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暖场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075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师暖场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培训师暖场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培训师暖场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培训师暖场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培训师暖场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训师暖场技巧.docx

《培训师暖场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师暖场技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训师暖场技巧.docx

培训师暖场技巧

暖身的第1把飞刀:

共情

共情与建立关系

为什么把“共情”的概念放在我的第一把飞刀里呢?

有个同道的观点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对此我颇为认同,所有的问题发生皆源于自体与内在客体没有完形的关系及其影响。

既然第一步是建立关系,那么“共情”就显得是那么地重要了。

取得说话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我们说的话别人不愿意听,或者听不进去。

父母的衷言和孩子的逆耳就是最标准的例子。

然而同学对其说的话,却往往很奏效。

原因是我们讲话前是否取得了“说话权”。

培训师要协助学员,当然也要取得说话权。

某些情况下,一开始的建议、忠告、讲道理、道德判断等,往往令我们失去说话权。

而倾听、认同、信任、理解、询问等被动的姿态,则可以逐步取得说话权。

我所理解的“共情”

初步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培训中很重要的环节。

我个人对“共情”的理解是:

了解对方的情绪、想法或需要,并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你是知道的。

有点绕口,其中分了2个步骤:

(1)辨识对方当下的情绪、想法或需要;

(2)表达出来你是了解的。

此时,我们要放下自己的价值观,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面对其情绪、想法和需要。

“共情”与“认同”

很多学员往往在这里有疑惑——可是学员的想法我们无法接受呀,那是不道德的,或那是违法的。

我们如何能真诚地共情呢。

(1)共情=/=认同

培训师不必放弃自己的价值观来认同学员。

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其情绪、想法和需要产生的背后,一定有其自己的理由。

(2)不同阶段处理不同问题

人的属性是社会的。

建立关系阶段,我们或许要暂时放下道德、价值观。

我们先取得说话权吧。

暖身的第2把飞刀:

让成员动起来

暖身的本质作用(发展性/训练性团体中)

1.取得成员对培训师的信任;

2.提升成员对他人的信任;

3.提升成员对团体的信任;

4.提升让成员的自我胜任感。

所以我个人认为暖身的本质是信任感的建立。

暖身最快的方法

暖身最快的方法是让成员动起来。

NLP的研究发现,人们的情绪会影响生理状态,而反过来也一样有效。

我们都知道要改变人的生理行为,比改变他的思想和情绪要简单得多。

这或许就是催眠的策略之一吧。

在我多年的经验里,发现很多简单而有效的技巧,帮助成员通过生理的变化逐步进入良好的状态。

比如互相问候握手、互相自我介绍的游戏等。

你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在人们的某个行为发生时,大家的面部立刻充满了微笑,团体的气氛可以在一秒钟里变得温暖和融洽起来。

“动起来”可以分为两类:

身体动起来(游戏、活动)——适用于相对年轻的成员;

思维动起来(提问、讨论)——适用于相对年龄较长,社会地位较高的成员。

暖身的第3把飞刀:

催眠的运用——给合理简单的指令让其遵从

培训师需要开放的品质,而非操控。

然而由于短程团体有限的时间限制,成员无可避免带来的防御、移情,需要带领者用更快的速度建立信任感。

浅度的催眠是很有效的方法。

催眠状态中的人,表意识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受暗示性增加,并可能伴随生理的变化。

我个人认为影响催眠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

(1)信任

对催眠是否信任?

对催眠师是否信任?

对自己在催眠过程中的表现是否信任?

(2)放松

包括意识和身体上的放松。

两者互相影响,信任导致放松更容易达到,而通过身体的放松可以逐步增加信任。

人们的行为通常由意志决定,然而催眠是反向操作。

籍由一步步改变人们的行为,实现对他人思想的影响。

浅度催眠

这里的浅度催眠是指:

对方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同时受暗示性增加。

也就是说不知不觉中,他更容易按你的指令要求从事。

谈判专家、魔术师、销售高手等与人打交道的专业人士,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运用催眠的策略。

怎么来做呢?

很简单,设计一系列指令,从最合理简单的一步步引导向你要的目标,比如:

“生日是单数的请举手,谢谢;那么是双数的请再举手。

“你好,请你坐这里”

“你可以面向大家么?

谢谢,再往前走一步。

让人们“习惯于”按你的指令来做。

暖身的第4把飞刀:

一开始要问简单正面的问题

“问”是门很大的学问。

什么是“学问”,就是学会问。

大脑的思维与“问”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的思考过程就是自问自答的过程。

问正确的、好的问题,或许能带来更有效的思维。

比如遇到了困难,大脑中问“如何逃避责任”或“这是谁的错”,与问自己“我如何克服这困难”或“既然如此,我如何将损失减到最小”,两者的结果和对人能力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思维的惯性

人是有戒心的。

所以别人问我们问题或者提出要求,我们往往先是判断。

同时人也是有惰性的。

人是习惯的动物。

暖身阶段的目标是建立信任,取得说话权。

那么你会对一个经常让你反对的人信任,还是总是让你认同的人信任?

问让对方正面回答的问题

所以在开始阶段,提出的问题都要让对方回答:

“好”、“是的”、“对”、“同意”。

问题是需要设计的。

在此互动过程中,你已经在慢慢催眠对方,影响对方!

暖身的第5把飞刀:

二选一法则

正确的问题带来正确的答案。

期望好的回答,就要设计好的问题。

二选一法则

“你喜欢红色的还是绿色的?

“你是用现金还是刷卡?

“你看免租期是两个月还是三个月?

二选一法则:

假设一个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提供2项选择。

无论对方作何选择,都是自己要的结果。

营业员问一个正在翻看产品的顾客“你喜欢红色的还是绿色的?

”,就是作一个“你会购买”的假设。

二选一法则的核心

二选一法则的核心是转移注意力。

例如“你是用现金还是刷卡?

”,就是销售人员将客户的注意力从是否购买转移到支付形式。

二选一法则在销售和谈判领域已被广泛运用。

它不一定能百分之百达成我们的目标,但能提升我们成功的可能性。

暖身的第6把飞刀:

假设提问法

当我向你提出一个建议,你也许会采纳,也许会拒绝我。

如果我是提出一个设想,请你对一种假设作个判断,你的戒心或许会小很多,你也许会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

最后你发现,所谓的假设根本就是现实!

——这就是假设提问法。

当我们需要听到别人的真实感想,当我们需要对方做个决定,只要在现实情况前加个“假如”,就万事大吉啦!

暖身的第7把飞刀:

培训师的开放度

理想化

有些人信佛,遇到困难就到庙里烧香求神,结果发现真的很灵,于是还了愿,下次再遇到问题,还是会来求佛。

小时候我们拿不到橱上的糖果,于是我们叫妈妈,结果发现妈妈一伸手就帮我们拿到了。

我们觉得困难的事,父母亲却能很轻易地做到。

对于童年的我们来说,父母就是神。

于是我们觉得父母“应该”无所不能。

这就是理想化idealization:

赋予自己或他人夸大的优良品质,以处理心理冲突的防御机制之一。

培训师的开放度

所以在团体初期,培训师的开放度,让成员模仿并开放自己变成可能,继而增加团体动力、推动团体的进程。

我在陌生团体中,一开始就会给给大家若干机会,向我提各方面的问题,并承诺如实回答,除非遇到我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我会直接告诉大家。

培训师的开放度有三个积极的作用:

(1)建立坦诚良好的关系;

(2)示范开放;

(3)展现培训师的平凡面。

暖身的第8把飞刀:

勇于表达带领者自己的情绪、想法与困扰

培训师的担心

作为一名初学者,往往存在很多担心,比如:

——怕准备不充分,现场会忘记说什么;

——怕成员不接受自己;

——怕成员提出自己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

——怕自己无法控制场面;

——担心突发事件。

有项关于人们害怕的事情的调查,第一条不是死亡,是“公众演讲”。

自尊和面子也许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值得我们去战斗。

一些有经验的培训师也会经验到担心和紧张,比如:

面对更多人数的团体,主持自己并不擅长的全新的主题,或面对一些年龄和身份高于自己的对象。

错误的应对方式

在恐惧面前,人类的本能反应是逃跑,如果逃不掉就隐藏。

战争中最能体现这样的行为模式。

在带领团体的过程中,个别带领者会以生病、嗓子嘶哑(我遇到过)等生理反应来逃避。

更多的应对方式是“隐藏”:

——隐藏自己的情绪;

——隐藏自己的弱点。

同时用其他的方式作为隐蔽物:

——使用玩笑和幽默;

——玩弄技巧和自己擅长的技能;

——利用带领者的权利、愤怒和指责等。

令自己显得更放松、更专业、更具有权威性,往往适得其反。

人类的进化并没有导致敏感度和觉察的丧失。

成员往往可以在瞬间辨别你的意图。

瓦解负面能量

容器中的内容物不断膨胀,最终容器会破裂。

瓦解负面能量的最佳策略是释放它。

要解除担心、紧张的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表达出来。

“我是一个新手,此时此刻我有些紧张,大家给我点微笑可以吗?

当你表达了真正的内心想法和情绪,你会发现自己更容易平静下来。

在我带领的团体中也经常遇到令我困惑、担心的事情。

我在思考了表达与不表达的利弊后,对于团体有权知道的事情,我会在团体里面表达出来的,比如:

“刚才当我要大家改变座位方式的时候,我觉察到大家有些不耐烦的情绪,我猜是大家比较累了?

还是有什么其他情况,可以告诉我么?

“当我们在听一个成员分享的时候,我看到你跑来跑去拿东西吃,我担心正在分享的成员会有不尊重的感觉,同时我也有被打扰的感觉,大家可以讨论下,我们可以在团体任何时候自己取用点心,还是等休息时再取用。

表达培训师自己情绪、想法与困扰的作用

1.瓦解负面能量,维持平静的情绪;

2.向团体示范开放的姿态;

3.展现带领者的平凡面。

有时侯,担心和紧张会令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适度的担心紧张其实更有助于状态的提升和发挥水平。

暖身的第9把飞刀:

团体的凝聚力、动力和信赖感始于成员的自我开放

矛盾的命题

这本身是个矛盾的命题。

成员的自我开放带来的是焦虑和担心。

而焦虑、担心和信赖感、凝聚力看上去是完全相反的两条路。

包容、接纳和允许

事实上,焦虑、担心并不带来凝聚力、动力和信赖感。

真正创造信赖感的,是对于自我开放行为的包容、接纳和允许。

传统社会关系里,甚至在家庭中,某些自我开放也是不被允许的,那将可能带来批评、惩罚,对于当事人来讲这可能是毁灭性的。

在团体中,自我开放和暴露是不可避免的。

慢慢地由轻至重、由浅到深,成员发现自己的开放是不会受到惩罚的,相反获得的是同情、鼓励、支持和帮助。

同时他也观察到别人也是这么做的。

于是动力和凝聚力产生,信赖感逐步建立。

适度和逐步

团体成员的自我开放应该是适度的、逐步的。

在团体的安全感和温暖没有建立前过度的暴露,也许会让成员受到伤害。

永远把“现在是否暴露”的决定权交给成员自己,是明智的做法。

当一个成员说“我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是阻抗的。

暖身的第10把飞刀:

“你、我、他”——称呼的使用

语言的力量

语言是有力量的。

语言是符号,它本身没有意义。

关键是人类的思维几乎完全依赖语言。

你尝试不用语言在头脑中思考“一加一等于几?

”“今天早上我吃的是什么?

”这样简单的问题!

说“我们”、“大家”

作为带领者,在团体初期避免使用“你”、“你们”。

就像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领导与员工,带领者和成员间天生有着距离。

一开始使用“我们”、“大家”,可以拉近距离,更融入到团体里面。

“你”和“他”

在一些练习中,我会让成员互相表达对其他成员的看法。

在所有的团体里都存在同样一个现象——绝大部分成员在表达时,会运用“他”或者对方的名字,而不是“你”。

尽管我在一开始就强调句型是“我觉得你……”而不是“我觉得他……”。

当我在练习进行了一半时打断,再次提醒后,这样的状况依旧存在。

这是有趣、并值得注意的心理和社会学现象。

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东方)文化里,对他人进行评价,被认为是不礼貌、不谦虚、粗鲁的行为。

另一方面,表达对他人的看法的确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表达者要冒“对方听了可能不高兴”的风险。

用“他”或对方名字,比起“你”,则在心理上可以承担更小的责任。

说“他”怎么样,仿佛是站在更远的地方,用第三者角度来描述,而且有“我不是说给你听的,我是说给大家听的”的心理。

而说“你”,则首先意味着双方(心理)关系更近,“我就是说给你听的”。

敏感性训练

作为敏感性训练的一种方式,我让成员尝试用“你”来表达对对方的看法。

这样是帮助成员更多地负担起对自己和团体的责任。

同时也作为一种练习让成员逐渐适应在与他人的关系里走得更主动、更深入。

暖身的第11把飞刀:

任何活动、游戏前,给成员一个参与的理由

人天生是懒惰的。

人天生骨子里有着逆反心理。

有些人天生不喜欢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

传统的教育模式,更让我们习惯了坐在那里学习。

做游戏需要大家动起来,有时侯甚至要站起来并做与日常生活工作不太一样的事情。

所以,在活动和游戏开始前,给大家一个合理的理由,能减低人们的防御。

比如用“为了……,我们……”开始,是不错的选择。

暖身的第12把飞刀:

游戏规则步骤清晰

培训师的能力点点滴滴间都在透露。

细小到游戏规则的介绍也可以反应技巧和经验。

如何简洁清晰地说明,需要长时间的磨练,知道哪些是关键必须讲,哪些不要当别人傻瓜不用讲。

2个小技巧可以让我们对游戏规则的解释更清楚:

(1)目标明确

告诉成员这游戏的结果要变成什么样子。

柯维的七个习惯里也提到“以终为始”。

这样让成员有了方向。

例如:

“狭路相逢”游戏——最终我们要让两边的成员交换位置;

“24根牙签”游戏——最后我们要两个不相交不共边的正方形。

当然,有些游戏是要让成员自己体悟,或自由探索或发挥,就不一定要讲这些了。

(2)把步骤拆开

有人在介绍规则时,会一口气把规则讲完。

然后成员眼睛乎闪乎闪看着他毫无反应,于是再解释一边。

人天生懒惰,我们先把复杂的规则拆开,每一次讲一个基本而简单的行为。

(3)运用数字编号

把规则拆成简单行为后,用数字给每个行为编号,能更有条理。

例如:

“第1,……;第2,…………”;

对于步骤较少的游戏规则,使用“首先,……;其次,……;最后,……。

”也是可以的。

(4)示范

告诉他怎么做,不如做给他看。

某些难以解释的规则,示范给他看。

暖身的第13把飞刀:

不要由于紧张而急于发下一个指令

人类的恐惧

我们说过,人类最恐惧的第一件事,不是死亡,而是“演讲”。

其实“演讲”本身并不可怕。

真正令人担心的,是自己讲完后,别人会对我们有怎样的评价。

我们开始紧张和焦虑,于是我们本能地缩短承受压力的时间,不再“演讲”,而是“尽快把话讲完”。

这反种担心,倒是反过来影响了演讲的效果,成了恶性循环。

牢记时刻让人们做出“向上的选择”

当我们在宣布游戏规则的时候,或其他活动的指令时,我们往往就是为了把话讲完,却忽视了成员的心理。

例如:

暖身时让成员互相握手,经验不足的带领者会把“现在我们伸出右手和前后左右的伙伴握一下手”一口气讲完。

当我们在讲的时候,有的人可能在和别人交头接耳,有的人恰好走神了,有的人真的没有听到。

我们却不顾别人的需要,径直把话统统说完。

人们不明白第一个指令,就不会去做,当然更不会去做下一个指令了。

这样我们是在“逼”着成员做出“向下的”、不配合的选择。

我每次做这个,一定会先说:

“现在请大家伸出右手”,并伸出我自己的手,然后环顾四周,耐心地等所有人举起手,然后才会说:

“让我们和前后左右的伙伴握一下手。

要知道,在那个看上去很漫长的等待里,下面的成员并不比我们好过多少。

暖身的第14把飞刀:

游戏开始前一定要问成员是否还有问题

游戏规则介绍完,正式开始进行前,我一定会再问: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么?

当游戏进行中,或结束时,参与者发生了什么问题,他们一定不会怪自己。

当然,承受结果和责怪的只有培训师了。

尤其是在分组的团体、竞赛的游戏时,这样的问题更是屡见不鲜。

记得说“预备,开始”前,多问一句,并没有多少坏处。

暖身的第15把飞刀:

给予时间限制

结构性团体需要带领者掌握好时间进度,以达成团体的目标。

人虽然不喜欢“公众演讲”,但我发现与之相反的现象是:

人们在私下里是非常爱讲话的。

如果你去听一群人的私下交谈,会发现从“目前的职业”、“早上吃什么”,一直聊到“石油上涨”、“非洲的一头野牛”。

人们乐此不疲,永远没有听下来的意思。

成员自我介绍、小组讨论、游戏等,都需要把一段时间交由成员自己管理,给予时间限制就很有必要。

如果你不给时间限制,成员也许永远不会有停下来的念头。

例如休息的时间,我一定会精确到分钟,比如“我们休息5分钟”或“我们休息10分钟”。

如果我们时间紧,只允许大家休息2分钟,我更要把时间说清楚。

不说的后果是,人们有的上厕所、有的去买饮料、有的抽烟、有的都楼下转一圈、有的聊天聊得饶有兴致。

当你要大家回来时,有的还在厕所,有的根本听不到你说什么,有的不舍得把吸了半根的烟扔掉,再抽两口……时间就这样被浪费掉了。

当我们说“休息2分钟”,很多人潜意识里就知道某些事情不能做了,比如我们知道抽烟大约要5分钟,于是减少了他去抽烟的可能。

暖身的第16把飞刀:

游戏的结果不重要,关注过程

快餐时代

很多成功的人对下属说:

“我不关心你怎么做,给我结果!

快餐时代,人们更关注结果和目标,而非过程。

我们吃汉堡、方便面,这样更快,却牺牲了营养。

我们乘飞机,效率更高了,却无法领略大自然的风景。

也许我们根本就不在乎路边的风景,而是那个目标,那一个点。

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人生的目标就一个点,死亡!

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和生活里的每道风景。

在过程中发现问题

在团体游戏中,成员往往更重视结果,以表达:

——我是有智慧的;

——我是比别人高明的;

——你要关注我;

……

培训师不要被成员带着走,要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中,观察过程里成员的:

——语言;

——行为;

——情绪;

——互相间的关系;

——角色;

——人际模式;

……

并把这样的观念传递给成员。

 

结构性团体中会使用到游戏,当下列情况出现,我们可以使用游戏:

(1)暖身阶段;

(2)某些东西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或者用语言表达很无力;

(3)团体缺乏动力(沉闷、无聊、疲倦等)。

使用游戏技术的优点:

(1)游戏本身很有趣;

有趣的形式,让团体增加动力,人们在轻松的过程里一方面更能打开自己,另一方面会自然地展现真实的模式。

(2)游戏是种体验;

假如我告诉你我用的GIO香水味道是“清新的、清冽的、有丝丝烟草味”,恐怕没有闻过的人还是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因为很多时候,学习的对象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一种体验。

“知道”和“体验过”是全然不同的经历。

就好像阅读者和作者的区别一样。

(3)游戏是生活和工作的隐喻。

游戏中我们运用了所有感官、身体、情绪,也就是说我们几乎全部的资源参与其中。

除了大脑,人的身体也是有记忆的。

当未来发生相关的事情,我们的大脑或者身体也许会想起这次的经验。

游戏带领的基本步骤:

(1)游戏目标或背景(有时侯目标等大家体验完了再阐述);

(2)规则介绍;

(3)过程带领;

(4)分享与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