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重导向 激发干部活力调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875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四重导向 激发干部活力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坚持四重导向 激发干部活力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坚持四重导向 激发干部活力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坚持四重导向 激发干部活力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坚持四重导向 激发干部活力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坚持四重导向 激发干部活力调研.docx

《坚持四重导向 激发干部活力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四重导向 激发干部活力调研.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坚持四重导向 激发干部活力调研.docx

坚持四重导向激发干部活力调研

坚持“四重”导向激发干部活力促进社会发展

——XXX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查

干部科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

近年来,XXX县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重实绩、重公论、重基层、重一致的“四重”用人导向,有效激发了全县干部队伍的活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一、“四重”导向的提出和完善

1999年底,该县县委主要领导调整,XXX同志交流到XXX任县委书记。

当时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倾向,主要是:

部分干部作风飘浮,注重领导评价,组织评价,轻视群众评价;一些干部畏难怕苦,不愿深入基层,不愿到乡镇基层工作;一些部门和单位对乡镇基层重视、支持不够,乡镇领导力量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县委组织力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随后,在2000年初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干部队伍建设问题,XXX同志提出了“三重”要求和“三分之一”工作法,“三重”即重实绩,重公论,重一致。

“三分之一”工作法即三分之一干部跑项目,三分之一干部下基层,三分之一干部抓机关工作。

随着“三重”的推行,下基层工作的不断深入,结合“三讲”教育中征集到的有关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三重”提法得到不断完善,2003年初形成了全县干部队伍建设的“四重”导向,即重实绩,重公论,重基层,重一致。

重实绩。

工作实绩是干部德才素质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是使用干部的基本依据。

重实绩就是在使用干部时,要把实绩考核突出(单位)、优秀(干部个人)作为“第一硬件”,切实做到既不让勤勤恳恳、踏实工作、不事张扬的人吃亏,也不让那些投机取巧、哗众取宠、惯于做表面文章的人捞到好处,以此树立鲜明的导向,发挥好激励作用。

重公论。

要选好用准干部,防止用人失察失误,从根本上说必须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

重公论就是通过推行群众评议,并切实尊重群众评议、创造“干部升降去留由群众说了算”的良好氛围。

重基层。

基层最艰苦,最丰富,也最需要干部,最锻炼干部。

重基层就是把年轻干部推向乡镇、企业基层,让他们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成长锻炼,以此培养教育干部。

并优先提拔重用优秀的下基层干部和乡镇基层干部。

重一致。

就是选配乡局级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其人选必须在重大问题上与党中央、与县委保持高度一致。

必须有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相一致的观念,必须坚持做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与实践人民利益相统一。

二、操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导向提出后,关键是落实,只有落实,才有效果,才能检验是否科学,是否实际,管用。

为此,该县又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和工作机制,并一以贯之地加以执行。

(一)、重实绩,建立科学考评机制

首先,科学设置考核目标,全面、客观考评实绩。

一年一度的年末综合考核,是对单位和干部的综合评价,是看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尺码,为了保证考评的科学、合理、公正。

一是合理设置考核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XXX县坚持突出重点、兼顾公平的原则,确定乡局级领导班子的年度责任目标。

乡镇主要设置农业产业化、开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建设、基层综合评价、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考核项目,县直部门主要设置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引进县外资金、下基层、基层综合评价等考核目标,并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如今年,在乡镇的目标考核设计上,采取了乡镇自认和县委统筹的办法,即由各乡镇根据自己所在区域与工作重点自己申报年内经济社会发展所达到的预期目标,自认工作任务,并在自认的基础上,县委逐一分析,对不切实际或高报的进行减压,对余地过大的适当调高,以此确定考核依据,签订目标责任书,促使乡镇自我加压,调动乡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实行分类考核,注重横向比较。

为便于比较评定,对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建设、优化经济环境建设等重点目标,分别由县委、县政府相应的领导小组进行单项考核、评分,然后统一汇总,乡镇和县直部门分别按区域、分部门性质综合排队,增强可比性。

三是全面、客观地评价领导班子和干部的实绩。

在注重考核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四看”,即:

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当前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建设的成果,又要看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的成效。

其次、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凭实绩看干部,用干部。

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对年度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综合考核实绩突出的乡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予以通报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同时,对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开展的特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单项奖励。

坚持把实绩考核结果同所在单位干部的奖励、增资、使用挂钩,对实绩考评突出的单位实行“三优先”:

一是评奖优先。

在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年度评奖,特别是二等功、三等功等较高层次奖励时,优先考虑实绩突出单位。

二是评优优先。

参评人数达不到规定基数,单位人数在10人以下的,在县里掌握的机动指标内,奖励一个优秀指标;单位人数10人以上的,领导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各奖励一个优秀指标。

三是干部使用优先。

优先重用实绩突出单位领导干部,优先提拔实绩突出单位的一般干部,包括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选配,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实绩突出单位。

如2004年下半年,县直部门副主任科员职位的补缺,就优先安排了前三年连续考核实绩突出的10个单位。

(二)、重公论,建立民主决策机制

一是扩大干部推荐的民主化。

每年年终结合对乡局级领导班子、干部的考核,进行后备干部民主推荐,参加推荐大会的人员层面不断扩大,乡镇从机关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扩大到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县直部门扩大到服务对象代表。

同时坚持把民主推荐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程序”,拟提职干部人选一般从后备干部中产生,并再次组织定向民主推荐,“两推”结果一致的作为考察对象。

2000年以来,该县共提拔使用干部372人,都是经群众两次推荐的优秀干部。

二是扩大重要部门重要岗位领导干部拟任人选民主推荐的范围。

2000年底,采取公开范围、公开程序、公开竞争、民主评议的“三公开一评议”方式选任了县委统战部长。

首先组织召开包括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部门实职副科级以上干部、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般干部、普通群众代表共489人参加的“公开竞职大会”,8名任乡镇党委书记5年以上或任乡镇长10年以上的在职领导干部公开述职,与会人员现场评议推荐。

据此确定考察对象后,由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抽调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人员组成联合考察组进行重点考察,最终原巴克什营镇党委书记被选任为统战部长,次年初,经市委批准,选任为政协副主席,全县反映较好。

此后,又通过县级领导和乡镇、县直部门党政正职民主推荐的方式,先后确定了政府办主任、卫生局局长、西地乡党委书记等7个乡科级主要领导职务的拟任人选。

这些同志上岗后工作都非常出色,同时,这种选任干部的方式也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三是实行乡镇党政正职任用征求全委会成员意见制度。

为扩大干部选任初始阶段的民主化,增加干部工作的透明度,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该县实行了选任乡镇党政正职征求县委委员和候补委员意见的制度。

每位委员一票,根据拟任人选得票情况再进行酝酿,其中,委员超过半数不同意的建议人选将不再作为提名人选,切实做到充分尊重全委会成员的意见。

截止目前,已先后有64名乡镇党政正职任职征求了全委会成员意见,其中有2人因县委委员有不同意见而改变了使用意向。

四是县委常委会研究干部任免实行“票决制”。

为进一步扩大民主,提高干部任用决策质量,该县制定了《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实行“票决制”试行办法》,规定县委常委会研究干部任免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同意票超过应到会人员半数的予以任用,等于或低于半数的不予任用。

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共通过“票决制”任免干部504人次,其中有2人因不同意票超过半数被否决。

(三)、重基层,建立干部有序流动机制

一是推行三分之一工作法,坚持选派干部下基层。

为让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从2000年开始该县认真坚持了“三分之一”工作法,把工作力量向基层倾斜,促进了基层工作的开展。

2005年初,在总结分析前几年下基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采取了县直部门常年包扶乡镇,干部集中下基层的做法,实施了“双千工程”(千名机关党员干部联系千个农户)。

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干部下基层,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不仅帮助乡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干部。

近年来,该县先后有100多名在下基层战线工作突出的年轻干部被提拔到乡科级领导岗位。

二是鼓励县直部门科级干部平职交流到乡镇基层任职。

为了进一步优化乡镇领导班子结构,同时,解决以往县直部门干部提职到乡镇、乡镇正职低职到县直部门,影响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问题,近年来,县委努力营造重视基层、服务基层的导向和氛围,有计划地选拔县直部门正副科级干部平职交流到乡镇任职,对他们进行艰苦环境的培养锻炼。

几年来,该县共有21名县直干部平职到乡镇任职,使乡镇班子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文化结构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干部向基层、向一线流动,在艰苦环境下锻炼成长的导向。

三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优先提拔重用乡镇基层干部。

2000年以来,从乡镇提拔任用领导干部占全县提职干部总数的65%以上,35名工作实绩突出的乡镇党委书记被安排到县直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任职。

2003年县级班子换届,县委推荐并被市委任用的7名县级领导干部,全都是在乡镇工作或曾经工作过的。

2006年、2007年县委换届和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中又有2名乡镇党委书记走上了县级领导岗位。

(四)、重一致,建立严格的约束监督机制

首先、不断完善干部选任制度,加强对干部选任过程的规范和监督,做到选任程序一致。

2002年《干部任用条例》颁布后,该县即根据《条例》的规定,编制了干部选任工作总流程图和提拔任职操作流程图、干部考察程序流程图和讨论决定任职程序流程图,印发县委常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执行。

2004年,制定了《选拔任用乡科级干部初步人选酝酿暂行办法》、《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实行“票决制”试行办法》等五项制度,对干部选任工作重点环节的操作程序进行了明确、细化。

2006年,经过反复研究,又出台了《XXX县乡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程》,对人事调整初步方案的提出、拟提职干部的民主推荐、考察、酝酿沟通、讨论决定和试用期干部的管理考核等各个环节的操作程序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推进了干部选任工作的统一和规范。

其次、认真落实公示、试用期制度,加强对新提职干部的监督,促进干部任前任后表现一致。

一是考察公示制度。

对经民主推荐、集体研究确定的拟提职人员,在其所在单位进行考察公示。

二是任前公示。

对新提职的干部,通过电视台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任前公示,有群众来信来访反映问题的,及时按规定进行调查核实。

三是任职试用期制度。

对非选任方式提拔担任副乡科级以上职务的干部,全部实行任职试用期,期限为一年。

期满考核称职的,经组织部部务会研究正式任职,并向县委常委会通报;不称职的免去试用职务,按试用前职级安排工作。

再次、建立推行宏观管理制度,加强对在职领导干部的监督,鞭策干部始终与党和人民的要求一致。

一是建立干部监督信息员制度。

面向全县聘请了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代表以及乡镇、县直各层面干部代表在内的20名干部监督信息员,并通过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开通干部监督电话等方式,广泛收集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

二是定期轮岗交流制度。

近两年来,先后组织对任同一职务5年以上和在一地工作10年以上的乡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交流轮岗,共交流86人次,较好地解决了长时间在一地或做同一工作产生惰性和创新不足等问题。

三是责任追究制度。

对工作中失、渎职的领导干部,坚持按照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进行降免调处理,或追究党政纪责任。

近年来,先后对小营乡火灾、爆炸事故、防非典工作失职、重大交通事故中的有关党员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其中乡科级以上干部受党政纪处分的26人,降免职的10人。

四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坚持对乡科级单位主要领导和主管财务副职离职进行审计,研究制定了《乡科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加强对乡科级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防控。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四重”导向的提出和落实,相关机制的创新和运用,营造了风清气正,谋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促使XXX县干部队伍建设和经济事业发展出现了四个转变。

(一)、干部工作由“封闭神秘”向“公开透明”转变,群众不仅知情而且参与其中

在以往的干部选任工作中,由于过分强调选拔过程的保密性,容易因封闭操作而形成神秘感。

重公论、重一致和相关配套机制的建立实行,把干部选用的政策向群众公告,干部选用的程序向群众公开,干部选用的决定向群众公示,让干部选任走进群众,让群众走进干部选任工作,把群众意见通过严密的机制与程序体现在干部任用中,行与不行,用与不用,让群众说了算,从而形成了相当干部找群众的工作导向。

(二)、干部创业的方向由“上”向“下”转变,乡镇基层成为年轻干部锻炼成长的摇篮

以往大多数干部在任职方向的选择上,总是先县直部门,后乡镇,不愿到基层去。

而在乡镇基层的,也总要千方百计到县直来。

重实绩、重基层和相关配套机制的建立实行,把干部的目光由“上”引向了“下”,由县直引向了乡镇。

干部不再盯着谋职升迁,而是脚踏实地创业,因为,只有干出实绩,群众认可拥护,组织才会考虑使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基层创业已成共识,乡镇成了年轻干部成长锻炼的摇篮。

2000年以来,县直部门有名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自愿到乡镇任职,加强了乡镇基层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换届后,乡镇班子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党委书记、副书记的平均年龄为38.7岁,政府班子的平均年龄为37.5岁,战斗力明显增强。

(三)、民主决定的程度由“低”向“高”转变,在干部任用决策上充分体现了集体领导

从年终考核后备干部推荐票、干部考察定向推荐票、征求全委会成员意见票到常委会决定中的常委表决票,“四票”一体,达到了群众意愿和组织意图的高度统一,把民主充分体现在了推荐、考察、酝酿、决定等一系列环节上。

特别是常委会“票决制”,因“票决”的保密性、独立性较强,而且参加表决的成员,包括“一把手”在内,都享有平等的民主权利,可以保证每位成员充分、真实表达意愿,行使权力,使干部任用决策真正成为党委的集体行为,确保了集体领导目标的实现,避免了“一言堂”和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避免了常委会成员因担心表决意见跑风漏气,而存在思想顾虑,不敢或不愿公开表明自己真实意愿的现象。

(四)、经济发展速度由“慢”向“快”转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通过“四重”导向和相关机制的实施,激活了全县干部队伍,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2006年,该县完成生产总值38.7亿元,财政收入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70元,其中财政收入实现了6年增长12倍。

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位中由2003年的121位上升到第46位。

2007年11月1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