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857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情备忘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情备忘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情备忘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情备忘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国情备忘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情备忘录1.docx

《国情备忘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情备忘录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情备忘录1.docx

国情备忘录1

《国情备忘录》解说词作者 总撰稿人 高强

  CCTV2《国情备忘录》第一集:

中国之谜(解说词)

  CCTV2《国情备忘录》第二集:

人口大计(解说词)

  CCTV2《国情备忘录》第三集:

农字当头(解说词)

  CCTV2《国情备忘录》第四集:

苍茫大地(解说词)

  CCTV2《国情备忘录》第五集:

资源扫描(解说词)

  CCTV2《国情备忘录》第六集:

山水之间(解说词)

  CCTV2《国情备忘录》第七集:

民生纵横(解说词)

  CCTV2《国情备忘录》第八集:

创新元素(解说词)

  CCTV2《国情备忘录》第九集:

中国脚步(解说词)

《国情备忘录》第一集:

中国之谜(解说词)

多年以后,关于2008年,有这样一些印象将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一年,罕见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降临到中国人身上。

  带着剧烈的伤痛,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壮观与宏大的奥运盛会。

  这一年,一场金融风暴从美国华尔街悄然发端,在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这些百年历史的金融巨头相继倒下后,风暴进一步席卷整个欧洲大陆,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世界经济陷入了全面衰退。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

  再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受到世界的关注:

无论是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还是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都让深陷经济危局的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

  也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看清自己:

延续了整整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如何在我们手中续写;未来前行的动力又在哪里?

  姚景源: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常常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不是符合中国国情。

把握国情,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依据,也是我们执行这个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客观基础。

  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世界第三。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幅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1978年仅为1.8%,到2008年已提高到6.4%。

  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2007年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

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3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

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

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29位,从2007年以来则稳居第3位。

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法里德•扎卡里亚在他的畅销书《后美国世界》一书中这样描写到,中国生产全世界2/3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机和鞋子,还有几乎全部玩具。

而全球最大的美国连锁零售商店沃尔玛的绝大多数国外供应商都是中国企业,沃尔玛所谓的“全球供应链”,其实就是一条“中国供应链”。

  姚景源2

  30年前,我们中国的贫困人口是2亿5千万,那么经过30年,我们使2亿多的人从贫困状态,他们解决了温饱,他们开始走向小康,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当他们在讲到说我们这30年全人类减贫的成就的时候,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他们一致认为,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减贫是占了这30年全世界减贫的总成就的2/3。

  我们现在有近万亿美元的进口,那我们这么大数量的进口,就有力地拉动了我们贸易伙伴的国民经济的增长,现在全世界500强在中国都有他们的投资,这么多的外资,他们的所有者在中国这片土地所获得的利润,大大地高于他们在原来所在地,所以中国的增长应当是为整个世界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中国经济起飞的说法首先来自西方,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应该是美国《纽约时报》。

1992年9月,这家报纸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起飞了。

  当时出现这样的报道不免令人惊讶,因为在此之前,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的报道中几乎都在谈论中国的危机。

但似乎一夜之间不一样了。

  美国《新闻周刊》管中国叫“亚洲的庞然大物”;

  法国《回声报》副主编伊兹拉莱维奇发表了一部名为《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的著作,立即上了畅销书排名榜;

  “德国之声”电台在预测2050年世界经济形势时将中国形容为“旗舰”。

  拉丁美洲第一大周刊的巴西《请看》杂志则在一篇长达78页的文章中称中国为“正在上升中的帝国”。

  而在形容中国的众多新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代》周刊的“一个新王朝的开始”。

  迥异的表达方式、或夸张或公允的赞美,折射出大多数国家复杂难言却又惊人相似的心理感受。

然而,没有人能统计清楚,这当中又有多少的误读。

  虽然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辞。

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

  罗纳德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

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苏联各国的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

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

但中国却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则这样诠释他心目中的“中国之谜”:

“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

  这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事实上,在全世界的眼中,我国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

弗里德曼——最关注中国经济的一位世界级的经济学家,关于中国,他有过这么一段小幽默。

他说,只要能够给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他就有能力获得,或者他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就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家试图破解中国之谜的时候。

我国的经济总量逐渐超过意大利,又超过法国、英国。

200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最终核实数据,2007年我国GDP总量为人民币25.73万亿元,约合3.38万亿美元,超过此前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德国,德国当年GDP总量为3.32万亿美元。

  然而,这样的成就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严峻的现实:

那就是在我国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

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

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

  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们提供了看待这个国家的一种视角。

事实上,除了人口众多,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发展不平衡,人们也同样难以简单地看待这个国家。

而种种不平衡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也像一个个谜团一样,摆在人们的面前。

  在首都国际机场,平均每2分钟就会起落一架航班,超过5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使这里稳居世界十大最繁忙机场行列。

不断变幻的航班显示屏和繁忙的飞机跑道无不折射出这里的活力与效率,以及扑面而来的繁荣。

这是中国。

  而在距离北京256公里的河北省康保县的三义村,66岁的王荣和老伴就着一碗腌白菜和一盆煮土豆开始了他们的午饭。

家中唯一的电器是这盏电灯,但也不常用,因为一个月不到2元的电费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笔不小的支出。

受土地沙化的影响,这里除了土豆很难种植粮食或是其他经济作物。

在三义村,像王荣这样的贫困家庭并不少见。

2005年,类似三义这样的贫困村,在河北省与京津接壤地区中还有3700多个,贫困人口超过270万。

这仍然是中国。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20000多公里大陆边境线,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东西跨经度六十多度,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广袤的中国。

  在我国,已发现的170多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锑、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富饶的中国。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等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这又是一个负重的中国。

  时至今日,中国农民依然是这片土地上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

7亿2千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地球上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农民。

  我国当前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掘提速,约有2/5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

  我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2006年仍有超过3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

1/3左右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

  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9亿,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约为13%,但我们的养老保障却与实际需求有着不小的差距。

  已经是工业大国的我们,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人口多、底子薄,曾经是概括中国国情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但这句话现在已经远远不能描述出我国的基本国情。

  胡鞍钢——一位多年关注中国国情的学者,他对自己的国家有过这么一段感慨。

  胡鞍钢:

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研究国情就如同读一部天书,天天读,但实际上我们发现也读得不是很懂,知之不多、也知之不深。

因为中国太大、太复杂,它不仅每年在变化,每天都在变化。

  20多年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一本书《第三次浪潮》,向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展示了这样一幅未来的画卷:

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在家工作成为可能;家庭模式格局将更为多样……

  时过境迁,人们发现,托夫勒的预言大多已成为了现实。

有人曾说过:

“托夫勒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直接的财富,但他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方法。

  但今天,阿尔文·托夫勒面对中国的巨变,却感叹所有的变化都超出了他的预测范围。

他说:

没有人能够想象中国的崛起。

这是一个神奇的时刻,变化如此迅速地降临。

是的,今天,再没有人认为中国是一成不变的——变化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特征。

  姚景源3

  一些西方学者,按照他们的理论逻辑,曾经规划了一条通往国家富强的道路,但当我们看这一理论在实践当中的表现,我们会感到他们规划的国家富强的道路并不是金科玉律,我曾多次到过拉美,我曾经目睹拉美这些国家,他由于按照西方所设计的那种经济理论和发展战略,最后他们走向经济停滞,而经济的拉美化在今天正是政策失误的代名词。

  这是2001年阿根廷的一组新闻镜头,阿根廷这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抢劫浪潮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最终迫使阿根廷内阁集体总辞职。

不久,总统德拉鲁阿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向国会递交辞呈。

总统走后,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

1320亿美元的债务、高达18.3%的失业率。

  面对连续萧条和债务累累的阿根廷经济,也许很难有人相信这个拉美国家曾经是二战以前的世界七大工业国之一,处在相当于现在的日本的地位。

而带领拉美走向失败的正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项共识,被称为《华盛顿共识》。

  另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激进改革发生在我国的近邻俄罗斯,自1992年1月1日起,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这是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大规模经济改革。

  “休克疗法”的改革结果是众所周知的。

在长期的指令性价格及商品极度匮乏的形势下骤然放开价格的闸门,导致了商品价格的飞涨,奔腾式的通货膨胀汹涌而至。

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

1989年,俄罗斯的GDP是我国的2倍强,10年后,仅为我国GDP的1/3。

“休克疗法”摧毁了俄罗斯原有的经济基础,使贫富差距急剧扩大,事实上这次改革使俄罗斯倒退了20-30年。

我们今天面对的环境,无疑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其实,能不能把计划和市场最好的部分“装入一个篮子里”,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精髓所在。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现在,已经有人开始讨论北京共识了。

  2004年,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美国高盛公司政治经济问题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的一篇论文,叫《北京共识》。

雷默在其论文中指出,“北京共识”以创新和试验为灵魂,强调解决问题应因事而异,灵活应对,不求统一标准。

  “北京共识”一词由此不胫而走,引起各方关注。

所有了解发展中国家几经起伏的发展史,以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激烈争论的人们,都不难掂量出“北京共识”一词的分量。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姚景源4

  可以讲我们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我们是走的一条前无古人的路,就全世界的发展来讲,没有一个国家和我们走的是一样的路,这条独特的道路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78年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础,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客观的认识中国的国情,就是尊重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再来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应当说,我们的选择是科学的,而我们选择这条道路确实是没有任何借鉴,实践证明,我们这条路是正确的,是科学的。

  公元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

  中国每一次的火箭发射,都牵动着这个国家公众的目光。

这是一个大国的雄心、这是一个强国的尊严。

  在神舟六号的太空之旅中,搭载了三幅书画长卷。

三幅长卷中,人物、山水、花鸟各56件,这三幅中国画,被命名为——《神州颂》。

  56幅人物,展示着中国56个民族——自古中国,人杰地灵……

  56幅花鸟,寄托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九州之壤,物华天宝……

  56幅山水,描绘着中国人心中的家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这是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的家园,这里有中国人强国的梦想。

  奇迹是许多真实的数据。

  我国的GDP已经冲过4.3万亿美元。

  我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家,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我国的进步使超过2亿人摆脱了饥饿和贫困。

  历时2年,《国情备忘录》摄制组足迹深入到我国几乎所有的省区,行程超过8万公里,试图勾划出一条我国国情的脉络。

  这次漫长的穿越,我们用行走的脚步纪录中国国情。

在镜头前面,我们自问,经历了五千多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在享用了三十年的繁荣之后,什么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什么是我们成长的基因,我国究竟面对着怎样的现实?

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成长,也看到我们的伤痕,我们看到了生机勃勃,也看到我们必须面对的艰辛。

  中国仍然在“历史的三峡”中航行,前面还有大大小小的浅滩激流。

  这是一个越来越融入世界大潮、却又相伴着许多难题的中国;这是一个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又始终顽强地向上生长的中国;这是个全社会深深地被各种欲望搅动,但同时又发自内心地渴望和谐、正义与幸福的中国……

第七集民生纵横

2009年2月4日,山西太原安塘村村民用红布摆出一个3600平方米的巨大“福”字,来表达他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福”字拆开来看,左边的“示”字,有“祝愿”的意思;右边分别是“一,口,田”。

在农耕时代,人们所有的保障都维系在耕地上,“福”字的原意就是“人人有田做”,有田就有保障,有保障就是福。

时至今日,这个“福”字,就是中国人世世代代关于美好生活的最高向往。

   国情备忘录——民生纵横

   GDP,一个英文缩写,意思是国内生产总值,如今,这几个英文字母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词汇。

保持8%以上的GDP年增长率,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很少有人想到,发展的背后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就业群体。

   学者研究证明,在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能带来80万个就业机会,GDP保持至少8%的年增长率,就意味着每年可以保证近700万人的就业。

对于我国年增1000万人以上的劳动力就业需求,GDP增长,有了区别于一般经济词汇的含义。

   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达2.2亿人,其中大约1.4亿外出务工,2009年2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700万左右的农民工提前返乡,大约有近2000万人“失业”。

尽管部分人现在已经回城工作,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待业”。

   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以及妇女、残疾人、复转军人等,同样是无法忽视的劳动供给群体。

   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绷紧了全社会的神经。

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0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

   2008年11月,深圳会展中心,15万毕业生云集于此求职;

   同月,湖北华中师范大学佑铭体育馆,3万学生挤爆现场;

   12月,郑州,年内最后一场招聘会,数万人竞争7000多个岗位,大门被挤坏,场面一度失控;

   2009年,四川成都特大型人才招聘会,15万人竞聘2.4万个岗位,创下16年来当地招聘会最高记录。

   在浙江,应聘者在雨中等待,12万人面前仅仅是2.6万个岗位;在重庆,这个比例是11:

2,北京更是激烈到8:

1。

   我国的就业形势从来就十分严峻,堪称“世界最大的就业战争”。

面对这场艰难战争,我们一直就没有懈怠过。

   姚景源:

   “民生”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左传》,《左传》里面讲“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辞海》里面对“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所谓“民生”,就是说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我们的就业,我们的医疗,我们的养老,我们的住房,这一切它都是民生的重要内容。

   我们中国,应当说是全世界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

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超过9亿,9亿的劳动年龄人口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知道,现在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是七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这七大发达国,他们的人口总数加在一起,比我们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还少3个亿。

所以我是讲,就业,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民生之本。

   建国初期,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拉开了新中国社会保障的序幕,企业开始为职工解决医疗、工伤、生育、退休养老等负担。

   采访:

中国一汽集团社会事业部副部长孙妍萍

   “从1953年建厂,职工家属的生老病死,我们全都负责。

仅建学校就是18所,幼儿园是10所,还有一个医院,一个公安局,还有主管绿化、环卫、市政的相关部门,还有职能处室,当时是8个。

那么可以说,政府有的职能,一汽集团都有。

   据统计,当时国有企业总资产的40%用于福利设施和支付离退休冗员职工的养老金与失业保险。

   捧着“铁饭碗”,吃着“大锅饭”的集体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人们很快发现,与高就业相伴的是低收入,与高福利相随的是重包袱。

   1986年,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制度,我国“七五”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同时,当时的劳动人事部强调,外资企业必须缴纳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

国家—单位保障制走到了尽头。

   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随即推出,社保制度也从这一年开始,由被动的配套转为基本的社会制度。

   从政府“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转向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从“企业保障”转向社会保障,对于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来讲,这是一个制度转变的30年。

   姚景源:

   “社会保障”这个概念,它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

中国的社会保障是这样,在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是一种由国家包办下来的福利制度。

随着我们整个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的问题就提到了我们的面前。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讲,我们现在仅仅也就是20年这样一个时间。

我们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应当说是比最早(建立社保体系)的德国,我们晚了105年,比瑞典晚85年,比印度,它和我们差不多的国情,比它晚了63年。

   17至18世纪,欧洲通过海上新航道和海外殖民地完成了原始积累,手工劳作让位于精确高效的蒸汽机和纺织机,工业时代不可逆转地到来。

   1883年,在工人工资水平居于欧洲最低的德国,宰相俾斯麦力推《疾病保障法》,要求雇主为雇员承担1/3的保险金,雇员生病时可以得到至少13周的免费医疗。

没人料到,铁血宰相这难得的一次温柔,竟然影响了世界此后的一百多年。

   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布《社会保障法》,让现代保障制度又向前跨出一大步;1942年,英国著名的“福利国家之父”发布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贝弗里奇报告》,构架出直到今天还在被一百多个国家采用的保障体系。

   采访: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

   “从1883年到1889年,(德国)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养老保险法》,就首创了社会保险制度,创建这个制度以后,德国走向了强盛,因为它迅速化解了劳资矛盾,解决了劳动者的很多后顾之忧,对这个国家的认同增强了,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了,矛盾又化解了,所以财富增长很快,德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而且是一直强盛到现在。

所以德国创始的社会保险制度,迅速被世界上其它国家所仿效,应该说到现在为止,全世界恐怕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险制度。

   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开始直面西方工业化进程中从未遭遇过的保障规模和巨大需求。

   2007年,我国政府宣布,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长期被隐性排斥在社保之外的农民,被纳入温暖的羽翼之下。

   2008年,《劳动合同法》与《就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和《残疾人就业条例》《失业保险条例》一道,安抚着人们的就业焦虑。

国家每年都能提供1200万个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已经连续四年超额完成任务。

   2008年,实施五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铺开,参合率超过90%,2009年,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其中政府补贴80元;人力和社会保障部承诺,力争2010年实现全覆盖,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50元。

   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我国农民在60岁以后将能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200元。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0%,而且还在逐年增加,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采访:

北京市退休老人刘珩

   这只是中国3700多万空巢老人中的一位。

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城市里平均有49%的老人,要面对子女不在身边的生活。

空巢,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农村,空巢老人比例要远远高于城市。

2005年底,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自掏腰包走遍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对1万多名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

   采访: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

  “从调查看,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就是说山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