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2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8109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2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2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2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2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2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2单元教案.docx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2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2单元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2单元教案.docx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2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介绍: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二组成。

五篇课文中,《古诗三首》《海上日出》《西风胡杨》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我家门前的海》是略读课文。

《古诗三首》选取的是三首唐诗,诗人用凝炼的语言给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

《海上日出》是巴金老先生的作品,课文通过对海上日出不同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西风胡杨》是潘岳2004年为怀念胡杨树在沙漠中所保护的西域文明,而专门撰写的。

作者以深邃的目光和睿智的笔触描绘了被称为“沙漠神树”胡杨的宝贵品格。

在作者的笔下,胡杨是人的生命,是人的命运,人的风骨的象征。

《大自然的语言》是儿童诗,它告诉孩子们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能告诉人们许多知识,只要仔细观察,刻苦钻研,就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我家门前的海》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平和,意境深远,作者用清新流畅的笔触,把自己对大海的印象写得十分吸引人。

五篇课文虽然是同一个主题,但是文章的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细细体会。

语文百花园二共安排了三个大的栏目。

分别是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

二、单元学习目标:

1、随文识字21个,会写生字24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优美的语段。

3、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景物的,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4、引导学生在品味课文语言的过程,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5、积累四副以赞美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楹联。

三、本单元的学习重难点:

1、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并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第7、9课,百花园二)。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6、7、9、10课)。

3. 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并受到美的熏陶(第6、7、9课)。

4. 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6、9课)。

5. 学会质疑。

四、课时安排

《古诗三首》2课时

《海上日出》2课时

《西风胡杨》2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1课时

《我家门前的海》1课时

语文百花园三4课时

 

6、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山行》和《暮江吟》三首诗。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只寥寥几笔,就形象地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象。

充分展现了诗人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山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山中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深秋枫林美景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由高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晚秋美景图。

《暮江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是一首吟咏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上景色的诗。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学情分析:

生已经具备自主理解古诗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学习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

学习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法:

讲解与引导相结合。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

课时划分: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

学习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学习难点: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

“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2、设问:

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3、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4、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5、学习后两句。

    一望: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

 6、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7、设问:

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

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

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三、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

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

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四、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2、订正字音:

石径斜(xia)生(sheng)处

  3、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

不正,弯曲不直。

(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

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

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

(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4、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

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5、语言训练:

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6、设问:

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

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生1:

作者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

   师:

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

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

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

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

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7、小结:

  五、作业

    抄写、背诵两手古诗。

  六、板书

     望天门山        山行

    (唐)李白      (唐)杜牧

    天门中断楚江开,    寒山 石径

    碧水东流至此回。

    白云 人家

    两岸青山相对出,    枫林

    孤帆一片日边来。

    霜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学习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学习难点:

  同“重点”。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

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1)板书题目:

暮江吟

  

(2)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

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3)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

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4)什么是“吟”呢?

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

   谁体会到了?

  (生1:

“吟“是有感情。

生2:

声音大。

生3:

“吟”就是有节奏……)

  (5)对了,有节奏。

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学生静心自学)

  

(2)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3、反馈学习情况。

  

(1)一道残阳铺水中,

  A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

“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说“一道残阳”是因为“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光。

  B讨论:

“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C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2)半江瑟瑟半江红。

  A补充讲解:

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

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B共同探究:

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

”,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

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

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C情境中诵读: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A设问:

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B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C参考说法:

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D多美的景象呀!

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四、作业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板书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7、海上日出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作者巴金的作品了解不多。

但对于日出这一自然景观很了解,只不过平时细致观察及生动描绘的较少。

学习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法:

由扶到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学会”到“会学”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学习课时: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3、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三、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

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

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

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3、再看课文中的彩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A、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

默读第三自然段。

  B、太阳是怎样出来的?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C、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D、出示练习:

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4、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

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5、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四、作业

  朗读课文。

抄写课后生字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复习二、三自然段。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二、三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讲读四、五自然段。

  1、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2、指导观察课文彩图:

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太阳在什么地方,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

观察后说说。

  3、云薄时的日出是怎样的?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4、云厚时的日出又是怎样的?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5、理解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的景象,还有太阳从云里出来后,太阳、云和海水呈现的景象。

学生看看、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三、出示练习:

  1、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填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2、换词比较“镶”“透”“染”,说说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3、朗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四、讲读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理解“奇观”的意思。

  2、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

(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使这种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5、练习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课文。

  6、指导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五、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背诵课文。

    听写生字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板书设计:

7、海上日出

好天气——详

伟大的奇观有薄云——略热爱大自然

有黑云——次详

 

8、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它告诉孩子们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能告诉人们许多知识,只要仔细观察,刻苦钻研,就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激励孩子们从小要养成热爱学习、善于观察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将来才能真正读懂那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的语言。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现象非常熟悉,理解起来也很容易。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学习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学习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法:

由扶到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学会”到“会学”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

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

把浮力计算?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

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板书设计:

8*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雨天

蝌蚪游泳——春天

自然语言大雁南飞——秋天认真细致

妙不可言大树年轮——树龄刻苦钻研

鱼的鳞片——鱼龄

“三中虫”化石——汪洋

庐山“漂砾”——冰川

 

9、西风胡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厚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学情分析:

生已经具备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教法:

由扶到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学会”到“会学”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

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

屏障芸芸众生句子:

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

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

②它们生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