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先秦袁行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931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先秦袁行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代文学先秦袁行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代文学先秦袁行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代文学先秦袁行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代文学先秦袁行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先秦袁行霈版.docx

《古代文学先秦袁行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先秦袁行霈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先秦袁行霈版.docx

古代文学先秦袁行霈版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的产生(原因、过程)

1、可能性:

人类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及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

2、生产力水平及认识能力低下,将自然或社会现象进行幻想膜拜和神化解释。

3、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神话的功能(意义、作用)

1、神话在维系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讲诉神话的目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2、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生产力低下,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

3、神话可使难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先民在神秘莫测的生活中积聚了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

、神话的特征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神话是先民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它经过想象而成为神化的现实生活)。

2、神话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3、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4、神话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5、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远古,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解释的时代产物。

、神话的思维特征

1、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如《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有一则神话以人的生理行为来解释昼夜、四季及风的形成;《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星系为何多偏移西北,中国地理形势为何西北高东南低。

2、神话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的思维。

首先,神话思维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和具体的感性材料(如时间、空间往往和一定的神明相对应);其次,在神话思维中,通过对事物的概括综合,使某些神话形象脱离了具体事物(如龙的形象的形成)。

3、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如恐惧、敬畏、惊喜等)。

由以上可看出,神话思维实际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象征、隐喻就是指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如把葫芦和禽卵跟母体崇拜、生殖崇拜相联系)。

△神话是原始先民的一种认知和表达方式,不能说是一种自觉的文学创作,但神话思维中的一些特征同样出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中。

比较而言,文学创作中的象征和情感表达更加主观化、个性化,抒发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怀,而神话的情感和象征根植于集体意识中,并带有更多的神秘意味。

、神话的分类

1、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地》(卵生神话)

2、始祖神话:

《女娲补天》《女娲黄土造人》

3、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

4、战争神话:

《炎黄之战》《黄帝擒蚩尤》

5、英雄神话: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6、发明创造神话:

《后羿射日》

、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1、具有深重的忧患意识。

2、具有鲜明的善恶意识。

3、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4、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1、文学:

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神话具有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表现手法(神话的想象和幻想是后世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源泉)和欣赏效果;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总之,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和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

————鲁迅

“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马克思

2、精神:

神话可把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深厚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压力并超越平凡世俗(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

△“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

……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

————荣格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神话的散失和演化(原因)

1、文人不重视

2、神话历史化

概念:

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发展谱系。

方式

删削(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的发展过程,有些形象违背了理性化原则并难以纳入史家或儒家典籍中,遭删削。

“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

”————司马迁

改造(对神话进行歪曲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如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总之,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

3、神话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来源是其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

(仙话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指导使人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最突出的是皇帝和西王母。

仙话的文学意蕴比神话淡薄,人物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审美特质被严重削弱。

、神话的出土资料

1、神形刻绘

2、动物刻绘

、神话的文献资料

1、经:

《山海经》

2、史:

《左传》《国语》《逸周书》《穆天子传》

3、子:

《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地形训》)

4、集:

《诗经》(《商颂·玄鸟》《大雅·生民》)《楚辞》(《天问》)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淮南子》):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山海经》

简介:

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由巫觋、方士编选而成,实际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驳杂,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神话学价值:

典籍古老,神多于神话;大多是对山神形貌的描述,海经和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最浓厚;神话已具清晰轮廓。

总之,《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诗经》

一、《诗经》的概貌

1、名称:

《诗》、“诗三百”、“三百篇”、《诗经》(汉武帝)

2、篇数:

共311篇,实305篇,6篇笙诗(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有目无词的原因:

战国至秦之世亡佚了,郑玄《笺》。

本来就有声无词,《诗集传》。

笙诗是有声无词的笙曲,通行说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公元前6世纪编订成书,主要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产生地域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从贵族到平民,反映了生活的各方面,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

3、分类:

(1)风:

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即地区方域,风即音乐曲调。

十五国风:

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邠风),共160篇。

(2)雅:

即朝廷正月,西周王畿的乐调。

大雅,全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周初,小部分做于周末,,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共31篇。

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晚期作品,小部分可能是东周作品,作者是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共74篇。

(3)颂:

即宗庙祭祀之乐,多是舞曲,音乐较舒缓,共40篇。

三颂:

周颂,是西周初期的诗,每篇一张,共31篇;鲁颂,产生于春秋中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共4篇(《泮水》《閟宫》近乎雅诗,《有駜》《駧》近于国风);商颂,殷商中后期作品,共5篇(《那》《烈祖》《玄鸟》是祭歌,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不分章。

《长发》《殷武》是祝颂雅诗,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分章)。

△“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在各自音乐上的特色了。

4、编集

(1)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2)采诗说:

周代设采诗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3)删诗说:

孔子及乐官进行“正月”(据说经孔子整理的书都称为经,于是《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

5、流传(用诗和传诗)

(1)商周:

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的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2)春战:

孔子以“诗”授教,并阐述学“诗”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功用。

(3)秦朝:

焚书,《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

(4)汉代:

汉文帝收集天下经典,设博士官学。

鲁齐韩三家诗: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在西汉被设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齐韩毛四家诗:

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6、内容

(1)祭祖颂歌: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以祭祀、歌颂为主(“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左转·成公十三年》)或叙述部族的历史,或赞颂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颂之作。

(2)周族史诗:

五部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征服大自然、社会制度转化、推翻商人统治),与后世的庙堂文学有明显区别。

如《生民》姜嫄履帝迹生子(后稷)的神话等,实际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美学观念的产物。

(3)农事诗:

《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上搭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

收前:

举行祈谷、藉田典礼,祈求上帝赐丰收,天子亲率诸侯、公卿大夫、农官到周天子的藉田中象征性犁地。

收后:

举行报祭祀,答谢神灵的恩典。

《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

(《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8章88句380字,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

《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生产水平和农业繁荣。

(4)燕飨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反映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

燕飨不是单纯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发挥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否定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如《鄘风·相鼠》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禽兽: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5)怨刺诗:

主要保存在风和雅中,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如国风《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鄘风·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大雅《民劳》《板》《荡》《桑柔》《瞻卬》,小雅《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巧言》《巷伯》。

(6)战争诗:

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

大雅《江汉》《常武》,小雅《出车》《六月》《采芑》,秦风《小戎》《无衣》等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的不同风格。

厌战思乡:

战争诗表现出厌倦战争和向往和平,充满忧伤情绪,如《豳风·东山》《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激奋昂扬:

表现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乐观的情绪,如《无衣》。

(7)徭役诗:

表现服役者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和强烈不满,如《唐风·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

悠悠苍天,何其有所?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给征夫士卒带来的痛苦,还写思妇闺怨,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8)婚姻爱情:

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诗,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风·子衿》《郑风·出其东门》《齐风·南山》《鄘风·柏舟》。

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如《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邶风·绿衣》。

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如《邶风·谷风》《卫风·氓》。

△《王风·黍离》描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

总之,《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

7、艺术特点

(1)“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和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

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它是我国最早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这种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为突出。

(2)赋比兴:

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也”,就是铺陈直叙,把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相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

“以彼物比此物”,就是比喻比方,把诗人的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出来。

《小雅·巧言》《小雅·鹤鸣》《豳风·鸱鸮》《魏风·硕鼠》《王风·黍离》《邶风·谷风》《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物”,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都在诗的发端。

《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襆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小雅·白华》《小雅·鸳鸯》: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起兴后再用赋。

赋是基础,可叙事描写,可议论抒情。

《诗经》中赋比兴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如《秦风·蒹葭》。

(3)句式章法: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间杂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字句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其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的回环复沓结构,读来节奏鲜明短促,舒卷徐缓,起到一唱三叹,曼妙无常的效果,如《周南·芣苢》。

(4)语言风格:

《诗经》的语言,形象生动、词汇丰富、音韵和谐,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风雅颂的不同语言风格:

雅颂用严整的四言句,国风杂言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较多,大雅和颂中少见;国风中语气词较多,雅颂中较少。

总之,这反映了社会时代的变化及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作品,出自贵族;国风多为春秋时期作品,采自民间)。

8、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忽然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抒情诗的传统,哺育了一代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1)抒情诗传统:

《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道德和政治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

后人倡导“风雅”精神,进行文学革新。

(3)比兴的垂范:

《诗经》中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立为准的,比兴在艺术手法上为后代提供典范。

(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在体裁结构和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影响。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

一、萌芽(殷商)

1、甲骨卜辞

(1)定义:

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殷人占卜的记录,是我国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又称殷墟卜辞、殷墟文字、契文。

(2)内容:

包括祭祀、农事、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状况。

(3)发现:

光绪24年即1899年,王懿荣→刘鹗、刘铁云《铁云藏龟》→罗振玉、王国维《殷墟书契菁华》→董作宾《殷墟发掘报告》

(4)评价:

叙事简单,不成系统;未经加工,保留原貌。

2、铜器铭文

(1)定义:

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过程。

(2)内容:

祖先功德、所受赏赐、恩宠

(3)评价:

文字增加,内容复杂;叙事记言,已有规模;未经加工,保留原貌。

3、《尚书》:

记言文之祖

(1)释义:

“上断于尧,下迄于秦”、“尚者,上也。

书者,政事之纪也”,是我国最早的史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后人追述)《商书》《周书》(当时记录)四部分。

△《尚书》,先秦称《书》,汉代称《书经》《尚书》,即上古之书。

(2)内容:

政府的文诰、主上的誓言、君王的命令、贵族的诫词

(3)评价:

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凡;文告单独成篇、结构相对完整;影响先秦历史叙事散文之成熟。

4、《春秋》:

叙事文之祖

(1)释义:

本是周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按鲁国12国君(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世次编撰,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段史事作了大纲式叙述,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2)特点:

记事简略,短的一字,长的四十几字。

(3)思想倾向:

《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4)春秋笔法:

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

二、成熟

1、《左传》

(1)成书:

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相传左丘明为传述《春秋》而作,记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左传》记事比《春秋》多出27年),编年史。

(2)春秋三转:

齐人公羊高《公羊传》、鲁人榖梁赤《榖梁传》、鲁人左丘明《左传》

(3)叙事特征: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完整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形形色色的人物。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是描写战争,注重叙述事件情节和因果关系(对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特点)。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

《左传》广泛描写各种人物及其鲜明个性。

《左传》叙事中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左传》还描写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但反映战争具体情状的事件,在战争中不具重要意义。

(4)记言文:

《左传》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左传》的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5)艺术成就:

表现作者有很高的叙事艺术,极擅长描写战争。

极擅长刻画人物形象,通过语言、行动、矛盾冲突写出人物性格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戏剧性。

语言精炼准确,生动传神,三言两语勾勒出人物形象,描绘出音容笑貌。

2、《国语》

(1)释义:

国士之语的简称,记言为主记事为辅,“邦国成败、嘉言善行、阴阳律吕、天时人事、逆顺之数,以为《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2)成书及体例:

战国初年,国别史,21卷8国事(周三、晋九、郑一、楚二、齐一、鲁二、吴一、越二),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3)分类:

《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

(4)特点: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国语》虽记言多于记事,但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大小故事和人物形象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

《国语》在记叙某国事件时,集中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因为是国别史。

3、《战国策》

(1)释义:

策士(处士、纵横家)的言论和行动集。

(2)成书及体例:

国别史,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33卷12国策(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西汉刘向编校整理,定名《战国策》。

(“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

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

(3)分类:

东周策1、西周策1、秦策5、齐策6、楚策4、赵策4、魏策4、韩策3、燕策3、宋卫策1、中山策1

△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崇尚谋略、审时度势、举贤任能),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孟子

“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

(4)文学成就:

《战国策》塑造了生动逼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纵横之士苏秦、张仪,勇毅之士聂政、荆轲,高洁之士鲁仲连、颜斶),以想象和虚构进行文学性描写(苏秦、邹忌)。

A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苏秦、荆轲)。

B写人继承并发展《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冯谖弹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的事迹尽在一篇中充分展示)。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充沛是其说辞的主要特色。

A以寓言故事、佚闻掌故、印类譬喻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B以铺陈夸张、对偶排比、侧面烘托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苏秦、鲁仲连)。

△《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三、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史传、散文、小说的创作滋养尤为明显。

1、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其沾溉于后世,不言而喻(《汉纪》、《资治通鉴》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继承,《史记》是在编年史、国别史上的发展)。

2、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是后世散文的写作楷模(宋人把《左传》、《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并论,同作文学范本)。

3、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艺术个性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先秦叙事散文在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和直接评述有鲜明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

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哲理散文、说理散文)

一、孔子和《论语》

1、孔子:

名丘,字仲尼。

(前551—前479)山东曲阜人,享年73岁。

2、《论语》:

语录体

(1)成书:

战国初年,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由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全书20篇。

(2)注本:

曹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

(3)思想:

哲学思想:

“仁”的核心

政治思想:

礼(等级观念)、德(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

先富后教、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4)文学性:

表现在孔子及弟子的性格形象和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对孔子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弟子形象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平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