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4课极端的民主主义与战争岳麓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973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6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4课极端的民主主义与战争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4课极端的民主主义与战争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4课极端的民主主义与战争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4课极端的民主主义与战争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4课极端的民主主义与战争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4课极端的民主主义与战争岳麓版.docx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4课极端的民主主义与战争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4课极端的民主主义与战争岳麓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4课极端的民主主义与战争岳麓版.docx

高中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4课极端的民主主义与战争岳麓版

2019-2020年高中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4课极端的民主主义与战争岳麓版课后练习十一

第1题【单选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缺乏原材料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

这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B、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C、科学技术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证

D、发展化学工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

“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离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指()

A、引发了十月革命

B、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D、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有人指出:

“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形成这个观点的依据是()

A、一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一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一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一本史学著作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右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妇女在炮弹工厂做工的照片,下列各项中对图片的正确解读是()

①一战期间大批成年男子应征入伍,造成人力短缺

②一战期间大批妇女进入生产部门

③她们从事的工作很危险

④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答案】:

【解析】:

第7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

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

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抉。

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

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

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

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

“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

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

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

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

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

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上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理由。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

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解析】:

第8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尽管经历一战并对战前军国主义化怀有深刻的反感,但反感的情绪并不是普遍的。

许多人从战前稳定的、具有爱国与传统价值观念的世界进入混乱的、受挫的、革命的世界,因此感到受了欺骗;不少人想寻找替罪羊;不少人企图通过新的民粹组织重建军事统治的辉煌;不少人则看到利用暴力在国内或在国际上通往权力高峰的可能性。

这些极右的政治运动引来了“法西斯主义”并认为战争已不仅是国家政策的一个可行性工具,而且是一种人类自我调节的活动。

这时的欧洲没有对曾有的军国主义思想进行否定,调门反而比从前更高了。

表面上看,1918年获胜的是那些信奉来自启蒙运动的自由民主原则的国家,它们建议建立国际性的“法治原则”,抛弃把战争作为政策工具的做法。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社会中众多的传统结构毁于战火,这大大加强了左翼革命力量,他们认为未来一千年国内与国际必将发生武装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欧洲大国因此处于这样一个位置,即除非它们有力量去推广实行,否则就无法强化它们所认同的意识形态,而少了美国,它们就没有这种力量。

其结果是,《凡尔赛协定》签订十五年后,欧洲国家发现自己又在准备战争。

——摘编自迈克尔·霍华德《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的欧洲出现哪些局面为二战爆发埋下祸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了美国,它们就没有这种力量”的原因。

【答案】:

【解析】:

第9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18年德国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中所示的现象?

""

材料二中曾经不可一世雄心勃勃的威廉二世为什么会狼狈逃窜?

""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革命和独立的浪潮,除材料三中的德国外,还有哪些例子?

""

【答案】:

【解析】:

第10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结束后,得益于德国的战败,法国在欧洲大陆重新获得了自普法战争失败以来梦寐以求的霸权。

法国凭借着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地位主宰着欧洲大陆——它收复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且拥有德国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其丰富的煤铁资源极大地加强了法国的实力;它占领了德国的莱茵河左岸地区,莱茵河右岸50公里内的地区被划为非军事区;法国通过和比利时、波兰、捷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结成政治军事同盟,一方面对德国进行战略包围,一方面对新兴的苏维埃俄国进行“防疫”隔离。

在两次大战期间,正是法国建立的这个安全体系,有效地保卫了欧洲的和平。

——摘自《大国地位的终结西欧诸神的毁灭——第二次大战前的大国外交》

概括分析一战后法国处置德国,建立安全体系的努力。

分析法国努力建立欧洲安全体系的原因。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后,德国战败,它对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威胁结束,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的唯一强国,此时,英国均势政策的特征表现为“扶德抑法”,出现了对德国“绥靖”的端倪。

30年代后,法西斯势力在德国崛起,希特勒玩弄手腕,把自己装扮成和平主义者。

1935年德国宣布重整军备,1936年进军莱茵区,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和《洛加诺公约》,国力迅速提高。

英国的绥靖政策变“扶德抑法”为如何对付德国,到1937年,一整套有别于以往绥靖政策的绥靖政策形成,它以向德国妥协为中心,以维护欧洲和平现状为目标。

张伯伦奉行的绥靖政策是一种“同时运用警棍和胡萝卜”的双层政策,大刀阔斧重整军备,同时对德国持妥协和姑息的态度。

以做交易的手法,满足德国的部分利益来和德国进行外交周旋,这种状况延续的结果就是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1939年9月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绥靖政策以失败而告终。

——王宇博《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绥靖政策的变化及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英国的绥靖政策。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海军的夭折使英国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了:

英国已经恢复了在欧洲海域的绝对优势,英伦三岛似乎再无遭受入侵的任何可能。

同时,一开始就卷入战争、肩负协约国主要战争重担的英国,整个国力遭到严重削弱。

国内动荡和公众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迫使统治者改变手法,削减军费开支用于整顿国内经济、社会之需。

《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英国当局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对德国的安全警觉,不相信有中长期意义上的德国威胁,和平麻痹思想自上而下异常浓厚,不搞战备,不修防务,以为只要外交上运用得法,也可发挥作用。

1926年,英国外交部备忘录中认为:

“我们已经得到了所有我们想要的,也许更多,我们唯一的目标是保持我们所有的,并生活在和平之中。

——据刘阿明《一战后初期英国对欧政策及其影响》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平主义思潮出现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平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消极影响。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掠夺殖民地是近代战争的主要起因,战争被视为国家的正当权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些战争的继续,……现代通信和交通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战争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机、远程大炮等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仍然沿用近代争夺殖民地的方式,企图用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战争一爆发,就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短期内结束战争的预想……虽然英、法等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可是战争给自身带来的打击和损失巨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近代以来,欧美地区相继建立起民族国家。

但是,西欧各国狭隘地把本民族的富强凌驾于他国之上,认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就意味着自己的衰落,因此竭力削弱他国……制造所谓的“邻国的威胁”,把本国打扮成“受害者”,煽动本国人民仇恨邻国……已经失去了殖民地的德国和殖民地较少的日本难以摆脱经济危机,改变了20世纪20年代的外交政策,走上了法西斯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分析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并概括“一战”的特点。

""

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反映出这场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欧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综合上述史实,你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和法国同样热衷于批准凡尔赛条约中关于“战争罪行”和“战争罪犯”的条款。

德国和协约国政府经过长期的争吵之后达成了妥协,根据这一妥协,德国政府同意把12名被告带到设在莱比锡的德国最高法院,协约国则作为起诉人。

经过审讯,6名被告被定有罪,并被判处有期徒刑。

如果在群情激昂的日子里,协约国政府同意做出相应的安排,而且如果他们也愿意把被德国指控犯有同样违法行为的他们自己的任何国民交付审讯,那么整个诉讼程序或许会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创新,并且会成为人类要求使国际法成为一种现实有效的法律保证。

——摘编自E·R·卡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材料二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尤其严重,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形势,政府显得软弱无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解决失业问题,希特勒提出了一整套大胆的公共工作计划,从而骗取了民众的支持。

在1932年举行的大选中,纳粹投票支持率飙升到了37%以上,此后,纳粹轻而易举地成为了德国国会中的最大集团。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正式当选为德国总理。

就这样,德国民主走向了毁灭的道路。

——摘编自尼尔·弗格森《世界战争——二十世纪的冲突和西方的衰落》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E·R·卡尔关于审判战犯的观点并简析其合理性。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民主走向了毁灭道路”的原因。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