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东美国家庭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555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EA东美国家庭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EA东美国家庭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EA东美国家庭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EA东美国家庭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EA东美国家庭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EA东美国家庭教育.docx

《EA东美国家庭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A东美国家庭教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EA东美国家庭教育.docx

EA东美国家庭教育

大庆师范学院

家庭教育学作业

 

论文题目:

美国家庭教育的独立性问题研究

所在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

2009级小教文史

(1)班

第九小组成员:

杨群、郑忠洋、吴琼、尹明、孙晓东、李响、

何佳、杨一平

指导教师:

刘畅

 

【摘要】:

当代美国家庭教育很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竞争能力、金钱地位等功利性取向期待值比较低;比较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的教育内容,在家庭教育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他人本位"倾向;更加注重个性发展,对子女有"全方位"期待倾向。

美国家庭教育呈现的对独立性教育的体现,显然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

【关键词】:

美国家庭教育独立性自立意识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是心理状态。

它是人在社会上生存以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

(一)重视自立教育

(1)美国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三是重自立、自信教育。

乘火车、轮船旅游时,常常发现跟随父母旅游的美国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都无一例外地背着一个小小背包。

背包里装的都是些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

为什么要他们自己背呢?

美国孩子的父母说:

“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背。

”哪怕是象征性的,这对于养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2)在美国,无论是旅游的时候,还是平时在马路上、公园里,都会看到孩子们(即使是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自己拎个小包。

美国的父母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就习惯自己的东西自己拿。

哪怕背包只是象征性的,哪怕是空包,但对孩子来说,背起它,就是一份对自己的责任。

孩子从小就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

(3)美国的学校门口见不到“家长止步”的警示牌,上学放学时也见不到一个学生家长,只有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背着大书包在人行道上行走。

许多美国学生的家距离学校很远,每天都要背着重重的书包,或骑自行车或坐电车、地铁,有的还要步行很长时间才能到学校。

对美国家长不开车或骑车接送孩子上学的现象,神奈川县立横滨平沼高中的教师杉本静夫这样解释:

“接送孩子上学这种事情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自立能力。

(2)随着美国经济的高度发展,国民生活条件日益优越,同时也减少了下一代磨练意志的机会。

(1)美国教育界为了弥补这方面缺陷,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机会,培养孩子们的自立和责任感。

杉本老师说:

“现在美国的独生子女也多了起来,家长也比从前更娇惯孩子,但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不给他人添麻烦依然是基本的教育准则。

在学校,放学后的扫除和课间餐的发放都由学生们轮流完成。

除了授课以外,老师大多数时候只对班级活动提供参考意见,主要都交给学生自己来做,培养学生们树立自己班级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

(2)此外,放学后的一些活动对于培养孩子自立精神和责任感也有很大影响。

比方说打篮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责任感得到了加强。

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大部分美国的父母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帮忙做饭、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让孩子自己买东西等等。

尤其是孩子上了大学以后,家长只为孩子提供学费,生活费得由孩子自己打工赚取。

对此,家长们解释说:

“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辛,这样,他长大后才能知道怎样把握自己,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

(3)美国教育孩子的名言是:

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美国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参加劳动挣钱。

美国教育学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做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成绩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

美国的家长认为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

因此,他们还注重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

(4)在美国妈妈的眼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终将独自面对生活、面对随时会出现的意想不到的磨难,做母亲的应该从小就让孩子从“跌倒了”这些小事中学会独立的能力,懂得在生活中他不能永远依靠父母,凡事要靠自己,这样孩子长大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坦然处之;而在大多数中国妈妈和奶奶的眼里,孩子是一个“宝”,这个宝不能日晒夜露,不能受凉挨饿,更不能让他磕磕碰碰,总是千方百计地为他设计充满笑脸和鲜花的明天。

这种过分的溺爱迷失了孩子的独立意识,他们跌倒了,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帮助和推卸责任。

久而久之,孩子又怎能形成良好的耐挫心态呢?

将来又怎能面对竞争激烈的大千世界呢?

成年人都知道,家庭之外是找不到父母式的照顾的。

(三)在美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

“不给别人添麻烦。

(1)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

要问为什么?

父母说:

“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

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

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2)当代美国家庭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美国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竞争能力、金钱地位等功利性取向期待值比较低;第二,美国家庭教育比较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的教育内容,在家庭教育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他人本位”倾向;第三,美国家长比较注重子女的个性发展,对子女有“全方位”期待倾向。

注重培养独立性的培养,美国家庭教育呈现的这些价值取向特征,既是美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又是当代美国教育、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

(3)国际一些主要媒体和组织近几年来的民意调查表明,美国人的形象名列世界前茅。

①如全球最大的旅游网站Expedia对4000多名欧美酒店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美国旅客在礼节、举止、整洁、安静等诸多项目中获得第一,并且综合排名位于各国榜首。

这都是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

美国女性学习财团的“家庭教育的国际比较调查”结果2005年受美国文部科学省的委托,财团法人美国女性学习财团使用访谈法对美国、韩国、泰国、美国、法国和瑞典等六国各约1000名的0-12岁的儿童家长实施了旨在揭示家庭教育现状的国际比较调查。

该调查包括“家庭现状与儿童特性”、“家长与儿童日常生活”、“子女的管教与对子女的

期待”、“家庭与工作的兼顾”、“抚育子女环境”等五个方面共26个调查项目,其中第17项、第18项是有关培养独立性方面的调查问题。

②分析

归纳这些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美国家庭教育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征:

比起学习成绩竞争能力,美国家长更强烈期待子女能将来成为具有协调合作精神的人。

独立生活的人,。

在回答第17个问题,即“当你的孩子长到15岁的时候,你最希望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候,美国父母在9个选项中选择最多的三项期待分别是“能明确表达自己意见(69.3%)“能与别人协调合作(67.9%)、“能独立生活”(67.3%)。

与此相反,强烈期待自己的孩子,“具有领导能力”、“在学校里获得好的学校成绩”、“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获胜”的美国家长比例分别为21.4%、11.9%和11.5%,排在9个选项中的最后三名。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待值最低,其比例只有美国和法国的1/5、瑞典的1/4、泰国的1/3和韩国的1/2。

同时,在期待孩子具有竞争能力方面,美国家长持肯定回答的比例仅比瑞典高3个百分点,是美国的1/4、法国和韩国的1/3以及泰国的1/2。

由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当代美国家长比较注重儿童人格方面的发展,期待孩子具有协调合作精神、同情心以及未来幸福的家庭生活。

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主能力,品德自检能力和行为自律能力。

(四)美国家长主要从生活能力,生活小事入手,如:

要求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具,清理自己的书房,卧室等,只要是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动

手去做。

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美国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

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美国家长非常支持孩子在党校里学好烹饪、缝纫课等。

在美国,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比较高,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都比较强。

美国人以“武士道精神”教育下一代。

在美国东京的一家幼儿园,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用干毛巾摩擦身体。

这家幼儿园的400多名小朋友每天都会以这种方式在寒冬里锻炼身体,以增强抗寒能力。

这里的父母却主张孩子从小锻炼耐寒力,以免以长大后成为‘暖房花草’。

儿童一般都穿得比父母少,但他们患呼吸道疾病的并不多。

美国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挫折教育,重视对孩子毅力的培养。

美国的小孩子走路时摔跤,家长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

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家长就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

在美国,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坚强,冬天都让他们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家长还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他们不怕孩子冻着,有时在冬天带着孩子一起在雪地上嬉戏玩耍,孩子只是穿着短裙或短裤,光着脚丫。

美国家长认为这是积极锻炼孩子身体的一种手段,认为这样长此以往会增强孩子身体的抵抗力。

(2)站在美国的校园门口,在孩子即将放学之际,我却看不到一个家长的影子,以至我怀疑自己看错了表,抑或走错了地方。

便私下里想,或许是美国人的时间观念特别强的缘故吧,不轻易浪费每一分钟的时间。

可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直到孩子们一队队走出校园,也没见一个家长来。

走出校园后,孩子们三五成群,向着四面八方,结伴而行。

看来这些孩子们的头脑里压根儿没有等家长来接的念头。

美国社会关怀儿童成长成为社会风气。

所有的人都认为儿童第一、教育第一。

美国供家长和学龄前儿童订阅的月刊大约有50种。

书店常出售有关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美国的家庭教育普遍受到政府、社会和家庭的重视。

在美国还有“幼儿教育大学”等专门提高父母育儿水平的专业机构。

在子女教育理念上,美国父母更注重品德教育、做人教育。

1991年6月,美国总理办公厅曾专门进行了

(3)一次《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民意测验调查:

60%左右的父母都把思想品质教育放在很突出,的位置。

思想品质的教育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又分别有所侧重:

对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有73%的人认为应将懂礼貌、会道谢、讲节约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对7至12岁年龄段的孩子,有53%的人认为应着重教育其区分是非、遵守公共道德和遵守法规;对13至18岁正在日益成熟的初中、高中学生,重点要教育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将来的一切都离不开自身的奋斗。

美国父母对子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给以应有的重视,认为应该教育孩子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教育孩子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教育孩子做事有计划,懂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等等。

根据美国的调查统计,美国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依次为:

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虽平凡,但能构筑家庭;遵纪守法,有道德;经济上富有;为国家和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有社会地位。

同中国父母更多选择希望子女为国家、民族、和平与发展作贡献和选择希望子女有社会地位比较,美国父母对子女的希望更务实,他们祝福孩子工作虽平凡,但能构筑家庭;能遵纪守法;有道德修养。

美国父母对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依次为:

养成基本生活习惯;正直果断教育;培养子女的丰富感情和个性;忍耐力、自制力的教育;能自觉行动、有自己主张的教育;能理智适应环境的教育;发现自我生存价值的教育。

同中国父母更多选择子女取得好成绩和获得高学历比较,美国父母更希望子女正直果断、感情丰富、个性鲜明、忍耐力和自制力强。

美国家庭也将这些教育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教育中。

(五)美国父母越来越注重对子女的实践锻炼。

(1)在美国的大街上,经常能看到大人、孩子每人背一个包,甚至刚会走路的孩子也背一个小包,里面装上自己要用的衣服、水、奶瓶、尿布,从小就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依赖他人。

在今天的美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儿童,在父母和有关社团的帮助下,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到边远的农村、渔村,在那里的学校求学,感受艰苦的生活,锻炼独立生活能力。

东京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越淑江女士在题为《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文章里说,在美国,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灌输一种思想:

“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强化这种思想。

如早晨上学要不要带雨伞,家长不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要他注意收听气象预报;节假日外出旅游,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包里。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凡能做的,就要自己做,尽量不要给别人(包括父母)添麻烦。

美国人不仅把“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看作是一种行为规范,而且也看作是一种道德修养。

中国家长在这方面显然做得很不够:

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无微不至,不论大事小事,总不让孩子插手。

我想,这是美国孩子在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获胜的重要原因。

(2)孩子总是要长大,总要离开家庭、父母,独立于社会生活之中,让孩子早一点树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掌握生活和与别人相处的技能都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的培养,缺乏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又如何能培养出有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下一代?

在今日美国,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儿童,在家长和有关社团的帮助下,离开父母,到边远的农村、渔村,并在那里的学校求学。

据统计,目前已有120余所乡村学校接受了来自30多个大中城市3000多名儿童“留学”。

(六)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自我国隋、唐以来,美国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很大,因而在美国历史上,也有着重视家庭教育的好传统。

虽然从明治维新以后,美国开始大量吸收西方文明,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技术,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增,但是他们仍然从本国国情出发,重视家庭教育,为美国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迅速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迅速振兴、腾飞,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奠定了基础。

美国重视家庭教育,在世界上是很有特色的。

我们先来看看两场中日孩子之间的较量。

1993年,孙云晓撰写的《夏令营里的较量》引起全中国教育界的震动。

文章记录了当年8月,30名中国孩子与77名美国孩子在内蒙古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在整个探险活动中,与美国孩子相比,中国孩子暴露出许多弱点:

娇气、退缩、缺乏环境意识和生存意识。

12年后,2004年8月19日,《长江日报》报道,中、日、韩三国青少年在8月份又组织了一场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

时值当地罕见高温,整个行程十分艰苦,平均每天步行30公里,全部是野外宿营。

美国少年个个身背巨大行囊,随行人员看到他们瘦小的身体却背着不相称的包裹,想要去帮忙,但却立即遭到了拒绝,美国小孩觉得这是受到丁侮辱。

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同行的中国孩子叫苦不迭,队伍中手机铃声不断,全是中国孩子在向家长诉苦。

如果说孩子们在草原探险夏令营里作的是一次意志、毅力和身体素质的较量,那么,输的无疑又是中国孩子。

(2)孩子的较量就是国家的较量,孩子的较量就是教育的较量。

从相对单纯的角度来说,孩子的较量其实也就是家庭教育、父母的较量。

1993年那次夏令营后,记者曾经问过一位北京的13岁学生,“你们与美国孩子相比怎么样?

”孩子坦率地摇头说:

“我们不如他们勇敢,也不如他们能干。

”问:

“为什么呢?

”孩子说:

“遗传!

我长这么大,连火柴都很少划,家炊都不会,更何况野炊?

不是我们不想干,是我们不会干,长这么大谁让我们野外探险过?

”孩子认为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特别是家庭教育。

因而,美国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特色,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重视母教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1)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儒家文化经过朝鲜传到美国,以《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为中心的儒学逐渐在美国盛行起来。

明治维新以后,,美国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但儒学仍受到重视,美国文化保留了大量儒学的影响。

美国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而且至今重视用儒家的伦理思想教育子女,一直把中国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视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美国家庭教育传承儒家思想,重视家庭教育,特别重视母亲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作用,专门实行了妇女结婚生育退职制,有力地保障了家庭教育的开展。

在美国,职业女性一生孩子就得辞职,政府鼓励女性回家带孩子。

女性如果全职在家带孩子,政府会给予相应的补贴,并且会减免丈夫收入所得税,丈夫的公司也必须为全家购买相关的健康保险。

在5060年代,大约有90%的已婚妇女是全职主妇,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女性也追求自己价值的实现,婚后坚持工作,甚至坚持工作、不生孩子。

目前大概有60%~70%的已婚妇女是全职主妇,其余的也至少要把孩子带到一岁以后再去上班,而且往往是做兼职工作,工作时间为一天中的某段时间,如:

上午10点来,下午3点走,美国的公司也提供这样的岗位,家庭主妇用更多的时间安排家庭生活,照顾和教育孩子。

美国妇女在结婚前,享受着接受各种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保证了她们有较高的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她们结婚后普遍辞去公职,专心料理家务和养育子女,就能够保证她们用科学的方法持家和教育子女,使家庭教育的质量能够普遍较高或很高,而政府也从制度上对家庭教育予以保障。

妇女怀孕就要到政府部门报到,为孩子建立相关档案,凭建立的小册子可以到任何医院检查,设立了“孕妇健康教室”,每周有讲座,介绍有关知识,专门的营养师定期上门指导。

政府机构要对家庭教育孩子进行监控,强制父母认真看护孩子。

如果孩子生病或受伤送到医院,他们就会怀疑父母对孩子照顾不周或有虐待孩子的行为。

如果属实,政府就会把孩子保护起来,与家长隔离开。

政府机构的人定期上门,观察家庭环境是否合适孩子,家里是否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人,测量孩子的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

这一制度成为一种社会生活制度,既保证了美国家庭教育的质量,又确立了美国妇女在家庭教育中的突出地位。

因此,家庭教育以母亲为主,母子关系十分亲密,母亲常用唱歌、做游戏、做功课、跳舞等形式培育孩子,寓教于乐。

(2)家庭教育有效地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配合

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其教育质量之高,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

美国的学校教育发达,要求严格,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制度较为严密健全,它们都能与家庭教育较好地配合。

为了鼓励妈妈在家看护孩子,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美国的幼儿园非常少,收入高的家庭需要交很高的费用才能使孩子人园。

同时美国几乎没有全托幼儿园,主要是半日制幼儿园,上全日制幼儿园也要开很多证明,要求家庭、特别是母亲尽到孩子教育的责任。

美国幼儿园的教育也与家庭教育配合密切,幼儿园教授的课程很多、很全,不需要再上专门艺校,父母长辈也可以参加学,如游泳馆就是家庭制,全家人一块去;幼儿园要求父母轮班负责每个父母之间的联系,在马路上指挥孩子过路口等;幼儿园还要发动孩子的父母举办活动,如运动会,收集各种旧物品在操场上出售等等。

总之,在孩子年幼时,即使孩子送人了幼儿园,父母都必须承担起教育责任,花很多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就社会教育来看,美国专门立有《美国少年法》,并建有少年院及家庭裁判所。

《美国少年法》,于1948年7月15日公布,翌年1月1日起施行。

共5章68条。

主要体现对犯罪少年实行人格保护,规定:

少年刑期执行完毕或免于执行,适用于人格法的规定,在将来得视为未受过刑法处分;报纸及其他印刷品,不得刊登被提起公诉少年犯的姓名、年龄、职业、住所、容貌等资料,也不得刊登其消息或照片。

美国的家庭裁判所是美国国设立的基层专门法院。

它负责《家事审判法》所规定的家庭案件的审判和调解,以及《少年法》所规定的少年保护案件的审判。

其管辖范围是:

审理和决定家庭案件;审理有关保护有越轨行为的青少年问题;审理有违法行为的青少年的父母或有照管义务的成年人,及其他有关民事案件。

美国少年院,是为收容和改造教育家庭裁判所解送的受监护处分行所设立的国立机构。

为了使被收容者适应社会,少年院对其进行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与训练。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密切配合,很好地促进美国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

(3)全社会重视和关心家庭教育

美国社会关怀儿童成长成为社会风气。

所有的人都认为儿童第一、教育第一。

美国供家长和学龄前儿童订阅的月刊大约有50种。

书店常出售有关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美国的家庭教育普遍受到政府、社会和家庭的重视。

在美国还有“幼儿教育大学”等专门提高父母育儿水平的专业机构。

(7)在子女教育理念上,美国父母更注重品德教育、做人教育。

(1)1991年6月,美国总理办公厅曾专门进行了一次《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民意测验调查:

60%左右的父母都把思想品质教育放在很突出,的位置。

思想品质的教育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又分别有所侧重:

对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有73%的人认为应将懂礼貌、会道谢、讲节约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对7至12岁年龄段的孩子,有53%的人认为应着重教育其区分是非、遵守公共道德和遵守法规;对13至18岁正在日益成熟的初中、高中学生,重点要教育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将来的一切都离不开自身的奋斗。

美国父母对子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给以应有的重视,认为应该教育孩子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教育孩子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教育孩子做事有计划,懂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等等。

根据美国的调查统计,美国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依次为:

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虽平凡,但能构筑家庭;遵纪守法,有道德;经济上富有;为国家和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有社会地位。

同中国父母更多选择希望子女为国家、民族、和平与发展作贡献和选择希望子女有社会地位比较,美国父母对子女的希望更务实,他们祝福孩子工作虽平凡,但能构筑家庭;能遵纪守法;有道德修养。

美国父母对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依次为:

养成基本生活习惯;正直果断教育;培养子女的丰富感情和个性;忍耐力、自制力的教育;能自觉行动、有自己主张的教育;能理智适应环境的教育;发现自我生存价值的教育。

同中国父母更多选择子女取得好成绩和获得高学历比较,美国父母更希望子女正直果断、感情丰富、个性鲜明、忍耐力和自制力强。

美国家庭也将这些教育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教育中。

(2)美国父母越来越注重对子女的实践锻炼。

在美国的大街上,经常能看到大人、孩子每人背一个包,甚至刚会走路的孩子也背一个小包,里面装上自己要用的衣服、水、奶瓶、尿布,从小就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依赖他人。

在今天的美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儿童,在父母和有关社团的帮助下,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到边远的农村、渔村,在那里的学校求学,感受艰苦的生活,锻炼独立生活能力。

相信对美国的少儿教育稍微有点关注的人都会记得,在1994年中国学者孙云晓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中日夏令营的较量》,在文章里,孙云晓指出,中国孩子与美国小孩相比,明显缺乏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抱大的一代。

而相比较来说,美国的孩子则表现出了明显优于中国孩子的种种品质。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的孩子是怎么教育的。

(八)美国是一个很重视教育的民族,他们把对孩子的教育看的非常重要,因此,美国的少儿教育也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

概括来说,美国的少儿教育存在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集体主义、环保意识、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另一方面是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金钱至上等极端意识。

(1)浓重的集团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

美国传统的少儿教育比较重视集体教育,重视少儿彼此间的合作,强调集体中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和交往,通过集体来加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美国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有“关于集体与社会”的道德条目(李幼斌、黎齐英:

《民族特性与德育——德国、美国德育共性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201页)。

通过讲解、讨论、辩论等各种方式在“道德时间”进行教育,还渗透到其它社会学科的教学和特别活动(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全校性活动(如国庆、校庆、文化祭、音乐会、校运会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