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063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docx

《论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docx

论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论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摘要………………………………………………………………6

一、文明进步时期引导的对外贸易方式……………………7

(一)封建社会前期开辟了良好的对外贸易……………9

(二)阻碍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10

(三)简述清王朝的禁海闭关阻碍对外贸易的政策……11

禁海闭关政策的具体内容:

1、关于中国商人出海贸易的禁止和限制…………12

2、关于通商口岸的停闭和限制……………………13

3、与中国贸易方式…………………………………14

4、新中国成立初期快慢发展因素…………………14

 二、改革开放中国施对外开放发展政策…………………14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国营对外贸………………17

(二)一五计划时期建立贸易往来……………………18

(三)文革时期“左“的对外贸………………………20

(四)改革开放计划经济时代对外贸易………………20

1、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制………………………22

2、为当时的政治路线和外交路线服务的外贸政策23

3、国家统一计划下的对外贸易特点………………24

三、改革开放30年中国对外贸易全面快速发展……………24

(一)突出的进出口贸易………………………26

(二)成功吸引外商投资与发展…………………27

(三)适应现代化对外发展方针体质与政策……29

四、造就不同时期贸易差异的人为原因与社会原因……30

五、中国体育的发展………………………………………31

参考文献…………………………………………….32

后记……………………………………………33

 

论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摘要

 

《荀子·劝学》中讲到,南方有种名为蒙鸠的鸟,用羽毛做窠,又用发丝精细地编织起来。

但鸟巢却托在芦苇穗上。

大风一吹,苇折窠坠,鸟蛋打破,幼鸟跌死。

如果用这个寓言来说明宗法一体化结构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停滞机制,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介意引荐: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并不是因为它内部没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生成。

而是封建王朝后期特别是明朝时期,经历了成百年精心编织出来的资本主义因素之窠,却是托在芦苇之上的。

随着王朝崩溃,随之消失。

至今,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艰难动荡时期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在当前全球国际贸易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绝不能忽略对中国贸易问题的研究,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强国。

关键词:

停滞机制、芦苇之上、改革开放、全球国际贸易体系、

 

论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文明进步时期引导的对外贸易方式

(一)封建社会前期开辟了良好的对外贸易

早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最早的贸易往来是以物换物,(通俗些就是自己需要什么就拿自己可以相当的物品去做交换)这是最早的贸易雏形的形成。

但这中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只适用于用于小范为的交换并不很流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需求增加,这种繁琐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

聪明的人类发明了钱币相当于物品的等价物来取代这种方式,出现金钱与物品之间的买卖使贸易范围扩大到周边各个国家。

在汉朝时期就有张骞出使西域,隋朝时期修建隋唐大运河开通对外航海之路,到唐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已经达到鼎盛时期,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商品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其对外贸易随着国力的强大而扩展到更广阔的国家与地区。

开展对外贸易,必须首先扩展交通,这是最基本的一向工作。

唐朝在扩展对外交通方面是极为成功的,唐时,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流传古今。

于此同时加强与西藏等地的发展。

到明朝时期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贸易,是通过朝贡贸易、国际贸易和民间互等方式进行的。

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海外各国除了与中国进行“朝贡贸易”外,主要还是通过郑和船队往返于中国与海外各国之间,开展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和民间互市活动。

因为对于海外各国所喜爱的中国产品,各国统治阶级可以通过“朝贡贸易”获得一些,而广大民众,只有依赖郑和船队来访时,开展的买卖交换活动,才能稍微得到一点满足。

由此可见,明朝国际贸易是由官方垄断的对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前采取的事消极的守株待兔,有来无往的被动贸易。

直到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之后,才采取“派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向海外进取,主动扩大海外贸易。

所谓“派出去”就是派遣众多的外交贸易使团,组成规模不等的船队,随郑和船队遍历东西洋各国,进行广泛的贸易活动。

所谓“请进来”,就是当船队结束对所在国访问之后,邀请各国派遣使臣来中国访问,同时进行贸易活动。

有些外商乘机混迹于使团行列之中,附船来华贸易,这样就大大地扩展了航海贸易的规模。

民间互市就是直接与当地商人或民众进行的自由买卖活动,或是民间私自下海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这在明洪武时期是严厉禁止的,到了永乐、宣德时期,虽仍禁止民间私自下海,交通外国,但已允许来华贡使在朝贡领赏之后,在会同馆开市三至五天,进行交易。

也允许郑和船队官兵携带中国货物去外国进行买卖,郑和船队官兵中很多人因此而获利。

例如占城国民众,对中国青花瓷盘、碗及丝绫绢、烧珠(玻璃制品)等物非常喜爱,都拿七成淡金来购买;

锡兰国民众对中国麝香、丝、色绢、青瓷器皿、铜钱、樟脑等十分喜爱,则用宝石、珍珠来交换。

至于民间海外贸易更是禁而不止,愈禁愈烈。

如真腊国,都是妇女主持贸易活动,所以中国商人去后,先娶一当地妇女为妻,以便进行贸易。

那里每天都有集市(当地称“墟”),自卯时(5-7时)交易到午时(1l-13时),没有商店,仅以篷席铺地,交纳租地钱。

小买卖,用米谷来交换,大买卖,用金银交换。

所以说,明朝时期对外贸易发展启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阻碍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到清王朝时期由于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

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采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对外贸易港口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进口的种

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在此期间对外贸易受到很大的阻碍

在鸦片战争前二百年间,以禁海闭关为其政策的支柱。

逐渐基本形势是:

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以所谓“开放贸易”为其原始积累的手段,清王朝则以限制乃至停止贸易为防范外国侵略的武器。

在防范外国商人的非法活动方面,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商品的进出口方面,作了许多的限制措施。

这时,中国的自给自足经济结构还很牢固,西方产业也不够发达,中外贸易虽然有一定的增长,但只能维持比较小的速度和规模。

大大阻碍了对外贸易经济大发展与进步。

清王朝为防范西方的侵略,对这一部分民间的和平贸易,也加以限制。

尽管如此,它在这二百年中,仍然有所发展。

从事这些贸易的华侨,在缺乏本国政府保护的情况下,对中外关系的增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与世隔绝即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三)简述清王朝的禁海闭关阻碍对外贸易的政策

从形式上看,鸦片战争以前,清王朝禁海闭关的时间并不很

长。

比较严格的禁海闭关,只有从顺治十二年至康熙二十三年这三十年的时间。

其他都是部分的、临时的禁闭。

康熙五十六年至雍正五年对南洋一度禁海,乾隆二十九年至四十九年恰克图中俄贸易曾三次停闭。

除此之外,对外贸易基本上是开放的。

尽管如此,禁海闭关的宗旨和这个政策作为加强国防、防止外国入侵的手段,却贯彻始终。

禁海闭关政策的具体内容:

清王朝禁海闭关政策的内容,大体上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商人出海贸易的禁止和限制,二是对通商口岸的停闭和限制,三是对出口商品的禁止和限制。

1、关于中国商人出海贸易的禁止和限制。

中国商人出海贸易,有长期的历史传统。

清王朝统治中国以后不久,就开始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禁止和限制的措施。

从顺治十二年到康熙十一年的十七年中,清王朝颁布私人出海的禁令,先后凡五次之多。

为了严格执行这一禁令,清王朝在顺治十七年、康熙元年和康熙十七年曾三次下令内迁沿海居民。

还禁止私人“擅造两桅以上大船”,从各方面杜绝私人出海。

清代初期实行这样严格的禁海政策,还只是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和台湾郑成功政权发生联系,目的主要在于镇压台湾的反清斗争。

但是在清王朝统治台湾以后,这个政策仍然不

时加以运用,作为防止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入侵的手段。

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颁布出海禁令时,距台湾统一已经三十四年,私人出海贸易的禁令,早已在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取消,其所以重新禁海,用康熙帝的话说,是由于南洋的吕宋、噶喇巴两地,是“西洋国(西班牙)和红毛国(荷兰)泊船之所,藏匿盗贼甚多”。

康熙帝已经察觉到西班牙和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海盗行径,需要预加防范。

这个禁令,实际上只维持了十年,但是在以后的岁月中,它仍为清王朝对付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一个防卫措施。

乾隆六年,由于荷兰殖民主义者在爪哇屠杀华侨,中国福建当局即曾一度禁止私人到南洋贸易。

2、关于通商口岸的停闭和限制。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有海、陆两个方面:

陆路贸易,主要是对沙俄;海上贸易,则是对沙俄以外的西方国家。

在清王朝统治初期,当中国实行禁海时,英国、荷兰就不断入侵广州和福建沿海,公开或秘密进行贸易。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开放海禁以后,清王朝正式在澳门、漳州(厦门)、宁波、云台山先后设置海关,开放对外贸易。

其中宁波是传统的对日贸易港口,厦门是中国和南洋的贸易中心,云台山则是中国沿海贸易的港口,并非对外,只有澳门一口,是专为对西方国家的贸易而设。

由于葡萄牙殖民主义

者把澳门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排斥其他国家船只的进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海上贸易,才由澳门转移于广州。

广州也因而成为中国对西方国家贸易的一个中心。

由此可见,旧中国封建时期经济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控制在统治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手中,百姓是不能享受到对外发展贸易的特权。

3、与中国贸易方式

从18世纪中期起,在中国对外贸易国里,英国居首位。

英国卖给中国的主要商品是呢绒,棉布等;中国卖给英国的主要商品是茶叶,生丝,药材等。

中国处于出超低位,发展前景一片曙光。

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中国有出超转变为入超,由此进入巨大的转折时期。

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反映并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新方向;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固然起到了有效地镇压各族人民的起义,但同时在事实上也起到了抵御列强侵略的作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对中国的巧取豪夺,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和途径。

众所周知,在近代对外贸易中,中国完全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8年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爆发后,中国沿海地区相继沦陷。

在敌人严密封锁、猖狂破坏的局势下,国内贸易

已经受到很大的破坏,发展对外贸易要象战前仅依靠商人的力量,经营对外贸易已绝无可能。

国民政府为适应战时经济需要,乃设立贸易委员会,制定并实施战时贸易管制政策。

中国的对外贸往来在混乱与不健全的的国家制度下缓慢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前三十年计划经济经济条件下逐步发展了对外贸易,为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新中国成立初期快慢发展因素

从建国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这段历史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年计划时期、“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

在这几个时期中,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快有慢,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改革开放中国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对外开放发展政策。

由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对外开放并没有采取全国同步开放的方针。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边缘向纵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形成了以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为重点的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国营对外贸

解放后,我国通过没收对外贸易中的官僚资本、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以及改造私营进出口业,同时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实行对外贸易统制,从而建立起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对外贸易。

   

官僚资本是帝国主义的总买办,它控制了旧中国的金融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官僚资本的进出口企业与官僚资本的工交企业在拥有资产方面有所不同,前者的主要资产是外汇,后者的主要资产是机器设备和厂房等。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没收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外贸企业。

由于在解放战争中,这些外贸企业的外汇基本被卷逃或汇出大陆,所没收官僚资本的外贸企业资产是有限的,国家对它们进行了民主改造和重新组织,使之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外贸企业。

在没收官僚资本的同时,国家还采取了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控制权的方针。

我们废除了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统制了对外贸易,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各种特权,收回了被帝国主义者长期霸占的旧海关,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新海关,消除了对外贸易中对帝国主义的依附。

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进出口企业,允许在服从我国法律的条件下继续经营。

但是,在特权消失后,特别是美国及其

追随者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后,大都申请歇业,或作价转让

给中国。

1950年,美国政府无理宣布管制中国在美国管辖区的公私财产,中国则针锋相对,宣布管制并清查美国政府和企业在中国的财产。

从此以后,外国企业在中国开设的进出口企业基本停止了经营活动。

   

在没收官僚资本的同时,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政府依靠国家政权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力量,在山东、东北、华北、华东等解放区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由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领导的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其中有经营对社会主义国家贸易的中国进口公司,经营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中国进出口公司,以及中国畜产、油脂、茶叶、蚕丝、矿产等国营外贸公司,这些公司在各地设有分支机构。

   

此外,政府对私营进出口企业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

利用他们与国外厂商的贸易关系、经营进出口业务的经验和专长、对国际市场的熟悉和了解,以及对许多出口商品的产销、加工、保管、运输等方面的丰富知识,限制他们的剥削和盲目经营、制止他们的投机违法活动,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把私营进出口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企业。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营对外贸易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1952年国营对外贸易额比1950年增长了1.3倍,国营对外贸易在整个对外贸易中的比重,1950年占66.8%,到1953年已上升到90%以上,占了绝对优势。

(二)一五计划时期建立与邻国等贸易往来

一五计划时期(1950---1957年),我国对外贸易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快速的增长。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深入,实现了对外贸易国家专营制。

由于同时期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为对外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

我们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了贸易经济关系,同时粉碎了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禁运.及时进口了大量用于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以及交通运输所必需的重要物资和原材料,同时组织了农副产品和一些原料产品的出口。

在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贸易的同时,也重视发展和亚非拉和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取得了显著成绩。

从1953年期,扭转了七十三年的入超局面。

在出口方面,除了出口传统的农副产品外,还发展了工业品出口,如棉纱、棉布、钢材、五金、玻璃以及碾米、纺织、造纸、水泥等成套设备。

而这些许多过去是要靠进口的。

同时也进口了工业化建设所需的物质、成套设备和技术资料的进口,促进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实

现。

到1957年,我同已与世界上8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并同其中24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议。

同期,国营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1957年国营对外贸易额比1953年增长了45%,国营对外贸易在整个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1953年的90.5%上升到1957年的99.9%。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文革时期“左“的对外贸

在“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加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出现困难,对外贸易也脱离实际,出现大幅度波动。

1959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猛增到43.81亿美元,比1957年增长41.2%,而1960年起又连年大幅度下降,至1962年降为26.63亿美元,倒退到1954年的水平,比1957年下降了14.18%。

由于中国对苏东国家贸易急剧缩减,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同的对外贸易对象开始转向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

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国民经济开始逐步好转。

这个时期的对外贸易工作,密切配合国民经济的调整,主要进口了国内供应不足的重要原料、大型精密设备和若干调剂市场供应的物质,以及粮食、食糖、化肥、农药等。

在出口方面,则努力增加工矿产品的出口,并积极建立一些出口商品

生产基地。

通过这些努力,不但农副土特产品的出口明显增加,而且工矿产品的出口的比重在1965年已经达到40%以上。

1963—1965年,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回升,196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2.45亿美元。

从1963年到1965年,平均每年递增14.7%。

中国不仅保持了国际收支平衡,而且还于1964年底,提前一年还清了对苏联的全部债款。

到1965年,中国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再次陷入停滞状态。

1969年,对外贸易总额只有40.29亿美元,比1966年下降12.7%。

1970年以后,随着局势的逐渐稳定,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加上当时比较有利的国际形势(我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中美上海公报签订、中日邦交正常化),对外贸易也有所回升,1973年对外贸易额达109.7亿美元,比1970年增长1.4倍。

1975年进出口总额达147.5亿美元。

但是,由于1976年政局的反复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外贸易又开始回落,1976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34.33亿美元,比1975年下降了8.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6年农副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28.4%,工矿产品占71.6%。

我国生产出口的机床、五金工具、仪器仪表、柴油机、农业机械、医疗器械等等,受到

了许多国家的欢迎。

由于冶金工业生产系统的日益完善,我国除继续出口矿产品外,钢材、铝片、铜线等也有出口。

由于石油和化工工业的发展,我国的石油从1973年开始出口。

我国出口的轻工业、纺织品、自行车、缝纫机、热水瓶、以及各种日用百货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广泛赞赏。

在文革时期,我国也进口了部分黑色有色金属、汽车、轮船、飞机、其他机械产品、橡胶、化肥、农药和纸浆等,特别是有计划地订购了一些化肥成套设备、合成纤维成套设备以及制氧、轧钢和发电设备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很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春秋两季由我国各对外贸易公司在广州联合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自1957年春季开始到文革后期,已经连续举行了三十多届。

数据显示,到1974年,在交易会上展出的商品由最初的一万二千多种,增加到四万多种,来宾增加到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二万余人。

(四)改革开放计划经济时代对外贸易

1、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制

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就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把对外贸易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把一切对外贸易活动置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统一管理之下,按照国民经济计划和对外贸易政策

统一进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夜,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

“人民共和国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没有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是不可能的。

从中国境内肃清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这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者的集中表现),还没有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只有经济上获得了广大的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才算最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欲达此目的,没有对外贸易的统制是不可能的。

”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实现了对外贸易的统制,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外贸的控制,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对外贸易。

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基本原则,绝不意味着闭关自守。

毛泽东主席指出:

“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不仅在政治上反对中国,在军事上侵略我国,而且一再企图在经济上扼杀我国。

美国对我国搞起了“封锁”、“禁运”。

后来,苏联也对我国搞起突然袭击,撕毁合同,撤走专家。

他们都利用对外贸易对我国施加压力,妄图使我国俯首帖耳。

由于我国消除了对外贸易的依附性和受外国控制的状况,所以国外的封锁禁运没有压垮我国,反而激发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豪情壮志。

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还认为对外贸易的统制可以保护我国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防止帝国主义的经济侵袭,避免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影响。

当时的外贸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条件下,如果不实行对外贸易的统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市场波动,将随时有可能通过外贸等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当时的理论还认为,实行对外贸易的国际统制,进出口商品的品种、数量和贸易条件等的决定权都操在自己的手里。

在进口方面,完全杜绝了帝国主义进行倾销剥削,摧残我国经济的可能,并保证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物资器材和生活资料的进口。

在出口方面,消除了外国廉价搜刮原料、掠夺我国资源的情况,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组织各种工农业产品的出口。

那时候,还实行了进出口商品价格按国际市场价格计价和把国内外价格分开的办法,认为可以防止世界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为当时的政治路线和外交路线服务的外贸政策

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革命”的形象,也就是今天说的“左”的面貌。

当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对外贸易。

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外交路线。

当时处理对外贸易的基本主张简介如下:

我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该建立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基础上,应当积极协作、平等互利、实事求是。

按照各自的需要与可能,通过贸易往来,互相促进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抵御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颠覆,争取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共同奋斗。

我国和第三世界友好国家之间的贸易,不仅仅是一般的商品交换,而是在反帝、反殖、反霸争取完全独立的斗争中互相支援与帮助的重要方式。

中国应当在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下,不断扩大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往来,相互促进各国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我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该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根据需要与可能,区别情况,与它们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

当然,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条件下,强调要严肃对待国际经济领域里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些理论已经不适合今天我国的国内外形势与条件。

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其中的历史合理性及实践中取得的成绩。

3、国家统一计划下的对外贸易特点

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一个严格实现计划经济的国家,对外贸易毫无例外的也必须服从国家的统一计划。

当时理论上认为:

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只能在“无政府状态”和“自由竞争”下进行。

资本主义对外贸易的竞争性和盲目性,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使其周期性的危机更加频繁和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动荡不安。

而我国由于对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