分子药理学的有机结合,是研究基因序列变异及其药物不同反应的科学,以药物效应及安全性为目标,运用已知的基因理论研究各种基因突变与药效及安全性的关系,药物基因组学强调个体化。

通过它可为患者或者特定人群寻找合适的药物及恰当的剂量,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1]。

药物基因组学的核心是药物反应(药酶)的遗传多态性,宗旨是实现用药个体化,以求得到最佳疗效和最少不良反应。

由此可见,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有别于一般的基因组学,它并不是通过研究新的基因来寻找疾病的发病机理,是通过已知基因组学理论来探讨基因因素对药物效应的影响,以明确药物作用靶点,从而准确预测患者对临床治疗反应[2].

1.2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药物遗传学研究发现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与基因多态性存在极大关联,参与编码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受体等基因的多态性能明显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并改变药物疗效,导致药物“低代谢”或“超速代谢”表型发生,并在群体中构成一定比例。

例如细胞色素酶P450(CYP)参与了B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抗癌药等重要药物代谢途径,其基因多态性与个体问药物反应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以药物遗传学和人类基因组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药物基因组学,整合基因分型、DNA测序等完善的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药物起作用、产生毒性以及被清除等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基因特性,并据此研发新药、视个人遗传学状况指导合理用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3]。

1.3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方法[4]

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基因分析方法,如凝胶电泳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等位基因特异的扩增技术、荧光染色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DNA阵列技术、高通量筛选系统为鉴定遗传变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提供了高效的测定手段和多种思路口。

医务工作者通过应用这些技术来检测药物作用的靶点或分析不同的基因特性导致的药物在人体内产生个体差异,进而对不同患者提供不同的用药指导,为临床用药合理化开辟了新的领域。

2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

药物基因组学揭示了患者对某些药物的反应率与其基因亚型之间关系。

这种关系的确定能辅助临床人员在预测某一特定药物时,患者属何种反应人群,使医生为患者选择疗效最佳的药物和确定最佳剂量成为可能。

药物基因组学在基因水平研究药物效应和体内处置过程个体差异的遗传特征,并以药物效应及安全性为目标,鉴别基因序列,研究基因突变与药物体内处置过程、药物效应及安全性间的关系,为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根据[5]。

以药物基因组学原理为特定人群设计最佳的药物,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大幅度缩减成本。

将基因组学的成果应用于药学领域,将给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开发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已有人将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应用干高血压、哮喘、高血脂、内分泌、肿瘤等药物治疗中。

许多病人对高血压药物的不同药效和耐受性也与遗传变异有关。

在临床治疗中,采用因人而异的疗法,医生根据各种依据来决定最适合病人的药品和恰当剂量。

目前广为使用的方法主要是:

测定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浓度,以药代动力学原理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12]。

这一方法对于血药浓度与药效相一致的药物是可行的,但对于血药浓度与药效不一致的药物,如何达到个体化给药,目前尚无较为可靠的方法。

近年来,由于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多,用药安全问题引起全球的关注。

在全世界死亡的病人中,仅药品不良反应致死己占社会人口死因的第4位,我国每年约250万住院病人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每年近20万人[6]。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增加的医疗费用高达40亿,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人数约占总住院人数的5%;美国每年有超过200万的住院患者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超过10万人死于不良反应[7]。

而且药物不良反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1.7万份,较2012年增长了9.0%;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事件报告29.1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2.1%[8]。

个体化用药是正确的药物以正确的剂量和适合的时间用在适合的患者,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实行个体化用药,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保障用药安全。

3个体化用药

3.1实现个体化用药的基本条件[9]

一是通过患者对同一药物反应差异的原因和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个体化用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于此基于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是个体化用药得以成功的基石;二是成功的个体化用药需要的不仅是单纯地针对疾病的药物治疗,还需要包括疾病诊断和药物选择等辅助措施的同时跟进,如诊断性产品和治疗药物的同时使用.

3.2个体化用药具有5方面优点[10]

(1)减少疾病的持续时间;

(2)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3)提高治疗成功率,避免患者的无效治疗和预防不良反应发生;(4)降低医疗成本;(5)通过更小范围和目标更明确的临床实验,缩短药物开发周期。

目前,个体化用药的优势已逐渐为人们广泛认可,必将成为未来理想的药物治疗新模式。

3.3现阶段个体化用药的应用概况[10]

个体化用药是通过表征个体差异产生的分子发病机制、进程和对治疗的反应实现的,因此在透彻研究和理解分子差异的基础上,通过鉴别疾病的类型进行分类治疗必将提高治疗效果。

越来越多的药物被设计用于少量人群,这一趋势与药物发展过程中应用不同的目标方法进行分层研究的逐渐增加趋势相一致。

如今,乳腺癌、结肠癌、肺癌、黑色素瘤和白血病已经可以常规使用“分子诊断技术”,用来帮助医师根据基因亚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治愈率和存活率;HLA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不仅提高了移植成功率,而且显著提高了预测患者对药物潜在反应的能力,包括用于治疗HIV、血友病、癫痫和双相情感障碍等药物;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分型亦显著提高了制定合理给药方案的能力,有助于避免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无效治疗。

在个体化用药不断发展和应用过程中,药物基因组学随着DNA测序和人类基因组的表征所揭示的几千个药物新靶标而蓬勃发展,为基因水平研究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其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合理应用在个体化用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情况下整合在药物发现和临床发展中的个体化用药是通过生物标志物的鉴别、发现和验证新靶标以及确定患者属何种人群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实现的,如何把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转化为有效的个体化用药方案,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共同合作并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

3.4现阶段,与个体化用药相关的基础研究及相关新药研发领域主要涉及到如下8个方面[11]

3.4.1生物标志物的鉴别以及相关技术和工具的发展通过对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和反应途径的鉴别,为临床前实验和临床患者的管理方面提供预测、诊断和预后价值,其目标是根据患者对某一疾病或某一特定治疗措施的敏感度而将其归为某一类人群,这一分类包括基因、性别、年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吸烟和肥胖)等。

3.4.2癌症的生物学基础通过该项研究可提高对癌症内在的生物学特征的理解。

如许多携载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以及血管生成等过程的信号传递通路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是目前确认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的重要基因标志物之一)的肿瘤会对某些抗癌药产生抗药性,因此有关本项癌症生物学基础的研究将通过试验方法的建立来鉴别有效治疗方法,用来阻断具有遗传特征肿瘤的抗药性发展。

3.4.3蛋白治疗的药物基因组学和免疫原性在治疗像血友病之类的人类疾病方面,人们对重组人蛋白的使用态度在稳步转变。

然而,这些治疗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受蛋白以抑制性抗体形式引起免疫原性这一因素的影响。

遗传变异可导致个体、种族或其他亚人群较高频率地出现抑制性抗体,而治疗性蛋白的抑制性抗体的发展是威胁生命的副作用,要求昂贵的临床干预,因此通过对免疫原性的药物基因组学的决定因素的建立,可以在蛋白治疗前就能提前预测患者的免疫原反应的风险。

3.4.4认识DNA修饰对蛋白产品质量的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基因变异,包括药物引起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评估仿人类蛋白的蛋白治疗药物非常复杂,部分原因是存在于正常人群的几组蛋白序列,任何一组都可能发展成药物。

另外,现在蛋白和DNA工程改造能提高蛋白治疗药物的产量,其二代产品涉及到改造蛋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上述这些处理措施均能潜在地影响蛋白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如何产生不同的影响却是一个研究挑战,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更好地理解蛋白修饰对蛋白质量的作用。

3.4.5鉴别疫苗反应的遗传风险因子这一研究结果的数据将有助于未来预测疫苗和其他医疗产品的自身免疫反应。

3.4.6个性化的基于细胞(间叶细胞和多能干细胞)的评估基于干细胞的治疗方法为提供细胞、组织和器官修复或再生具有临床症状的心血管器官或断肢带来了希望。

然而,这些产品及其复杂性会相应地在临床应用时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临床治疗的属性是什么,在患者体内能否形成肿瘤,以及这些产品在体内能否用错导致损害。

3.4.7药物诱发的过敏反应遗传学理解基因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如不良反应和功效在个体化用药的实施中起着关键作用。

比如,基因变异与治疗癫痫的卡马西平严重不良反应有关,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分析可以鉴别卡马西平诱导的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表皮坏死溶解症,从而提前预测这一药物是否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

3.4.8遗传学和心血管风险评估有关遗传因素与普通生活方式相互作用对心脏病贡献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如研究高脂饮食后血液中三酰甘油的变化,高盐饮食后血压的变化,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反应等。

这些项目的研究有助于医生和患者运用个体化用药提高健康水平。

通过对以上8点的总结可以看出,在个体化用药时代,新药研发领域首先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药研发不是寻找新的药物靶点,而是通过发病机制及隐藏在机制下深层次的基因或分子变化的研究,证实其与疾病的相关性,从而有针对性地研制能消除引起发病原因的新药,最终成功地把该类患者所需的新药推向市场;其次,在新药研发阶段,需要同时研究开发新药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最大程度发挥“药物伴随诊断”在个体化用药中的积极作用,极大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

3.5个体化用药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医药学界已认识到个体化用药的发展是科学力量用于医疗实践发展的一个有力证明,然而透彻理解人类健康和疾病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人类所患的疾病不仅仅取决于基因水平,还是环境、遗传、社会和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成功的个体化用药应是对每一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全面理解和应用。

个体化用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技术、认识和政策上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总结为以下6个方面[10]:

3.5.1对疾病内在生物因素的理解所知有限过去20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甚至近乎泛滥的数据,然而对其真正含义的理解仍然相对有限,可以认为正确的科学理解和评估仍然可能是这一领域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限速因素。

3.5.2多基因/生物标志物的共同情况到现在为止,多基因以及环境和社会因素对共同情况的影响方式还没有很好地掌握,而其个体化用药管理的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依赖于对临床研究的实质性投资,远远超过最初的基因.疾病关系论证的研究内容。

3.5.3过时的疾病分类系统现在应用的疾病分类系统主要是根据体征和症状进行分类的。

这些系统很难兼容入逐渐形成的疾病发生机制的信息,尤其当这些信息与传统体征描述不相符的时候。

结果是许多具有明显的不同分子发病机制的疾病亚型被归为一类疾病,而具有同一分子发病机制的不同疾病被不恰当地联系起来。

过时的疾病分类系统意图合并最佳的生物学见解的失败成为个体化用药前进路上的基本障碍。

创造有关疾病的“新术语”的目的是用来提高对疾病病理和健康的理解,并在描述疾病时以内在的生物学加上传统的体征和症状为基础。

3.5.4基础设施的匮乏近年来,基因测序价格的暴跌导致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但收集、分析、整合、分享和挖掘这些信息的基础设施仍然匮乏。

3.5.5新型诊断试剂的临床实施许多临床医师在应用新型诊断试剂时是犹豫不决的。

产生这种迟疑的原因部分归于对诊断试剂临床使用的持续争议,以及生物标志物的临床使用并非是必需的。

3.5.6投资的不确定性发展个体化用药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低回报率,由于目标药物的适用人群较少,因此会导致较低的销售收入。

有利的一面是,这些药物允许较小人群的实验设计、较高的定价,同时还有较高的患者依从性,因而增加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能会抵消这种低回报率的担忧。

但是药物与药物之间存在不同的投资和回报率,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简言之,面对个体化用药的诸多挑战,如何加快新药研发进程,提高药物的疗效,提高临床通过率,减少风险及成本是每一位研究者、临床医师和监管部门需要共同应对的问题。

此外,个体化用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势在必行,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这一过程可能漫长而复杂。

4展望由于药物基因组学不是以发现新基因、探明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预见发病风险为目的,而是利用已知的基因组学理论,研究遗传因素对药物反应的影响,或者说是以药物效应和安全性为主要目标,研究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差异的基因特征,以及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不同反应,药物基因组学将从根本上改变药物临床治疗模式和新药研发方式[12]。

药物基因组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药物代谢、转运和药理作用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

在有些药物上有重大突破,如氨基糖苷类的耳聋问题,但更多的药物研究还都处在起步阶段,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1]。

相信随着病理、药理机制研究的深入、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及新技术的不断的完善,以及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的研发,不久的将来,很多药物都可以实现以基因为导向、“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用药治疗模式,使临床用药更具针对性、高效性和安全性,实现治疗学上按基因选药的个体化用药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宁周.药物基因组学对临床个体化用药的指导作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8):

103-105.

[2]周帆,辛华雯.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治疗[J].中国药师,2011,14(11):

1674—1676.

[3]李自钊,周慧君,苏莉,等.艾滋病的个体化用药与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0,24(5):

392-393.

[4]肖女,盖丽,王友玫,等.药物基因组学在药学中的应用[J].西南军医,2013,15(6):

634-636.

[5]林阳,杜海燕,谭莉,等.药物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14,9(11):

1721-1725.

[6]徐徕,杜文民,游开铭,等.我倒药害事件保险救济制度研究[J].上海金融,2010(11):

32—36.

[7]郭建曼,张蕊,郭瑞臣.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治疗和药物J临床评价[J].药学研究,2013,32(7):

373.378.

[8]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药品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EB/OL].(2014—05—14)[2014—10—15].http:

//www.sda.gov.cn/WS01/CL0078/99794.htm1.

[9]TanD.FrontierinPathology:

LC24—1moleculardiagnosisandpersonalizedmedicineofcolorectalcancer[J].Pathology~2014,46(Suppl2):

S15.

[10]张伟国,樊慧蓉,刘昌,等.个体化用药时代的新药研发[J].药物评价研究,2015,38

(1):

1-7.

[11]Food&DrugAdmin.Pavingthewayforpersonalizedmedicine:

FDA'sroleinaneweraofmedicalproductdevelopment[EB/OL].(2013-10—01)[2014—10—15].http:

//www.fda.Gov/downloads/ScienceResearch/SpecialTopics/PersonalizedMedicine/UCM372421.pdf.

[12]布福俭,王兆玲.药物基因组学与合理用药[J].齐鲁药事,2010,29(8):

486-4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