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517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4课 戊戌政变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2.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重点:

戊戌政变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意义。

2.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点一 新旧势力的交锋

1.原因:

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2.表现

(1)旧势力

①慈禧太后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人担任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

谭嗣同等四人被称为“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

[名师点拨]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

知识点二 百日维新的失败

1.导火线

(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并授以密谕。

(2)谭嗣同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后该事被袁曝光。

(3)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经过

(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戊戌六君子”。

(3)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措施全被取消。

3.结果:

“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名师指津]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

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知识点三 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根本原因):

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

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教训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留下的许多思想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深度点拨]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2)具体原因: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

主题一 维新变法的结果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

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史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史料三 改革之初,康有为等进步人士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

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

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思考

(1)史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3)史料三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整个戊戌运动了。

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方向:

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原因:

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3)对改革缺乏周全的设计;缺乏斗争策略,没有注意尽量减少对立面。

根本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

【史论归纳】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

改革的国内、国际环境不利。

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而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2)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①维新派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脱离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军队支持,导致自己在顽固势力反攻的情况下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②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希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

③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3)根本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领导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2.教训: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主题二 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史料探究】

史料一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

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

……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史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思考

(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

(2)史料一、二以什么方式评价戊戌变法?

(3)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答案 

(1)影响:

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

尝试:

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等。

(2)一分为二的全面的分析问题;辩证的评价。

(3)评价:

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薄弱,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史论归纳】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政治上: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

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

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文化教育上:

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5)社会生活上:

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6)军事上:

推动了军事近代化,变法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

1.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

A.光绪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中可看出地方官员支持变法的人数较少,同时也反映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故C符合题意;A、D与题干材料没有必然联系,B因表述太绝对化而与史实不符。

2.在戊戌变法运动中,顽固势力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  )

①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②控制京津地区的军队 ③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 ④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戊戌变法无关。

3.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太后这一做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

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

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

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

答案 B

解析 戊戌变法触及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所以他们发动了戊戌政变。

4.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

“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该段文言文材料,“茫无可倚”尤其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依靠力量而感到前途茫然的一种心态,故应选B。

5.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 C

解析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6.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

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

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1)材料一、二所分析的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

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两位作者有何共识?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答案 

(1)不同:

材料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

材料二:

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

材料二的分析更合理。

理由:

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其失败是必然的。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2)侧重:

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共识:

都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

(3)原则:

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基础巩固

1.《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

“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百日维新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答案 B

解析 百日维新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内容为“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

从题干中的“懿旨”可判断颁布人为慈禧太后;根据懿旨内容可知慈禧太后欲恢复八股取士的旧制,取消经济特科,这说明维新变法失败,所以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B项。

A项与题干中的“直接关系”不符;C项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D项内容与科举制无关。

2.1898年9月,在国内形势日趋紧张之际,维新派决定求助在华列强,分别由容闳联络美国使馆,梁启超联络日本使馆,康有为联络英国使馆,但无一成功。

这反映出(  )

①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②维新派对帝国主义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③列强和清政府之间的关系难以撼动

④列强不希望中国走上富强和革新的道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列强和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

列强不愿支持维新派,是害怕引起顽固势力的反感,不利于维护其在华的利益。

列强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和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因此,③的叙述是不确切的。

3.“在短短的103天中,发出上百道新政诏令,改革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譬如:

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

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

”该材料(  )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

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而导致混乱。

4.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

“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

”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均是从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的角度上分析的。

B项在题干中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另外该选项与历史事实不符。

5.“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起了重要思想启蒙作用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判断该情景是“公车上书”,这场“现代化”运动指的是戊戌变法,其主要功绩在于思想启蒙。

能力提升

6.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答案 A

解析 戊戌变法前后历时仅103天。

从材料中“诏令184条”可知政令颁发之多,改革者改革之心切。

“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进一步佐证改革进度超出了正常幅度,急于求成,故选A;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故排除C;B、D两项与题干意思不符。

7.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

“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

”李鸿章回答:

“臣实是康党。

……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大矣,何待今日。

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依据材料及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主张应包括(  )

①创办新式学堂 ②改革中央机构 ③建立新式军队 ④实行民主政治

A.①②B.①③

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赞成改革中央机构(如总理衙门、海军衙门的设立)以扩大汉族官僚在中央政府的势力,但反对兴民权、实行民主政治。

8.下图是一枚珍贵的清末民初火花(火柴商标),图中四个人物手捧图书,衣服上从右至左分别画着梅、兰、菊、竹。

这枚火花反映的主题最可能是(  )

A.洋务与立宪思潮B.维新变法思潮

C.民主与科学思潮D.民主与法制思潮

答案 B

解析 梅花、兰花、竹和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表现的是文人士大夫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而他们手拿的却是西方民主宪政的书,故表述的是维新变法的思想。

9.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四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

(3)材料四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

答案 

(1)材料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

材料三:

整体的社会环境。

(2)材料一:

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

材料二:

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或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激烈反击)。

材料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3)原因:

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

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要义”:

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

(1)问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即可。

(2)问要依据材料中的观点分别列举史实,注意史实与观点的一致性。

第(3)问依据材料四概括失败原因,从经济和队级角度分析根本原因及“要义”的含义。

【学思之窗】(教材第137页)

想一想:

谭嗣同这些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

提示 找出其言其行;肯定其浓烈的爱国情操;大无畏的精神;简单且偏颇的认识。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138页)

一、本课测评

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根本原因是维新派力量的弱小,与封建守旧势力力量对比悬殊。

重要原因是维新势力在变法过程中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

2.戊戌变法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体现了其爱国性;进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尝试,发展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和趋势;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促进了近代思想的启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二、学习延伸

1.讨论会:

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讨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思考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与漫长性。

提示 对中国近代化曲折性和漫长性的分析可从帝国主义的阻挠和封建势力的破坏两方面分析。

2.争鸣: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试陈述自己的理由。

提示 同意,主要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阶级本质方面分析。

若不同意,主要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