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557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伯牙绝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伯牙绝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伯牙绝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伯牙绝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伯牙绝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伯牙绝弦.docx

《伯牙绝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绝弦.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伯牙绝弦.docx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说课稿

德铜一小姜晓萍

一、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

“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

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

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风景画,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师介绍:

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

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

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

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

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

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教师小结: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又理解了志和念的同意不同字。

重复中有对称,凝炼里有变化,古文就是这样简约而不简单。

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

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

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

教师升华总结:

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

这就叫——知音!

师:

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他们就是一对真正的——知音。

所以才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看视频,读《警世通言》,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

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

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

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

师:

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同学们用心地读吧,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的心中。

至此,从开始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知音情深的描述,从古唱到今。

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让人动容,郭老师也特地选了两本描绘朋友间情谊的书送给大家,想读吗?

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吧!

老师的语言更能荡涤人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读、去思、去交流。

八、说板书

            伯牙绝弦

        善鼓知音情深善听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共5句话,第1句总起,第2、3、4句顺承而下,第5句急转而合。

【说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说学情】

学习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

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老师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说教法学法】

本课内容比较短小、浅显,因此,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说教学流程】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音乐引路,揭示课题→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深入探究,理解课文→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一)音乐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ABCC式的词语练习,丰富孩子的语言积累,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和说话训练铺好路。

课伊始,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从而很快地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深入探究,理解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

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朗读理解、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交流自己的理解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这样的设计不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

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

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

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

升华总结:

志向也懂,情怀也懂,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人就叫──知音。

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

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古诗和名言名句;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

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

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

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课件,《高山流水》的音乐。

四、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

平时相信大家也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看你们的速记能力如何,好吗?

(出示AABC的词语,生速记练习。

也为后面的说话练习做准备。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问:

“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绝弦”呢?

——学生会说:

就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

2、初读感知

师: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137页,请同学们至少朗读课文3遍,要求做到字正腔圆。

【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3、指导读通读顺

师:

这是我们第二次正式接触古文,刚才你们读的时候,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引导学生理解“谓、乃”的意思。

读好“哉”和“兮”字句的停顿。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及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

4、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文,注意停顿。

生再次齐读。

(出示节奏停顿的课文)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1、师:

书越读越有滋味了。

请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从哪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用横线把它画出来。

学生肯定会找到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理解句子:

(1)峨峨兮若泰山,: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

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擅长”“喜欢”“爱好”等。

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善”字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

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两句话。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丄,指导学生朗读:

“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接着我让学生想象画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当你读着“峨峨兮”这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2)洋洋兮若江河:

了解:

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长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

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说完词语和诗句后,学生情感朗读:

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看图齐读两句话)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可以是各种方式的读,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

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就是——生: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板书:

念)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志(板书:

志)

语言训练: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琴师,那么他的琴声肯定不止高山流水,他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于是你怎么赞叹?

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于是你怎么赞叹?

学生会说“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这正是(引读):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善哉,()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善哉,()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善哉,()兮若()!

3、点知音

(1)师:

我们知道,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

那么伯牙仅仅只是在用他的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

(指名答)——他在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

(2)补充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

(3)练笔:

苦苦寻觅,终于找到了知音。

此时他的心情如何?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呢?

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一句文言文。

(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

善哉!

善哉!

”)

【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

 我们一起配合着再来读读这段话,好吗?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

像这样反复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师过渡:

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然而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时,(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

(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生:

(齐答)没有!

(擦去板书:

志。

)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

(擦去板书:

念。

)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