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技术学 第七节 敷网渔业技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450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业技术学 第七节 敷网渔业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渔业技术学 第七节 敷网渔业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渔业技术学 第七节 敷网渔业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渔业技术学 第七节 敷网渔业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渔业技术学 第七节 敷网渔业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渔业技术学 第七节 敷网渔业技术.docx

《渔业技术学 第七节 敷网渔业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业技术学 第七节 敷网渔业技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渔业技术学 第七节 敷网渔业技术.docx

渔业技术学第七节敷网渔业技术

第七章敷网渔业技术

第一节敷网渔具作业原理和分类

一、作业原理和生产特点

敷网类渔具的作业原理是将网具敷设在水中,等待、诱集或驱赶捕捞对象进入网的上方,然后提升网具而达到渔获的目的。

敷网作业历史悠久,网具结构简单,生产规模小,操作简易,主要在沿岸渔场作业,是各国的传统渔业之一。

由于它是一种被动性渔法,生产能力低,局限性大,现已逐渐被其它类型渔具所取代,目前敷网渔具在国内主要作为兼业性生产工具。

敷网作业可以利用声、光等辅助手段集鱼,从而提高捕捞效率,秋刀鱼舷提网是敷网类渔具中较有特色的一种作业。

海洋中敷网类渔具的主要捕捞对象有:

蓝圆鯵、金色小沙丁鱼、鳀、小公鱼、乌鲳、鱿鱼、脂眼鲱、圆腹鲱和秋刀鱼等。

敷网类渔具具有以下生产特点:

1.渔具结构简单,操作技术不甚复杂,集鱼和诱鱼的方法比较科学;

2.除少数几种渔具生产规模较大外,大多数渔具生产规模都比较小,渔获量也较少;

3.作业规模不太大,而且集鱼、诱鱼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作业时间受到限制。

二、敷网渔具分类

根据我国的渔具分类标准敷网类渔具可以分为箕状型和撑架型,按作业方式分为岸敷式、船敷式和拦河式。

船敷式又可分为单船和多船。

根据敷设水层,又可分为浮敷和底敷。

岸敷撑架敷网一般在沿海外侧岛屿周围作业,从岸上伸出撑竿,敷设网具。

网一般呈方型,网的四角支以撑架。

作业时将鱼群诱集至网架上方,在合适时间内起网捕获。

此类敷网在沿海各地广为分布,网具规格较小,以捕捞小杂鱼为主。

乌贼扳缯网主尺度较大,它在岸边悬敷网具,用光照诱集乌贼进入网上而起捕。

单船敷网一般规模较小,使用方型扳缯网,或带浮、沉子的其它形状网衣,或袋桶形网具。

日本的单船敷网、原苏联的舷提网、圆锥网均属于此类。

多船敷网一般规模较大。

网具呈方形、箕形,使用两艘以上渔船将网浮敷于水面,或沉敷于海底。

用光、饵料等手段诱集鱼类进入网具上方而起捕。

对于大规模敷网也有使用十余艘渔船。

拦河敷网由方形网衣构成,利用网架将其敷设在河流的鱼类通道上。

第二节敷网渔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敷网类渔具由于结构简单,敷设在岸边或河道中拦捕鱼、虾类,具有较悠久的历史,在海洋渔具中,常应用光诱或拟饵诱集鱼类,进入预先敷设好的网具上,然后提起网具达到捕捞的目的。

从作业原理和方法上分析,敷网较先进、科学。

过去我国应用的敲鮕网,一个生产单位需大小渔船30余艘,参加作业的人员达200人,应用声响驱鱼的方法,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将大黄鱼圈入已敷设好的网具中,然后起网捕鱼,一般网次产量有10~15t,最高网产大黄鱼有265t的记录。

上述专捕大黄鱼的敷网渔具,由于产量高,又不加控制,对大黄鱼资源的损害极大,故我国早就明令禁止使用。

虽然目前我国内陆水域中使用敷网捕鱼的渔具较多,海洋渔具中也有多种型式的光诱敷网,但其规模相对比较小,产量也不太多。

最近几年由于拖网、围缯网具的超常发展与渔业资源的矛盾日趋激化,传统的经济鱼类资源继续恶化,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带鱼等已很难形成渔汛,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开发尚有潜力的渔业资源成为当前捕捞发展的当务之急。

根据生产实践和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东海海域中上层鱼类及头足类资源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光诱作业的开发和优化,已成为当前捕捞作业调整的优选项目。

光诱敷网捕捞鱿鱼,光诱敷网捕捞中上层鱼类(鲐、鯵鱼)已收到了较好效益。

特别是光诱敷网捕捞鱿鱼,参照北太平洋光诱的自动鱿鱼钓的光诱设备,扩大了光诱范围。

1996年浙江省投产的20组,产鱿鱼331t,产值352.84万元,试验取得成功。

1997年全省投产46组,产量达1486t,获得较好的效益。

该渔具为单船作业,尾部敷网,鱼诱集后由导鱼灯引入网内,封住网门,起网取鱼。

光诱敷网捕捞鲐鯵鱼的试验工作,也在积极开展,1997试捕时,捕到一定产量。

由于光诱敷网捕捞与围网相比,投资小、劳力少,目前虽然捕捞效果还不及围网,但随着实验的深化,光诱敷网捕捞中上层鱼类或其他渔业资源的作业必将进一步发展,因此敷网类渔具的发展,尚有较大潜力和可能。

对照我国光诱鱿鱼的作业历史和方法,却具有很久的历史,但其方法和规模,长期停留在水上汽灯时代,因此作业规模和产量均小。

北太平洋光诱鱿鱼钓的产生和发展,走的是现代化捕鱼道路,目前已成为各渔业公司的支柱产业。

另外,北太平洋的秋刀鱼光诱敷网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主要敷网渔业技术

一、乌贼扳缯

系撑架敷网渔具。

扳缯架设在岩边(岸敷式)或船上(船敷式),将撑竿伸出,使网悬浮于水中。

乌贼在繁殖季节洄游至岛屿岩礁附近产卵,具有趋光性。

用光照将乌贼诱集至网上,起网后用抄网捞获。

现以乌贼扳缯渔具主尺度8.54m×8.54m为例。

网衣用乙纶36tex2×2线编结,双死结,目大53mm。

正方形网衣。

沿中间一对角线由350目起编,以无增减目编70节,网衣四边均为两节减一目。

四角用双线编5节至30目止(图7-1)。

网衣四边用乙纶2×2双线与缘纲绕缝。

缘纲乙纶制,直径6mm,三股左捻,长35.30m。

每边装纲长度8.48m。

网衣四角留出缘纲0.3m,作成眼环,装配时穿网角30目。

岸敷式敷网岸上设施由绞车、千斤顶、跳竹、竹架和各种钢索等组成。

光诱设备为电灯及柴油发电机组。

渔汛前选定合适的网地。

要求流缓,涨潮时有回流,背风。

地势高,有凸出岸壁便于架设网具。

放网时把网具敷设在离海底0.1~1.0m处,电灯悬挂于网上,距水面1m左右。

网次时间约10min,渔发好时可缩短网次时间。

起网前将灯光调暗,使乌贼群集中。

用绞车绞收起网纲,把网起至水面,用抄网取鱼。

乌贼扳缯网操作简易,机动灵活,作业范围广,而且结合光照诱集鱼群,是沿岸岛屿传统的作业方式。

由于乌贼资源的衰减,该作业的数量已大为减少。

图7-1乌贼扳增网

二、乌鲳敷网

系箕状型船敷式渔具。

它利用春夏汛乌鲳喜欢荫影的习性,以船或竹排拖带草席等物在水面下形成荫影诱集鱼群至箕形网具上方而捕获(图7-2)。

渔具主尺度以结附网衣上、下纲长度表示,为54.94m×38.19m。

网衣由网底、网身、网囊、缘网和三角网组成,以锦纶单丝手工双死结编结。

侧缘网衣穿过底网衣的缘网目,并与浮子纲合并结扎,缩节系数为0.67。

底缘纲穿过底网衣前端网目,并与沉子纲合并结扎,缩节系数为0.52。

浮子木制,椭圆形,使用78个,总浮力38.2N。

浮筒竹制,网口系3个,网囊末端系一个。

沉子生铁制,圆柱形,下纲系节4个,每个重2.5~3.5kg。

荫诱草席用灯芯草编制,或用塑料制成,长3~4m,宽2.5~3.0m。

使用时用竹排或小船拖带,平敷于水面,形成荫影区。

放网前用小船或竹排放下草席至水面下10~12m,待鲳鱼聚集,通知大船放下四个大竹排(或用船只),共同敷设一顶网具。

网具下纲上结敷4条曳纲,每个大竹排(或每船)各拖曳一条。

网口一般对流。

诱排拖草席移动,引导鲳鱼进入底网。

各大竹排迅速拉吊底网网衣,迫使鱼群进入网囊。

然后分别收拉浮子纲和网衣,将网拖到大船边起鱼。

乌鲳敷网是福建沿海的传统作业。

它充分利用渔获对象习性进行生产,很有特色。

竹排安全性差,后改用小船挂机作业。

图7-2乌鲳敷网

三、秋刀鱼舷提网

属船敷式撑架型敷网,从渔船单舷敷设海中,利用集鱼灯诱集鱼群至网上,起网捕获。

网具较小,作业简单,捕捞趋光性中上层鱼类效果很好。

日本等国主要用舷提网(棒受网)捕捞秋刀鱼。

1.秋刀鱼的生物学特性

秋刀鱼(cololabissaira),属颌针鱼亚目,竹刀鱼科,秋刀鱼属,又称竹刀鱼。

体型细圆,棒状;背鳍后有5~6个小鳍、臀鳍后有6~7个小鳍,两颌多突起,但不呈长缘状,牙细弱;体背部深蓝色,腹部银灰色,吻端与尾柄后部呈黄色。

图7-3为秋刀鱼的形态图。

图7-3秋刀鱼形态

秋刀鱼属中上层鱼类,栖息在亚洲和美洲沿岸的太平洋亚热带和温带的19°~58°N水域中,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北部温带水域,是冷水性洄游鱼类,适温范围为10~24℃,最适温度15~18℃。

很多学者对秋刀鱼生长有过研究,如图7-4所示。

秋刀鱼生长迅速,一般认为1龄开始性成熟,2龄全部性成熟。

产卵期长,几乎终年均可产卵,但有比较集中的时期,如日本北部产卵期为7~11月,南部为1~4月,卵子粘附于浮藻上,广泛漂流1~2星期后孵化。

同龄鱼体长度差异较大,1龄鱼的体长为80~150mm,2龄鱼的体长为150~250mm,3龄鱼的体长为230~330mm。

秋刀鱼以浮游生物为饵料,其主要食物为桡足类、端足类、磷虾类和十足类,其次为鱼卵,桡足类为其比较稳定的饵料,摄饵活动主要在白天,夜里基本上不吃,摄饵时的最适温度为15~21℃。

图7-4各学者研究的秋刀鱼生长曲线

A:

秋生群S:

春生群

日本太平洋一侧的秋刀鱼从8~12月在北海道至东北地区南下洄游到达日本南方水域。

从2~7月进行北上洄游,到达北海道至千岛外海,渔获物有四个体长群(各年情况有所不同),即体长320mm左右为众数高峰类型的特大群,300mm左右为高峰类型的大型群,260~270mm左右为高峰类型的中型群和200mm左右为高峰类型的小型群。

四个体长群具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

(1)鳞片

特大群和中型群有隆起线排列发生变化处的疏密界限的部分,而大型群和小型群看不到这情况。

(2)耳石

特大群在明显的不透明(生长带)的外侧可观察到狭小的透明带(休止带),与此相比,大型群是透明带宽而明显,其外侧再次成为明显的不透明带。

中型群和大型群没有什么特别的特征,只是在渔汛期末的边缘可看到明显的透明带。

(3)脊椎骨

大型群和中型群脊椎骨数的频率分布不同,大型群的脊椎骨数比中型群的平均多0.2~0.5倍。

(4)产卵情况

秋季从东北海区南下的中型群的大部分不在东北海区产卵,产卵早时于11月、12月在熊野滩一带进行,但主要是2~5月在四国至常磬外海的广阔水域,在北上洄游的途中进行。

另外,大型群在东北海区南下途中产卵,旺季在10月~翌年3月。

2.秋刀鱼资源状况

秋刀鱼广泛分布于除了寒、热带以外的北太平洋和其他海域,其中西北太平洋是秋刀鱼主要集中地区,而在该地区从事秋刀鱼捕捞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俄罗斯、韩国、中国台湾省。

日本是西北太平洋秋刀鱼的主要捕捞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1990~1997年日本秋刀鱼的渔获量基本保持在23~30万t,相对比较稳定。

但是1998年为14万t,1999年为13.5万t,只有1997年的一半。

2000年以后,渔获量在20~25万t之间,与1997年相比还是比较低。

表7-1为近几年日本、俄罗斯、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用舷提网捕捞秋刀鱼的渔获量。

表7-1 日本、俄罗斯、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用舷提网捕捞秋刀鱼的渔获量(万t)

年份

日本

俄罗斯

韩国

中国台湾省

1988

28.7

5.0

0.19

1.0

1989

24.6

6.9

0.32

1.75

1990

31.0

6.2

1.8

0.86

1991

29.9

4.6

2.5

1.08

1992

25.8

4.4

3.4

2.3

1993

27.3

4.8

4.0

1.14

1994

25.0

2.4

3.2

1.25

1995

27.2

2.4

3.0

13.8

1996

23.1

0.97

1.9

0.83

1997

28.5

0.65

5.0

2.19

1998

14.0

0.51

1.4

2.3

1999

13.5

0.51

1.8

1.25

2000

21.2

1.6

2.48

2.78

2001

26.6

2.4

2.08

3.97

2002

20.5

3.3

2.008

5.12

2001年以来,日本对秋刀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时间一般是渔汛前的6~7月份,采用中层拖网的调查方法了解资源的分布,然后推定资源量。

根据2003年的调查,在日本的东海岸至西经167°范围内推定资源量为800万t。

因此,在日本200nmile以外的海域里有较大的秋刀鱼资源量可以利用。

3.主要渔场和渔期

秋刀鱼洄游同亲潮寒流和黑潮暖流有极大的关系,随着暖、寒流势力的交替,秋刀鱼在春、夏季节进行北上洄游,秋、冬季节进行南下洄游。

由于每年寒、暖流有强弱之分,而潮隔内的暖水块有的年份靠岸,有的年份离岸,这样就影响秋刀鱼渔业的丰歉。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的主要渔场在以下3个地方:

日本本州东北部和北海道以东外海;千岛群岛以南的俄罗斯200nmile海域;北纬35°以北、东经150°以东的西北太平洋公海。

北上期的主要渔场形成于千岛中、南部外海,43°~46°N,146°~156°E附近的流隔(千岛前峰)区。

近海鱼体以中、小型为主,外海以中型为主,混有大型鱼。

从历年渔况的倾向来看,渔获量不高。

南下第一群的出现约于8月20日左右,南下初期在色丹—择捉岛近海及外海形成主要渔场。

从亲潮分支的扩张状态来看,主群的南下经路是外海,约在9月中旬,沿岸渔场在落石角至襟裳角外海,外海渔场达41°~43°N,146°~152°E。

南下期前半段的鱼体以中、小型为主,混有大型鱼(大型鱼多在外海),后半段以中、小型为主,在外海北上的大型鱼多。

根据过去的经验,如成熟度发达,则南下期的渔获量少。

从各种资料的综合情况来看,秋刀鱼南下期的渔获量比较稳定。

4.秋刀鱼的捕捞技术

(1)捕捞技术

渔船到了渔场,一旦发现鱼群,便慢速前进,打开诱集灯,把其它灯光全部关闭,待船停稳后,使作业舷受风,张开撑杆,张好网具。

当鱼群诱集一定数量后,打开诱导灯,关闭集鱼灯,将鱼群诱集到作业舷。

有时还撒播些饵料加以引诱。

当鱼群大量诱集到网具捕捞范围时,关掉白炽灯,留下红色灯,使鱼群上浮到水表层。

然后用卷扬机起网,当下缘纲露出水面时,把它拉上船舷加以固定,并将鱼集聚到取鱼部,然后用抄网或用鱼泵取鱼。

其中,将秋刀鱼从集鱼舷诱集到投网舷一侧的方法分两种:

一种是引导鱼群穿过船底移到左舷,适用于吃水浅的小船,其作业方法是:

当右舷诱集了许多鱼后,打开投网舷的集鱼灯,然后关掉右舷的集鱼灯,将鱼从船底引到投网舷一侧,然后起下纲,用抄网取鱼。

另一种方法是引导鱼群绕过船艏迂回到左舷,适用于吃水较深的大船,其作业方法是:

打开投网舷的集鱼灯后,从船艉向船艏依次关掉右舷的集鱼灯,把鱼从船艏诱集到投网舷一侧,然后起下纲,用抄网取鱼。

图7-5为秋刀鱼舷提网作业正面图。

(2)集鱼灯

作业过程中,秋刀鱼对光有明显反应,了解秋刀鱼的趋光行为,提高渔获量有一定的帮助。

①使用高照度的集鱼灯,集鱼范围大;照度低,集鱼范围狭窄,深度浅。

汇集到集鱼舷的秋刀鱼若随时间流逝游泳范围扩大、下潜,说明照度过高。

②灯光颜色不同,集鱼需要的时间也不同。

一般蓝、绿光用时最少,其次是白、红光。

③干扰光(背景光)越强,集鱼效果越差。

月光对集鱼灯是一种干扰光。

④红色光线能够刺激鱼群运动。

因此网具上方的红色诱导灯一亮,鱼群就活跃起来,有许多跳出水面。

⑤灯光诱集,起网捞鱼,连续操作,如侥幸逃脱的鱼群,则对光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秋刀鱼舷提网的集鱼灯分为诱集灯和诱导灯两种。

诱集灯安置在诱集舷,诱导灯安置在起放网舷。

诱集灯用以诱集鱼群,根据船型的大小安装一定数量的电竿,电竿与水面的交角小于45°,电竿上配置一定数量的电灯,一般电竿长7.5m,安装5~6盏500W的电灯。

此外,还应配有几盏探照灯,在必要时配合诱鱼,光色历来采用白炽灯,近年来也开始采用白炽灯和荧光灯结合使用。

诱导灯是用来由诱集灯诱到的鱼群引导到装有网具的作业舷。

光色通常采用红色灯。

因红色在水中传播差,有利于使鱼群集中到水表层,方便捕捞操作。

但也有采用白炽灯和红色灯合用,以充分发挥白炽灯的诱鱼作用,又发挥红色灯的集鱼作用。

根据渔船的大小合理配置集鱼灯强度,一般59m长的渔船配备400kW左右。

图7-6为秋刀鱼舷提网灯光配置图。

图7-6秋刀鱼舷提网灯光配置图

(3)秋刀鱼舷提网设计原则

①为使网衣能够迅速沉降和起升,网线普遍采用锦纶网线。

②浮竹长度为渔船全长的90%,浮竹两端分别空出500mm,其间装置浮子纲。

沉子纲装配长度比浮子纲长20%,网的高度应与鱼的游泳层相适应。

③网形应设计装配成深袋形。

上纲缩结系数为:

0.33~0.5,下纲为0.33~0.45,侧纲0.5~0.6。

缩结系数对网具网衣材料用量、沉降速度、网形变化、网线张力等有很大的影响,要根据各部分的作用合理选用缩结系数。

④起下纲时,为避免网内水压对鱼群的影响,网具应足够大,便于迅速滤水,但以不刺鱼为原则。

⑤取鱼部是渔获物集中部分,经常受抄网等冲击作用,网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⑥舷提网网具也属于一种过滤性网具,当鱼群被包围后不应让鱼类通过网目而逃逸,也不能使鱼类刺挂在网具上,要选用合理的网目尺寸,一般为25~30mm。

四、灯光四角缯的结构和捕鱼技术

灯光四角缯属船敷撑架敷网,是由4只船拉开矩形网衣进行作业。

主要分布在广东遂溪杨柑及革潭一带,在湛江、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也有分布。

渔期全年,旺季在3~5月和9~11月。

渔场春季在海南岛西北部昌化沿海生产,作业水深一般为15~40m。

主要捕捞对象为青鳞鱼、蓝圆鯵、鳀鱼、小公鱼、兼捕墨吉对虾、鱿鱼、墨鱼。

(一)渔具结构

主尺度:

55.49m×60.03m。

1.网衣

(1)网缘

乙纶42tex9×3捻线编结,目大140mm,死结。

前、后缘网衣长495目,宽5.5目,侧缘网衣长628目,宽5.5目。

前、后缘和两侧缘网衣各1片。

(2)网身

锦纶23tex1×2捻线编结,目大19.6mm,死结。

网衣有两种:

一种长5200目,宽400目;另一种长1600目,宽400目。

两种各用8片。

(3)取鱼部

锦纶23tex2×2捻线编结,目大14.5mm,死结。

网衣长3000目,宽400目,由6片网衣并排纵向绕缝而成。

取鱼部位于矩形网衣的中央。

灯光四角缯结构见图7-7。

2.纲索和属具

由沉子纲、锚缆、网角拉纲。

灯艇尾绳、沉子、锚、网角沉石等。

图7-7灯光四角缯的作业示意图

(二)渔具装配

6片取鱼部网衣之间各以1:

1绕缝,身网衣及取鱼部网衣之间以0.9:

1相缝合,缘网衣与身网衣之间以0.73:

1相缝合。

前、后沉子纲中各用1条分别穿过网衣的前、后边缘网目,侧沉子纲中也用1条分别穿过侧缘网衣,而纲索与缘网衣的装配为0.8:

1。

各网角留去纲索52mm,供连接使用。

前、后沉子纲各距网角75cm处开始装第1个沉子,然后每隔1.5m装1个沉子。

每2个沉子之间扎一道。

(三)渔船

渔船的总吨位为25~55t,主机功率为44~88kw,带敷网作业艇4只,灯艇1~2只。

小艇的载重量为4.5t左右。

船员共16人。

每只灯艇用诱鱼灯2盏。

左、右舷各1盏。

诱鱼灯为煤油灯。

光强度为400×4烛光。

(四)渔法

渔船傍晚到达渔场后,先放下灯艇,抛锚开灯诱鱼。

待鱼群达到一定密度时,灯艇通知母船放下敷网作业艇,在灯艇下流方向50m处开始敷设网具在海底,然后灯艇逐步后退至网具中央(如图7-7),各作业艇便提起拉纲,当拉到网角纲和沉子纲离开水面时,灯艇便可离开敷网,而各作业艇继续起网,使渔获物集中于取鱼部,并用抄网捞取渔获物,准备下一次放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